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3596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x

山东省滨州市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滨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选择题

1.《礼记》曰:

“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据此可知周礼

A.崇尚人文精神B.崇尚社会美德C.秉承中和之道D.形成等级观念

考查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周礼的道德教化,材料信息解读能力,核心价值(家国情怀)。

试题解析:

材料“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强调周礼的道德教化作用,故选A项。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礼仪,提倡德治,追求社会的和睦相处,蕴含着古典的“人文”精神,在西周还没达到崇尚人文精神的高度。

中和之道、等级观念与题干主旨不符。

故不选ACD项。

参考答案:

B

2.西周至春秋时期,天子设立了“三朝”制度,即“外朝”、“治朝”、“燕朝”,后两者合称“内朝”。

而“外朝”则是指天子“大询众庶之朝”,即国家在面临重大的事件时向普通民众咨询意见、宣讲政令的集会。

“外朝”的设置

A.具有政治协商的色彩B.成为皇权决策的辅助手段

C.体现国家权力的制约D.表明官僚体制的逐渐完善

考查目标:

中国古代制度——“外朝”的设置与演变,材料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能力,古代政治智慧。

试题解析:

材料中西周至春秋时期出校的“外朝”,起到了政治协商的作用,故选A项。

不具有是参与决策的职能,也不是固定的官僚体制。

据所学知识,汉代设置了中外朝制度,中朝成为决策机构,外朝成了执行机构,以中朝制约外朝。

故BCD项不符合史实。

参考答案:

A

3.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鼓励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以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劳作也日渐普及。

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A交流使小农经济成为东西方当时主流的生产方式

B东西方家庭生产模式的出现均源于生产力的进步

C亚历山大帝国的远征推广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模式

D男耕女织的分工构成东西方农业生产的最初形式

考查目标:

中西方古代的家庭生产模式,比较能力,唯物史观。

试题解析:

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源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C项正确。

A项,东西方交流不符合历史史实;C项,“亚历山大帝国的远征”与“氏族解体后”时间不符。

D项,只是符合中国生产模式的特点。

参考答案:

C

4.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这种手工业生产方式

A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主导地位B以市场为导向追随市场生产

C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D主要包含冶金和陶瓷等部门

考查目标:

中国古代农业(小农经济)和手工业,知识迁移能力。

试题解析: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小农经济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项,应该是在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而不是整个古代;B项,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以市场为导向;D项,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主要是棉纺织业,而不是冶金和陶瓷等。

参考答案:

C

5.《春秋公羊传》相传为子夏的弟子公羊高所作,成书于汉初。

书中大力彰扬孔子拥戴周天子“天下共主”的立场,不久之后,被汉代统治者定为官学经典。

由此可见,当时汉代

A.统治者赞同实行分封制B.儒学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迫切需要大一统的思想D.孔子地位已被统治者神圣化

考查目标:

汉代大一统的思想,历史解读能力。

试题解析:

据材料《春秋公羊传》彰扬“天下共主”的立场,不久之后,被汉代统治者定为官学经典,可知这迎合了汉代大一统的政治需要。

迁移所学知识,汉代新儒学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故选C,其余选项不符合题意。

参考答案:

C

6、下表为儒法两大传统吏治观,据此可知

儒家吏治观

法家吏治观

贤者居位:

德治

强者为王:

刑治

从道不从君

君主至上

“出于公心”的荐贤制

形式主义的考试制

“内举不避亲”

厉行回避制

主信忠臣

以私制私,设事防事

A.两者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B.儒家吏治在于维护民权

B.两者奉行相近似的选官标准D.法家吏治优于儒家吏治

考查目标:

中国古代儒家和法家思想,比较能力,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试题解析:

儒家与法家基于对人性(善与恶)的认识不同,吏治观的内容不同。

内儒外法,根本目的都在于维护封建君主统治。

故选A,其余选项不符合题意。

参考答案:

A

7.“门阀士族”是指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

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后于隋唐时期有过短暂兴起,武则天后一蹶不振。

影响其衰亡的主要因素是

A.选官制度的变革B.官僚机构的调整C.经济重心的南移D.儒家思想的发展

考查目标:

门阀士族的兴衰、选官制度,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试题解析:

门阀士族的兴衰与选官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门阀制度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推动了门阀士族的兴盛,到了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为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度,科举的兴起,导致门阀制度走向消亡,故选A项。

其他选项与门阀士族兴衰的因果关系不明显。

参考答案:

A

8.唐监察机关御史台与刑部(司法行政机构)、大理寺(最高审判机构),合成三司。

每遇重大案件,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和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三司推事”。

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中央集权B.有利于司法公正C.强化了君主专制D.降低了行政效能

考查目标:

唐代政治制度,制度创新。

试题解释:

三司的三个机构既相对独立、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且加强监察、监督,这有利于保障司法的客观、公正,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与题意不符。

参考答案:

B

9.汉代对先秦旧本儒家经书侧重训诂(文字解释),而宋人则抛开旧注,直接往经文中寻求义理,敢于怀疑和独立思考,逐渐形成“理学”或“道学”。

这表明宋明理学

A.否定汉代董仲舒新儒学B.强调回归孔孟儒学原典

C.顺应商品经济发展潮流D.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

考查目标:

中国古代儒学,比较能力,历史解释。

试题解析:

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就其内容而言,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

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

参考答案:

B

10.右图为宋代政府翻刻本的《九章算术》(章节部分),其中注有“魏刘徽(数学家)注,唐朝议大夫行太史令上轻车都尉臣李淳风等奉敕注释”等内容。

这表明

A.算学成果受到唐宋政府的重视

B.数学的发展促进了印刷术进步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数学进步

D.古代数学日益重视推导与证明

 

考查目标:

中国古代的科技,信息获取能力。

试题解析:

唐宋两代,《九章算术》都由国家明令规定为教科书。

到了北宋,《九章算术》还曾由政府进行过刊刻(1084),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数学书。

材料强调政府对《九章算术》的翻刻,故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与题意不符。

参考答案:

A

11、李清照是宋代少有的女作家,靖康之难后,其诗词情感转为惆怅,并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名作佳句。

这表明宋代

A.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B.政治局势影响诗词创作

C.李清照词由婉约转向豪放D.程朱理学逐渐深入人心

考查目标:

中国古代诗歌与小说——宋词,历史解释能力。

试题解析:

材料指出“少有女作家”,因此不能说明女性地位不断提升,故不选A。

材料强调李清照的词风转变是在“靖康之难”后,且有佳句体现爱国之情,故B正确。

李清照词转为豪放派诗词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

程朱理学强调三纲五常,与材料现象不符,故不选D。

参考答案:

B

12、思想家李贽说: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去童心,便失却真心……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sǒu)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

”李贽这种思想

A.批判理学空疏学风B.与陆王心学思想一致

C.挑战孔孟正统权威D.源于明朝统治的将亡

考查目标:

明清进步思潮——李贽反权威思想,历史解释能力。

试题解析:

材料表明李贽批判理学家的虚假伪善,而非明末心学脱离实际之空疏学风,故不选A。

李贽与陆王心学一致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

材料中李贽反对程朱理学假借孔孟经典权威,而强调“童心”“真心”,故C正确。

李贽并非明朝将亡之际的人物,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参考答案:

C

13.清代在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和东北地区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例如对内蒙实行盟旗制度,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特别行政区的设置

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B.进一步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C.解决了少数民族的叛乱问题D.极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考查目标:

清朝地方政治制度的变革,历史解释能力。

试题解析:

材料强调清朝在边疆少数民族等地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特别行政区”,有利于改善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A正确。

材料未体现专制,故不选B。

解决了少数民族叛乱问题说法绝对化,且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

“特别行政区”不一定提高地方行政效率,例如改土归流,故不选D。

参考答案:

A

14、魏源与贺长龄于道光初年辑《皇朝经世文编》,全书120卷中,《礼政》(记述传统治国思想)占16卷;光绪十四年葛士凌辑《续编》,全书120卷中,《礼政》仅占12卷。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统治危机加深影响政局变动B.治国理念受西学传播的影响

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发生动摇D.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日趋反动

考查目标:

晚清思想的演变,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能力。

试题解析:

光绪十四年为1888年,材料未体现政局变动,故不选A。

《礼政》记述传统治国思想,其减少反映了治国思想观念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源自于西学传播,中西方文明的碰撞,故B正确。

儒学地位发生动摇不符合时代史实,故C错误。

材料未体现专制反动,故不选D。

参考答案:

B

15、1902年,梁启超开始首提“小说界革命”,并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指出“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这场“小说界革命”

A.吸收古代民本思想B.助推国民的思想解放

C.导致了白话文运动D.是民主政治发展产物

考查目标: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与文学发展,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

试题解析:

材料未体现古代民本思想,故不选A。

梁启超提倡小说界革命是要新民与群治,改变国人思想,成为新民,故B正确。

白话文运动不在此时,故C错误。

此时尚未建立民主政治,故D错误。

参考答案:

B

16、1919年初,陈独秀表示:

经过三年,不仅旧派人物,就是青年学生,仍有人把《新青年》看作一种邪说、异端。

但几个月后,美国哲学家杜威来中国访问时却说:

“世上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

”对这一变化合理的解释是

A.两人的阶级立场影响价值判断B.受到马克思主义传入的深刻影响

C.民族危机加深加速了青年觉醒D.民族工业蓬勃发展是其根本原因

考查目标:

五四新文化运动,史学方法,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能力。

试题解析:

两人非阶级立场不同而是时间发生变化产生新的历史变化,故不选A。

五四运动前马克思尚未深刻影响,故B错误。

从1919年初到几个月后,中国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民族危机加深,这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推动了思想解放,故C正确。

民族工业发展无法解释短时期内的巨大变化,故不选D。

参考答案:

C

17.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

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

这一现象

A揭示了民国政治统治的弊端B推动了近代政党政治的产生

C直接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D为国民革命的开展奠定基础

考查目标:

辛亥革命的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能力。

试题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中国进步表现,故不选A。

材料说明随着代议制的建立,政党出现并开展活动,竞争激烈,故B正确。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国民革命时间为1925至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不选C、D。

参考答案:

C

18、1942年1月,晋察冀边区各界万人举行“军事誓师大会”,同时边区各地区所有村庄普遍举行庄严宣誓发扬民族气节,不做敌人奴隶和牛马。

这表明敌后抗日根据地

A.重视农村抗战文化建设B.推动抗日民主政权建立

C.巩固国共两党合作局面D.注重调动农民生产热情

考查目标:

抗日战争——敌后抗日根据地革命形式,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

试题解析:

材料中晋察冀边区进行誓师大会发扬民族气节,属于民族精神弘扬,有利于抗战发展,故A正确。

材料未体现政权建立,故不选B。

材料未体现国共合作,故不选C。

强调民族气节,不做亡国奴,不能直接说明生产热情,故不选D。

参考答案:

A

19.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

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

这些主张

A.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了成熟B.违背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追求

C.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D.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

考查目标: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毛泽东思想,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能力。

试题解析:

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而非全面抗战爆发后,故不选A。

新三民主义思想与共产党的最低革命纲领是基本一致的,故B错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而非1945年,故C错误。

材料反复强调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不仅有利于国共合作,也指明了革命目标,故D正确。

参考答案:

D

20.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80年条约废止;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十二大会议上正式确立了不结盟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表明

A.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方针C.社会主义阵营走向解体

B.中国致力于推动不结盟运动D.世界形势发生根本改变

考查目标:

新中国外交发展变化,历史解释能力。

试题解析:

新中国在建国初与苏联结盟和改革开放后确立不结盟外交政策,均是根据国内外形势自主做出的外交政策,而非受他国支配,故A正确。

社会主义阵营60年代就已分裂解体,故B错误。

材料强调外交政策,而非支持不结盟运动组织,故不选C。

改革开放初期,世界形势尚未发生根本改变,故D错误。

参考答案:

A

21.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商业繁荣,国家、神庙、私人都积极参与商业活动。

与商务有关的条文几乎占《汉谟拉比法典》总条数的一半。

由此得出

A.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古巴比伦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

B.《汉谟拉比法典》有效解决了古巴比伦的法律争端

C.政府、神庙和私人都直接推动了商务法律条文的制定

D.《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主要得益于汉谟拉比国王的命令

考查目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

试题解析:

材料中明确表达了当时古巴比伦在商业上的发展,而法典中的商务条文居多正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商业发展中的问题。

所以选A.

参考答案:

A

22.公元前4世纪,雅典演说家在政治上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因此陪审法庭对公民大会和立法委员会的立法权实施监督,以防止公民受到政治家的蛊惑而演变成暴民政治。

这一现象

A.体现了雅典民主下的权力制约B.提高了陪审法庭的办案效率

C.否定了演说对民主政治的作用D.取代了公民大会的政治地位

考查目标:

雅典民主

试题解析:

雅典实行公民政治,直接民主。

所有成年男性公民,不管道德素质与管理水平享有同样的管理权,所以他们会受到政治家、辩论家的影响。

材料中体现出陪审法庭的司法权对公民大会立法权的监督,是一种权力制约的体现。

参考答案:

A

23.“认识你自己”原本是一句刻在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石柱上的著名箴言,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

苏格拉底这一做法

A.违背了真诚的道德原则B.表明其对神灵的怀疑和亵渎

C.体现人文精神根植久远D.体现出哲学源自于宗教神学

考查目标:

希腊人文精神,苏格拉底的人文主张

试题解析:

厘清本题的逻辑关系:

“认识你自己”作为苏格拉底的至理名言,它出自古希腊神话;

“认识你自己”体现出人文精神。

由此得出:

苏格拉底的人文精神受到更久远人文精神的影响。

参考答案:

C

24.罗马法确认以遗嘱继承为主、法定继承为辅,罗马法又规定特留份制度,限制完全遗嘱自由,保护近亲的继承权。

据此可知,罗马法的继承制度

A.确保奴隶主贵族特权B.保护个人的自由权利

C.确立了身份继承制度D.维护家庭及社会和谐

考查目标:

罗马法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试题解析:

题干中罗马法的两条规定并行不悖,后面的规定是对前面的补充限定。

既尊重了遗嘱人的对财产处理的自由意志,又保护了家庭成员的相对的优先继承权。

这对于维护家庭与社会和谐都有积极意义,体现出法律的功能和罗马法的进步性。

参考答案:

D

25.《查士丁尼法学总论》规定:

债务的缔结只需要双方当事人同意的说法,是因为其缔结既不需要用文书,也不需要当事人在场,只需要进行该法律行为的当事人同意即可。

这体现了罗马法

A.契约自由的精神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C.国家至上的理念D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

考查目标:

罗马法《查士丁尼法典》

试题解析:

材料中表明了罗马法认同当事人意愿在法律中的作用,不强求特定手续或行为。

这些做法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契约自由的精神。

B、C、D均没体现契约的信息。

参考答案:

D

26.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下,地产不能随意变卖,但很多人利用技术上的漏洞,脱离此种束缚。

名义上不出售,卖方仍自称“领主”,将土地“封”给买方,约为“陪臣”,得价之后只责成他供奉一点名义上的义务,甚至“每个夏天采办一朵蔷薇花”即可。

这说明

A当时西欧封建制度已经名存实亡B人文主义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偏差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关系变化D契约制度是维系欧洲发展的根本

考查目标:

中世纪封君封臣制度商品经济发展

试题解析:

中世纪的西欧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封君把封土授予封臣,形成彼此间的义务契约关系,相对稳定。

当有人打破这一稳定形式,而是是用买卖的方式来取代,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

C项正确。

A项表述超越了现实,B项人文主义未体现,D项契约对欧洲发展起重要作用,但表述为“根本”不合适。

参考答案:

C

27.英国近代史的材料汗牛充栋,各种公告记录早有图书馆档案室保全,私人的日记、信札又大批托出,且新资料仍不断被发现。

有人从过去政客的文件中寻出家庭开支账单进行分析断定其党同利害,自成一家之言。

这一现象反映出

A.还原历史可以从多元角度切入研究B.英国政府有完备科学的史料留存制度

C.研究历史成为英国民众的一种风尚D.英国的政党政治为研究历史提供素材

考查目标:

史学素养史料实证

试题解析:

材料中呈现了研究英国历史的多种途径和多种留存史料。

方法途径不同但都可以一定程度还原历史,结合分析会更全面真实。

A项较好地反映了材料意思;图书馆档案室虽有保全史料但不能以此断定其方法完备科学,B项超越了材料意思;研究历史的途径多元并不代表民众都喜欢参与此事,C项不正确;D项能一定程度反映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

参考答案:

C

28.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

”伏尔泰的这一思想

A.批判了当时英国的专制统治B.强调平等以维护社会稳定

C.体现了要求分权制衡的主张D.要求摆脱权威统治的束缚

考查目标:

启蒙思想

试题解析:

结合材料的主体“伏尔泰”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身份及材料意思可得出,伏尔泰反对一元宗教带来的思想专制,主张信仰自由。

A项中的“英国专制”不符合史实,英国已于1689确立君主立宪制;B项中的“平等”并非其强调的意旨;C项分权制衡也看不出来;D项符合材料意思。

参考答案:

D

29.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画家达维特的作品风格是“考古式地真实再现当时的情景”,他创作出《马拉之死》(雅各宾派的核心领导人)、《拿破仑加冕》等作品,被誉为“历史的见证者”。

这表明达维特的作品

A.深受现代主义影响B.推动历史革命进程的发展

C.反映社会重大题材D.属于浪漫主义美术的范畴

考查目标:

近代以来的西方文艺

试题解析:

抓住材料的关键词“真实再现”,以及通过作品名称可以看出达维特的作品主要反映社会现实,而且主要是重大事件,属于现实主义,所以可得出C,排除AD。

作品反映现实,并未推动革命发展,B项错误。

参考答案:

C

30.美国1913年通过了宪法第十七条修正案,参议院参议员由本州人民间接选举产生改为直接选举产生。

这一修改

A.是平民运动斗争的产物B.违背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C.适应了精英主义的要求D.确保了立法权至高无上

考查目标:

分权制衡平民运动

试题解析:

在美国的权力制衡体系下参议院与众议院的议员产生方式不同,参议员每州2名,众议员根据人数确定,参议院与众议院间形成相互制约。

参议员产生及参政方式体现了精英政治,产生方式由间选改为直选,肯定是由于民众的斗争和争取换来的。

A项符合,B项“违背”与事实相逆,错误,CD均不能体现。

参考答案:

A

31.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由前期积极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方针,转变到后来的包庇、扶植。

能够促使其转变的因素是

A.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B.世界金融体系的建立

C.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D.日本政治体制的变革

考查目标:

冷战中国革命

试题解析:

材料反映的美国对日态度及政策的变化:

由民主改革变为扶植经济。

结合时空“二战后”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中国正值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以及美苏冷战的开始促使美国改变对日政策,想借此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

所以C项正确。

参考答案:

C

32.英国自1870年建立文官制度以来,考核以工作能力与表现为标准,考核结果作为奖励和晋升的依据。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官员考核制度更贴近于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逐渐废除了“通才”的考核标准。

这一变化表明

A.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B.国家干预力度的加强

C.工业革命的率先进行D.议会制度的不断完善

考查目标:

第三次科技革命

试题解析:

英国对人才培养标准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20世纪60年代恰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需要更专业化的人才。

所以A项正确。

B项国家干预的政策符合这一时期,但与材料不对应;C项工业革命是时空不符;D项议会制度属政治制度范畴,与材料无关。

参考答案:

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全为必考题,共4大题,每道考题都必须做答。

33.(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国在春秋时期引进人才主要为了战胜西戎,战国时期则为了招纳能够使秦国强大进而向东扩张的人才。

异国人才可以通过秦臣荐举入秦,应秦君征招入秦,自荐入秦,以及被本国国君派遣入秦。

春秋秦穆公时期,秦国以破格任用为主选任引进人才;战国时期,秦国以因功录用为主,破格任用为辅选任引进人才,并为引进人才特设客卿爵。

秦国通过上计、季度考核、三年大考核、巡县等制度监督引进的人才,以检查结果为依据评定他们的政绩,根据政绩赐予官爵、奖赏立功人才,功劳卓著者可封官到将、相,封爵至臣、候、相。

秦国武王到始皇时代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共有左、右丞相21人,其中异国人占60%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