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语文新导学笔记必修二语文版讲义第二单元+诗的唐朝+第6课+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3530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3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语文新导学笔记必修二语文版讲义第二单元+诗的唐朝+第6课+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版语文新导学笔记必修二语文版讲义第二单元+诗的唐朝+第6课+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版语文新导学笔记必修二语文版讲义第二单元+诗的唐朝+第6课+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版语文新导学笔记必修二语文版讲义第二单元+诗的唐朝+第6课+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版语文新导学笔记必修二语文版讲义第二单元+诗的唐朝+第6课+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语文新导学笔记必修二语文版讲义第二单元+诗的唐朝+第6课+Word版含答案.docx

《版语文新导学笔记必修二语文版讲义第二单元+诗的唐朝+第6课+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语文新导学笔记必修二语文版讲义第二单元+诗的唐朝+第6课+Word版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语文新导学笔记必修二语文版讲义第二单元+诗的唐朝+第6课+Word版含答案.docx

版语文新导学笔记必修二语文版讲义第二单元+诗的唐朝+第6课+Word版含答案

第6课 琵琶行(并序)

学习目标

 1.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认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处境,从而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理体验。

2.欣赏诗歌中运用比喻手法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湓浦口(  )       

(2)贾人(  )

(3)迁谪(  )(4)浔阳江(  )

(5)嘈嘈(  )(6)六幺(  )

(7)幽咽(  )(8)东船西舫(  )

(9)虾蟆(  )(10)钿头银篦(  )

(11)嘲哳(  )(12)阑干(  )

答案 

(1)pén 

(2)ɡǔ (3)zhé (4)Xún (5)cáo(6)yāo (7)yè (8)fǎnɡ (9)hámɑ (10)diànbì(11)zhāozhā (12)lán

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委身为贾人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曲罢悯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今漂沦憔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低眉信手续续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间关莺语花底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别有幽愁暗恨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沉吟放拨插弦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秋月春风等闲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梦啼妆泪红阑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同是天涯沦落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凄凄不似向前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贬官,降职 

(2)唐代对弹琵琶的艺人或曲师的通称 (3)把自己托付给别人。

文中指嫁人。

封建社会妇女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必须依附男子而生存,故称 (4)忧郁的样子 (5)漂泊沦落 (6)降职外调 (7)随手 (8)鸟叫声 (9)内心的怨恨 (10)沉默不语 (11)轻易,随便 (12)纵横的样子 (13)失意 (14)以前

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

(1)曲终收拨当心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在虾蟆陵下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通“划” 

(2)通“蛤”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因为长句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介词,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因;连词,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

(2)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冲出;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使超过一般。

(3)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4)今年欢笑复明年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时间词。

今年的下一年。

(5)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排行第一的人;木船上主要的船夫,也泛指船夫;某些帮会或黑社会团伙对首领的称呼。

答案 

(1)因,于是;为,写、作。

(2)突然出现。

(3)整理。

(4)第二年。

(5)年纪大了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言

(2)命

(3)数

(4)是

(5)语

(6)轻

(7)暂

(8)故

答案 

(1)名词,话/名词,字/动词,说 

(2)动词,叫,吩咐,命令/动词,取名 (3)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名词,数量 (4)指示代词,这,此/动词,表示肯定判断 (5)动词,说话,回答/名词,曲 (6)副词,轻轻地/动词,轻视 (7)副词,暂时/副词,忽然,一下子 (8)形容词,衰老/副词,故意/副词,本来/形容词,旧的

5.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

(1)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歌以赠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浔阳江头夜送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商人重利轻别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江州司马青衫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摆酒 

(2)名词用作动词,作歌 (3)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4)形容词用作动词,重,看重;轻,轻视 (5)形容词用作动词,浸湿

三、名言警句

课文名句

(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4)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5)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6)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7)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8)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9)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0)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课外名句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5)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白居易《村夜》

(6)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现存诗近三千首。

二、背景展示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

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的生活困苦不堪。

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

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

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州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

三、文学常识

乐府诗

汉魏六朝时,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机构,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这些诗歌就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形式上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

而新乐府则是指唐人自立新题而作的乐府诗,其多是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歌行体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宋玉灼《碧鸡漫志》卷一:

“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

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体裁。

亦称长歌体。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课堂导语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古今因为音乐编织出无数佳话。

两千多年前,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一千多年前,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一曲《琵琶行》,让人们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有道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一曲《琵琶行》,司马青衫湿。

那弦音究竟触动了怎样的情怀,而使有泪不轻弹的司马青衫湿呢?

今天,就让我们来解读这首千年乐音《琵琶行》。

阅读全文,根据图中提示,在横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每处限8字。

答案 ①色艺双绝,风流一时 ②年长色衰,孤苦凄凉 ③谪居卧病,取酒独酌

1.诗前小序有什么作用?

诵读全诗,找出诗歌中和序呼应的地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序的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②概述琵琶女的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2)诗歌中和序呼应的地方:

①“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第一段;②“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第二、三段;③“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第四段。

2.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将琵琶声写得如此动人?

请结合第二段进行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了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形象。

如将“大弦”比作“急雨”,将“小弦”比作“私语”;将清脆的声音摹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将婉转流畅的声音摹为花底的莺语;将爆发的声音摹为铁骑突出刀枪的鸣响。

(2)运用了叠词、联绵词。

“嘈嘈”“切切”“间关”(叠韵)、“幽咽”(双声)表现出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3)运用了侧面烘托。

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通过听众的反应和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来展示音乐的美妙。

3.琵琶女的第二次弹奏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侧面烘托琵琶女非凡的技艺,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2)“江心秋月白”提醒诗人从乐声中回到现实中来,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浩茫的心事,引起情绪上的波澜。

(3)景物描写点染烘托了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创造了美妙的意境。

4.白居易和琵琶女有何相似之处,从而引起诗人强烈的共鸣?

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相似之处:

①都出自京都,琵琶女“自言本是京城女”,而“我从去年辞帝京”。

②都才华出众,一个是名扬京都的女艺人,一个是才气横溢的大诗人。

③都落魄失意,一个年长色衰嫁商人,一个犯颜直谏贬江州。

(2)意蕴:

这两句诗直抒“天涯沦落”之感,当为全诗的主旨所在。

诗人通过写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不幸遭遇,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将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怨愤以及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这是封建士大夫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现已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名句。

5.找出诗歌中的几处环境描写,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边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别时茫茫江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

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也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3)“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

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

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了令人回味的意境。

(4)“绕船月明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5)“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动人。

诗人与琵琶女可谓萍水相逢,一次这样的邂逅为什么会在诗人心底造成如此猛烈的情感震荡以至不能自持?

请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音乐认同。

文中有“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的交代。

由课文第二段诗人对乐曲的音色、音质、节奏、旋律所作的十分准确细致形象生动的描绘,可以看出诗人深谙音乐,而今却被迫远离音乐,诗人正处在一种音乐饥渴的状态,这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会对演奏技艺高超绝伦的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激动了。

而琵琶女只有得遇知音才会卖弄出浑身本领,白居易也只有在享受高水平表演时才会如痴如醉,于是,《琵琶行》同时展示了诗的魅力和音乐的魔力,堪称绝唱。

(示例二)身世认同。

琵琶女两次为诗人演奏,中间插入了自诉身世的情节,它大大改变了作品的思想重心,精彩的琵琶乐因此变成了琵琶女心情故事的伴奏,很可能也成了白居易官场浮沉的背景音乐。

可以说琵琶女和诗人有着完全相同的无奈和不完全相同的屈辱,琵琶女无意中拨动了诗人最敏感的心弦,以致这位江州司马泪湿青衫。

完成了身世认同的诗人与琵琶女一见如故,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年浩叹。

(示例三)文化认同。

沦落天涯的共同命运是造成他们“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生活基础,更重要的是诗人一贯的平民情结和普世主义的思想,使他始终对民间疾苦有着强烈的关心,尤其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将自己放在了与琵琶女完全相同的地位,“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不是居高临下的屈就,而是完全平等的相知、相怜。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最后的失态痛哭,正是彻底放下士大夫架子后的自然宣泄,宣示了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认同。

仿用诗词

《琵琶行(并序)》第二段对琵琶声的描写可以说是古代音乐描写的典范。

湖南高考优秀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化用这段诗句把它写成了父母之爱。

作者直接套用白诗的结构形式,将《琵琶行(并序)》一诗中有关音乐描写的诗句,直接抽取出来,编织出全文的行文结构: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座上泣下谁最多?

掌上明珠双眸湿(原诗为‘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些诗句在《琵琶行(并序)》中本身就是串连诗歌内容、编织抒情脉络的关键诗句,被引用为文章行文转换的语言标志,不仅巧妙地串起从小到大父母对“我”的关爱与教育的一些生活细节,而且使文章的行文结构放得开又收得拢,读来自有别样的韵味。

这就为我们仿用诗词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技巧点拨

仿用诗词就是根据诗词的形式,用自己的语言再写一句(首)形式一样的诗词,以达到表达自己情意的目的。

比如一篇以“家”为话题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

夜来幽梦忽还乡,水汪汪,捕鱼忙。

四寂无声,惟有馨风凉。

料得年年思家时,明月夜,芦苇浜。

作文很好地仿用了苏轼《江城子》的下阕: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江城子》表达的是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回忆往日的美好时光,看看这凄凉的短松冈,唯有自己形影相吊,怎不叫人思绪万千,愁肠寸断!

而对“家”的思念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家乡乡亲们忙碌的身影,热闹的劳动场面,相对于自己身边的“四寂无声”,唯有无限的思念了!

迁移运用

以“责任”为话题,仿照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一首小诗。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从今天起,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恪尽职守,坚守岗位/从今天起,关心环境与他人/我有一颗真诚的心,面对责任,四季如春

一、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白居易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琵琶行(并序)》。

作品借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凄凉身世,表达了对琵琶女遭遇的无限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这里,诗人把一个歌女视为自己的红尘知己,以人照己,哭己哭人。

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运用示例

 白居易对于身世沦落的歌女,未作任何物质的施舍,只因“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琵琶行(并序)》便获得了永世传唱。

虽为贬谪之人,但毕竟是朝廷命官,能和一个投欢卖笑的歌女互叙身世,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同情不是一种炫耀、一种交换,而是一种与功利机巧全然无关的情感享受。

不作居高临下的恩赐,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和谐的相处,是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平等的情感流动,这样的同情便是美的极致。

二、课外素材

杭州图书馆十年不拒乞丐

被称赞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

”杭州市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如是说。

因为从2003年起,杭州市图书馆就开始实行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图书馆对这些特殊读者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

这一举措推行以来,一直引起一些读者的不满。

褚馆长的话在网上好评如潮,不少网友直赞这位馆长有北大遗风。

选材感言

 当杭州图书馆坚持向乞丐和拾荒者开放时,尊重使中华大地温暖如春。

尊重他人,平等地对待他人,尤其是学会尊重弱势群体,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乞丐、拾荒者作为弱势群体,虽然物质上贫穷,但不等于他们精神上同样贫穷;也许他们身上有点脏,但是心灵并不脏。

他们有阅读、学习和求知的需求,他们也许更需要补充精神的维他命。

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等弱势群体,充分体现了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彰显了一个开放型公共图书馆的应有胸怀,更是对弱势群体精神的救助。

感悟花径

墨山草堂

登上有“庐岳”之誉的千古名山——庐山,我的心里便陡然泛起一种铭心的激动。

这激动,在我踩着诗的韵律走进花径的那一刻,让人想起四月的桃花春色,想起在此留下文苑佳话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恍如隔世的心情似乎在极力感受诗人那个时代的沧桑。

花径坐落在庐山西谷如琴湖畔,因白居易循径赏花而得名。

怀着对一代诗坛巨子的景仰和一个普通平民对当今人文精神几近衰竭的落寞情怀,我沿着一条曲折蜿蜒的花径小路,寻访着这里一个依然鲜活跳动的千古诗魂。

走进刻有“花开山寺,咏留诗人”楹联的石门,听着千年不改的蝉噪和鸟鸣,不由让人感到作为一代天才诗人所洋溢的激情及入禅的寂静。

那座石拱古桥静泊在那里,仿佛跨过了千年历史的阻隔,牵引着寻寻觅觅。

面对矗立在眼前的白居易塑像,随着诗人塑像的目光,我的思绪漂泊到了公元9世纪的历史时光时空之中。

那是一个战乱而又诗情勃勃的时代。

安史之乱后的晚唐时期,统治集团腐败黑暗,割据势力相互争战,曾经一度强大的辉煌岁月如同东流之水一去而不返。

面对生灵涂炭的惨烈现状,诗人纵目山河,忧心如焚,屡屡上书直言相谏,无奈奸权当道,诤言失听,诗人竟至被宦官排挤,含愤谪居江州,并在庐山香炉峰构筑草堂,意欲在此终养天年。

今天的花径,便是诗人当年吟咏桃花的地方。

一个忧国忧民的人,一个清廉如水的人,一个用毕生追求诗歌与人格完美统一的人,抛开灵魂寄存托在山高水长的人,抛开尘世喧嚣,终于在这里领悟到生命走向自然,返璞归真的宁静和安详,可以想象,暮春花落的四月,这里的桃花却绽放正艳,诗人是怀着何等惊喜的心情,挥笔写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人间绝唱。

我想,有诗歌滋养的地方是温馨的,是幸福的,它带给花径的不仅是一代诗人刚正不阿的千古风范,而且让今天生活在花径的庐山人和走在花径景仰诗人的当代人,无论走至天涯海角,都会常常感到自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伞顶红柱的花径亭内,如今静躺着一块横石,白居易手书的“花径”二字深深地刻于其上。

1100多年过去了,岁月的风雨和历史的烟云给了石碑古朴与苍老,我在细雨轻风和满园静寂之中,极力想象白居易当年赏桃花写诗的模样,或许他侧卧石上闭目聆听桃花的呼吸,或许他伫立风中醉看粉色的花瓣飘落泥土,或许他在沉默之后为桃花春色吟唱不已,或许他在吟唱之后衣襟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