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变动的词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4037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官职变动的词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古代官职变动的词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古代官职变动的词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古代官职变动的词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古代官职变动的词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官职变动的词语.docx

《古代官职变动的词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官职变动的词语.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官职变动的词语.docx

古代官职变动的词语

古代官职变动的词语

(一)、表示征召、举荐官职的。

①举(举荐)辟(招用)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②征(征召。

特指君招臣)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二)、表示任命官职的。

①拜(授予官职)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三)、表示提升官职的。

①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

奏对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梁启超《谭嗣同》)

②陟(提升,提拔)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③升(提升)

旋升宁夏道。

(梁启超《谭嗣同》)

    (四)、表示降低、罢免官职的。

①谪(贬官,降职并外放)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贬连州刺史。

(《旧唐书·刘禹锡传》)

③黜(罢免官职)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高启《书博鸡者事》)

④夺(削去、罢免)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高启《书博鸡者事》)

    (五)、表示官职调动的。

①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②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③调(调动、调迁)

调为陇西都府。

(班固《汉书·袁盎传》)

④迁(调动改派。

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白居易《琵琶行》)

⑤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梁启超《谭嗣同》)

⑥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如《谭嗣同》: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

课文《海瑞传》:

“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如《谭嗣同》:

“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

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升迁,如《海瑞传》:

“迁淳安知县。

”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

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

“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

三是降职,即“左迁”。

白居易《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张衡传》: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张衡传》:

“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

《张衡传》: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

《张衡传》: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

《屈原列传》:

“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

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如诸葛亮《出师表》: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

如韩愈《送李盘谷序》:

“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

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

《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

《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一、表示疑问:

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

①沛公曰: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说:

“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②“求,尔何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

“冉求,你怎么样呢?

”) 

3.何以……?

(可译为“根据什么……?

凭什么……?

为什么?

怎么会?

”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

②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

(可译为“所……的是什么?

”等)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

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

《垓下歌》

②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

(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蒋琬问曰:

“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

”《失街亭》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

使自己被放逐呢?

二.表示反问

1.何……哉(也)?

(可译为“怎么能……呢?

”)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世家》

②何可胜道也哉?

《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

2.何……为?

(可译为“为什么要……呢?

“还要……干什么呢?

”)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3.何……之有?

(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

①勾践曰: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

“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

4.如之何……?

(可译为“怎么能……呢?

”)

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季氏将伐颛臾》

5岂(其)……哉(乎,耶,邪)?

(可译为“哪里……呢?

难道……吗?

怎么……呢”)

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报任安书》(那么我就可以偿还此前受辱的欠债,即使一万次被杀戮,难道我还会后悔吗?

②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伶官传序》(啊!

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

③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

6.安……哉(乎)?

(可译为“哪里……呢?

”“怎么……呢?

”)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赤壁之战》(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察今》

8.……非……欤?

(可译为“……不是……吗?

”)

①子非三闾大夫欤?

《屈原列传》

9.宁……耶?

(可译为“哪里……呢?

”)

①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

10.顾……哉?

(可译为“难道……吗?

”)

①顾不如蜀彼之僧哉?

《为学》

11.独……耶(乎、哉)?

(可译为“难道……吗?

”)

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伶官传序》(难道仅是溺爱伶人才会造成祸患吗?

三、表示感叹

1.何其   (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

2.直……耳!

(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①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梁惠王说:

“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

②王变乎色曰: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庄暴见孟子》

3.惟……耳!

(可译为只是……罢了!

①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我已无事可做,只等待死期罢了!

4.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为什么……那么……)

①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

5.亦……哉(可译为也……啊!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

《五人墓碑记》(而且在其墓门前竖立石碑,来表扬他们的所作所为。

唉,这也真是隆重啊!

6.……何如哉?

(可译为该是怎样的呢?

①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五人墓碑记》(有的就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远近近的地方所容纳,也有的剪掉头发、关起门来的,还有假装发疯而不知跑到何处去了的,这些人的可耻人格,卑贱行为,与这五个人相比,轻重究竟怎样呢?

②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报任安书》

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指南录〉后序》

四、表示揣度

1.无乃……乎?

(可译为“恐怕……吧?

、只怕……吧?

”等)

①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说:

“冉求,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

②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现在大王您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

2.得无......耶,得无……乎,(可译为“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

能......吗?

(兼表反问)”等)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②曰:

“日食饮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③“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故事两则》

3.其……欤?

(兼表反问)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巫医、音乐师和各种手工业者,是所谓上层人士所不与为伍的,现在他们的聪明智慧反而不如这些人,岂不是值得奇怪么!

4.……庶几……欤?

(可译为……或许……吧?

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

五、表示选择

1.与其……孰若……?

(可译为与其……,不如……?

①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

2.……欤(耶),……欤(耶)?

(可译为是……还是……呢?

①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

《梅花岭记》

3.其……其……也?

(可译为是……还是……呢?

①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六、表设问:

1.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

①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何则?

陵迟故也。

(百仞高的山,载重的车能登上,为什么呢?

是因为山势逐渐倾斜。

七、表陈述语气

1、无以、无从。

(可译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①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祝酒毕,说道:

“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什么用来助兴的,请允许臣作剑舞!

)”

②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

《愚溪诗序》(它幽深浅狭,蛟龙不愿住在里面,因为不能在浅水中兴云化雨,所以它没有给世人带来好处。

2、有以。

(可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

①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书博鸡者事》(袁州的百姓非常气愤,可是没有什么对付的方法。

3、有所。

(可译为“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①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陈情表》(如今臣是一个亡国的卑贱俘虏,极其卑微鄙陋,蒙受过分的提拔,恩宠优厚,哪敢徘徊观望,有什么非分之想。

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人生各有些自己的兴趣,我独爱美习以为常。

③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触龙说赵太后》(触龙进来后慢步走向太后,到了跟前请罪说:

“老臣脚有病,已经丧失了快跑的能力,好久没能来谒见了,私下里原谅自己,可是怕太后玉体偶有些欠安,所以很想来看看太后。

”)

4、无所。

(可译为“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①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愚溪诗序》(我虽然不合于世俗,也颇能用写文章来安慰自己;我描写的各种事物象用水洗涤过一样,鲜明生动,又能概括各种形态,无论什么都逃不过我的笔端。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鸿门宴》(现在进了关,财物没有什么取用,妇女没有谁受宠幸,这说明他的志气不小啊!

③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勾践灭吴》(吴国同越国,是世代互相仇视,互相攻伐的国家,三江环绕着两国的国土,两国的人民都没有迁移到别的地方去的。

5.比及(可译为“等到......的时候”)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赶忙回答: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

②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冉求答道:

“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

八、被动句

1、见……于……:

(可译为“被”。

①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愚溪诗序》(现在这条溪水却被愚字玷辱,那是什么原因呢?

2、为……所……:

(可译为“被”。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如果不这样,你们这些人将都被刘邦俘虏!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③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孔雀东南飞》

九、宾语前置

1“唯……是……,(“是”无意,起宾语前置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可译为“只”。

①唯命是从。

2……何……之有

①宋何罪之有?

《公输》

②夫晋何厌之有?

《左传》(晋国怎么会满足呢?

③勾践曰: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

“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十、假设

1.诚……则……:

(可译为“如果……那么(就)……”。

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如果真能够做到:

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

②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2、否则:

(可译为“如果不……就……。

不然的话……就……。

”)

①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不然的话,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使它发扬光大,仅仅对这些遗事空发感慨(不付诸行动),这实在是活着的人的莫大羞辱啊!

3、然则:

(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泰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

②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愚溪诗序》(而这些却正好与我相似,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4.向使:

(可译为“假如,如果”。

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5.自非:

(可译为“如果不是,除非是”。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十一、转折

1.然而:

(可译为“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②然而成败易变,功业相反也。

《过秦论》

2.虽然:

(可译为“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①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

《祭十二郎文》(虽然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将要变得全白,松动的牙齿将要脱落。

十二、其他

1、得以:

(可译为“能够”。

①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五人墓碑记》(所以,蓼洲周公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被赠予美好光明的谥号,荣耀于身死之后,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做座坟墓,把他们的姓名排列于大堤之上,四方人士经过此地没有不下拜而哭泣的,这实在是百世一遇的遭遇呀!

②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否则,使这五个人保全其头颈而老死于家中,那么虽然能活满其自然的寿数,但人们都能够役使他们,又怎能使豪杰一流人为之倾倒,在墓门前握腕痛惜,抒发其志士的悲感呢?

2、俄而:

(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口技》

3、而况:

(可译为“何况,况且”。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

4、而已:

(可译为“罢了”。

①太宰嚭谏曰:

“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勾践灭吴》(于是太宰嚭向吴王进谏说:

“我听说古时攻打别国的,对方屈服了就算了;现在越国已向我们屈服了,还有什么要求呢?

”)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

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

③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我应当在伊水和颍水之畔置几顷田地,来度过我的晚年,教育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期望他们长大成人;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他们出嫁,我的心愿不过如此罢了!

5、何乃:

(可译为“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①母谓府吏:

“何乃太区区!

”《孔雀东南飞》(阿母对府吏说:

“你的见识为什么这么短小!

”)

6、既而:

(可译为“随后,不久”。

①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其后就以吴地人民暴乱报告朝廷,追究、处死五人:

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也就是现在一起埋在墓中的人。

7、既……且……:

(可译为“又……又……”。

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离骚》(贬黜我既因为用香蕙做佩带啊,又重给我加上采集芳芷的罪名。

8.可得:

(可译为“可以,可能。

”)

①曰: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

“可得闻与?

”《庄暴见孟子》

9.可以:

(可译为“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

②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劝学》(君子说:

学习决不可以停止。

③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10.乃尔:

居然如此,(可译为“竟然如此,这样”。

①何其相似乃尔。

11.且夫:

(可译为“再说,而且”。

①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秋水》(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

②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

12.是故:

(可译为“所以,因此。

”)

①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

《勾践灭吴》(所以首战就使吴国在囿地吃了败仗,接着又使他们在没地受挫,在吴国国都的郊野又把吴军打得大败。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