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356广东肇庆市届高三第二次统一检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4579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356广东肇庆市届高三第二次统一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356广东肇庆市届高三第二次统一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356广东肇庆市届高三第二次统一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356广东肇庆市届高三第二次统一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356广东肇庆市届高三第二次统一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356广东肇庆市届高三第二次统一检测.docx

《高考356广东肇庆市届高三第二次统一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356广东肇庆市届高三第二次统一检测.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356广东肇庆市届高三第二次统一检测.docx

高考356广东肇庆市届高三第二次统一检测

2016年高考(356)广东肇庆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统一检测

肇庆市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2016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统一检测

语文

第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用典,也叫用事,是指人们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论和事迹等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

用典作为一种文学修辞,如刘勰所说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其功能主要是使文辞更为含蓄和典雅。

中国古代用典修辞早就有之。

在20世纪西方文论中,出现了互文性的说法,它大体的意思是:

一个文本不可能完全是自己的创造,一定是从别的文章中引用了、化用了某些成分;或是明写,或是化在自己的文章中。

其实这个说法与中国古代的用典的意思差不多。

用典变成了互文性,传统的文学修辞法变为现代的文学修辞法。

那么,用典与社会文化有何呢?

首先,用典这种文学修辞方法与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成过程密切相关,换句话说,正是社会精神文化的不断生成导致了用典这种文学修辞。

社会精神文化的最初的生成可能是从民间到上层的,下层的百姓在劳动的实践中,由于有感受、有需要,形成了最初的歌谣。

历史已经证明,下层劳动者创作的歌谣,必然会被上层的士人看中,于是拿过去加工,成为诗歌或其他作品。

这种情况一代又一代这样持续下来。

而士人从下层劳动者那里拿过来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典了,他们可能增加或减少一些字句,改变一些字句,或者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这过程从广义上说,就是用典。

中国士人加工、改造、整理过的最早的诗歌(如《诗三百》),不断被后人引用或化用,创作成新的诗歌作品,这就更是用典了。

因此用典是精神文化生成过程的重要一环,也可以说,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成过程使用典成为一种文学修辞,用典是社会精神文化生成的产物。

其次,再从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看,一方面是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创造,另一方面是后一代的文化总是从前一代、前几代的文化里面继承一些成分。

这继承中,必然要引用前代若干具体的资料,以说明新的文化意义,这就是典型的用典了。

若用刘勰的话来说,文学的发展离不开通变两个字,变是根据现实状况提出新主张、写出新篇章,这是对古之变;通就是要学习古典,熟悉古典,吸收古典,使变建立在通的基础上。

那么在这通变中,用典也就自然成为创造中重要的环节了。

更重要的一点是,各个时代的社会文化情况不同,士人崇尚的风气不同,这又区别出用典的多少、好坏等。

为什么到了宋代,会出现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把用典推到极端,提出夺胎换骨和字字有来处的主张呢?

这就与宋代士人推崇的风气有关。

他们更看重书本,而看轻了生活,或者说从现实逃向书本领域。

黄庭坚生活的时代,现实社会问题堆积如山,如与北方民族矛盾已经十分严重,内部纷争不断,而他们觉得他们面对的现实问题解决不了,他们逃向书本是他们与现实矛盾无法协调的产物。

这样,黄庭坚看重的是杜甫和韩愈的诗字字有来处。

以上所述,说明了文学修辞中的用典的种种情况,其最深根源仍然在社会文化中。

我们不能离开社会文化的状况孤立地来理解文学修辞中的种种问题。

(摘编自童庆炳《社会文化对文学修辞的影响》)

1.下列关于用典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典作为一种文学修辞,是指人们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论和事迹等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亦即刘勰所说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B.在中国,用典修辞早已有之,然而在西方,直到上个世纪才出现,比中国晚了很多。

C.用典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引用,直接引用前人言论和事迹,一种是化用,把前人言论和事迹化在自己的诗文里。

D.西方文论中所说的互文性,指从别的文章中引用了、化用了某些成分,其意思与中国古代的用典相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已经证明,下层劳动者创作的歌谣,必然会被上层的士人看中,拿过去加工,从而成为诗歌或其他作品,所以,士人的创作就是不断加工、改造、整理的过程。

B.《诗经》不断被后人引用或化用,创作成新的诗歌作品,这也说明了用典是社会精神文化生成的产物。

C.江西诗派把用典推到极端,提出夺胎换骨和字字有来处的主张,这与宋代士人崇尚重书本、轻生活的风气有关。

D.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和创造,而且二者密切相关,继承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继承的变化发展;这当中用典是重要环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士人之所以逃向书本,是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现实社会问题很多,而且他们觉得他们面对的现实问题无法解决。

B.用典这种文学修辞与社会文化渊源很深,与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成、发展,与各时代不同的社会风气及士人崇尚的不同风气密切相关。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句诗中的塞上长城是化用南朝大将檀道济被宋文帝冤杀时所说的乃坏汝万里长城一语,这就是用典,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D.用典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修辞,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也引起了中外文论家的重视,所以文学创作应多用典。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永,字曼叔,世为赵人,徙长社。

年十岁而孤,祖给事中冲,列为子行,荫将作监主簿,肄业西学,试常第一。

冲戒之曰:

洛阳英隽所萃,汝年少,不宜多上人。

自是不复试。

冲卒,丧除,复列为孙,换试衔,擢进士第,调襄城尉、宜城令,至太常博士。

御史中丞贾黯荐为御史,以母老不就。

韩琦读其诗,叹誉之,引为诸王府侍读。

加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

王韶以布衣入幕府,建取熙河策,永折之曰:

边陲方安静,无故骚动,恐变生不测。

会新筑刘家堡失利,众请戮偏裨以塞责。

永曰:

居敌必争之地,军孤援绝,兵法所谓不得而守者也。

尤人以自免,于我安乎?

竟用是降天章阁待制、知和州。

时仓法峻密,庾吏受百钱,则黥为卒,府史亦如之。

神宗问:

此法既下,吏尚为奸乎?

对曰:

强盗罪死,犯者犹众,况配隶邪?

使人畏法而不革心,虽在府史,臣亦不敢必其无犯也。

议复肉刑,事下永。

永奏曰:

刻人肌肤,深害仁政,汉文帝所不忍,陛下忍之乎?

神宗曰:

事固未决,待卿始定耳。

不果行。

入判将作,进端明殿学士。

病不能朝,神宗遣上医调视,六命近侍问安否,至虚枢密位以待。

辞去益力,提举崇福宫。

逾年,起知陈州,徙颍昌。

永裕起陵,许、汝当运粟数十万斛于陵下,调民牛数万,永请而免。

元祐元年,迁吏部,又属疾,改资政殿学士兼侍读,提举中太一宫,未拜而卒,年六十八。

赠银青光禄大夫,赙金帛二千,谥曰康简。

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范纯仁、苏颂皆称之为国器。

(节选自《宋史·孙永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B.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C.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D.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擢进士第意为考中进士,其中的擢有提拔,拔选意,往往指提升官职。

与擢意思相同的还有陟、迁起等词。

B.则黥为卒中的黥是古代的一种刑法,一般是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也叫墨刑、刺字等。

C.众请戮偏裨以塞责中的偏裨指偏将,裨将,是将佐的通称。

古代佐助大将的将领称偏裨,亦称副将。

D.赠银青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永在小学进修学业,考试常常取得第一名,祖父告诫他要谦逊,他从此不再参加此类考试,直到祖父去世服丧完毕更换了考试名衔,考中进士。

B.孙永被加任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他上奏折反对王韶提出的攻取熙河的计策,后来又因为这件事降为天章阁待制、知和州。

C.孙永不赞同黥面等肉刑。

他认为让人畏惧法令而不革除私心,即使是府吏,也不敢保证他一定不会犯法。

而刻坏人的肌肤,对仁政有很深的损害。

D.孙永对朝政大事常持论公平,颇受神宗看重。

他病重不能上朝,神宗派遣最高明的医生前去调治,又六次命身边侍从去问安,并虚位以待。

范存仁和苏颂都称赞他有治国之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居敌必争之地,军孤援绝,兵法所谓不得而守者也。

尤人以自免,于我安乎?

(2)永裕起陵,许、汝当运粟数十万斛于陵下,调民牛数万,永请而免。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齐山:

在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东南,此时被贬任池州。

牛山:

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晏子春秋》内篇记载齐景公游牛山,北望齐国都城,长叹流泪,为自己百年之后离开这世界而悲哀。

8.此诗首联与杜甫《登高》颔联相比,所描述的秋景对全诗情感抒发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请作简要分析。

(5分)

9.有人评论杜牧此诗语虽达观而意含抑郁,你认可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辛弃疾在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词中以,两句写阵前的鏖战场景,充满豪气。

(2)李白在《蜀道难》中以写鸟兽都不易通过来反衬蜀道之高险难行的两句是:

,。

(3)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明月初升并对游人似依恋有情的两句是:

,。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雪夜来客

冯骥才

听,有人敲门。

我说。

这时候哪会有人来,是风吹得门响。

妻子在灯下做针线活,连头也没抬。

我细听,外边阵阵寒风呼呼穿过小院,只有风儿把雪粒抛打在窗玻璃上的沙沙声,掀动蒙盖煤筐的冻硬的塑料布的哗哗啦啦声,再有便是屋顶上那几株老槐树枝丫穿插的树冠,在高高的空间摇曳时发出的嘎嘎欲折的磨擦声了……谁会来呢?

在这个人们很少往来的岁月里,又是暴风雪之夜,我这两间低矮的小屋,快给四外渐渐加厚的冰冷的积雪埋没了。

此刻,几乎绝对只有我和妻子默默相对。

咚!

咚!

咚!

不——我要说确实有人敲门。

妻子已撂下活计,到院里去开门。

我跟出去。

在那个充满意外的时代,我担心意外。

大门打开。

竟是我的老朋友!

我同他紧紧拥抱一起。

我的下巴在他的肩膀上颤抖着:

你……怎么会……你给放出来了?

他没答话。

我松开臂膀,望着他。

只见他嘴角痉挛似的抽动,眼里射出一种强烈的情绪。

看来,这个粗豪爽直、一向心里搁不住话的人,一准要把他的事全倒出来了。

谁料到,他忽然停顿一下,竟把这情绪收敛住,手一摆:

先给我弄点吃的,我好冷,好饿!

呵——好!

我和妻子真是异口同声,同时说出这个好字,跟着我们就忙开了——

家里只有晚饭剩下的两个馍馍和一点白菜丝儿,赶紧热好端上来。

妻子从床下的纸盒里翻出久存而没舍得吃掉的一听沙丁鱼罐头,打开放在桌上。

我拉开所有抽屉柜门,恨不得搜出山珍海味来,但被抄过的家像战后一样艰难!

经过一番紧张的搜索,只找到一个松花蛋,一点木耳的碎屑,一小束发黄并变脆的粉丝,再有便是从一个瓶底磕下来的几颗黏乎乎的小虾干了……

眼瞪着凑合起来的五颜六色的饭菜,老朋友真诚道谢后便急不可待地抓起碗筷,狼吞虎咽起来……

听说你爱人曾经……我急着要把自己知道的情况说出来。

发现他的眼神不对劲,妻子忙把话岔开:

年前,我在百货大楼前还看见嫂子呢!

谁知老朋友听了,毫无所动。

他带着苦笑和凄情摇了摇头,声调降到最低:

不,你不会看见她了……

怎么?

他爱人死了,还是同他离婚而远走高飞了?

反正他的家庭已经破碎,剩下孤单单的自己,那么他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一时,我和妻子不知该说什么,茫然无措地望着他,仿佛等待他把自己那非同寻常的遭遇说出来。

然而,他只是把大手一摆,好像把聚拢在面上的愁云拨开,提高声调问是否有酒,话里有种大口痛饮、一醉方休的渴望。

接过妻子取来的酒,他邀我与妻子一起喝酒。

当酒杯一拿起来,我感觉,我们三人心中都涌起一种患难中老友相逢热烘烘、说不出是甜是苦的情感。

碰杯前的刹那,我止不住说:

祝你什么呢?

一切都还不知道……

他这张宽大的脸腾地变红,忽闪闪的眸子像在燃烧,看来他要依从自己的性格,倾吐真情了。

然而当他看到我这被洗劫过而异常清贫的小屋,四壁凄凉,又把千言万语给强咽下去了,只是多愁善感地道出一句:

不说那些,好吧!

今儿,这里,我,你们,这一切就足够了。

还有什么比这一切更好?

就为眼前这一切干杯吧!

一下子,我和妻子理解了他此时的心情。

酒不是水。

老朋友心中的苦楚被这辛辣的液体一激,仿佛再也遏止不住而要急雨般倾泻出来……

我和妻子不约而同地赶忙劝他吃菜、饮酒,不给他说话的机会。

他,忽然用心地瞧我们一眼。

这一眼肯定对我们的意图心领神会了。

他便只是吃呀、饮呀,连连重复着一个好字……随后就乐陶陶地摇头晃脑。

我知道他的酒量,他没醉,而是尽享着阔别已久的人间气息,尽享着洋溢在我们中间纤尘皆无的透明的挚诚……不用说,我们从生活的虚伪和冷酷的荆棘中穿过,当然懂得什么是最宝贵的。

生活是不会亏待人的。

它往往在苦涩难当的时候,叫你尝到最甜的蜜。

这时,我们已经互相理解,完全默契了。

外边依旧大风大雪,冰天冻地。

老朋友拿起帽子扣在头上,起身告辞了。

带着一种真正的满足,他拉高衣领,穿过冰风冷雪去了。

他至走什么也没说。

大风雪很快盖住他的脚印。

一片白茫茫,好像他根本没来过。

这却是他,留给我的一块最充实的空白……

(有删改)

相关链接:

《雪夜来客》最初发表于《收获》杂志1984年第2期,《小说月报》1984年第6期选载,当年荣获读者票选的首届《小说月报》百花奖。

小说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当属上个世纪的十年动乱时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因为不愿重提自己悲惨的遭遇,雪夜来客多次压制住自己的情绪,把已到嘴边的心中苦楚强咽下去。

B.小说详细描写了夫妇二人为雪夜来客准备晚饭的过程,这一方面体现了夫妇二人生活的拮据,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夫妇二人真心待客,对朋友倾心照顾。

C.小说的结尾,雪夜来客带着一种真正的满足,拉高衣领,穿过冰风冷雪去了,他的满足是因为尝到了已许久没吃到的可口的人间饭食,并看望了久违的朋友。

D.夫妇二人与雪夜来客都曾经历过生活的苦难,因此他们更能懂得真挚友情的珍贵,正如文中所说生活是不会亏待人的。

它往往在苦涩难当的时候,叫你尝到最甜的蜜,这也是小说的主题所在。

E.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读来让人深受感动,这都应归功于其成功的语言描写。

(2)小说以我听到敲门声开篇,继而不吝笔墨地对环境进行了细腻的描写,用意何在?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的夫妇二人与雪夜来客是能够互相理解、具有十足默契的朋友,试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这种理解与默契的地方并加以分析。

(6分)

(4)在小说的最后一段,我认为雪夜来客留给我自己一块最充实的空白,这里用充实来形容空白是否恰当?

请结合整篇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齐锡生传略

尽管在海外多年,齐锡生心中念念不忘母国,做的是和中国有关的学问,中年回到香港,回馈的也是华人学术圈。

2002年,他从香港科技大学退休,规划中的养老之地包括生活了几十年的美国,以及巴黎、马德里、伦敦这些方便使用英语的城市。

但他却最终选择了上海,一住就是11年。

17岁那年,齐锡生高中毕业,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上台湾大学经济系。

但是他却宁愿舍弃台大的奖学金,去了私立东海大学,成为首届学生。

其时,东海大学尚在草创中,连校舍都还没有建好。

53岁时,齐锡生又放弃美国北卡大学的终身教职,到香港参与科技大学的创校工作,我一辈子和新学校有缘。

早年在东海大学和其后在芝加哥大学求学的经历让齐锡生感受到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的区别所在。

我的教育分两部分,前面一部分(教学型大学)很温暖亲切,师生之间关系非常有启发性。

而芝加哥大学(研究型大学),尽管有众多世界级的学界泰斗和近百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但冷冰冰的氛围,让人像是进入了脑力训练营,或是士兵入伍训练基地。

从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大学里,齐锡生得到的益处完全不一样。

他庆幸的是,人生中这两部分教育的时间顺序安排得正好,让他有机会先体会教育中温情启发的一面。

在芝大取得博士学位后,齐锡生去了全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公立大学北卡大学从事教书和研究工作,没等到退休,又被说服去参与香港科技大学的创校工作。

虽然一生中绝大多数时间都与这些研究型大学紧密相连,但在价值取向上,齐锡生还是认为,教学型大学应该成为学生们的首选。

研究型大学则是根据国家需要的一种战略部署。

齐锡生出生于1937年,三个月后抗战爆发,童年岁月是在不断的逃难迁徙中度过的。

在政府服务的父亲,对传统国学非常重视。

齐锡生特别爱看《史记》中的列传,其中,秦朝宰相李斯从显赫高官到最后走上断头台的命运,对他日后的人生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

虽然那时还是个孩子,不懂成人之间政治上的尔虞我诈,背信弃义,但对一个政治人物一夕之间从云端摔到尘土的感触却非常深,这影响我后来决定研究政治学,也让我发誓这辈子绝不去碰实际的政治工作。

草创中的东海大学没有开设政治学专业,他只好委屈自己读了外文系。

即便如此,东海大学留给齐锡生更多的是美好的回忆。

儒学领域的徐复观、牟宗三、刘述先,政治学方面的张佛泉、沈乃正都是他当年尊敬的师长,后来闻名海内外的杜维明是他的学弟。

那时学生们经常到老师家串门,海阔天空地谈学术问题。

除了老师们来者不拒谆谆善诱之外,师母们也亲切招待,有时连他们的子女也加入座谈,这是教学型大学的温暖和优势。

我对知识的爱好是在东海大学培养的,在学术研究上的磨练是在芝加哥经历的。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

齐锡生后来写成《中国的军阀政治》和《剑拔弩张的盟友》两部政治学巨著离不开他的大学经历。

齐锡生最初担任科大社会科学部主任,不久接任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

学校筹建过程中,我们得出一个共识,要在华人地区办出世界一流大学,为大陆、台湾、香港的学术发展贡献微薄力量。

虽然一开始同事们彼此并不相识,但这些已经在美国评上正教授,且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担任引领角色的学者,一心所想的就是能为华人子弟办一所好学校,跟国内进行学术交流。

事实证明,教授治校、学术民主、用人唯才,追求教研卓越,和杜绝私人关系的办校理念实施成功,香港科大很快在华人圈和西方学界获得好评。

1990年从美国回到香港,到2002年荣休,这十余年成为齐锡生珍视的一段时光。

在这里,我碰到了这辈子最值得尊敬的一人,大家同心协力做有意义的事情。

(改编自《中华读书报》)

相关链接:

除了中国近代史研究学者的身份,齐锡生还是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的创办者。

多年孜孜于学术研究,接着又在高校从事教育事业,回头看,老师雅量能容,学生独辟蹊径,成就了自己的治学之路,齐锡生因此感慨:

学生无需继承老师的衣钵,这才算是忠于学术。

(凤凰网)

齐锡生:

我对内地的教育有一个感叹,大家都在说我们要办什么样规模和等级的大学,但是很少人我们要教出什么样的学生。

这就像办工厂一样,先要问想生产什么产品,然后才能决定如何设置厂房和机械。

(《晶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齐锡生从香港科技大学退休后,选择在上海养老的原因除了他心中对母国的念念不忘以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巴黎、马德里这些城市更方便使用英语而非中文。

B.齐锡生高中毕业,放弃台大的奖学金,而成为私立东海大学的首届学生。

后来到香港参与科技大学的创校工作,他的办学理念是办学就是办工厂。

C.父亲对传统国学的重视影响了齐锡生,他特别爱看《史记》,而书中政治人物的命运也影响了他后来的研究方向和工作领域。

D.在教学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求学经历使齐锡生最终认为,教学型大学比研究型大学存在价值更大。

E.草创中的东海大学虽然教学设施简陋,但那里平易近人的师长,出色的学友,融洽的学术氛围,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也给他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2)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齐锡生一生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6分)

(3)作为著名的学者,齐锡生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

(6分)

(4)结合全文,请分别概括教学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征,并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我国内地高等教育的思考。

(8分)

第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11月13日,一则耸人听闻的消息传来——法国巴黎多处发生了严重的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此事件造成至少132人死亡。

B.主演电影《白日告别》的林嘉欣在第52届金马奖颁奖典礼影后角逐中当仁不让,最终获得最佳女主角奖。

C.大家都没想到平日看似娇弱的女生,在拔河赛中居然能和男生分庭抗礼,形成激烈的拉锯战。

D.易中天先生与那些爱出风头、喜欢侃侃而谈的人不同,他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

1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普通人身上涌现出的道德力量,向整个社会传递出强大的正能量,在广大众中形成了一种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

B.习马会的成功举行既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然,也让两岸关系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并使两岸同胞携手共圆中国梦成蔚然之势。

C.不管建立和完善什么制度,都要本着以于法周延、于事简便为原则,注重实体性规范和保障性规范的结合和配套。

D.提高早餐质量十分重要,早餐营养应提供占人体每天所需总量三分之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因而我们对待早餐一定不要马虎。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肇庆星湖摩崖石刻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

,,,清代陈恭尹在玉屏岩用隶书刻下的大字题记,状元林召棠的正楷石刻,黄培芳的行书石刻,耆英的草书石刻等等,都是石刻中的书法艺术珍品。

可以说是一部中国的书法简史和书法艺术的诗博物馆

星湖有许多书法史上的名碑

明代朱完以隶书笔意写篆书的帝觞百神之所

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品和天然的书法展览

它包纳了篆、隶、楷、行、草各种书法

唐代李邕的《端州石室记》正书碑

A.B.C.D.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这世上大概有两种怪人:

有人活了一生,从来不抱怨,这样的人叫弱智。

还有一种人,他活了一辈子,没别的爱好,就喜欢抱怨,喋喋不休地抱怨。

他就喜欢让周围的人生活在他的唾沫中。

我不说你也知道,叫怨妇。

当然,这种人也可能叫怨男。

我建议:

,就别让这个老师做班主任。

万一这样的人不幸做了班主任,他会把他的全班学生折磨成为程度不同的神经质或精神病患者。

我的意思是说,选择了做教师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生活方式。

而乐观其实很简单:

17.请仔细观察下面标题为人生的十字架的漫画,结合漫画所表现的寓意,写一则感悟。

要求:

突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