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4810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docx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

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达摩支曲①

(唐)温庭筠

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

红泪文姬洛水春,白头苏武天山雪。

君不见无愁高纬②花漫漫,漳浦宴馀清露寒。

一旦臣僚共囚虏,欲吹羌管先汍澜③。

旧臣头鬓霜华早,可惜雄心醉中老。

万古春归梦不归,邺城风雨连天草。

【注】①达摩支曲:

乐府舞曲名。

摩,一作“磨”。

又名《泛兰丛》。

②无愁高纬,“无愁天子”高纬。

高纬,北齐后主,一位荒淫的亡国之君。

③汍(wán)澜:

流泪的样子。

(1)这首诗从体裁角度看,是一首________诗,而从题材角度看则是一首________诗。

(2)本诗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缘情造境,多方烘托。

请结合全诗分析烘托手法的运用。

【答案】

(1)古风(乐府、古体诗);借古讽今(咏史怀古)

(2)①用比兴手法烘托,麝碎香存,藕断丝连,烘托故国之思。

②用典故烘托,用蔡文姬和苏武的典故,烘托爱国热情。

③用景物烘托,用“邺城”衰败的景象,烘托对高纬亡国而老臣终抱亡国之恨的感叹。

全诗层层渲染,借古讽今,揭示高纬亡齐的历史教训。

【解析】【分析】

(1)古代诗歌就体裁来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本诗不符合近体诗特点,所以是古体诗。

诗人在这首诗中,颂扬了蔡文姬、苏武二人的爱国热情,斤责了“无愁天子”高纬的误国行径,对有雄心报国的北齐老臣终抱亡国之恨表示叹惋,暗示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万古皆然,对晚唐统治者敲起警钟。

咏史怀古,借古讽今。

(2)本诗的主旨在于揭示高纬亡齐的历史教训,而歌咏此事的诗句却只有六句,下余六句,开头四句和结尾二句都是为渲染亡国之恨而层层烘托:

先以麝碎香存、藕断丝连的比兴,写相思的久远;再用蔡文姬、苏武羁留匈奴的典故,写故国之思的痛切,表达爱国之情;而在叙述北齐亡国的血泪遗事之后,更越世代而下,以“邺城风雨连天草”的衰败景象,抒写后人的叹惋感伤。

这样反复地烘托渲染,从时间、空间、情思各方面扩展意境,大大丰富了诗的形象,增强了抒情色彩和感染力量。

故答案为:

⑴古风(乐府、古体诗);借古讽今(咏史怀古)

⑵①用比兴手法烘托,麝碎香存,藕断丝连,烘托故国之思。

②用典故烘托,用蔡文姬和苏武的典故,烘托爱国热情。

③用景物烘托,用“邺城”衰败的景象,烘托对高纬亡国而老臣终抱亡国之恨的感叹。

全诗层层渲染,借古讽今,揭示高纬亡齐的历史教训。

【点评】

(1)本题考查诗歌的文学常识,注意平时积累,并结合诗歌做出正确分析

(2)本题考核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要求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句,答题时先概括诗句的内容,然后描述景物,概括景物特征,再分析情感,分析情感注意照顾全诗的内容。

在诗词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包括: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 寿阳楼八公山①作

(南宋)叶梦得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②,戈戟云横。

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③。

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

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

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

东山④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⑤!

【注释】①寿阳:

今安徽寿县,曾为楚国都城。

八公山:

公元383年,东晋谢安以八万精兵大败前秦苻坚八十万众于此。

②芝兰秀发:

比喻年轻有为的子弟。

③奔鲸:

前秦溃兵,④东山:

指谢安,他曾隐居东山,⑤桓筝:

东晋桓伊善弹筝,曾抚筝而歌《怨歌》,以讽谏晋武帝猜忌谢安。

(1)上阕画线句写东晋谢安的风采与战功,与苏东坡笔下周瑜“________、________”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赏析本词下阕的抒情艺术。

【答案】

(1)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2)①前五句借景抒情(意到即可),借千年之后八公山风景依然而豪杰却无处可寻了,抒发了词人对当朝无英雄的失望之情(意到即可);②“信劳生”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辛劳一生却壮志未酬、功业无成的悲怆(意到即可);③最后三句借典故抒情(意到即可),词人自比谢安,委婉地抒发了自己知音难觅、年华老去、思为国所用却被弃用的悲愤之情(意到即可)。

【解析】【分析】

(1)本题需要理解上阕画线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积累的素材,分析苏东坡笔下的内容。

“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突出谢石、谢玄的才能和他们少年豪杰的风采,同时也表现出胜利者特有的淡定自若。

与苏东坡笔下周瑜“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2)本题前五句借景抒情,抓住“无处问豪英”分析,借千年之后八公山风景依然而豪杰却无处可寻了,抒发了词人对当朝无英雄的失望之情;“信劳生、空成今古”,谢氏子弟劳碌一生,他们建立的功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殒,如今只空余“孤城”、“长淮”、“八公山”,向人话说当年。

一切终将成空,所以词人“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以自嘲的口气笑自己太过执著纠结。

直抒胸臆。

“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一句,借典故抒情,暗含谢安晚年的一段历史典故。

同样是忠信见疑,词人拿谢安和自己进行对比,突出了自身处境的悲惨,谢安虽被猜疑,但尚能与孝武帝一同饮酒,且有桓伊为他仗义执言;而自己却只能暮年“独听桓筝”。

词人以谢安晚年被疏远自比,表达了自己被冷落的寂寞与愤懑之情,也寄予了自己为国效力的愿望。

故答案为:

⑴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⑵①前五句借景抒情(意到即可),借千年之后八公山风景依然而豪杰却无处可寻了,抒发了词人对当朝无英雄的失望之情(意到即可);②“信劳生”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辛劳一生却壮志未酬、功业无成的悲怆(意到即可);③最后三句借典故抒情(意到即可),词人自比谢安,委婉地抒发了自己知音难觅、年华老去、思为国所用却被弃用的悲愤之情(意到即可)。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形象的能力。

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与苏东坡笔下周瑜“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风采与战功有异曲同工之妙,

⑵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

分析诗句的手法理解诗句是第一位的,做题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手法的作用。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

李白

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

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 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 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 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

(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D

(2)①雄才大略:

通过安西幕府才雄很多,且都称道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略;②器宇非凡:

身穿闪亮的绣衣貂裘,且出“紫宫”,马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凡、器宇非凡;③富有才华:

通过“飞书走檄如飘风”动作描写,说他善写檄文,很有才华;④勇敢无畏:

“天外飞霜”的恶劣条件下,他义无反顾“下葱海”看出勇敢;旗帜如火、战马如云看出军队仪仗盛大,也衬托出友人的英武气概。

【解析】【分析】

(1)D项,“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错误,设想的是自己等待友人归来。

故选D。

(2)根据诗中的“多材雄”“惟道三数公”分析其有雄才大略;根据“绣衣貂裘”“银鞍”分析其器宇不凡;根据“飞书走檄如飘风”分析其富有才华;根据“天外飞霜”“下葱海”分析其勇敢无畏。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雄才大略:

通过安西幕府才雄很多,且都称道友人,侧面衬托出友人的雄才大略;②器宇非凡:

身穿闪亮的绣衣貂裘,且出“紫宫”,马配“银鞍”表现友人身份高贵不凡、器宇非凡;③富有才华:

通过“飞书走檄如飘风”动作描写,说他善写檄文,很有才华;④勇敢无畏:

“天外飞霜”的恶劣条件下,他义无反顾“下葱海”看出勇敢;旗帜如火、战马如云看出军队仪仗盛大,也衬托出友人的英武气概。

【点评】

(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

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蝶恋花散花楼送客

纳兰性德

城上清笳城下杵,秋尽离人,此际心偏苦。

刀尺又催天又暮,一声吹冷蒹葭浦。

把酒留君君不住。

莫被寒云,遮住君行处。

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

(1)这两首诗歌从题材上看都属于________诗,第一首诗歌所写的景物季节是________

(2)“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和“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两句共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赏析。

【答案】

(1)送别;秋季

(2)两句都是想象虚写。

(或对方入笔)。

王诗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纳兰诗想象别后朋友旅途中所见的景象,“行宿黄茅山店(荒山野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纯朴热闹的景象,勉励宽慰友人不必忧愁,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

【解析】【分析】⑴第一首诗歌的标题是“送魏二”,第二首的标题是“散花楼送客”,两个标题中都有“送”字,这说明这两首都是送别诗(或词)。

第一首诗歌中,根据“橘柚香”“凉”可知,应该是秋季。

⑵“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意思是“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由“忆”可知,这是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

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

“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意思是“在未来的漫漫长路上,您将夜宿荒村野店,请笑对夕阳下的村社神鼓”,由“行宿”可知,后面是想象友人旅途之景,作者借助“夕阳村社迎神鼓”所勾勒出的热闹纯朴的景象来劝慰友人要以豁达之心迎接未来的漫漫长路。

由此可知,这两句诗都是想象别后情景,使用虚写或想象的手法。

故答案为:

⑴送别;秋季

⑵两句都是想象虚写。

(或对方入笔)。

王诗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纳兰诗想象别后朋友旅途中所见的景象,“行宿黄茅山店(荒山野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纯朴热闹的景象,勉励宽慰友人不必忧愁,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题材和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问的是这两首诗歌从题材上看都属于什么诗(或词),第二个问题是第一首诗歌所写的景物季节是什么季节,然后根据诗歌的内容来辨析诗歌的题材,再根据第一首诗歌中的景物来辨析季节。

⑵此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和‘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两句共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赏析”,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看这两句使用的共同手法是什么,有何效果。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

苏轼

   何处访吴画?

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①。

中有至人②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③。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④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⑤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⑥。

[注]①扶桑:

古代神话中的日出之处。

暾:

太阳升起。

②至人:

指释迦摩尼。

③鼋(yuán):

大鳖,背青黄色,头有疙瘩,能伸缩。

④交柯:

枝叶交叉。

⑤翮(hé),鸟翎的茎,即指鸟。

⑥间言:

非议。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和形式上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起始四句交待吴、王二人画迹所在。

“吾观画品中”二句,紧接着对二人的成就作概要评断,肯定了他们在画苑中的崇高地位。

B. 苏轼提倡诗画一体,曾说“诗不能尽,变而为画”,而诗中“摩诘本诗老”至“亦若其诗清且敦”四句即是此说较为明确的体现。

C. 诗歌最后两句,苏轼赞画圣吴道子和王维之画,认为二子皆神俊,但对摩诘“敛衽无间言”,可见作者认为王维画艺更胜一筹。

D. 全诗富有节奏感,开始似话家常,从容而谈;中间意象情调,盖出一辙;结尾余音袅袅,悠扬无尽,整体形成和谐优美之韵律。

(2)结合王维、吴道子绘画作品分析二人绘画的主要艺术特点?

作者认为吴、王绘画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

(1)D

(2)第一问:

吴诗:

特点:

雄放:

“亭亭”至“相排”六句为吴画内容,画面生动地表现出释迦临终说法时听众的复杂情态,他们或感悟悲涕,或扪心自省,“相排竞进”者状貌情急,情态、动作描写栩栩如生,笔如风雨扑面而来、气势不凡。

王诗:

清且敦(形象清美、意蕴深厚):

“只园”以下六句写王维画的内容。

前二句写画中人物鹤然独立,情态安然;后四句再现了竹的茎叶动摇于清风中的神姿,人物景物于清秀中而蕴藉深远。

第二问:

吴画“妙绝”于绘画技艺高超(画工),限于画面(形迹);王画“得之于象外”(意境悠远自然),超脱形迹)。

【解析】【分析】

(1)D项“中间意象情调,盖出一辙”理解错误,诗的中间写吴道子一层,形象奇突,如峰峙涛涌,使人悚异;而写王维一层,景象清疏,如水流云在,使人意远。

作为诗的中心的这两层,意象情调,迥然异趣。

吴道子和王维的画作风格以及意象情调是不一样的,故选D。

(2)本题中,苏轼对吴、王二人的绘画成就作了概要评断,肯定了他们在画苑中的崇高地位。

诗歌先介绍了吴道子画作的特点。

“道子实雄放”之下十句写吴道子画。

“雄放”二字概括地道出吴画的艺术风格特点。

“浩如海波翻”句以自然界的现象尽致地形容出雄放的气势。

“当其”二句是诗人从画像中所感受到的吴道子运笔时的艺术气概。

“亭亭双林间”以下六句写吴画的形象,极精要地勾勒出画的内容,生动地显现出释迦临终说法时听众的复杂情态,他们或感悟悲涕,或扪心自省,而那些“相排竞进”者的状貌,又表现得非常情急,这一切都栩栩如生。

“摩诘本诗老”以下十句写王维的画。

“摩诘”从王维的身份提起,寓含王维画品的精神特质。

即所谓“画中有诗”。

“佩芷”句是对王维的人品和艺术的高度赞赏,即王维的人品和诗画艺术都是芳美的。

“今观”二句照应前面“诗老”句,引用人所熟知的王维的诗的成就来喻其画风。

“清且敦”意谓其画亦如其诗之形象清美而意味深厚。

“祇园”以下六句写王维画的内容。

前二句写画中人物情态,不似吴道子画表现的强烈,而意味颇蕴蓄。

后四句写画中景物,为吴画所无,俨然是一幅竹画,再现了竹的茎叶动摇于清风中的神姿。

诗末“吴生”六句,就对王、吴二人画的观感作总的评论,在尊重之中又对二人艺术造诣的境界,有所抑扬。

对吴道子画评为“妙绝”,是对吴画中听众情态毕现形象的评价,而“妙绝”仅在迹象,只是画工的高艺。

诗人认为王维画“得之于象外”,如神鸟离开樊笼,超脱于形迹之外,精神自然悠远,于是心中佩服,觉得无所不足。

这里也体现了诗人美学理想的又一个方面。

认为绘画不能但求形似,正如赋诗不能只停在所赋事物的表面,而要在形迹之外,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启发,有所感受。

故答案为:

⑴D;

⑵第一问:

吴诗:

特点:

雄放:

“亭亭”至“相排”六句为吴画内容,画面生动地表现出释迦临终说法时听众的复杂情态,他们或感悟悲涕,或扪心自省,“相排竞进”者状貌情急,情态、动作描写栩栩如生,笔如风雨扑面而来、气势不凡。

王诗:

清且敦(形象清美、意蕴深厚):

“只园”以下六句写王维画的内容。

前二句写画中人物鹤然独立,情态安然;后四句再现了竹的茎叶动摇于清风中的神姿,人物景物于清秀中而蕴藉深远。

第二问:

吴画“妙绝”于绘画技艺高超(画工),限于画面(形迹);王画“得之于象外”(意境悠远自然),超脱形迹)。

【点评】

(1)此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每个选项都有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本题主要的错误是曲解诗意,内容理解错误。

(2)本题是对考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的概括总结能力的考查。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可以结合注释,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艺术特点,再结合艺术形象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内容。

6.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①

葛胜仲

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

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①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县斋:

县衙斋室。

(1)下来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秋晚寒斋”,点出了词人愁坐的时间、地点,不待言情而情已十分。

B. 香篆,一种香,因焚香时所起的烟缕曲折似篆文而得名。

室内燃香,室外薄雾,迷茫之感油然而生。

C. “梦逐芭蕉雨”,芭蕉雨是个愁意象,在梦幻中仿佛觉得淅沥的雨不是滴在叶上,而是敲击着他的心头,增添几许愁绪。

D. 词的上阙和下阙,不管描景还是抒情,都围绕着题目中的“愁”而写。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闲愁几许”中“愁”的内涵。

【答案】

(1)B

(2)①面对秋景而生的凄凉之愁。

于秋晚独处寒斋,又听到哀鸿声,怎不令人产生愁情;②遭遇贬谪的怀才不遇之愁。

因故被贬到偏僻小县当一县官,心中郁闷无人可诉说;③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愁。

故乡又是如此之远,中间隔着无数乱山,想归也归不得。

【解析】【分析】

(1)B项,“室内燃香,室外薄雾,迷茫之感油然而生。

”分析有误,“横轻雾”是形容香篆烟缕,并非室外有薄雾。

故选B。

(2)“秋晚寒斋”“梦逐芭蕉雨”句写深秋时节,独自坐在官衙中倍感凄清,加上梦中雨打芭蕉的凄凉景象,更令诗人心中生愁;“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幽人”一词本指隐士,但诗人并非隐士,结合注释可知是被贬官,联想苏轼贬官黄州时也曾写过“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之句,可见这一句中“哀鸿”替诗人所诉之哀情,乃是贬官带来的失意;“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归”字点出思乡,“乱山无数”是阻隔的空间距离,被贬偏远之地是阻隔的现实无奈;加上“斜日荒城鼓”之苍凉景象,倍增诗人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面对秋景而生的凄凉之愁。

于秋晚独处寒斋,又听到哀鸿声,怎不令人产生愁情;②遭遇贬谪的怀才不遇之愁。

因故被贬到偏僻小县当一县官,心中郁闷无人可诉说;③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愁。

故乡又是如此之远,中间隔着无数乱山,想归也归不得。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⑵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基本能力.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着诗歌注释来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根据诗歌中运用的关键词加以分析.由注释可知,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故“闲愁几许”之一应为“遭遇贬谪的怀才不遇之愁”;“云外哀鸿”“归不去”“斜日荒城”表现出了作者离家背井的思乡之愁,漂泊他乡的凄凉孤寂.答题时,可先分析关键词所表现的内容,然后再答“愁”的内涵。

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蝶恋花·散花楼送客

纳兰性德

城上清笳城下杵,秋尽离人,此际心偏苦。

刀尺又催天又暮,一声吹冷蒹葭浦。

把酒留君君不住。

莫被寒云,遮住君行处。

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

(1)这两首诗歌从题材上看都属于________诗,第一首诗歌所写的景物季节是________。

(2)“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和“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两句共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赏析。

【答案】

(1)送别;秋季

(2)两句都是想象虚写。

(或对方入笔)王诗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纳兰诗想象别后朋友旅途中所见的景象,“行宿黄茅山店(荒山野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纯朴热闹的景象,勉励宽慰友人不必忧愁,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

【解析】【分析】

(1)第一首诗歌的标题是“送魏二”,第二首的标题是“散花楼送客”,两个标题中都有“送”字,这说明这两首都是送别诗(或词)。

第一首诗歌中,根据“橘柚香”“凉”可知,应该是秋季。

(2)“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意思是“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由“忆”可知,这是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

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

“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意思是“在未来的漫漫长路上,您将夜宿荒村野店,请笑对夕阳下的村社神鼓”,由“行宿”可知,后面是想象友人旅途之景,作者借助“夕阳村社迎神鼓”所勾勒出的热闹纯朴的景象来劝慰友人要以豁达之心迎接未来的漫漫长路。

由此可知,这两句诗都是想象别后情景,使用虚写或想象的手法。

故答案为:

⑴送别;秋季;

⑵两句都是想象虚写。

(或对方入笔)王诗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纳兰诗想象别后朋友旅途中所见的景象,“行宿黄茅山店(荒山野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纯朴热闹的景象,勉励宽慰友人不必忧愁,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

【点评】⑴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的能力。

就本题来说,主要考查诗歌的题材,即内容,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①

辛弃疾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②,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③,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