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 教案第四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4648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0.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 教案第四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 教案第四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 教案第四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 教案第四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 教案第四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 教案第四章.docx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 教案第四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 教案第四章.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 教案第四章.docx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案第四章

第四章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模式

课题名称:

第一节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模式概述(此节内容可作为选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教育活动模式即课程模式;

2.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两种基本模式;

3.比较两种基本模式的区别,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比较认识过程模式和目标模式的特点

教学准备:

参考《幼儿园活动教程》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法提示

教学内容

学生阅读补充资料,教师简要讲解,学生把握含义

 

教师讲解剖析要点

学生阅读归纳

 

教师出示判断题,学生思考然后回答。

小结:

一、教育活动模式

简单说就是课程模式。

模式:

“范型”指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式样。

课程模式指按照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将教育结构中的诸要素(教师、教育对象、教教育情境等)及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就、实施途径与评价等方面加以科学的整合,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体系和运作形式。

教育活动模式=教育活动内容+教育组织形式(结合体)

二、目标模式

1.目标模式(泰勒模式)

是以目标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设计的模式。

2.产生:

20世纪初

3.代表人物: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

4.泰勒原理:

4个问题

为什么教或学?

教或学什么?

怎么教或学?

如何评价教或学的效果?

5.课程设计的步骤

目标、内容、组织、评价

6.目标模式细化为7步

诊断需要-形成具体目标-选择内容-组织内容-选择教学活-组织教学活-评价

7.目标模式的特征:

以行为目标为设计核心;意在控制追求效率。

8.目标模式的优点:

条理清晰,具体的行为目标便于操作和评价。

9.目标模式的不足:

课程目标用行为来表示,行为分外显行为、内隐行为,此课程模式把内隐行为排除在外;忽视知识产生的过程。

10.使用范围有限:

如适用于技能技巧的培养,对创造性培养则困难。

三、过程模式

代表人物:

斯滕豪斯

始于对目标模式的批判

1.理论基础:

课程开发和设计的任务是选择活动内容。

2.选择活动内容

鉴别活动内容含有内在价值的12个标准

3.教师应遵循的5项过程原则

四、过程模式与目标模式的比较

根据对过程模式与目标模式的理解,归纳总结二者区别

见表4-1-1

作业

《练习册》:

第四章第一节

 

课题名称:

第二节学科课程模式与综合课程模式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学科课程模式和综合课程模式的含义及特点;

2.理解两种课程模式的目标、内容,掌握两种课程模式的组织

3.适应幼教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念。

重点/难点:

学会组织幼儿园分科课程教学活动和综合主题活动

教学准备:

参考资料《幼儿园活动教程》《幼儿园语言、计算、常识、音乐、体育、美术分科教学法》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法提示

教学内容

学生阅读资料教师简要讲解学生理解含义

教师讲解剖析要点

学生阅读归纳

 

学生列表对照分析六学科的不同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

学习六科教学教案《光和影子》(大班常识)《花样玩球》(大班体育)《7以内的叙述》(中班数学)《月亮》(中班语言仿编诗歌)《办家家》(中班音乐歌曲《非洲面具》(装饰画)

观摩幼儿园教学活动听看课记录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提问学科课程的特点,介绍在此背景的基础上产生综合主题课程模式

 

简要讲解

 

学习案例:

系列综合主题—《我和蔬菜做朋友》、小型综合主题教育活动:

《春天》

 

小结

一、学科课程模式

(一)学科课程的含义

以学科为中心,又称分科课程。

(二)学科课程的特点

1.学科课程模式以知识组成学科,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把知识教学放在首位。

2.学科课程模式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知识特点及各学科的教学规律,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内容、教学方法、方式手段。

3.学科课程模式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思想,促进了教学过程的优化。

4.学科课程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重智轻德、重上课轻游戏的倾向;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忽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造成内容重复割裂;分科过细单科拔高,使幼儿学习与教师授课负担过重。

(三)学科课程模式的实施

1.根据幼儿园教育总目标,确定各学科教学目标、计划、任务。

2.注意各学科知识的纵横联系和各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提高幼儿整体教育的效益。

3.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

4.改变重智育轻德育,重上课轻游戏的倾向。

(四)学科课程各学科的培养目标

体育、语言、常识、数学、音乐、美术

(五)幼儿园六科教学内容

(六)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

学科课程侧重知识体系的安排,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组教学为主。

确定目标—选择内容—活动策划(选择组织方式教学策略)—分析评估

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大致分

1.教学前,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教学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帮助幼儿寻找发现学习相关的知识,形成相关概念。

进行思考

3.教学结束时,教师启发幼儿联想,促进多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

案例分析:

1.开始部分:

幼儿教师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来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教师如何向幼儿交代这次教学活动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

2.基本部分:

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传授知识技能具体分几个步骤来完成?

每个步骤之间是怎样过度的?

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提出了哪些问题?

幼儿是怎样回答的?

当幼儿回答的答案与教师想要的理想答案有一定距离时,教师是怎样应变的?

教师是如何做教具演示的?

教具和教具演示在该教学环节中起到什么作用?

幼儿在操作实践时,教师都做了哪些辅导安排?

为了使幼儿集中精力学习,教师都采用了哪些方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3.活动结束部分:

教师如何总结教学活动的收获及幼儿的学习态度?

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以激发幼儿再学习的欲望?

二、综合课程模式

20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改革开放的热潮,幼儿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深切感受到当时幼儿园课程难以适应科技社会发展对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审视其弊端:

分科教育使各科教学有了系统性,但对各科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缺乏研究,对幼儿园教育内容和过程缺乏整体性思考。

由于分科教学的重点放在教材教法上,而教学又一贯被理解为上课,因而上课当作幼儿园的主要活动,而其他活动的教育作用很少研究发挥。

由于各科教师对教师“怎样教”考虑的较多,而对幼儿“怎样学”“效果怎样”考虑的少,幼儿积极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由于重上课,强调集体的统一要求,忽略个别发展,幼儿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没有得到重视,因而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难以落实。

综合课程应运而生。

(一)综合课程的含义

(二)综合课程的目标

1.以综合手段和方法促进幼儿的有意义学习。

2.建立各领域的教育内容之间的自然衔接。

3.综合课程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

4.充分利用发挥与主题相适宜的环境及活动区的功能。

(三)综合课程的内容

综合课程的特点是综合,综合是多层次多角度多种手段并用,是主体网络或时空交错的体现多学科的综合。

(四)综合课程的组织模式

1.选择主题的依据

2.设计主题活动的流程

(1)列出主题名称、选择的理由和需要的时间

(2)确定主题总目标

(3)拟定主题活动纲要

(4)逐一设计每个活动

(5)检验或评价方案

综合主题的总体设计力求突出主题的序列性、教育的渐进性、教育手段的综合性和教育方法的多样性。

作业

《练习册》:

第四章第二节

 

课题名称:

第三节游戏课程模式与活动区课程模式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游戏课程模式和活动区课程模式的含义及特点;

2.理解游戏课程模式的目标、组织形式;

3.了解活动区的创设和活动区活动的指导。

4.提高学生观察幼儿的能力和教育组织管理能力。

重点/难点:

幼儿游戏和活动区活动的组织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去幼儿园见习,观察记录幼儿的游戏活动、活动区活动;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游戏和活动区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法提示

教学内容

复习游戏的特点、教育作用、种类(包括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联系《幼儿教育学》幼儿游戏的相关知识,理解游戏课程的含义、目标:

 

学生对照案例分析四种类型的特点、明确活动中幼儿教师的任务

 

学生回答课前见习作业,根据感性认识概括活动区和活动区活动的含义、播放课件

 

学生观看各种活动区图片

 

学生思考:

把活动区活动演变成教学活动或采取“放羊式”管理,对不对?

提示:

幼儿在活动区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开展各种活动时,幼儿教师要根据计划巡回指导。

自然过渡

 

重点讲解

 

学生阅读补充资料

 

观摩幼儿园游戏活动及活动区活动

小结

一、游戏课程模式

(一)游戏课程的含义

以幼儿游戏为基本活动,以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与培养为核心目标的课程。

(二)游戏课程的目标

1.保证幼儿愉快有益的自由游戏

自由游戏是以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主体性活动,活动的计划、执行、完成都由幼儿自由决定与承担。

特点:

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决定选择材料、伙伴、内容和玩法;

在自由游戏活动中伙伴交往是幼儿的主要交往活动。

2.非游戏活动游戏化

以幼儿的自由游戏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把游戏活动的因素渗入到以学科为基础的系统性的教学活动中。

特征:

幼儿主动活动,幼儿是活动的决策者、执行者、评价者,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三)组织形式

1.独自的发现学习

以活动区为依托的幼儿自由游戏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创设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需要的游戏环境。

幼儿自由活动时,教师观察并指导。

如案例1《语言活动区活动》

2.协同的发现学习

以一定的问题或课题为中心组织起来的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或从幼儿的游戏和实际生活中,引导幼儿发现问题,确定课题。

如案例2《架起小圆球》

3.操作性接受学习

在全班集体教学活动中,增加以小组或个别活动方式进行的操作活动。

基本环节:

集中—分散—集中

主要环节:

幼儿的分组活动

活动各阶段教师的任务:

(1)开始:

以问题为导向引起兴趣

(2)组织和指导幼儿操作活动材料

(3)最后:

教师综合与总结,点明主题,提炼概念。

如案例3《我是小侦探》

4.讲授性接受学习

用游戏的口吻来组织全班集体教学。

特点:

用规则游戏为形式编制教学游戏帮助幼儿记忆学习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包括引起动机、讲解演示、练习巩固。

教师的任务是引起和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如案例4《尝味画表情》

二、活动区课程模式

问题1:

你观察到的活动室各活动角中各种玩具和材料及设备用品投放情况是怎样的?

问题2:

布置室内环境使用了哪些材料和工具,各种材料的主要来源情况怎样?

(一)活动区和活动区活动

活动区就是利用活动室、睡眠室、走廊、门厅及室外场地,提供、投放相应的设施和材料,为幼儿创设的分区活动的场所。

活动区活动也称区域活动,指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让他们自由选择活动区域,并在其中通过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

1.活动区活动的特点:

(1)活动区的活动多为幼儿自选活动,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

和能力选择活动的方式和内容,能满足幼儿个性化的需要;

(2)多是幼儿自主活动,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玩玩做做,潜

移默化学习体验成功乐趣;

(3)多为小组活动,幼儿有自由交往和自我表现的机会;

(4)活动区以材料、情景及相应活动为中介,通过幼儿直接

参与操作实现教育价值。

2.活动区活动的作用:

(1)可以作为正式学习的延伸并丰富教育活动; 

(2)有利于幼儿个体充分发展;  

(3)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4)有利于提高幼儿自由活动的效率,规范幼儿的行为。

(二)活动区活动的实施

布置——设计——指导

1.布置:

教师依据各个活动区的特殊需要在活动室内确定具体的位置,按照一定的教育原则充分利用已有的材料去布置活动区,并制定相应的活动规则。

常见的活动角区及内容

社会区(娃娃家、医院、市场、马路等);

自然科学区(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实验等);

数学区;

艺术区(音乐、美术);

语言区(阅读、故事表演等);

建构操作区(拼、插、搭、小制作等);

室外可有玩沙区、玩水区、种植区、饲养区等。

2.设计:

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意图对活动中的材料和环境进行设计和配置拟定区域的种类,选择活动材料,确定活动内容和基本目标。

创设活动区的原则:

(1)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

(2)选择适宜的活动材料

(3)活动内容要与目标结合

3.指导:

教师首先要向幼儿介绍活动区的内容、材料、使用法法、规则,经过简单的演示后让幼儿自主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评估及时引导。

活动区教育程序包含教师的活动和幼儿的活动,

教───确定目标幼

师───设置环境与材料儿───自主选择

活───设计活动活───操作探索

动───观察、援助、捕捉动───交流讨论

活动区活动的指导

(1)介绍和引导

教师向幼儿介绍活动区的内容材料和使用方法;帮幼儿建立并自觉遵守活动规则。

(2)开放和练习

活动区应逐步开放;给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

(3)教师的主要任务

评估各活动区的使用频率,活动材料的数量和难易程度;观察记录幼儿的活动状况,确定指导方式,进行指导。

(4)介入方式主要有

以自身为媒介;以材料为媒介;以幼儿伙伴为媒介。

[补充资料]

归纳游戏课程和活动区课程模式的共性,它们都是活动课程模式

活动课程的特点:

1.以幼儿的活动为课程中心,取消了上课形式,让幼儿到活动中去学习

2.重视幼儿的兴趣需要

3.强调环境材料的重要性

4.坚持以探究为主的活动方法

5.以游戏为活动教育的基本形式

活动课程的不足之处:

1.将课程的本质看作是直接经验的总和,强调幼儿的本能,否定间接经验的教学

2.强调课程的组织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忽视课程本身的逻辑性和规律性,阻碍幼儿获得完整而系统的知识

3.强调开放型课程内容,将社会职业以活动作业的形式引入课程,大大削弱了基础知识传授

4.强调以幼儿为中心,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强调活动教学,忽视课堂教学

分析教师的作用

作业

《练习册》:

第四章第三节

 

课题名称:

第四节快乐与发展课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快乐与发展课程的含义;

2.理解快乐与发展课程在不同年龄班实施的特点;

3.阅读学科期刊杂志,搜集资料,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能力。

重点/难点:

体会在活动中体现“快乐”和“发展”的目的

教学准备:

师生课前阅读《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等学科期刊杂志,搜集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法提示

教学内容

案例引入,教师提出探究问题:

“生成与预设的博奕”

判断:

幼儿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是选择让幼儿兴奋的活动还是选择能引起幼儿兴趣的活动?

 

对照案例分析三种活动模式,比较三个年龄段的特点及教育方法的不同

名言启迪

师生共同讨论

 

呼吁“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小结

在“植物为什么能在土里生长”的探究活动中,教师预设目标是因为泥土松软有营养,所以适合植物生长。

但是幼儿却提出“植物为什么不能在水泥地上生长”……

假如你是这位教师怎样处理呢?

一、快乐与发展课程的含义

1.快乐

(1)表层快乐:

幼儿虽是以直观形象性思维为主,但他们绝不是头脑空空的芭比娃娃。

教学活动只考虑活动形式和材料的新颖而忽视其与关键经验的关系,纵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情绪高昂,也只是一种肤浅的快乐

(2)深层次快乐:

高级情感

(3)二者相辅相成

2.发展

(1)当前的进步

(2)终身的可持续发展

3.快乐与发展的关系:

相互促进

二、不同年龄班的教学模式

课程根据幼儿的年龄不同,教育的方法不同。

1.小班——游戏化的一日生活

见[案例1]企鹅爸爸

2.中班——目标化的活动区活动

见[案例2]沉浮的秘密

3.大班——活动化的共同学习

见[案例3]不一样的平衡

三、知识延伸

提问: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幼儿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协助学习者运用心智以改善及增进其对自我经验的了解”

课程改革以前,教学活动基本是按预设的目标进行,教学成了教师执行活动方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在上课时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活动方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死”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着活的教师与幼儿,让他们围绕着教案转,教师不能根据活动教学的实际推进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计划,课堂上教学目标僵化,教学进程机械,教学行为缺乏创造性。

揭示主题:

生成与预设和谐相生,教学活动才会精彩纷呈。

作业

《练习册》:

第四章第四节

 

课题名称:

第五节蒙台梭利教育模式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主要思想和内容;

2.理解蒙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蒙氏教具的特色和蒙氏教学法;

3.学习蒙台梭利对教育的贡献,以此激励学生热爱幼教事业,树立高尚的

职业道德。

重点/难点:

蒙氏教师的特质和蒙氏教具的特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蒙台梭利生平事迹及著作、《蒙台梭利教育研究》

教学过程:

教法提示

教学内容

学生总结课前阅读的资料介绍蒙台梭利的事迹

演示课件

 

教师讲解

强调要点

 

学生看书归纳

 

 

 

学生比较蒙氏教师与传统教师的区别,找出相同点和不同之处,教师出示演示文稿总结

 

观看图片,认识教具

强调要点

小结

一、蒙台梭利教育的目标

蒙台梭利被誉为20世纪初的“幼儿园改革家”。

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传遍了全世界。

1.蒙台梭利的生平:

1870年8月31日出生于意大利。

1898年,获罗马大学医学博士,成为罗马大学和意大利的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1907年,在罗马创办第一所“儿童之家”。

1925年,成立国际蒙台索利协会,出席了九次国际大会,并担任大会主席。

分别美国、荷兰、印度、西班牙、瑞士、斯里兰卡等国开办师资培训班。

1952年5月6日逝世。

2.蒙台梭利的论著:

1908年,《教育人类学》(是意大利第一本教育人类学著作)

1909年,《运用于“儿童之家”幼儿教育的科学教育方法》

——《蒙台索利教学法》,被翻译成多国文字。

1914年,发表《蒙台索利手册》

1929年,发表《教会中的儿童》

1934年,出版《童年的秘密》

1936年,发表《家庭中的儿童》

1946年,发表《新世界的教育》

1949年,《有吸收力的心理》

1950年,《儿童的发现》

3.蒙台梭利的主要贡献:

对智障儿童教育有贡献,是提升正常儿童教育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推翻智力不可改变的旧观念

发现成长法则

智力要自出生就设法培养才有提升的效果

将孩子从大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对后世的恒久启示

科学的幼儿教育真正的创始人

幼儿数学教育科学方法的发现

认为儿童是人类和平的导源者

4.蒙氏教育简介

(1)目标:

专注、协调、独立、秩序

教育应追求的目标——具有健全人格的儿童

教育的最终目标——理想的和平社会

(2)原则:

从现实出发、从具体出发、从事实出发、从生活出发

(尽量避免虚构)

(3)特征:

更聪明:

耳聪目明、视听敏锐、见解正确、

博览多学、语言清楚、举一反三

更出息:

对事有见解、有独立的性格、先求生存、再求发

常快乐:

遇事不悲观、不怕困难、乐于助人、无忧无虑

(4)十大特点:

◆以儿童为中心

◆不教的教育

◆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

◆完全人格的培养

◆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

◆混龄教学

◆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摒除单一奖惩制度

◆爆发的教学成果

(5)蒙氏教法的步骤

预备环境、发现意愿、协调意愿、延长工作周期、“观察实施记录发现重新针对他们的需要和进步而对教育计划的再设计”的循环实施。

二、蒙台梭利教育的内容

蒙台梭利观察研究婴幼儿的敏感期有:

1.语言敏感期(0~6岁)

2.秩序敏感期(2~4岁)

3.感官敏感期(0~6岁)

4.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0~6岁)

5.动作敏感期(0~6岁)

6.社会规范敏感期(0~6岁)

7.书写敏感期(0~6岁)

8.阅读敏感期(0~6岁)

9.文化敏感期(0~6岁)

蒙台梭利沿着儿童敏感期的发展,设计出教育内容:

1.日常生活练习

2.感觉教育

3.语言教育

4.数学教育

5.文化科学教育

三、蒙台梭利教育的教学模式

1.有准备的环境:

秩序、自由、真实与自然、美感与安全

2.教师

(1)教师的角色

环境的提供者:

儿童在环境中发展,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有

准备的环境;

示范者:

幼儿操作前,教师应先为幼儿示范教具的操作方法;

观察者:

教师应随时观察孩子的行为;

支持者和资源者:

教师应在孩子身边,成为孩子情感者支持者和学习活动的最佳资源。

(2)蒙氏教师与传统教师的共同点:

v以儿童为中心

v充满爱心,敬业精神

v尊重儿童,不体罚

v具有提高自身修养的愿望

v严于律己,做示范

v注意发展幼儿潜能兴趣

v重视家庭教育

v创设温馨的环境

v善于评价,改正错误

蒙氏教师与传统教师的不同点:

蒙氏教师

传统教师

个案指导,详细记录

正面引导,积极辅导

尊重的多,不作过多干涉

引导者,辅导者角色

让幼儿自由选择支配时间

让幼儿宽松自由,自我超越

心境平和,全身心投入

根据需要创新教具

引导孩子自由选择学习内容

让幼儿放开自我发展平等的爱

爱心,耐心,尊重融于行动

集体巡回指导,一般记录

强调负面行为多

把自己的能力强加给幼儿

权威角色浓

让幼儿随着教师走

评比的多,制造竞争氛围

忙于其它,不能静心

集体购置玩教具

说的多,教的多

保护多,限制多偏爱现象多

说话多,帮助多,替代多

3.教育——工作材料

介绍教具的名称、功用

4.进行感觉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应该重视视、听、触觉,特别是触觉的训练。

(2)把握感觉教育的适宜时期。

(3)感觉教育的刺激应该孤立化

(4)感觉训练有具体的步骤和程序:

命名、确认、记忆

作业

1、练习册:

第四章第五节

2、去当地采用蒙台梭利教学法的幼儿园见习观摩,积累经验。

 

课题名称:

第六节瑞吉欧的教育课程模式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瑞吉欧的教育课程模式的目标、内容;

2.了解瑞吉欧课程模式(方案课程)的特点;

3.理解瑞吉欧课程倡导的理念,在幼教态度和方法上适应幼儿教育的发展。

重点/难点:

掌握方案课程模式特点

教学准备:

《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11期潘月娟《课程与文化的关系——向瑞吉欧课程学习什么》、意大利瑞吉欧课程模式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法提示

教学内容

 

学生分组总结课前搜集查询的资料,教师概括

 

小结

一、瑞吉欧课程的基本理论

瑞吉欧的课程是在开放的时代下广纳多种教育思想之后的一种生动的教育实践。

对它影响最大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有杜威、皮亚杰、维果茨基。

另外,布鲁纳的教学思想、布朗芬布伦纳的教育生态学观点、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的“支架教学”理论等,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