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 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4916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 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 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 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 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 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 答案.docx

《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 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 答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 答案.docx

立体化古代汉语教程答案

二、什麽是“六书”?

什麽是“四体二用”?

“六书”:

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早在周朝时期,“六书”就被列为六艺之一,是当时公卿大夫子弟的必修课。

汉代以后,学者们把“六书”当作汉字的造字方法。

许慎的《说文解字》即以“六书”来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解释汉字的本义。

他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逐一下了简明的定义,并举了例证。

他说: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qū),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huī),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义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现在一般都采用许慎的“六书”名称依班固的“六书”顺序。

“四体二用”说:

对於“六书”是否都是造字方法,后代学者的看法与汉朝学者不完全相同。

后代多数学者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可以造出新字,而转注和假借不能造出新字,所以“六书”不能认为都是造字方法。

於是有学者提出“四体二用”说,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是造字的方法,而转注和假借则是用字的方法。

三、从构形和表音的角度,汉字可以分为哪几类?

说一说各有什麽特点。

1、表意字:

独体表意字;指事符号表义字;合体表义字。

2、表音字。

3、既表义又表音的字。

四、汉字的形体演变中主要有哪些字体?

各有什麽特点。

主要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

主要特点参第三节

五、什麽是古今字?

什麽是异体字?

什麽是繁简字?

三者有什麽关系?

古代汉语中同一个词或同一个语素因文献时代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字,先出现的叫古字,后出现的叫今字,合称古今字。

在古书中,有些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书写形式,它们的笔画有繁有简,笔画繁多的称繁体字,笔画少的称简体字,合称繁简字。

繁简字有些在古代就是古今字或异体字的关系。

异体字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字形不同而读音相同、意义相同,可以互相替代的字。

异体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角度看,上面所谈的古今字、繁简字和通假字,都可以算作异体字;从狭义角度说,只有专门为某一个词或语素造的不同的字才是异体字。

六、古书当中,往往有本字而不用,用一个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

通假是以字音的相同或相近为依据的,所以也叫古音通假。

在通假现象中,用来代替本字的字叫做通假字,被代替的字叫做本字或正字。

假借是语言中的一个词或语素没有为它专门造字,选择一个同音字来表示。

而通假实际上是写别字,某一个词或语素已有本字,古人书写的时候没有用这个本字,临时写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

简单地说,假借是本无其字的借用,而通假则是本有其字的借用。

通假与写别字稍有不同的地方是,写别字是纯粹的个人行为,而通假一经出现,往往被后人仿效沿用,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七、请说出下面各字之间的关系。

1、奉捧曝孰熟解懈共供杯杯杯和益溢其箕诉愬秋秌昏婚然燃村邨崐昆赴讣莫暮辟-避劈僻采-彩彩采暴止趾;畔泮膀髈欢嚾欢眯眯暖暖煗猫猫迹迹德悳灾灾烖玳瑇咱喒;笔笔舍鸡淡

2、啖啖鶏澹期朞刨刨虻蝱坂岅阪帘帘梅楳抵牴抵剃剃畆亩畮畒并并倂竝网网踊踊

3、余余舍启启后后干-乾干复-复复;礼礼

1、古今字;2、异体字;3、繁简字,但分号前为单纯的繁简字,分号后的字不仅有繁简的关系,还有其他关系,如礼礼、网网、踊踊、笔笔又是古异体字;舍舍、启启又是古今字的关系

十三、指出下列红体字的形体结构并解释其意思:

1、讨,研究;论,评论,在古代是两个词,都是形声。

2、见,使出现,会意。

3、间,动词,处在中间,会意。

4、衣,动词,穿,象形。

5、愈,较好,胜过,形声。

6、厄,困厄,处境艰难窘迫,会意。

7、果,长在树上的果实,象形。

8、岁,时间,形声。

9、斤,斧子,象形。

10、介,铠甲,象形

一、古汉语词汇系统有什麼特点?

答案要点:

1、单音节词占优势;

2、存在双音节单纯词;

3、存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

4、存在“大名+小名”的构词方式。

二、今词义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

1、内涵变化;

2、外延变化;

3、词的附加意义的变化

三、什麼是偏义复词?

什麼是同义连用?

什麼是联绵词?

古代汉语有哪些构形词缀和构词词缀?

说说下面句子中特别标示的词属於什麼情况。

1、缮完葺墙以待宾客。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2、是冬大赦,而允独不在宥,三公咸复为言。

至明年,乃得解释。

(《后汉书·陈王列传》)

3、将不诚必,则卒不勇敢。

(《淮南子·兵略》)

4、仲秋之月,雷乃始收。

(《淮南子·时则》)

5、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

(《战国策·楚四》)

6、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

(《后汉书·何进传》)

7、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论语·宪问》)

8、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

(《史记·刺客列传》)

9、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

(《史记·刺客列传》)

10、杀鸡为黍而食之。

(《论语·微子》)

偏义复词从形式上看和并列结构的合成词一样,两个语素是并列的,但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作为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陪衬。

同义连用是指经常在一起连着使用的同义词,在阅读古书时,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个复音词来看待,而不要把它们当作两个或几个单音词拆来去理解或分析,这样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概念。

古代汉语中,连用的同义词当它们还没有凝结成一个整体,一个复音词时,词序常常不固定。

联绵词是由两个不同的音节联缀成义,只有一个语素,不能分割的单纯词。

联绵词有三个特点:

第一、在词义上,只有一个语素,两个字代表两个音节,不表示意义。

第二、两个音节大多有双声叠韵的关系。

第三、在形体上,往往上有多种书写形式。

1、三个同义词连用,“修葺”的意思。

2、同义词连用,“释放”的意思。

3、同义词连用,“诚实守信”的意思。

4、两个同义的虚词连用,“开始”的意思。

5、“颜色”与“战栗”均为同义词连用。

6、偏义复词,偏在“败”上,指的是失败。

7、这种情况叫“连类而及”,是偏义复词的一种,“躬稼而有天下”的是稷,而不是大禹。

8、偏义复词,偏在“失”上,指事情出现差池。

9、联绵词。

10、由-s后缀构成的词。

五、解释下面特别标示的词,然后说一说词义古今有什麼变化。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孟子·梁惠王上》)

2、初闻涕泪满衣裳。

(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3、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孟子·告子上》)

4、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

(《史记·魏公子列传》)

5、夫寻常之沟,巨鱼无所还其体,而鲵鰌为之制。

(《庄子·庚桑楚》)

6、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劫,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家累仅三十余口,携此将安所归托乎?

(韩愈《与李翺书》)

7、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

(《史记·六国年表》)

8、短兵相接相机行事惩恶劝善齐君之语偷。

臧文仲有言曰:

“民主之语偷,必死。

”(《左传·文公十七年》)

10、高归彦初虽同德,后寻反动,以疏忌之迹,尽告两王。

(《北齐书·杨愔传》)

1、“当时”并不是一个复合词,而是两个单音词,指的是“适合时代的情势”。

2、错误同上,“地方”指的是“齐地方圆几何”的意思。

3、“首鼠”为联绵词,不能割裂开来强自为训。

“首鼠”是犹豫不决的意思。

4、“异同”是偏义复词,意思偏在“不同”上,因此解释应该是“不应该有所不同”。

5、“痛”是痛心的意思;“恨”古代主要是遗憾的意思。

解释一把两个单音词当作一个双音节复合词来用,而用现代的意义去诠释古代。

6、“死生”为偏义复词,偏在“死”上。

七、加标点并翻译下面这三段话。

1、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

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

”晏子对曰:

“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

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所谓不祥,乃若此者。

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

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诗人玉屑》卷十

译文:

齐景公出去打猎,上山见到了老虎,下到洼地见到了蛇。

回去以后,译文:

召来晏子问道:

“今天我出去打猎,上山就见到老虎,下到洼地就见到了蛇,恐怕这就是所说的不吉祥吧?

”晏子回答说:

“国有三不祥,这种事不在其中。

国家中有贤能的人却不知道,这是第一种不吉祥;知道了却不使用,这是第二种不吉祥;使用了却不信任,这是第三种不吉祥。

所说的不吉祥,就是象这样的事情。

今天您上山见到虎,是因为那裏有它的巢穴;下到洼地见到蛇,是因为那裏有蛇洞。

您到虎穴去,到蛇洞去就见到了蛇,为什麼不吉祥呢?

2、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

“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

“君与仆有何亲?

”对曰: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

“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著父亲到洛阳去。

当时李元礼声名很旺,官至司隶校尉。

到他家拜访的只有才子名流和李氏近亲才能通报进去。

孔融到门口,对看门的人说:

“我是您府上的亲戚。

”通报之后进去,向前坐下。

元礼问道:

“您和我是什麼亲戚?

”孔融回答说:

“当初我们先君仲尼和您的祖先老子有师生关系,这样我和您家就是累世的通家之好。

”元礼和宾客没有不感到惊讶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来到,别人就把孔融的话告诉了他。

陈韪说:

“小时候聪明,大了未必有出息。

”孔融说:

“料想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

”陈韪听了非常窘迫。

3、或谓郊、岛孰贫。

曰:

“岛为甚也。

”曰:

“何以知之?

”“以其诗知之。

郊曰:

‘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

’岛曰:

‘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常苦干。

’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诗人玉屑》卷十五)

译文:

有人评论孟郊和贾岛谁更贫困。

一个人说:

“贾岛更贫困。

”另一个人就问:

“你怎麼知道的?

”他说:

“根据他们的诗知道的。

孟郊的诗说:

‘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

’(在那清澈的水中耕田种稻,在青山上砍柴然后背回家中)贾岛的诗说:

‘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常苦干。

’(市场上柴草堆积如山,家中寒冷没有炊烟;井裏有甘甜的泉水,锅裏常常没米做饭)孟郊家柴米自足,可是贾岛家柴米全都没有,根据这个知道贾岛家更贫困。

一、古代汉语代词主要有哪几种?

古代汉语代词分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一些起称代作用的其他代词。

二、先秦时期的第一人称代词有哪些?

先秦时期的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朕”“台(yí)”“昂”。

“我”“余”“朕”三个是殷商时期就有的,“吾”“予”“台”“昂”是西周以后才出现的。

其中“予”只是“余”的不同写法,《尚书》《诗经》《论语》《孟子》等文献用“予”,西周金文、战国时期的多数文献如《左传》《国语》《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一般都用“余”,汉代以后“予”字基本上就不用了。

“台”可能是“余”的变体,只见於《尚书》。

四、“我”、“吾”、“余(予)”、“朕”这几个代词之间在表义上有哪些差异?

“我”“余(予)”“朕”“吾”这几个代词之间有表义上的差异。

“余(予)”是谦卑的说法,汉武帝时犍为文学(姓名不详)注《尔雅》曰:

“余,谦卑之身也。

”所以《尚书》中有“予小子”“予冲子”的说法,没有“我小子”“朕小子”的说法。

周公自称“余小子旦”,不说“我小子旦”。

“朕”是尊崇或倨傲的说法,所以一般是君王用以自称,或是提到自己的祖先时用。

“我”则是既无谦卑也无尊崇、倨傲义的通称说法,所以在“吾”字流行之前,第一人称复数一般都用“我”。

“吾”和“我”并行之后,在表义上也开始有所分工,“吾”有亲近的意思,和现代汉语北京话裏的“咱”“咱们”类似。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包括式一般都用“吾”。

四、第二人称代词有哪些?

第二代词有“尔”“汝(女)”“乃”“而”“若”“戎”,“汝(女)”“乃”是殷商甲骨文裏就有的,“尔”“而”“若”“戎”是西周以后才出现的,其中“戎”只见於《诗经》,可能与第一人称代词“吾”“昂”一样来自周人的母语

五、第二人称代词“尔”、“汝(女)”、“而”、“乃”之间有哪些表义差异?

第二人称代词“尔”“汝(女)”“而”“乃”之间也有表义差异。

“尔”与“我”配对,是第二人称代词的通称形式。

“汝(女)”与“余(予)”配对,是贱称形式,含有鄙贱的意义。

骂人或很不客气的时候用它称代对方。

“乃”与“朕”配对,是尊称形式,含有尊敬的意义,提到对方祖先或对方的功勋时多用它来称代对方,所以“乃”常作领属性定语。

“而”表示亲密的意义,常来称代关系亲近的人

六、举例说明古代用来显示尊卑的并非人称代词而有称代作用的词语有哪些?

古代特别讲究尊卑,靠代词本身的尊卑意义还不够显著,所以又出现很多并非人称代词但有称代作用的词语。

用於第一人称的是卑称,有“臣”“下臣”“妾”“下妾”“仆”“民”“寡人”“孤”“不榖”等。

用於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是敬称或亲密称,有“子”“吾子”“夫子”“先生”“君”“卿”“公”“官”“明府”“执事”“足下”“阁下”“节下”“麾下”“左右”“陛下”“殿下”等。

例如:

(1)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

“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於敝邑,使下臣犒执事。

”(《左传·?

僖公二十六年》)——按:

竟,境。

(2)(缇萦)上书曰:

“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3)齐侯曰:

“岂不榖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

”(《左传·僖公四年》)(4)或谓孔子曰:

“子奚不为政?

”(《论语·为政》)

七、先秦时期,指示代词可以分为哪几套?

先秦时期,指示代词可以分为四套:

近指代词、中指代词、远指代词和兼指代词。

近指代词常见的有“此”“斯”“兹”三个,相当於现代汉语的“这”。

中指代词有“若”“尔”“而”“乃”“然”,“乃”也写作“迺”。

这套指示代词现代汉语普通话裏没有,但一些方言裏还存在。

所谓中指,即既不是指代当前的事物,也不是指代很远的事物。

远指代词有“彼”“夫”“伊”三个,相当於现代汉语的“那”。

兼指代词是指既可以指示或称代较近的事物也可以指示或称代较远的事物的一类指示代词,这类指示代词有“厥”“其(亓)”“是”“时”“寔(实)”“之”“爰”“焉”等。

八、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哪些?

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主要有“谁”“孰”“何”“曷”“奚”“胡”“恶(wū)”“安”“焉”“几”“几何”。

汉魏时期出现“何物”“何等”,是询问事物的,相当於“什麼

九、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裏“己”和“自”的区别?

古代汉语裏“己”和“自”两个词虽然都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自己”,但是它们的意义和用法都很不一样。

“己”与“人(意思是别人)”相对,是本人的意思。

“自”是反身称代。

在用法上,“己”可以作主语、宾语;“自”?

则总是作状语。

例如: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

而》);有乌获之劲而不得人助,不能自举。

(《韩非子·观行》)——按:

乌获,力士名。

不能自举,意思是不能自己把自己举起来

十、古代汉语中旁指代词有哪些并举例说明其用法:

旁指代词有“他”“人”“异”“余”。

“他”也写作“佗”“它”,意思?

是“别的”。

主要作定语,也可以作宾语。

例如: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左传·隐西元年》)——按:

岩(yán),险要

十一、古代汉语中否定代词有哪些及其意义?

否定代词有“莫”“罔”“无”“靡”“蔑”“末”,表示对某一范围之内的人或事物的周遍性否定,可以翻译成“没有人”“没有什麼”。

十二、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逐指代词和分指代词的用法?

逐指代词是“每”,分指代词是“各”。

古代汉语逐指代词“每”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没什麼差异,在句中作定语或者状语,作状语可以出现在动词的前头,也可以出现在句首。

分指代词“各”在先秦只作状语,汉代以后才偶尔作定语。

例如:

子入太庙,每事问。

(《论语·八佾》;人臣各守其职而已矣。

(《史记·李斯列传》)。

十三、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人称代词,并说明它们的意思。

1、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忧色也。

(《礼记·祭义》)我

2、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

3、孰为汝多知乎?

(《列子·汤问》)你

4、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汉书·高帝纪》)我,他

5、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史记·项羽本纪》)他的

6、帝曰:

“咨!

四岳。

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巽朕位?

”(《尚书·尧典》)我,你

7、吾侪何知焉?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我们

8、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项羽本纪》)你们

十四、指出下列各句中的敬称和尊称。

1、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

2、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左传《隐西元年》)

3、仆非敢如此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4、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左传·僖公三十年》)

5、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

(杨恽《报孙会宗书》)

十六、用所给疑问代词填空。

谁孰何奚安焉胡曷

1、子产而死,()其嗣之?

(《左传·襄公三十年》)谁

2、田园将芜,()不归?

(陶渊明《归去来辞》)胡

3、一失事机,后悔()及?

(《周书·崔谦列传》)何

4、礼与食()重?

(《孟子·告子下》)孰

5、不习孙、吴,()知用兵?

(《旧唐书·白居易列传》)焉

6、曷

7、奚

8、路()在?

(《孟子·尽心上》)恶

9、梁客辛垣衍()在?

(《战国策·赵三》)安

十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代词,并说明它们的种类及意义。

1、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自己,己称代词;别人,旁指代词。

2、无它故焉。

(《荀子·议兵》)

3、心无他图。

(《管子·内业》)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别的,旁指代词。

别的,旁指代词。

别人,旁指代词;自己,反身代词。

5、欲作一屏风,张於某所。

(《汉书·孝成许皇后传》)某个,不定代词。

6、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什麽,否定代词。

7没有、王每见之必泣。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每次,逐指代词。

8、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庄子·逍遥游》)有的人,不定代词。

十八、将下面两段文章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

“你和颜回,哪一个强些?

”子贡答道:

“我麽,怎译文:

敢和回相比?

他啦,听到一件事,可以推演知道十件事;我咧,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

”孔子道:

“赶不上他;我同意你的话,是赶不上他。

阳子之宋,宿於逆旅。

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

阳子问其故。

逆旅小子对曰:

“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阳子曰:

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庄子·山木》)注:

“逆旅”,客舍,旅馆。

品行,操行。

[译文]阳子到宋国去,住在一个旅店裏。

旅店主人有两个妾,其中一个长得漂亮,另一个长得丑陋。

长得丑陋的受人尊敬而长得漂亮的被人轻视。

阳子问其中的缘故。

旅店的仆人说:

“那位长得漂亮的自认为漂亮,我不知道她什麼地方漂亮;那位长得丑陋均自认为丑陋,我不知道她什麼地方丑陋。

”阳子说:

“弟子们记住,[一个人]品行很好而又能够去掉自认为很好的这种品行,到什麼地方不受人尊敬呢?

一、什麽叫作助动词?

助动词有哪些种类?

助动词是一般只能带谓词性宾语的一类词。

古代汉语的助动词可分为五类:

(1)表示能可,

(2)表示意愿,(3)表示应须,(4)表示被动,(5)表示遑暇

二、意愿助动词有哪些?

主要用法是什麽?

意愿助动词有“欲”“肯”“将”“宁”“敢”“忍”“愿”“屑”“憗(yìn)”等,其中“敢”“忍”“屑”通常用於否定句,“肯”“(不)敢”“(不)忍”“(不)屑”沿用至今。

“欲”“将”“愿”“憗”表示主观的希望或打算,可以翻译成“希望”或“打算”。

“宁”表示主观的愿望或倾向,可以翻译成“宁愿”“愿意”;出现在选择疑问句中,与“与其”配合,构成“与其……宁……”格式,表示“与其……宁愿……”的意思。

“敢”除了作助动词之外,也是一个副词,表示“冒昧地”地意思。

助动词“敢”与副词“敢”的区别在於,助动词“敢”通常用於否定句,否定词“不”“未”等出现在它的前面。

副词“敢”既出现於否定句,也出现於肯定句;在否定句中,否定词“不”出现在它的后面。

三、举例说明被动助动词的用法:

被动助动词有“见”“被”“为”,可以翻译成“被”。

例如: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高伯其为戮乎复恶已甚矣。

(《左传·桓公十七年》)

四、古代汉语的副词的类别有哪些:

古代汉语的副词的类别有否定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表数副词、情态副词、语气副词、谦敬副词八类。

五、否定副词有哪几种类别?

请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的否定副词可以分为五类:

(1)一般否定,例如:

蔡小而不顺,楚大而不德。

(《左传·昭公十一年》);

(2)祈使否定,例如:

益曰:

“吁,戒哉!

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於逸,罔淫于乐。

”(伪古文《尚书·大禹谟》;

(3)已然否定,例如:

盖有之矣,吾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

(4)存在否定,例如:

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尚书·汤誓》);

(5)判断否定,例如: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六、表示时间状态的时间副词有哪些种类?

①表示偶或,可以翻译成“偶然”“间或”“有时”。

常见的有“倘”“傥(党)”“或”“间”“时”等。

②表示经常或恒常,可以翻译成“常常”“经常”“总是”“向来”“一向”等。

常见的有“长”“素”“雅”“宿”“恒”“常”“时”“每”“屡”等。

③表示两个动作行为或两个事件之间时间间隔短暂,可翻译成“一会儿”“立刻”“很快”等常见的有“少。

(shāo)”“旋”“还(xuán)”“寻”“立”“即”“俄”“既而”“俄(蛾)而”“俄且”“俄然”“登”“应”等。

其中“旋”“还”“寻”“立”“登”“应”等都是汉代以后产生的。

④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保持不变,可翻译成“仍然”。

常见的有“犹(由)”“尚”

⑤表示两个动作行为或事件在时间上偶合,可翻译成“恰巧”“正好”。

常见的有“会”“适”“属(zhǔ)”。

七、举例说明范围副词的种类及用法。

古代汉语的范围副词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