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表格版谷丽113课.docx
《六年级科学上表格版谷丽113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科学上表格版谷丽113课.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科学上表格版谷丽113课
全册备课
学
情
分
析
六年级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和动手实践活动的方法,学会了怎样设计观察方案和设计实验,并能在长期的观察中学会写观察记录,做出简单的实验记录。
但是,四年级学生年龄较小,还不能独立完成各种实验的设计与动手操作,需要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与教师、家长的指导,积极性较高,能主动去完成任务,也有部分学生自制力较差,尚需督促与指导。
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不够,还有待于进一步磨合与提高。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遵循儿童心理选择教学内容,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大多是常见儿童感兴趣的,能够亲自进行观察实验操作的,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与生活生产和社会实际的联系,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处理好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做到难易适度,分量适当,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改进教学,学生学得积极愉快,注意发展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能力,教科书注意本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纵向联系与其他各门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可以使知识之间的衔接,分工配合得到加强。
其次选择内容大多是儿童能够亲自进行观察实验和操作的,在儿童接受能力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联系生活、生产社会实际,以便学生理解巩固和迁移所学的知识。
本册教材书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处理好内容的深度广度,做到了难易适度,分量适当,注重发展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的能力,新教科书继承了现行教科书注重能力培养的优点,注重本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纵向联系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教学目标
1、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
将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他们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3、系统地学习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三个领域的科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拓展与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会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教
学
重
点
1、注重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并强调应用于日常生活。
2、注重学生科学探究意识的培养。
教学难点
1、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科学态度与情感。
2、利用好集体备课资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保证课堂教学效率。
教具准备
单元备课
单元序数
一
单元名称
微小的生物
教
材
分
析
生命世界是学生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
一草一木,虫鱼鸟兽,伴随着他们的童年生活,让他们对生命世界产生了无限遐想和憧憬。
儿童总是对生命世界多样性和复杂性产生神秘感,而科学则是使他们对生命世界的兴趣进一步延伸,从对花草树木的认识扩大到对整个生命世界的认识。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依据《课程标准》中对生命世界多样生物的要求:
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了解病毒也是生物中的一类等内容编写了本单元,以扩大儿童对生物种类的认识,初步了解生物的分类,深刻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创造了纷繁多姿的生命世界。
编写《微小的生物》单元的另一个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自查找、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观察、实验等探究性的学习,在相互合作与交流中走进微观生命世界,不断扩大对生命世界的认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为他们后续的科学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单元包括四课,分别是《病毒》、《细菌》、《馒头发霉了》、《食用菌》。
目
标
要
求
科学探究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
2、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3、能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显微镜等)对微生物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4、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5、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食品、衣物发霉的条件。
6、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7、能对实验现象做出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
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在探究中意识到科学要尊重证据。
4、愿意合作与交流。
5、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科学知识
1、了解病毒是生物中的一类。
2、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利用显微镜对微观事物进行观察。
4、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5、能通过观察知道蘑菇的结构特点。
具
体
措
施
1、利用学校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课前准备的场所,提高学生的搜集有关科学资料的能力。
2、做好各种实验的准备工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
3、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深入的各种信息,找准切入点,以便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
4、提供网络空间,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搜集信息的能力。
5、合理利用课堂上学生的自我评价,做好评价工作。
课题
第一课病毒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病毒资料的搜集,学会查阅、整理从各种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与交流研究结果;能积极地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2、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了解有关病毒性床染病的防治措施。
教学重点
认识病毒这一特殊的生物类型,让他们了解病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积极参与科学事业的热情。
教学难点
认识病毒这一特殊的生物类型,让他们了解病毒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积极参与科学事业的热情。
教法学法
信息搜集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
搜集和调查病毒的有关资料。
教师准备:
准备好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关于病毒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的视频;病毒在其他生物细胞内进行繁殖的动画等。
课时安排
1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提问
1、教师谈话:
小时候你们谁吃过“糖丸”?
为什么吃“糖丸”?
(可以预防“小儿麻痹症”。
)
2、激发提问:
吃“糖丸”可以预防“小儿麻痹症”,从这个事例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把学生的问题简单的记录在黑板上。
)
3、教师谈话:
学习了本科,你也许就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板书课题:
病毒。
)
二、交流、整理对病毒性疾病的认识
1、谈话:
课前同学们都对各种病毒性疾病进行了调查了解。
你了解到了那些病毒引起的疾病?
你了解了有关这些疾病的什么知识?
根据老师为你们提供的表格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整理,过一会儿,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2、学生分组交流、整理病毒性疾病的有关内容。
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适时指导。
3、汇报、评价:
各族选派一名代表对本组的整理记录进行汇报,各组间进行交流,互相评价、取长补短。
4、补充、扩展:
这一活动的最后,根据学会的汇报情况适当补充一些有关病毒性疾病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如:
借助图片向学生展示患各种疾病的人或动物、植物,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
三、认识病毒
1、谈话:
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这么多,到底病毒是什么样的东西呢?
2、交流:
各小组交流邹忌的有关病毒的知识,教师了解学生搜集的资料。
3、补充、扩展: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补充学生未搜集到的搜集不全面的知识。
(1)、出示资料介绍病毒的发现过程。
(2)、出示图片介绍病毒的几种基本形态。
(3)、课间展示介绍病毒的活动特点。
4、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与交流,你认为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呢?
5、解答疑问:
利用所学的知识试着解答授课开始时学生提出的疑问。
四、制作剪贴报:
1、谈话:
同学们课前搜集到这么多有关病毒的知识,想办法把它们保存起来,好不好?
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2、制作:
根据学生的“献计”情况制成剪贴报或用其他方法保存搜集的知识。
五、查阅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
2、组织一次以预防病毒性传染病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三次备课
病毒,是一类不具细胞结构,具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的微生物。
病毒的形态
(1)球状病毒;
(2)杆状病毒;
(3)砖形病毒;
(4)冠状病毒;
(5)丝状病毒
(6)有包膜的球状病毒;
(7)具有球状头部的病毒;
(8)封于包含体内的昆虫病毒。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1、病毒
病毒的危害
一、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病毒的利用
极其微小
二、病毒的特征寄生在活细胞内
能繁殖
没有细胞结构,由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组成
动物病毒
三、病毒的种类 植物病毒
细菌病毒
教后反思
课题
第二课细菌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有关细菌资料的搜集、整理,提高学生整理资料和辩证的分析事物的能力;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描述。
2、 学生能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观点,关系生活中的科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3、 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正确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细菌的两面性:
一是有害的一面,可以使人患病;二是有利的一面,如人们可以利用细菌制作酸奶和泡菜等。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细菌的两面性:
一是有害的一面,可以使人患病;二是有利的一面,如人们可以利用细菌制作酸奶和泡菜等。
教法学法
信息搜集法讲授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细菌的文字及图片资料,为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奠定基础。
教师准备:
显微镜、三种形态的细菌永久图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教
学
过
程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前你们搜集了有关细菌的文字或图片资料,现在你对细菌有了那些认识?
同学们搜集的资料真不少。
你们真是一群乐于参与科学探究的学生。
(及时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前搜集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交流资料:
1、出示搜集的有关细菌的图片、视频资料。
2、学生观察在教师课前调好的显微镜上观察细菌图片。
3、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汇报自己了解的细菌。
4、总结:
细菌有球形、杆形、螺旋形三种基本形态。
三、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1、同学们,你们认为细菌是人类的朋友还是人类的敌人?
学生讨论,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细菌的资料。
教师适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进一步让学生展开讨论。
2、现在同学们对细菌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细菌不只是人类的敌人,更多的是人类的朋友,它可以说无处不在。
3、人的肠道内也充满了细菌。
有些细菌对人类有益;有的可以帮助消化食物;还有的则与致病的微生物搏斗,使有害病毒不能附着在肠道上,保持肠道健康。
4、细菌的作用还远不止这些呢!
请看资料卡。
四、自由活动:
办一期手抄报,做好宣传,防止病菌入侵。
五、假如没有细菌,我们的自然界将会是怎样的?
在一广口瓶中放一些土,把鸡或鱼的内脏埋入其中,过一段时间,观察有什么想象发生
三次备课
细菌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等部分构成,绝大多数细菌的直径大小在0.5~5μm之间。
并可根据形状分为三类,即:
球菌、杆菌和螺形菌
。
细菌的发现者:
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
板书设计
2、细菌
球菌
细菌的形状杆菌
螺旋菌
有益菌:
生物制药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有害菌:
世人患病
教后反思
课题
第三课馒头发霉了
教学目标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
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和科学探究的乐趣;产生愿意合作交流和乐于从事科学探究活动的愿望;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难点
能通过实验认识食品、衣服等物品发生霉变的条件;认识霉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教法学法
观察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1、发霉和新鲜馒头、培养皿,手套、镊子。
2、放大镜、显微镜、霉菌切片。
(课前调整好)
3、操作材料:
新鲜馒头、塑料袋、小刀、线、黑色遮光纸、透明胶带。
课时安排
1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霉馒头)我这里有块馒头,看,它怎么啦?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话题(板书课题:
馒头发霉了)
二、获取事实,认识霉菌
(一)初步观察
1、安全教育
这块馒头还能吃吗?
对!
发霉的馒头吃了对人体有害!
不能吃!
2、明确要求
现在我们来观察发霉的食物与新鲜的食物有哪些不同。
在观察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不要让你的身体直接接触到霉菌。
(演示)戴上手套,拿上镊子。
辨别气味时,像我这样(演示辨别未知气体的方法)
观察时请及时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3、发放材料,学生观察记录
4、组织汇报
好,让我们听听大家都有哪些发现。
当其他小组同学发言的时候,请同学们认真听,对照自己的记录做好补充发言准备。
(抓住闪光及时表扬)
还有哪些不同的发现?
(二)细致观察
1、放大镜观察
①因为霉菌,新鲜馒头与发霉馒头有了这么多不同。
那么霉菌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呢?
下面我们借助放大镜再来看看,并做好记录。
②分发放大镜、收回新鲜馒头。
学生观察描述
③组织汇报(收回材料)
哪位同学愿意带上你们小组的材料,来和大家说说:
放大镜下的霉菌是什么样的?
看来霉菌有很多种,颜色不同,形状各异。
2、显微镜观察
①同学们观察得这样细致,却没有人能告诉我霉菌有几个部分,怎么办?
(用显微镜来观察)
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不同的霉菌切片,调好了显微镜,想看吗?
②用显微镜观察的注意事项:
注意,显微镜我已经调好了,同学们不要在调整它,挪动它,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最讲次序。
观察得最认真,记录最直观形象。
③交流:
把各组的记录在实物展示台上集合
结合同学们的图画讲解:
霉菌虽然很多中,但都有“孢子囊”、“菌丝”两部分。
像霉菌这样用肉眼看不清,放大镜也看不清,要用显微镜来观察的生物,我们叫它微生物。
三、牵引过渡:
我们还在什么物品上看到过霉菌?
关于霉菌你还想研究什么?
四、对比实验
(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讨论:
霉菌在什么情况下生长得快?
它的生长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
①独立思考,把你想到的列出来。
②在小组内小声讨论。
③汇报:
随机简要板书:
温度、水分、通风、光照等。
(注意追问“什么关系”)
(二)引导设计方案
1、同学们认为霉菌的生长与这么多因素有关系,有些想法还互相矛盾,怎么证明你的猜想?
2、引导设计方案
①教师以“温度”为例,引导设计实验
就以温度为例吧,怎样证明霉菌的生长与温度的高低有关系?
具体怎么做?
出示两块品质不同的馒头,这样也行?
看来实验中,我们还需要一些条件加以控制。
(如果很多学生恍然大悟,就不用说了,直接让他们分组从各种因素中选取一个最感性区的条件设计方案,填写实验计划。
如果学生明白的少,指名说说。
)
②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最感兴趣的因素,设计验证方案。
3、学生分组设计方案
4、交流实验设计,对有争议的方案进行修正完善。
让我们来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案更科学完善。
提醒:
为了便于区分,是否两块馒头是否该做点标记?
(三)激发观察记录兴致,讨论注意事项。
大家的方案都设计得很好,我们的猜想对不对,还得靠实际的实验现象来证明,所以,我们应该每天观察记录馒头上霉菌的生长情况,及时做好记载。
下一节课,用我们的事实(记录和实物)来证明,哪个小组更有科学精神!
四、实验、整理
1、按照小组计划领取材料,进行实验。
2、整理实验桌。
3、交流汇报
4、教师总结
三次备课
霉菌:
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象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
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
霉菌有着极强的繁殖能力,而且繁殖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虽然霉菌菌丝体上任一片段在适宜条件下都能发展成新个体,但在自然界中,霉菌主要依靠产生形形色色的无性或有性孢子进行繁殖。
孢子有点像植物的种子,不过数量特别多,特别小。
霉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他比较青睐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一有合适的环境就会大量的繁殖,必须采取措施来阻止霉菌的繁殖或切断其传播途径,就可以摆脱霉菌的感染:
板书设计
3、馒头发霉了
温度
影响食物发霉的原因水分
空气
真菌对人类的危害
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真菌为人类提供的便利
课题
第四课真菌
教学目标
1、 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亲身经历科学调查、观察、查阅和整理资料等科学探究的过程。
2、 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学会分享、欣赏他人的研究成果;乐于从事科学探究活动。
3、 通过查阅书刊等信息源了解食用菌的种类;能通过观察知道蘑菇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
在学生对真菌世界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利用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观察、调查、交流等方式对食用菌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让科学走进孩子的生活,并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在学生对真菌世界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利用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观察、调查、交流等方式对食用菌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让科学走进孩子的生活,并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法学法
演示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1、 查阅有关食用菌的资料。
2、 搜集平菇、香菇、金针菇、木耳、银耳等食用菌,了解其生活环境。
3、 只能备好放大镜、镊子、水盆等。
课时安排
1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一些有关食用菌的资料并采集到了部分食用菌,下面请各小组整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整理完毕后,组长负责介绍,其他同学可以适当补充,搞好配合,也可以到别的小组参观。
学生整理、布置自己的展区,并到其他小组参观和交流。
二、探究活动
(一)、活动一:
1、 谈话:
通过课前的搜集和采集活动,我们已经对食用菌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在刚才的整理和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的收获都不少,下面请同学们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小组对食用菌的认识。
谁先来?
2、学生分组汇报
3、课前老师也搜集了许多食用菌的资料,下面我也汇报给大家看。
4、小结:
其实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的食用菌,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蘑菇了。
他们已经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了。
(二)活动二:
1、谈话:
今天大家带来了很多食用菌,让我们分小组观察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观察工具分小组观察。
同学们观察很仔细,知道的也不少,看来搜集资料真的很重要。
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对信息搜集整理。
三、自由活动
谈话:
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关于蘑菇的很多知识。
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开来了两个问题。
1、把成熟的蘑菇放在白纸上,轻轻地敲一敲,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2、阅读教科书中“如何识别有毒蘑菇”的资料卡,分小组观察分辨一下我们采集的蘑菇有没有毒蘑菇。
同学们可以选择两个问题中自己喜欢的一个进行研究,也可以选择自己小组感兴趣的其他问题进行研究。
学生自由活动。
学生交流、展示研究成果,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
四、拓展活动:
谈话:
食用菌的种类很多。
我们课下继续观察食用菌,写一篇关于食用菌的研究报告;或者设计一个养蘑菇的方案,自己亲自养一养蘑菇。
五、单元评价:
谈话:
这一单元的学习很快结束了,在这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收获呢?
学生自我评价,教师鼓励
三次备课
真菌(Fungus)一词的拉丁文Fungus原意是蘑菇。
真菌是生物界中很大的一个类群,世界上已被描
述的真菌约有1万属12万余种(属与种都是单位,且属大于种),真菌学家戴芳澜教授估计中国大约有4万种(种为单位)。
与细菌和病毒区别
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内都有细胞核,而微生物中只有真菌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完整的细胞器,故又称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仅有原始核结构,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很少,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而病毒则没有细胞结构,属于原生微生物。
所以,虽然有些真菌也很微小,也能使人生病,但它与细菌和病毒有着本质的区别。
板书设计
食用菌
蘑菇的生长环境
菌盖
蘑菇的结构菌柄
(像一把小伞)菌褶
菌丝(地下部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
各种各样的食用菌
单元备课
单元序数
二
单元名称
物质的变化
教
材
分
析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了解物质的变化是科学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无生命的物质世界与生命世界同样五光十色、精彩纷呈,令人惊奇、迷惘和感叹。
人们的生活总是与物质的变化息息相关。
生活中,我们往往需要通过改变条件来使物质发生变化,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而物质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物质的变化,本单元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建构了《物质的变化》这一单元,以丰富学生对多彩的物质变化的认识,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学会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本单元包括三课,分别是《蜡烛的变化》、《食盐和水泥》、《铁生锈》,是学生在三、四、五年级认识了身边常见物质,了解了常见物质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编写的,主要内容是探究物质的多样变化。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表达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相互联系的观点,为进一步学习物质内容奠定基础。
目
标
要
求
科学探究
1、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2、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4、能用简单工具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
5、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6、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
7、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8、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大胆想象。
2、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3、愿意合作与交流。
4、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5、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6、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科学知识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
3、认识物质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能根据物质的变化特征对物质进行分类。
具
体
措
施
1、利用学校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课前准备的场所,提高学生的搜集有关科学资料的能力。
2、做好各种实验的准备工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
3、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深入的各种信息,找准切入点,以便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
4、提供网络空间,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搜集信息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