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常用的意象和典故.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4000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中常用的意象和典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古诗中常用的意象和典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古诗中常用的意象和典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古诗中常用的意象和典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古诗中常用的意象和典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中常用的意象和典故.docx

《古诗中常用的意象和典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中常用的意象和典故.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中常用的意象和典故.docx

古诗中常用的意象和典故

古诗中常用的意象和典故

花草类:

(1)菊:

隐逸、高洁、脱俗 

(2)梅:

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3)兰:

高洁(4)牡丹:

富贵、美好

(5)禾黍:

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6)花开:

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7)花落:

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8)草:

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树木类:

(1)树的曲直:

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2)黄叶:

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3)绿叶:

生命力、希望、活力(4)松柏:

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5)竹:

气节、积极向上(6)梧桐:

凄苦

(7)柳:

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风霜雨雪云类:

(1)海浪:

人生的起伏

(2)东风:

春天、美好

(3)春风:

旷达、欢愉、希望(4)露:

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5)天阴:

压抑、愁苦、寂寞(6)海浪的汹涌:

人生凶险、江湖诡谲

(7)狂风:

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8)西风:

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9)雪:

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10)小雨:

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11)烟雾:

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12)暴雨:

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13)霜:

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14)江水:

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动物类:

(1)子规:

悲惨、凄惨

(2)鱼:

自由、惬意(3)鸿鹄:

理想、追求

(4)猿猴:

哀伤、凄厉(5)乌鸦:

小人、俗客庸夫(6)沙鸥:

飘零、伤感

(7)狗、鸡:

生活气息、田园生活(8)(瘦)马:

奔腾、追求、漂泊

(9)(孤)雁:

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10)鹰:

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器物类:

(1)玉:

高洁、脱俗

(2)簪缨(冠):

官位、名望

颜色类:

(1)白:

纯洁、无暇、丧事

(2)红:

热情奔放、青春、喜事(3)绿:

希望、活力、和平

(4)蓝:

高雅、忧郁(5)黄:

温暖、平和(6)紫:

高贵、利国利民

(7)黑:

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其它类:

(1)英雄:

追慕、自愧自叹

(2)小人:

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3)古迹:

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4)草原:

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5)仙境:

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6)天地:

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7)乡村:

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8)城市(市井):

繁荣热闹、富贵奢华(9)破晓:

初现希望(10)朝阳:

希望、朝气、活力

(11)夕阳:

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12)深夜:

愁思怀旧

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月亮:

对月思亲一—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和送别之所。

蝉:

以蝉喻品行高洁。

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南浦:

水边的送别之所。

长亭:

陆上的送别之所。

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梧桐:

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梅花:

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松柏:

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

象征高洁的品质。

桃花:

象征美人。

牡丹:

寄寓富贵。

杨花:

有飘零之意。

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

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蟋蟀:

古人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

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

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方式。

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鸿雁:

《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子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

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

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司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

后来因此称媒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秋水:

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

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相传战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

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她衣服,没拉住,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

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

后来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青梅竹马:

用来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逐鹿:

以鹿喻帝位。

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三尺:

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

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

“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

少康,杜康也。

”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

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向高远的人。

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结为婚姻,后便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彭祖:

传说中长寿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

婵娟:

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为婵娟。

献芹: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

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

也说“芹献”。

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

牛耳”指盟主。

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作壁上观:

壁:

营垒、壁垒。

观:

观望。

在壁垒上观望。

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

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

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豆蔻:

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精卫:

古代神话。

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鸡口牛后:

《战国策·韩策》: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

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之称。

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泰斗:

“泰山北斗”的简称。

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玉成:

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璧还:

敬词,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

方家:

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青鸟:

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先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后来青鸟成为传书的信使。

梨园:

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抱柱: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

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

后以喻坚守信约。

班马:

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

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

“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

”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问鼎:

春秋时,楚庄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

周定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

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

辞第:

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

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

“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

”后以喻为国忘家。

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

终军说:

“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

”后以喻杀敌报国。

还珠:

古时合浦盛产珍珠,但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

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

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金鸡:

古代传说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

后便以“金鸡”借指大赦令。

烂柯:

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

过了—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

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

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

青眼:

相传三国时魏国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

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

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

高山流水:

也作“流水高山”。

相传春秋时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

每当伯

牙弹琴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

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

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雅。

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

《诗·小雅·鸿雁》曰: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此哲人,谓我劬(q0)劳。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鸣之声不绝。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巴歌:

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

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

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

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

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

“(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遂命驾而归。

”菰菜羹:

菰菜、莼羹。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

代指书信。

庄周梦蝶:

《庄子·齐物论》:

“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

胡(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胡(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

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采薇:

借指隐居生活。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仕周。

碧血化碧:

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

折桂:

比喻科举及第。

典出《晋书·卻诜传》:

“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

‘卿自以为何如?

’诜对曰:

‘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

怀橘:

指孝顺双亲。

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

“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

术谓曰:

‘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

’绩跪答曰:

‘欲归遗母。

’术大奇之。

红叶:

代称传情之物。

昆山玉:

比喻杰出的人才。

咏絮:

谓女子咏雪。

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柳营:

指军营。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

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

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太许可,才可入营。

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

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南冠:

代指囚禁而不变节操的品格。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

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年曾考过的《送别》诗: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

“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

“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

“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

春光也不胜它)。

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

“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范成大《横塘》: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楚辞·招隐土》: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吴文英《唐多令》: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白居易《长恨歌》: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

李煜《相见欢》: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声声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 “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

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

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张耒:

“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泽民:

“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

”“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

”苏轼: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陆游: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12、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

“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刘禹锡: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李山浦:

“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

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13、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李白诗云:

“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又如李白《蜀道难》:

“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

“杜鹃啼血猿哀鸣。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

“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

“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4、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李商隐《隋宫》: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秦观《满庭芳》: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15、蟋蟀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

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

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

“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

”姜夔《齐天乐》:

“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

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16、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

“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

”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17、关山 关塞山河。

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高道《塞上吹笛》: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梅花落”为曲子名。

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

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18、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范仲淹《渔家傲》: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19、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杜甫诗《恨别》: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刘长卿《谪仙怨》: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

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

“隔千里兮共明月。

”张九龄: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等等。

20、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李煜词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

秦观《踏莎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21、琴瑟 

(1)比喻夫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