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中考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4080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中考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中考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中考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中考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中考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中考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

《部编中考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中考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中考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docx

部编中考初三语文中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考点总结

部编【中考】初三语文中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考点总结

考点一把握情感

1.常见古诗词归类。

类别

特点

主旨

抒情类

写景诗

白描衬托;

借景抒情。

钟情归隐田园;热爱祖国河山;表达高洁品质。

送别诗

设酒折柳;

多带“送”“别”。

写依恋与不舍;表安慰与祝福;陈担忧与思念。

战争诗

格调昂扬;

多含“征”“塞”。

渴望建功立业;抒写征战惨烈;痛表山河沦丧。

行旅诗

触景生情;

思乡怀人。

旅人羁旅之愁;游子思乡之情;征人念家之痛。

怀古诗

缅怀古人古迹;借昔盛讽今衰。

悲叹壮志难酬;抨击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疾苦。

哲理类

咏物诗

由物到人;

托物言志。

表达高洁志向;展示生活思考;评价世态人情。

2.常考题型和方法指导。

考题: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②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③抒发了什么情感。

考点二理解诗歌意象

1.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及其特定含义。

(1)动物类

鸿雁:

常用来抒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思。

杜鹃(子规):

与哀怨、思归有关。

(2)植物类

柳:

谐音“留”,有伤感离别的意味。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梅:

“性耐寒”,诗人常借以表达孤高、不屑流俗的品格。

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菊:

“傲霜之花”,品格高洁、坚贞,有隐逸之意。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梧桐:

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野草:

顽强的生命力。

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自然现象类

明月:

思乡之愁。

流水:

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或愁绪绵长。

黄昏、落日:

思乡怀人,感伤、孤寂。

浮云:

游子等。

(4)时令类

西风:

意味凄凉。

重阳、中秋:

象征思念亲人。

(5)特定地点类

长亭:

送别。

南山:

隐居。

(6)其他

吴钩:

代表勇武豪迈。

号角:

意指战争。

2.常考题型和方法指导。

考题:

“……(诗句)”勾勒出了怎样的画面?

答题步骤:

①找出诗词中描写形象的相关语句。

②概括形象的特点。

③结合诗词主旨,指出所写形象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答题模式:

这首诗描写了……(特定的环境或氛围)的一个……(特征、性格、思想)的……形象(画面)。

考点三品味语言

1.诗词语言的特点。

古代诗歌要用尽量少的词语表达尽量多的内容,所以语言具有精练含蓄的特点。

理解诗歌的语言,除了要调用必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外,还要辨识诗歌语言的词性、语序的灵活变化,更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

品味语言,主要是指品味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正确理解其在诗词中的含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2.常考题型和方法指导。

考题:

①这首诗中某个字(词),你认为用得好不好?

为什么?

②某联或某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

为什么?

③品味作品中的某个字(词),并简要分析。

答题方法:

品味字(词)答题时不能把该字(词)孤立起来,要放在句中,反复朗读体会。

答题步骤:

①准确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该字(词)的表达作用。

③明确答题方向:

有无修辞手法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答题模式:

……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考点四 表达技巧

1.常见的表达技巧。

(1)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寓情于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如《石灰吟》;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观书有感(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常见的描写手法。

①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有以动衬静,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声衬寂,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②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

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③白描。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语等。

2.常考题型和方法指导。

考题:

①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式:

本诗(或第×句,或第×联)运用了……的手法……(该手法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二、诗歌鉴赏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中秋闻笛

[宋]朱淑真

谁家横笛弄轻清,唤起离人枕上情。

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

(1)两首诗前两句都写笛声,李诗写出笛声“__________”的特点,朱诗写出笛声“__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都抒发了因笛声产生的情感,内涵却不同,请作分析。

【答案】

(1)李诗:

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

朱诗:

轻柔、清脆

(2)李诗主要是通过《折柳曲》引发了思乡之情,而折柳曲本身就是与思乡相关的内容,诗人触景生情。

而第二首是则不同,是因为诗人本身就忧愁,孤独,恰逢中秋这个合家团聚的节日,听着外面热闹的笛声,更反衬出作者的哀怨。

【解析】

【详解】

(1)分析诗歌内容,提取笛声的特点。

李诗: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杨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可知笛声的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

米诗:

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

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

可知笛声轻柔、清脆。

(2)分祈诗歌的情感需结合诗歌内容。

展开联想和想象,翻译诗歌内容,再体会诗人情感。

一般答题格式:

诗敬描绘了一副……的画西,表达了诗人……情感。

第一首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第二首诗人由于思人怀旧而难以入睡,因了笛声而更加伤悲,却有意拓开,说自己的断肠与笛声无关,就使伤心的程度更为加深,蕴含着无尽的辛酸之泪。

据此作答。

译文:

春夜洛城闻笛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中秋闻笛

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

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

我的愁肠早已断了,再也听不得乐曲;不是因为那笛儿吹奏出断肠的旋律,令人伤心。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还山宅①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

卧柳碍浮槎②。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③,犹是昔烟霞。

(注)①《还山宅》是诗人重回华阴旧居的见闻和感受,是一首纪行之作。

②槎:

读chá,指小舟。

③泉路:

可指流着山泉的路,也可指山泉或山中之路。

泉,水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还山宅》描写芳草茂盛遮蔽山路小径,但是作者仍旧走入山中,回到山宅,表明了诗人很熟识道路,太久没回家的思归之情。

B.首联对起,总写还山宅之行。

“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C.第二联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暮春芳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的衰败景象,抒发诗人春光易逝的感慨。

D.第四联展示山宅风貌,明写“鸟散”,暗传人去屋空。

“云披涧户斜”是自然景物,又是今昔所同。

E.第五联诗人想象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这是诗人对山宅的认同,山宅既不负旧主,主人亦不负旧宅。

此行像偿还了一笔不大的宿债,得到的是一种恬静的满足。

2.第三联“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中“扫”和“碍”这两个字用得好,请结合诗句赏析其妙处。

【答案】

1.CE

2.扫,拂扫,拂弄的意思,写轻风吹着垂藤拂扫过幽石,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宅周边景物的别致,表现了诗人对山宅的热爱之情;碍,阻碍的意思,写横卧的树枝挡住了诗人前行的小舟,暗示了诗人很久没有回家,也表现了诗人急于回家的心情。

【解析】

1.C.第二联以“落花”反衬空山之幽,隐然传出诗人心境的安闲自适。

E.第五联诗人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

不是想象。

2.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意思是:

轻风吹着垂藤拂扫过幽石,写横卧的树枝挡住了诗人前行的小舟。

所以一个“扫”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垂藤拟人化,碍,阻碍的意思,暗示因诗人太久没有还家,不知道柳枝生长茂盛,已经挡住了水路,表明了诗人很熟识道路,太久没家的思归之情。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唐代诗人王维被贬谪到西北边塞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

B.首联写了诗人轻车简从,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奔赴目的地。

C.颔联借蓬草和归雁自喻,既言事又写景,表达了诗人飘零之感。

D.颈联把广阔的自然景象同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2.尾联运用“窦宪大破匈奴记功燕然山”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A

2.表达了诗人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的心情以及对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赞美之情。

【解析】

1.A项错误,此诗时作者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的意思是“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燕然:

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

这里代指前线。

所以运用“窦宪大破匈奴记功燕然山”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的心情以及对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赞美之情。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报携玉龙为君死。

1.这是一首以(_______)为题材的诗,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2.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找出颔联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3.“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答案】

1.边塞战争,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2.燕脂、夜紫,肃杀的秋色中,遍地响起军号,号角声直冲云天;寒夜里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深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或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3.示例: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解析】

1.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甲光向日金鳞开”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

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所以这是将士有着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颔联中表现色彩的词语是“燕脂、夜紫”。

描述画面时不能单纯的翻译,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再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恰当的语言描绘所写的画面即可。

学生在平时要多读书,积累优美词句,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如:

时值深秋,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名句的能力。

赏析诗歌名句的答题步骤:

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修辞、或写景、或含有表现力的词语等;结合具体的语境,回答该句表达的意思;最后指出其蕴涵的哲理(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本句中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黑云压城城欲摧”比喻敌人气焰嚣张,气势汹汹,局势严峻。

战事紧急,像乌云层层笼罩,要把城头压垮似的,战士们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闪,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赞颂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

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凤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注释)①瞥:

突然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画线句。

【答案】运用拟人、设问的修辞,“摧”宁赋予浮云以人的动作,生动而巧妙地写出了青山被浮云遮覆的景象:

一问一答间,富有情趣。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修辞角度赏析。

“何人半夜推山去?

四面浮云猜是汝”中的“何人半夜推山去”是问句,“四面浮云猜是汝”为答句,这是设问的手法,将青山被浮云遮盖的特点进行具体表达,突出一种厚重感;“猜是汝”猜想是浮云所做,赋予浮云人的行为,为拟人的手法,突出词人喃喃自语的特点。

7.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A.“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和曹操。

B.“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C.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

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讽刺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D.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答案】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方法,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所以,选项A中的“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和曹操”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A。

8.古诗词阅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宾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选择对诗歌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很好地烘托了送别这一主题。

B.“北风卷地白草折”将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状写风势之猛,暗示环境的空旷、荒芜。

C.“愁”字既写当时天气状况,又为后文离别分手做了暗示,隐约透露诗人的担忧。

D.“归客”指即将回京的武判官。

“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及送别的愉悦心情。

2.诗歌中画线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答案】

1.D

2.划线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句描绘了沙漠纵横交错着无边风雪的画面,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作了总结;;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引出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依据诗句“愁云惨淡万里凝”可知,“‘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及送别的愉悦心情”的理解显然是错误的。

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

故答案为D。

2.试题分析: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是景物描写,从内容看,描绘了大漠无边风雪的画面,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烘托了人物因离别而伤感担忧的心情。

结构上,“瀚海阑干百丈冰”是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的总结,“愁云惨淡万里凝”引出诗人为友人担心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场景的叙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9.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落梅

宋代: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②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释)①“过岭”,越过五岭,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

②骚人:

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诗人。

③谬:

不合情理的。

④权柄:

犹权利。

⑤主张:

主宰;作主。

⑴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

⑵“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他们的“同工”之处。

【答案】

(1)示例一: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②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

示例二:

①颔联用典,“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暗指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旧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②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

(2)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

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解析】

【详解】

(1)赏析颔联运用的表现手法。

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

这两句对仗工整,化用典故,寓意深刻。

两句诗不仅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

“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越过五岭,指到达今广东一带,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

“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湘”,指湘江流域,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汨罗江而死的故事。

然而,这里的“迁客”“骚人”不仅指屈原、韩愈,而且泛指历史上一切仕途坎坷的有志之士。

诗人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的坚守节操。

当然,也可分析诗句使用的比喻手法。

一定要答出诗句所抒发的情感。

(2)本题是对诗歌主旨和写作手法的把握。

“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

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沉沦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去。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即使凋零了,被碾为泥浆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同工”在于:

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

实际上都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方法,其一是在赞美梅花;其二更是赞美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也就是说一定要答出梅花的比喻义或象征义。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社日①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②鸡栖③半掩扉。

桑柘④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①社日:

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人们通过开展娱乐活动,表达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

②豚栅:

猪栏。

③鸡栖:

鸡窝。

④桑柘(zhè):

桑树和柘树。

1.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二句所展示的画面。

2.结合全诗内容,试分析农人因何而“醉”。

【答案】

1.示例:

春天,鹅湖山下稻粱肥硕,长势喜人,丰收在望;闭上眼,似乎可以闻到稻花香。

每家的牲畜圈里,猪肥鸡壮;每户的大门都半掩着,村民们都参加社日去了。

2.①因农村生活的美景而醉;②因民风淳朴而醉;③为开怀畅饮而醉;④为丰收在望,生活富足而醉;⑤为来年期盼而醉。

【解析】

1.试题分析:

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

本题要抓住“鹅湖”“山”“稻粱肥”“豚栅”“鸡栖”等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勾勒农村的田园风光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作答。

诗歌中的“醉”既有酒多之醉,更有心情高兴而陶醉。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

村外风光如此迷人,而村内到处是一片富裕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村人怎能不“醉”。

“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

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

诗歌的最后两句叙写春社散后,人声渐少,到处都可以看到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

“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醉倒情形之普遍。

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

“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畅怀大饮,而这种欣喜之情又是与丰收分不开的。

据此可概括作答。

11.阅读北宋诗人贺铸①的《青玉案》,回答问题。

凌波②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③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⑤。

(注)①贺铸:

为人正直,才兼文武,可官职低微,此词作于晚年退居苏州时;②凌波:

美人步履轻盈;③蘅皋:

长满杜蘅的沼泽地;④江南地区旧历四、五月间多雨,正值梅子成熟,俗称梅雨。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妙处。

【答案】

(1)词中明写相思之情,实则借怀思美人抒发自己的苦闷闲愁和迷惘心境。

(2)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化抽象为形象,新颖别致,(或者答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