历年中考物理易错题汇编声现象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95059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年中考物理易错题汇编声现象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历年中考物理易错题汇编声现象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历年中考物理易错题汇编声现象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历年中考物理易错题汇编声现象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历年中考物理易错题汇编声现象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年中考物理易错题汇编声现象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

《历年中考物理易错题汇编声现象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年中考物理易错题汇编声现象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年中考物理易错题汇编声现象练习题附详细答案.docx

历年中考物理易错题汇编声现象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一、初中物理声现象问题求解方法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

B.吉他依靠琴弦的振动发声

C.蝙蝠利用次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D.“暮鼓晨钟”里的钟声和鼓声是人们依据音色进行分辨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以及不同温度下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如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A正确;

B.声音由振动产生,吉他依靠琴弦的振动发声,故B正确;

C.蝙蝠利用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故C错误;

D.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品质特征,可以用来区分声源,所以“暮鼓晨钟”里的钟声和鼓声是人们依据音色进行分辨的,故D正确;

故选C。

【点睛】

注意能正确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音色,其中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特征,由声源振动的材料、方式等决定,可以用来区分声源.

2.某校于2018年3月13日举行了“诵读经典致敬大师”为主题的诵读比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诵读声是空气振动产生的

B.诵读声一定不是噪音

C.使用话筒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

D.诵读声是通过空气传进观众耳朵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或大小.

(4)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影响人们工作,生活休息及干扰需要听到的声音都是噪声.

【详解】

A.诵读声是由学生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诵读声是优美动听的,但对于需要休息的人来说是一种噪音,故B错误;

C.使用话筒可以提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诵读声是通过空气传进观众耳朵的,故D正确.

3.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越来越重视.下列有关声音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是指音调高

B.声音在真空中传器速度为340m/s

C.风吹树枝发出声音,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汽车安装倒车雷达,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详解】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因此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0m/s,故B错误;

C.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风吹树叶发出声音,这是由树叶的振动发出的声音,故C正确;

D.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汽车安装倒车雷达,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声现象的基础知识,同时在学习物理的时候,中国的古诗词也含有很丰富的物理知识,所以学习物理是一个很综合性的知识。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和传播速度几个方面去分析同时还考查了声音三个特性的区分。

4.“教室外狂风暴雨,雷声大作”,这里的“雷声大作”指的是声音特征中的(  )

A.响度B.音调C.音色D.反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响度表示声音的大小,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详解】

A.响度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教室外狂风暴雨,雷声大作”,这里的“雷声大作”指的是声音特征中的响度,故A正确;

B.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故B错误;

C.音色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故C错误;

D.反射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又反射回来的现象,故D错误。

故选A。

5.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泡沫塑料球,球被多次弹开。

在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

C.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答案】C

【解析】

【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这种振动往往不易观察,需要将实验效果进行“放大”;“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据此判断。

【详解】

正在发声的音叉与不发声的音叉的区别在于:

正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而不发声的音叉没有振动;由于音叉振动的幅度过小,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和区分,所以用“转换法”将这个实验效果进行放大;当把悬挂的泡沫塑料球紧靠在正在发声的音叉上时,音叉的振动将泡沫塑料球弹开,即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成泡沫塑料球的振动,以便于观察和进一步的研究;故选C。

6.听到考试铃声,同学们立刻开始答卷,这个场景说明

A.铃声以声波的形式传播B.铃声能传递能量

C.铃声属于噪声D.铃声能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同学们开始答卷是因为听到的铃声,在这里铃声就是一种信息,同学们接收到了这种信息,故本题中主要是说明铃声能传递信息,故应选D.

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中,讲述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C.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听声辨人主要是由于声音的响度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掩耳盗铃”中的“掩耳”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

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抬起压在不同出气孔上的手指,是为了改变振动的空气柱的长度,即改变空气柱振动的快慢,故是为了改变音调,故B错误;

C.太空中没有空气,而真空不能传声,因此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正确;

D.每个发声体的音色是不同的,听声就能辨人是由于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8.中华古诗词、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声学知识,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

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信息

B.“响鼓还需重锤敲”说明声音的音调与振幅有关

C.“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笛声由笛管的振动产生

D.“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辨别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诗人根据听到的犬吠声,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A正确;

B.重锤敲鼓时,鼓面振动幅度大,声音的响度大,所以“响鼓还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B错误;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笛声是由笛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

D.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故D错误。

故选A。

9.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生地震时,利用仪器接收超声波来确定地震的位置

B.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从高音喇叭里传出来的歌曲一定不是噪声

D.水中倒立的花样游泳运动员随着音乐表演,说明水能传声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发生地震时,声学仪器能接收到地震产生的“次声波”从而确定地震的方位和强度,这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A不符合题意;

B.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不符合题意;

C.从高音喇叭里传出来的歌曲如果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同样可以成为噪声,C不符合题意;

D.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表演时,能听到岸上优美的音乐声,说明液体(水)也能传播声音,D符合题意;

故选D。

10.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错误的是()

A.振动的物体都会发出声音

B.空气中声速跟音调有关

C.物体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D.“低声细语”的低指的是音调低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发声体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Hz;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详解】

A.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振动的物体都能发出声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与声音音调高低无关,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故C错误,符合题意;

D.“低声细语”中的“低”,指声音的响度小,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BCD。

【点睛】

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速影响因素及声音的特性,正确理解概念是解答的基础。

11.我国一艘潜艇在执行任务时在水面下某处静止不动,声呐系统发现在正前方3.8km处有一艘不明潜艇匀速驶来。

声呐系统立刻再次发出超声波,经过5.0s后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声波。

声呐系统接收到声波后立刻向不明潜艇发射直线运动的鱼雷,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鱼雷的平均速度是80m/s。

求:

(1)不明潜艇行驶的速度;

(2)鱼雷命中不明潜艇的时间。

【答案】

(1)20m/s;

(2)37s

【解析】

【分析】

【详解】

(1)不明潜艇第二次接收到超声波时据我方潜艇的距离为

不明潜艇行驶的速度为

不明潜艇行驶的速度20m/s。

(2)鱼雷与不明潜艇相向而行,其相对速度为

20m/s+80m/s=100m/s

从第二次超声波接触到不明潜艇,至第二次超声波返回我方潜艇,不明潜艇前进的距离为

发射鱼雷时两艇的相对距离为

3750m-50m=3700m

鱼雷命中不明潜艇的时间为

鱼雷命中不明潜艇的时间为37s。

答:

(1)不明潜艇行驶的速度20m/s;

(2)鱼雷命中不明潜艇的时间为37s。

12.某同学乘坐一辆汽车面对一座高山。

已知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求:

(1)若汽车是静止的,汽车鸣一声喇叭,历时t=5s听到回声,则汽车距离高山多远?

(2)若汽车以10m/s的速度正对着高山驶去,汽车鸣一声喇叭,历时t=3s听到回声。

鸣喇叭时汽车距离高山多远?

【答案】

(1)850m;

(2)525m。

【解析】

【分析】

【详解】

(1)声音传播到高山的时间

t=×5s=2.5s,

汽车到高山的距离:

s=v2t=340m/s×2.5s=850m;

(2)在3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s1=v1t=10m/s×3s=30m,

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2t=340m/s×3s=1020m,

设按喇叭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则:

2s=s1+s2,

s==525m。

答:

(1)若汽车是静止的,则汽车距离高山850m远;

(2)鸣喇叭时汽车距离高山525m。

 

13.如图所示的是探究声现象的三个实验情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如果加大力度敲击音叉,发现乒乓球被弹得越远,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也越大,这个现象说明_____.

(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若把甲、乙两个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不能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的图是_____(选填“甲”或“乙”).

(3)如图丙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先让一端伸出桌边短一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一端伸出桌边长一些,再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第_____次钢尺振动得快,它的音调_____(填“高”或“低”),这说明音调与_____有关.

【答案】发声体在振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