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题设计全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4431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5.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题设计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诗歌鉴赏题设计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诗歌鉴赏题设计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诗歌鉴赏题设计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诗歌鉴赏题设计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题设计全册.docx

《诗歌鉴赏题设计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题设计全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题设计全册.docx

诗歌鉴赏题设计全册

一、阅读《长恨歌》完成以下各题.

1、《长恨歌》这首诗的创作材料选取和写作手法上都是比较特殊的,请结合全诗简析一下?

答、《长恨歌》这首诗的创作材料选取以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为题材,同时又从爱情的角度对唐明皇爱情悲剧的深表同情以及对其爱情专一的大加褒扬。

《长恨歌》这首诗的创作通过写实与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把对唐明皇的荒淫昏庸的批判以及对他现实遭遇的同情和对忠贞、专一爱情的褒扬与赞美的复杂的思想情感反映在作品之中。

《长恨歌》这首诗歌的前半部分作者采用了写实的手法,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

整个诗歌的开头就用了“汉皇重色思倾国”这么一句子,点开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更是为下文的叙事性的诗歌内容的书写作了铺垫,从杨玉环被选为“君王侧”,接着又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更为后来的安史之乱的发生埋下了伏笔,更从侧面可以看出安使之乱发生的必然性。

这后半部分作者便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和虚构,传神的描绘了海上仙山的奇特境遇,所虚构的人物形象生动,让它有了与现实生活场景中一样的真实感觉,然而正是这让人感到真实而欣慰的场面的到来是虚构的,才有了最后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叹。

恰恰正是这一个感叹暗示了唐明皇重色倾国造成这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也暗含着讽意。

2、《长恨歌》这首诗歌开头“汉皇重色思倾国”这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汉皇重色思倾国”在为中起着提纲挈领、统领全篇的作用,同时为全诗定下一个情感基调。

汉皇(唐明皇)因“重色思倾国”才有了“三千宠爱在一身”,才有了敗政乱国,才有了安史之乱,才有了李、杨的爱情悲剧;唐明皇“重色”,李、杨的爱情,和一般男女爱情不同,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作者对李、杨荒淫生活的讽喻和批判之意。

3、《长恨歌》,即歌“长恨”,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答、

(1)马嵬坡杨贵妃之死,诗人刻画得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可以说“死别”是长恨的起点。

(2)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

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

(3)诗的尾声,诗人借助想像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通过成仙之后的杨太真对唐玄宗的思念、对“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追求、对“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的信念,表现了她对人间爱情的坚贞和延续,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长恨”情感迸发到顶点。

4、渲染,原为中国画技法名称。

文学上借用它,指围绕某人或事物,为增强艺术效果而进行的丰富多彩的描写。

《长恨歌》围绕“长恨”主题成功运用渲染手法,有多个点面渲染,也有多角度、多层次渲染,还有正面的,反面渲染的,请从文中找出简析。

答、一、《长恨歌》中有一种多点面的、并且是交叉进行的渲染。

 例如第一部分(自“汉皇重色思倾国”起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它就既有对杨贵妃绝顶美貌的渲染,又有对唐玄宗纵欲行乐的渲染。

从“天生丽质”到“回眸一笑”,到“洗凝脂”、“娇无力”,再到“云鬓花颜金步摇”、“玉楼宴罢醉和春”,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百般娇媚的尤物,而同时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春寒赐浴”、“春宵苦短”,到“从此君王不早朝”,再到“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重色轻国的昏君。

 如此多点面交叉式的渲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尤物与昏君自有呼之欲出之感,其效果自非一般渲染可比。

这样进行多点面渲染的,还有 第四部分(由“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梨花一枝春带雨)。

渲染的点面有三个,即“方士觅魂”、“贵妃之美”和“贵妃之忠”。

不过它们不再是交叉进行的,也不再如渲染尤物和昏君那样是并重的。

它们是依次进行而有所侧重的。

那方土为觅香魂 而上天入地、飞奔仙山的渲染,其实是为了进一步突出前文已描写的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恋。

而“雪肤花貌”、“云鬓半偏”、“风吹仙袂”,以至“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等几处描写,显然 也是为了悲剧的需要而进行的“美”的反复渲染。

相比之下,“贵妃之忠”是一个新的点面,因此自然是重点,自然要浓墨重彩,大力铺陈:

由“含情凝睇”,而“下望人寰”,而托寄“钿盒金钗”,而重申生前誓言。

总之,这可以看做又一种多点面的渲染,即旧点面和新点面的结合。

   

二、《长恨歌》中多角度多层次渲染的,在第三部分(“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表现最为突出。

 这部分,表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无穷无尽的思恋。

这是诗中渲染的最重要的一个点面。

“君臣相顾尽沾衣。

东望都门信马归。

”这是诗人选取的第一个角度。

一个“信”字,可谓“诗眼”,尽现主人公那迷离恍惚的精神状态。

自马嵬坡赐贵妃以死之后,玄宗以泪洗面已是常事,就连“天旋日转”也没能给他带来欢悦,而如今竟发展到任凭坐骑自行的地步。

骑马的人不御马,如此迷离恍惚,岂不皆由思恋所生?

 从这个角度所进行的描写,使人们感受到的难道不正是爱的思恋?

 

        继描写迷离恍惚的精神状态之后,诗人又选取了玄宗触景生 情、睹物思人的角度。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玄宗不论看到什么都会和贵妃联系起来。

这一精神异常现象,岂不也出自思恋过度?

接着,第三个角度是玄宗的郁郁终日、百无聊赖。

 看那秋草满苑、落叶不扫,以及“梨园弟子”和“阿监青娥”的白发衰 颜,可知他已心如死灰,力图把自己禁锢起来,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了。

最后,第四个角度是玄宗的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可怜他“夕 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 曙天”,漫漫长夜难熬,连做个好梦也不可得。

       三、《长恨歌》中渲染手法的丰富性和完美性,还体现在正面渲染与侧面渲染的结合上。

渲染包含烘托。

 渲染,大都是从正面进行的描写,但也有从侧面进行的,即所谓“烘 托”。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 方土殷勤觅”,这两处烘托都是旁观者的反映。

前者以天下父母重 男轻女这一传统观念的改变,烘托出尤物之尤和昏君之昏。

后者以人臣们对方士的求助,又烘托出皇上的思恋之苦之深。

再看“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 一身”,这两处则属于陪衬烘托。

以美衬美,贵妃之美自有倾国之效。

还有那逃亡路上的“黄埃散漫”、“云栈萦纡”和“旌旗无光”,它们也陪衬烘托了玄宗的悲思。

而“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和 “看不足”等等,反衬烘托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

 

5、《长恨歌》有通过环境渲染、,景物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思想与心理状态,请举例赏析。

答、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来渲染环境、勾勒肖像,将他处于幽禁状态的凄凉晚景烘托出来,表现出他对爱情的真挚。

景物描写,如“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这里通过江碧、山青、月色和铃声给予玄宗的特殊感觉,表现出玄宗当时悲痛的心情,又如“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写出唐玄宗的触景伤情,对贵妃的怀念。

6、“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全诗中有何艺术效果?

答:

诗人采用浪漫主义写法,让仙境中的杨贵妃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1.试分析画线语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作用。

答:

画线的语句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

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2.诗歌是从哪些方面来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之情的?

答: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之情。

二、阅读《湘夫人》完成以下两题。

1、结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分析一下本诗的主旨。

 

答:

这首诗写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和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

但在失望多于希望的情况下,又透露出不可抑制的哀怨、焦虑之情。

而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有崇高理想。

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忧愤深广,表现悲剧色彩。

湘君也正是屈原自身的写照。

屈原有崇高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屡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

 

二、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本首诗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答:

诗歌运用了融情于景、渲染、比兴的艺术手法。

开篇四句,以景物衬托情思,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使用白描表现出一种广阔而雄浑的景象,渲染出凄凉、冷落的景色,衬托了人物的惆怅、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

“鸟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

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

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

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麋何食兮庭中?

蛟何为兮水裔 ”,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

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鸟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

蛟何为兮水裔 ”都是用自然想象的错位‘颠倒,比喻诗中主人公的爱情不顺利,愿望得不到实现。

以香草“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兰等一连串香洁之物、美丽洁净的意象,比喻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赤诚、美好的心灵。

三、《拟行路难》(其四)

1、诗歌开头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什么意思?

 

答:

诗的开头两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如同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由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人生亦有命”中的“命”是指什么?

结合全诗看,怎样理解“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1)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将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结于“命”,只能发出无言的控诉。

(2)“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应该学会自我宽慰。

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

这个反问句, 实际上,作者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3、诗中“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

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 

4、“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写出了什么感情?

 

答:

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破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感情的打转折。

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

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

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高潮。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泻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

四、阅读《蜀相》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1、诗歌首联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作用有二:

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象征诸葛亮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心情。

2、王国维说: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中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答:

“空”是“徒、白白地”意思,“自”含“独自、无人观赏”意。

两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空”“自”两字修饰,则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

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

隔叶的黄鹂叫的那么婉转动听,可有谁听呢?

借以突出了诸葛武侯祠的寂寞、荒凉、凄清,由此自然而使人生出“感物怀人之意”。

3、本诗的主旨句是什么?

抒发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

主旨句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叹惋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五、阅读《书愤》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情感的?

答:

诗歌用运用了对比和借古讽今的手法。

(1)对比手法:

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

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

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

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

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

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

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

颂古在于讽今,。

2、颈联中的“空”字和“已”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

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

       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悲愤之情。

这种“愤”多么强烈,多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

3、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答:

明确: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六、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1、诗句“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

此句诗人着重从视觉、听觉的角度进行描写,悲号长鸣的“孤鸿”“翔鸟”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唱着一曲哀伤的歌,这是一个凄伤的画面,从而营造了一种凄清幽冷之境界。

表达了诗人思念与忧心之意。

二、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本题的其他提问方式: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

作者通过借景抒情,动静结合来表达忧思之情。

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

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七、杂诗十二首(其二)

1、概述诗歌前六句中的意象及意味。

答:

时间在交替,日沦月出。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这是一个生命无法与之相比的无穷大的宇宙,也是一个象生命一样美丽而飘渺的虚空。

“风来”、“夜中’两句中两个触觉意象把生命与巨大的空间分离,限定在一个点上——房户、枕席;“气变”与“不眠”两句中“易”和“永”在无限的时间运行过程与静止的这一“夕”之间拉开了距离,前者迁化不已,此时已非彼时,后者却因主观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动,从而凸现了此“夕”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

2、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

答:

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者何种感?

答:

生命是孤独的,不仅“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连生命须臾不可脱离的时间也无情地抛弃了它,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在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与质量的愿望也将落空,焉能不“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呢!

时间交替,生命凝止;宇宙无垠,生命孤独;生命的好戏还未上场,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

这就是杂诗第二首意象的深层结构。

八、阅读《越中览古》完成以下两题。

1、结合整首诗谈谈“只今惟有鹧鸪飞”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

诗歌前三句通过叙事、描写描绘了战士凯旋,衣锦而返,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的情景,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

最后一句陡然一转,“只今惟有鹧鸪飞”,前面的镜头没了,而今看到的是一片荒败景象,通过今昔对比,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本首诗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答:

诗歌运用了对比、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是作者想象之景,虚写,而“只今惟有鹧鸪飞”是眼前景,实写。

前三句虚写的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实写的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

九、李清照《一剪梅》鉴赏题

1、《白雨斋词话》中说: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

‘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答:

红藕香残,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合在一起了。

2如何理解“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中的两个“自”字?

这对理解全诗有什么帮助?

    答:

“花自飘零”的“自”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的“自”,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

“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

它体现了李清照的感叹语气。

这句话看似平淡,实际上含义很深。

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

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

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

唯其如此,所以底下两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就自然地引出来了。

如果说,上面没有任何一句提到李清照和他的丈夫的两相恩爱;那么,这两句就说得再明白也没有了。

她俩是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象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极为鲜见。

十、阅读《今别离其一》完成以下各题

1、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

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

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

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

亦不畏石尤。

”“去矣一何速?

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

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

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

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2、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对比手法。

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

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认识。

十一、阅读《春江花月夜》,完成以下各题。

1、阅读诗歌前四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

参考:

“春江潮水”“海上明月”“芳甸”“花林”勾勒出一幅寥廓、恬静的春江月夜图。

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

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极力赞颂大自然绮丽的景色。

2、下面两句诗中,在流传的不同版本中出现了不同的用字,请结合你对诗中的情境和意象的理解,为它们选择最为妥帖的字,并说说理由。

(1)“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这句中的“只”字,有些版本作“望”,你觉得作“只”好还是作“望”好?

参考:

“只”字写出了月圆而缺;月缺而圆,年年相望,只是如此,从来没有两样的明月,人哪里比得上明月之长在永恒的情景,而且与“无”字相对。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丰富多彩的人生却是“代代无穷已”的,这样也就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一样获得了永恒。

“望”字虽然也写出了江月互望的动作神态,也包孕了望月之人的怅惘之情;但从前后对应、简洁来说,还是选“只”好。

(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句中的“待”字,有些版本作“照”,你觉得作“待”好还是作“照”好?

参考:

“待”字表现出了明月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似的,但又永远不能如愿的情境;而“照”字只表现出了月光照人的情景,缺乏“待”字的悠远和怅惘的意境。

3.“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状镜台。

”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试做分析。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

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十二、《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

诗的前两句作者描绘了一幅江边之景。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望着渡头人们抢渡回家的喧嚣。

这悠然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

是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2、“忽到庞公栖隐处”中的“忽”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忽”字是诗人微妙的感受,表达了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陶醉其中,忘情山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境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

3、全诗写了几个场景?

各有何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