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学习和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3830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8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学习和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学习和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学习和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学习和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学习和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学习和复习提纲.docx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学习和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学习和复习提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学习和复习提纲.docx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学习和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学习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

1、计数单位:

一(个)、十、百、千、万……亿等等,都是计数单位。

2、数位:

个位、十位、百位、……亿位等等,都是数位。

数位名称就是在相应的计数单位后添一个“位”字,如:

万万位。

3、数级:

个级、万级、亿级……都是数级,一个数级包括四个数位。

4、数位顺序表:

含有数级、数位和相应的计数单位的表格叫数位顺序表,如下。

 

数位

千亿位

百亿位

十亿位

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数级

亿级

万级

个级

计数

单位

千亿

百亿

十亿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5、进率: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6、数字表示:

某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几个这个数位的计数单位。

如:

12367中的2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

再如:

36472845中的3647在万级上,表示“3647个万”

亿以内数的读法:

⑴、从高位数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即必须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⑵、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零”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7、大数的写法:

①、从高级写起,一级一级往下写。

②、当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8、读写数检验方法:

读数和写数可以互相检验,即读数后再写出来和原数比对,而写数后可以自己读出。

9、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比较方法和以前相同,先把数位对齐,然后下列方法比较

⑴、位数多的时候,这个数就比较大。

⑵、当这两个数位数相同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起,也就是从最高位开始比,哪个数最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⑶、如果碰到最高位上的数相同的时候,就再比下一位,以此类推,直到我们比较出相同的数位上的那个数,哪个数大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个数比较大。

10、四舍五入法:

求“近似数”的一种方法,首先确定需要精确到的数位,将其后面的数作为“尾数”,对尾数最高位上的数字进行取舍。

0~4为“舍”,尾数清零且精确数位的数字不变,5~9为“入”,尾数清零且精确数位上的数字加1。

注意:

四舍五入后的结果是近似数,所以符号一定要用“≈”!

11、亿以上数的读法:

亿以上的数也是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级末尾的0不读,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

12、亿以上数的写法:

1、从高级写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

2、当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13、改写成不同计数单位的数:

(1)整万、整亿的数:

将个级的4个0改写成“万”,将万级、个级共8个0改写成“亿”

注意:

整万、整亿的数的改写属于准确数,要用“=”连接!

(2)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将万位以后的数作为尾数,对尾数的最高位(千位)四舍五入,再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3)非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将亿位以后的数作为尾数,对尾数的最高位(千万位)四舍五入,再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14、十进制:

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15、自然数:

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6、计算工具的认识:

(1)算盘:

发明算盘的是中国。

算盘有上下两档,上档每颗珠子代表5,下档每颗珠子代表1,每根杆相当于一个数位,如“万位上的一颗上珠”表示“5个万”。

(2)计算器:

CE是“清除键”,ON/C是“开关及清屏键”。

17、1亿有多大?

100张纸的厚度是1厘米,一亿=一百万个100,1厘米×一百万=1000000厘米=1万米

 

第二单元【角的度量】

1、线段:

是直线的一部分,具有2个端点,可以度量长度,不可延长。

2、射线:

是直线的一部分,只有1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不可度量。

3、直线:

没有端点(或者说“有0个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不可度量。

直线、射线与线段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直线和射线都可以无限延伸,因此无法量出长短

2、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3、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联系:

线段和射线是直线的一部份。

补充知识点:

⑴画直线。

过一点可画无数条直线;过两个点能画一条直线;过三点,如果三点在一条线上,经过三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如果这三点不在一条线上,那么经过三点不能画出直线。

⑵ 明确两点之间的距离,线段比曲线、折线要短。

⑶ 直线、射线可以无限延长。

因为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所以不可以测量,没有具体的长度。

如:

直线长4厘米。

是错误的。

只有线段才能有具体的长度。

4、角: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角要用弧线表示大小。

如右图

 

5、角的度量方法:

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

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

看角的度数时要注意是看外刻度还是内刻度。

交的开口向左看外刻度线,角的开口向右看内刻度线。

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和步骤:

“两合一看”,“两合”是指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

“一看”就是要看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的刻度。

(1)(量角器的)中心点与待测角的)顶点重合

(2)(量角器的其中一条)0刻度线与待测角的)一条边重合

(3)角的另一条边所对应的(与0刻度线同圈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6、角的大小比较: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7、会求一个已知角的余角、补角和对顶角:

如右图,若∠3=25°,则∠4=90°-25°=65°

若∠1=25°,则∠2=180°-25°=155°

若∠1=25°,则∠3=∠1=25°

8、角的分类:

锐角<90°,直角=90°,90°<钝角<180°,平角=180°=2个直角,周角=360°=2个平角=4个平直角

即:

小于90度的角叫做锐角;

等于90度的角叫做直角;

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叫做钝角;

等于180度的角叫做平角;角的两边在同一直线上,(像一条直线),平角等于180°,等于两个直角。

大于180度小于270度叫做优角(此为补充内容);

等于360度的角叫做周角。

角的两边重合,(像一条射线),周角等于360°,等于两个平角,四个直角。

9、钟面时间问题(求时针与分针的夹角):

因为周角是360°,而钟面上有12个整点刻度,所以每两个整点刻度间的夹角是360°÷12=30°

2:

00或14:

00,时针和分针夹角为2个整点,即30°×2=60°

3:

00或15:

00,时针和分针夹角为3个整点,即30°×3=90°

 

10、角的绘制方法:

A、用量角器画角(如画65°的角)

(1)画一条射线,作为角的顶点和一条边

(2)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3)在量角器(与0刻度线同圈的)65°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4)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用端点和刚画的点来确定另外一条边的位置)

(5)画小弧线,标注

B、用三角板画角(如画75°的角)

画角方法和用量角器的相同,只是标注方法不同,需要标出这个角是由哪几个三角板上的角组合(加或减)而成的。

注:

用三角板可画出所有15°倍数的角,如75°、105°、120°、135°、150°和165°,而用“一副(两个)三角板”可以“拼出”75°、105°、120°、135°、150°这几个角。

补充知识点:

因为角是由两条射线和一个顶点组成的,所以在连线时,不能两点相连,而要冲过一点或不连到那一点。

11、图形计数:

数线段:

2+3+……端点个数

数射线:

端点个数×2

数角:

2+3+……+射线条数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如16×3)把16分成10和6,先算10×3=30,再6×3=18,最后算30+18=48,所以16×3=48。

2、三位数(末尾有0)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如160×3)把末尾0的部分先不看,看成16×3,口算出得48,再在得数的末尾添上所有去掉的0,160末尾有1个0,所以添上1个0得480,所以160×3=480。

3、笔算乘法的方法:

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结果加起来。

如145×12。

4、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如160×30=

(1)先将末尾的0的部分和“非0”部分分别对齐

(2)用虚线隔开,虚线要往下延长到得数的地方

(3)把“非0”部分按照原来的方法算出得数

(4)把末尾的0的部分的0添在得数末尾,

一共有几个0就添几个0。

5、速度关系及“复合单位表示法”:

P54

每小时行60千米也可以说成是速度为60千米/时

每分钟行225米也可以说成是速度为225米/分

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

所以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做应用题时应特别注意速度的单位,例如:

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120千米外的王庄乡送化肥,用了2小时,问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P56

问题是“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问的是速度,所以要知道路程和时间。

120÷2=60(千米/时)求的是速度,单位也要是速度!

6、验算的方法:

7、乘法验算用交换因数,但要注意步骤可能会变多,步骤数量取决于下面的因数有几个“非0”的数字

8、“买N送一”问题的解决:

例:

每棵树苗16元,买3棵送1棵。

一次买3棵,每棵便宜多少钱?

P48

解决方法1:

先算实际付的钱数:

16×3=48(元)

再算实际得到的棵数:

3+1=4(棵)

接着算平均每棵实际付的钱数:

48÷4=12(元)

最后算每棵便宜的钱数:

16-12=4(元)

解决方法2:

先算总共便宜的钱数:

16×1=16(元)

再算总共得到的棵数:

3+1=4(棵)

最后算每棵平均便宜多少钱:

16÷4=4(元)

9、“够不够”问题的解决:

例1:

一个计算器24元,李老师要买4个。

他带了100元,钱够吗?

P48

计算过程除了应该算出共需多少钱24×4=96(元)之外,还应当与带来的钱数进行比较,即100>96,不用带单位但要注意同样单位的才能比较。

例2:

小军家距离学校420米,小军上学时平均每分钟走62米,6分钟内他能走到学校吗?

这题一看62不是整十数,当然不会去用除法啦,用我们学过的乘法最简单:

解:

62×6=372(米)372<420答:

6分钟内他不能走到学校。

10、积的变化规律:

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乘几(0除外),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不变。

小结: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11、乘法估算:

一要注意要符合实际情况,接近准确值。

二是要将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四舍五入”成相近的整十、整百数,简化计算。

 

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平行:

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见书P65

如图一:

“直线A和直线B是平行线;直线A的平行线是直线B”

图二:

“直线A和直线B相互垂直;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点C是垂足。

3、垂直: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见书P65

如上图二:

“直线A和直线B相互垂直;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点C是垂足。

注意:

①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说明了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必须相交,相交还要成直角。

②会用数学符号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系。

如:

OA⊥OB。

4、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靠、移、画、验(一定要看书、操作一下!

)见书P66、P67

(1)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的方法。

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注意,要让三角尺的直角顶点与给定的点重合。

(2)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的方法。

具体方法:

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沿着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注意,画图时一般左手持三角尺,右手画线。

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必须通过给定的这个点。

③、画平行线的方法:

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来画平行线,先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靠直线,再把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这时沿直尺平移三角尺,再画一条直线就可以了。

5、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

把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所画线段哪个最短?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P66

注意:

缩句后变成——垂直线段的长度叫距离(即点到直线之间垂线段最短)

如下图所示:

即“点A到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点A到这条直线的距离是10厘米”

 

6、平行线的性质: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这个性质可以用来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且平行。

如下图所示:

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这些线段的长度特点:

即: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7、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时的要点:

用垂直和平行的方法画图,

注意标注:

长方形要标出一组邻边的长度,正方形要标出一条边的长度(如果有的话),再标上直角(3个及以上)或者在旁边写出“长方形”、“正方形”。

例如画出一条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如下所示:

提示:

长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因此可以用画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画。

小结:

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再过线段端点画一条2厘米的垂线;再过另一个点也画一条2厘米的垂线;连接两个端点就可以了。

8、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P71

9、集合图:

用集合图来表示图形之间的关系

 

10、四边形的特性:

四边形具有“容易变形”的特性,或叫做“不稳定性”。

P72

11、底和高: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从梯形上底上的一点到下底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梯形的底是固定的两条边——上底和下底。

10、特殊的梯形: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只有一条腰和上、下底垂直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等腰梯形不可能是直角梯形,直角梯形也不可能是等腰梯形。

11、四边形内角和:

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360°。

12、图形的裁剪:

(1)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可以被裁剪成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和梯形

方法:

先确定中心点,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就是中心点,然后画一条通过中心点的虚线,这样就一定能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平均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

 

(2)梯形:

梯形可以被裁剪成两个梯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

 

13、图形的拼组(请自己画画看):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4)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5)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6)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除法的意义:

除法表示从总数中连续减去相同的数。

在以下4种情况的时候需要用到除法:

(1)求总数中含有几个每份的量,如求180里有几个30——》180÷30

(2)求从总数中能连续减去几次每份的量,如求46连续减去几个2后为0——》46÷2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如求160是40的几倍——》160÷40

(4)求将总数平均分成几份,如求把240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240÷6

其中,

(1)

(2)(3)类似,都是求“包含”的关系。

2、除法中的数量关系(非常重要!

):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余数=被除数-除数×商

3、两位数除以两位数(末尾都有0)的口算乘法:

(如160÷20)把160和20末尾的0各去掉一个,相当于算16÷2,记作160÷20=8。

理由见“商不变规律”

4、“除以”和“除”的不同:

读法、意思有不同,常作为考点

1、除。

A除B表示B是【被除数】,A是【除数】。

2、除以。

A除以B表示A是【被除数】,B是【除数】。

说明:

被除数一般就是"÷"前面的数,除数就是"÷"后面的数。

如:

10÷2=5。

10就是被除数,2就是除数。

5、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

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被除数的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最后根据竖式补充完横式,注意要写余数。

6、直接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比较被除数的前两位与除数的大小,除数大商就是一位数,除数小商就是两位数。

例如:

典型考题:

□38÷53,要使商是一位数/两位数,□可以填几?

7、商的变化规律:

(1)在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扩大(或者缩小)若干倍,被除数不变,那么商反而缩小(或者扩大)同数倍。

例如:

因为72÷12=6,那么72÷(12×2)=3;又72÷12=6,那么72÷(12÷2)=12

(2)在除法算式中,如果被除数扩大(或者缩小)若干倍,除数不变,那么它们的商也扩大(或者缩小)同数倍。

例如:

因为48÷8=6,那么(48×2)÷8=12;又48÷8=6(48÷2)÷8=3。

 

(3)在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或者都缩小)同数倍,那么它们的商不变。

这叫做“商不变规律”(或商不变性质)。

例如:

因为54÷9=6,那么(54×2)÷(9×2)=6;又54÷9=6,那么(54÷3)÷(9÷3)=6。

(4)在有余数的除法中,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或者都缩小)同数倍,不完全商不变,而余数随着扩大(或者缩小)同数倍。

例如:

因为360÷70=5(余10)那么3600÷700=5(余100)或者36÷7=5(余1)

简便记法:

“被除数不变时,除数和商是反向变化的,其余都是同向变化的”。

8、运用商不变规律简化竖式:

当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时,可以运用商不变规律简化竖式,在被除数和除数末尾划掉相同个数的0,按照划掉0后的竖式进行计算,得出的余数如果不是0,还要再添上0,原来各去掉几个就添上几个。

9、估算的方法:

先将除数看成近似的整十数,再将被除数看成除数估成的整十数的倍数,以此估算出商。

如右图

10、笔算除法验算的方法:

笔算除法的验算一定要用乘法,不可用除法验算!

用除数与商相乘,再加上余数,看是否等于被除数。

11、解决问题应当注意的要点:

(1)常考的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单价=总价÷数量速度=路程÷时间(注意速度单位!

工作效率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其中速度单位是常考点,如:

叔叔开车从A地送货到B地,去时每小时行60千米,用了5小时,回来时少用了2小时,回来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决方法:

①求回来的平均速度,速度=路程÷时间

先算出两地路程,也就是去时的路程,同时也是回来时的路程60×5=300(千米)

再算出回来时的时间5-2=3(小时)

最后算出回来时的速度,注意速度单位300÷3=100(千米/时)

(2)倍数问题的技巧

例题:

4箱蜜蜂一年可以酿300千克蜂蜜。

小林家养了这样的蜜蜂12箱,一年可以酿多少千克蜂蜜?

解法一:

可以先算出每一箱蜜蜂一年可以酿多少蜂蜜(即求出1倍的量300÷4=75(千克)

再算12箱蜜蜂一年可以酿多少蜂蜜75×12=900(千克)

解法二:

也可以算12箱是4箱的几倍12÷4=3倍数作为单位不用写出来

再算出同样时间内蜜蜂能酿出的蜂蜜300×3=900(千克)

(3)最优方案(用同样的钱买最多的商品)课本88页第12题

解决方法:

先看哪种方案更优,尽量使用这种方案来买,最后如果有剩余再考虑其他方案

例题:

商场卖衬衫,一件29元,两件49元,老师有185元,最多可以买多少件?

还剩几元?

解决方法:

比较两种方案,“两件49元”的更便宜(一件只要不到25元),所以先尽量用“两件49”的方法买,可以买3套(共6件),算式为185÷49=3(套)……38(元),2×3=6(件),发现最后的余数还可以买一件29元的,38-29=9(元),6+1=7(件)。

所以最后可以买到7件,剩余9元。

 

第六单元【统计】

 

1、画统计图的原则:

“图表合一”,即统计表中有的项目、数值、单位、名称都应该在统计图中反映出来,而且应该一一对应,不得私自改变。

2、条形统计图的六要素:

标题、横轴、纵轴、条形、数值、图例。

3、由统计表画统计图的步骤和注意要点:

(1)观察表中项目,确定数据项(一般为数量)和类别项(小组名称、年份、时间等)

(2)确定横纵轴、刻度以及图的类型(横向或纵向),在确定刻度的过程中要观察数据,找到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如果数据都在离0很远的集中区域,可以在轴上用折线代替相同的部分。

(3)画条形,标数据,注意条形的高度要符合刻度,纵向统计图的顺序是从左往右,横向统计图的顺序是从下往上。

(4)添上图例,根据图例补充完条形的条纹以示区别。

(5)标上标题。

(6)检查六要素是否齐全。

4、学会统计图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进行合理的判断、预测和决策,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1、烙饼问题的解决:

在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的情况下:

①烙3张饼:

先烙1,2号饼的正面,接着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最后烙2,3号饼的反面。

②烙多张饼:

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个2个的烙,最后3张饼按上面的最优方法烙,最节省时间。

一般的解决方法:

公式:

烙饼总时间=每次烙的时间×[(2×烙饼总数)÷每次烙的饼数]

如每次可以同时烙3张饼,每次要烙5分钟,要烙9张饼的时间是5×[(2×9)÷3]=30(分)

问题本质:

烙饼问题其实是统筹方法的一个分支,其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