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生物湖北省武汉市届高三生物上册期中试题 精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3526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1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生物湖北省武汉市届高三生物上册期中试题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最新高中生物湖北省武汉市届高三生物上册期中试题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最新高中生物湖北省武汉市届高三生物上册期中试题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最新高中生物湖北省武汉市届高三生物上册期中试题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最新高中生物湖北省武汉市届高三生物上册期中试题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生物湖北省武汉市届高三生物上册期中试题 精品.docx

《最新高中生物湖北省武汉市届高三生物上册期中试题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生物湖北省武汉市届高三生物上册期中试题 精品.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中生物湖北省武汉市届高三生物上册期中试题 精品.docx

最新高中生物湖北省武汉市届高三生物上册期中试题精品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2018届高三(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有关细胞说法错误的是()

A.mRNA、tRNA都是转录的产物

B.细胞内都有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C.核糖体的形成都与核仁密切相关

D.细胞都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1、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包括mRNA、tRNA、rRNA.

2、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一般1~10um)

较大(1~100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解答】解:

A、转录的产物是RNA,包括mRNA、tRNA、rRNA,A正确;

B、ATP是细胞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因此细胞内都有ATP与ADP的相互转化,B正确;

C、原核细胞不含核仁,其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无关,C错误;

D、细胞都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D正确.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ATP、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产物等基础知识;识记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及意义;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关于细胞核内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三者都是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B.都能复制、分离和传递,且三者行为一致

C.在生物的繁衍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决定着DNA和基因的行为

D.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上含有多个基因

【考点】基因与DNA的关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DNA和染色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每个染色体上有一个或两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含多个基因.每个基因中含有许多脱氧核苷酸.

【解答】解:

A、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A错误;

BC、因为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和蛋白质结合组成染色体,DNA和基因都存在于染色体上,故染色体的行为决定着DNA和基因的行为,三者行为一致,都能复制、分离和传递,BC正确;

C、染色体复制之前,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一个DNA分子,复制之后,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且每个DNA分子上含有多个基因,D正确.

故选: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注意,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主要表现在: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稳定性.2、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在也是成对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同样,成对的染色体也只有一条.3、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4、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是自由组合的.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3.下列有关细胞内物质的量比值的关系,正确的是()

A.细胞内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种子萌发时比休眠时高

B.人体细胞内O2/CO2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高

C.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

D.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过程中C5/C3的比值,停止供应CO2后比停止前高

【考点】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1、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越高,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

2、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

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光照强度主要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首先导致光反应中[H]和ATP的含量变化,进而影响暗反应过程;

二氧化碳浓度主要影响暗反应阶段,二氧化碳首先参与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首先导致三碳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进而影响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的含量变化.

【解答】解:

A、种子萌发时细胞代谢旺盛,自由水含量多,细胞内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比休眠时低,A错误;

B、人体细胞在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其场所为线粒体,故同细胞质基质相比,线粒体氧气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所以人体细胞内O2/CO2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低,B错误;

C、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电位的产生与维持主要是由于K+外流,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是Na+内流,所以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低,C错误;

D、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首先发生CO2的固定,即CO2与C5化合物结合生成C3,随后在光反应产生的ATP提供能量的前提下,C3被光反应的产物[H]还原,所以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过程中C5/C3的比值,停止供应CO2后比停止前的高,D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了水的存在形式及作用、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兴奋的产生等相关知识,对于细胞内水的作用及存在想形式、光合作用的过程的理解应用,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4.下列关于实验的设计叙述,最科学的是()

实验目的

自变量

试剂

观测指标

A

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

有无氧气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是否由蓝变绿变黄

B

温度影响酶的活性

不同温度

H2O2+过氧化氢酶

产生气泡的速率

C

红细胞吸水和失水

不同浓度的溶液

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

细胞的形态

D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不同边长的含酚酞的琼脂块

NaOH溶液

NaOH扩散速度

A.AB.BC.CD.D

【考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分析】阅读题干和表格可知本题是考查课本部分实验的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解答】解:

A、由于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不能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A错误;

B、由于过氧化氢在温度变化时分解速度也会改变,所以不能用过氧化氢作为材料进行温度影响酶的活性实验,B错误;

C、由于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而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所以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可以观测红细胞吸水和失水,C正确;

D、在模拟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时,NaOH扩散速度不变,自变量是不同大小琼脂块(模拟的细胞),因变量是NaOH进入琼脂块“细胞”的深度,D错误.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5.高温淀粉酶在大规模工业生产中有很大的实用性.研究者从热泉中的嗜热菌中提取了高温淀粉酶,有关高温淀粉酶的实验研究如下图所示.(残余酶活性是指将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时间,然后在最适温度下测得的酶活性.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酶只能在最佳温度范围内测出活性

B.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该酶的最佳温度是80℃

C.曲线②各数据点的数据是在80℃时测得的

D.低于最适温度下保温不影响残余酶的活性

【考点】酶的特性.

【分析】图中的曲线①表示酶在各种温度下酶活性相对最高酶活性的百分比.将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再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测其残余酶活性,由此得到的数据为酶的热稳定性数据,即图中的曲线②.

在使用该酶时,应保证活性较高、酶的热稳定性较好的温度范围.由图中数据可知,60℃~70℃符合要求

【解答】解:

A、酶活性受温度影响,在不同的温度下,都可以测定酶的活性,A错误;

B、由曲线①可知,该酶的最适温度是80℃,但在曲线②中,温度超出70℃保存足够长的时间后,在最适宜温度下的酶活性会急剧下降,所以80℃不是该酶的最佳使用温度,B错误;

C、80摄氏度不是该高温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因为80摄氏度只是相对酶活性达到最大值,残余酶活性并没有达到最大值,只有两个都达到最大值,才是这个高温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因此最适温度在60~70摄氏度之间,C错误;

D、由于残余酶活性是指将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时间,然后在最适温度下测得的酶活性,所以低于最适温度下保温,对于残余酶的活性影响不大,D正确.

故选:

D.

【点评】考查酶的活性,综合考查学生分析和利用坐标的能力.

6.低温诱导可使二倍体草鱼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形成纺锤体,从而产生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卵细胞,此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发育成三倍体草鱼胚胎.上述过程中产生下列四种细胞,下图所示四种细胞的染色体行为(以二倍体草鱼体细胞含两对同源染色体为例)可出现的是()

A.

初级卵母细胞B.

次级卵母细胞C.

卵细胞D.

胚胎细胞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

①前期:

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

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

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

①前期:

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

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由于以二倍体草鱼体细胞含两对同源染色体为例,所以发育成的三倍体草鱼胚胎细胞中含有两种形态共6条染色体.

【解答】解:

A、由于低温诱导可使二倍体草鱼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形成纺锤体,所以初级卵母细胞不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A错误;

B、由于低温诱导可使二倍体草鱼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不形成纺锤体,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所以次级卵母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后,移向细胞一极的染色体有同源染色体,B正确;

C、由于产生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卵细胞,所以卵细胞中应含有4条染色体,C错误;

D、由于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发育成三倍体草鱼胚胎,所以胚胎细胞中含有6条两种形态的染色体,D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39分)

7.生物膜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下列各题

(1)研究图1细胞所示的生理活动过程,一般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从图中,可以看出溶酶体起源于高尔基体,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但溶酶体的膜不会被分解,请尝试提出一种假说:

溶酶体的膜结构比较特殊,如经过修饰等,不会被溶酶体内的酶水解

(2)图2显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正常细胞内,氯离子在CFTR蛋白的协助下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转运至细胞外,图中所示的两类载体蛋白中,氯离子跨膜运输的正常进行是由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决定的.

(3)除了上图所示的功能外,细胞膜还具有的两项功能是信息传递、能量转换或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

【考点】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的功能.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

1、图1是膜泡运输的过程,图中,甲是内质网,乙是高尔基体,由题图可知,COPⅠ是由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COPⅠ向内质网移动,与内质网融合,形成内质网的一部分;COPⅡ是来自内质网的膜泡,COPⅡ运输到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融合,高尔基体以出芽的形式形成囊泡,形成溶酶体,有的囊泡包裹着蛋白质运输到细胞膜,由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成为分泌蛋白;细菌等通过胞吞,形成囊泡进入细胞内,与溶酶体结合,被溶酶体酶水解.

2、图2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由题图可知,CFTR蛋白具有运输功能,正常情况下,CFTR蛋白质协助氯离子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运输到细胞外,当细胞外粘稠分泌物不断积累,CFTR蛋白功能关闭,不能协助氯离子运输,导致氯离子在细胞内积累.

3、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②控制物质进出,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解答】解:

(1)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及膜泡运输的途径,往往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由题图可知,溶酶体起源于高尔基体;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但溶酶体的膜不会被分解可能的原因是溶酶体的膜结构比较特殊,如经过修饰等,不会被溶酶体内的酶水解.

(2)图2是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由题图可知,氯离子运输到细胞外,需要CFTR蛋白的协助,且需要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由题图可知,氯离子跨膜运输的正常进行是由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决定的.

(3)图1、图2显示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细胞膜除了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功能外,还具有信息传递、能量转换或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等功能.

故答案为:

(1)同位素标记法高尔基体溶酶体的膜结构比较特殊,如经过修饰等,不会被溶酶体内的酶水解

(2)流动镶嵌主动运输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

(3)信息传递能量转换或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和功能,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图获取信息、进行图文转换的能力,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图信息进行推理、获取结论的能力.

8.为探究不同条件对叶片中淀粉合成的影响,将某植物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耗尽叶片中的淀粉.然后取生理状态一致的叶片,平均分成8组,实验处理如表所示.一段时间后,检测叶片中有无淀粉,结果如表.(不考虑无氧呼吸)

编号

组1

组2

组3

组4

组5

组6

组7

组8

处理

葡萄糖溶液浸泡

溶液中通入空气

葡萄糖溶液浸泡

溶液中通入CO2和N2

蒸馏水浸泡

水中通入空气

蒸馏水浸泡

水中通入CO2和N2

光照

黑暗

光照

黑暗

光照

黑暗

光照

黑暗

检测结果

有淀粉

有淀粉

有淀粉

无淀粉

有淀粉

无淀粉

有淀粉

无淀粉

回答问题:

(1)实验处理中,组5叶片产生[H]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叶绿体,组2叶片产生ATP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2)在黑暗条件下,叶片能进行有氧呼吸的组别是组2和组6.

(3)组2叶片中合成淀粉的原料是葡萄糖,直接能源物质是ATP;与组2相比,组4叶片无淀粉的原因是组4无氧气,不能进行有氧呼吸,淀粉合成缺少足够的ATP.

(4)组7合成淀粉的原料是CO2和水,直接能源物质是通过光反应过程合成;如果组7的蒸馏水中只通入N2,预期实验结果是叶片中无(有、无)淀粉.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实验之前进行了暗处理耗尽叶片中的淀粉,然后探究不同条件对叶片中淀粉合成的影响,表格中看出,其条件有:

光照和黑暗、通入空气和通入CO2和N2、葡萄糖溶液浸泡和蒸馏水浸泡.光照和黑暗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通入空气和通入CO2和N2将影响植物黑暗条件下的呼吸作用;葡萄糖溶液浸泡时植物能够直接吸收合成淀粉.

【解答】解:

(1)组5叶片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所以产生[H]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组2叶片黑暗条件下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所以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

(2)进行有氧呼吸的条件是有氧气,还要注意题中条件是“黑暗条件下”,组2和组6符合要求,组4和组8均通入CO2和N2.

(3)组2叶片在黑暗条件下,因此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可以利用葡萄糖合成淀粉.此过程需要有氧呼吸产生的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组2和组4相比,区别为组4通入的是CO2和N2,因此缺少氧气,不能进行有氧呼吸,淀粉的合成缺少ATP.

(4)组7合成淀粉的原料是CO2和水,直接能源物质是通过光反应过程合成.如果组7的蒸馏水中只通入N2,无CO2,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预期实验结果是叶片中无淀粉.

故答案为:

(1)线粒体、叶绿体线粒体

(2)组2和组6

(3)葡萄糖ATP组4无氧气,不能进行有氧呼吸,淀粉合成缺少足够的ATP

(4)CO2和水光反应无

【点评】本题探究不同条件对叶片中淀粉合成的影响的实验,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图表分析的能力,图表分组比较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所在,能够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生理过程、关系、影响因素等的掌握情况,属于中档题.

9.为了研究从植物中提取的可可碱是否可以作为除草剂,某科研小组开展了可可碱对鬼针草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和种子萌发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如表.请回答:

可可碱浓度

(mmol•L﹣1)

根尖细胞有丝分裂

种子发芽率(%)

有丝分裂指数

(%)

分裂期细胞占比(%)

前期和中期

后期和末期

0

3.73

3.18

0.69

81.5

0.1

2.90

2.16

0.74

68.1

0.5

2.10

1.72

0.38

18.6

1.0

1.96

1.72

0.24

2.3

注:

有丝分裂指数=分裂期细胞数/观察细胞的总数×100%

鬼针草是田间常见杂草,国内外均有分布

(1)本实验需要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制片过程中根尖解离需要用到的试剂是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或盐酸和酒精).实验的过程是:

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右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部分细胞图象,箭头所指的细胞处于分裂期的中期.

(2)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当可可碱浓度到达1.0mmol.L﹣1时,在分裂期的细胞中,后期和末期的细胞数目相对减少.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可可碱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无法移向细胞两极.

(3)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可可碱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降低.为测定鬼针草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设置温度,分别测量种子的发芽率,若所测数据内出现峰值,则峰值所对应的温度即为种子的发芽率的最适温度.否则,扩大温度范围.继续实验,直到出现峰值.

【考点】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分析题图:

图中箭头所指细胞中,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应该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分析表格:

随着可可碱浓度的升高,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和种子的发芽率都逐渐降低,分裂期细胞所占的比例也逐渐降低,其中后期和末期的细胞数目相对较少.

【解答】解:

(1)解离液是盐酸和酒精的混合液,其作用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实验的过程为:

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图中箭头所指细胞中,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应该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2)由表可知,当可可碱浓度达到1.0mmol.L﹣1时,处于后期和末期的细胞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其他浓度,说明处于这两个时期的细胞数目相对较少,产生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可可碱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无法移向细胞两极.

(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随着可可碱的浓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明显降低.实验目的是探究可可碱会降低种子中赤霉素的水平,因此自变量为可可碱浓度,因变量为赤霉素的含量.实验设计基本思路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设置温度,分别测量种子的发芽率,若所测数据内出现峰值,则峰值所对应的温度即为种子的发芽率的最适温度.

故答案为:

(1)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或盐酸和酒精)漂洗染色中

(2)减少可可碱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3)降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设置温度,分别测量种子的发芽率,若所测数据内出现峰值,则峰值所对应的温度即为种子的发芽率的最适温度

【点评】本题借助有丝分裂的知识考查有丝分裂的特征和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由于题干给定背景设置严格,所以答案的确定难度不大,比较容易分析和归纳答案.

10.玉米是一种雌雄同株的植物,其顶端开雄花,中部开雌花,雌花既可接受同株的花粉,又可接受异株的花粉.玉米的子粒颜色(黄色和白色)由一等位基因A、a控制,甜度(甜和非甜)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现将纯种黄粒非甜玉米(甲)与纯种白粒甜玉米(乙)实行间行种植,在亲本植株上收获子粒(F1),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F1子粒的性状

亲本植株

黄粒非甜

白粒甜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以上的统计结果可以判断:

子粒颜色中黄色为显性,玉米甜度中非甜为显性.

(2)甲所结的黄粒非甜子粒的基因型为AABB、AaBb.乙所结的黄粒非甜子粒的基因型为AaBb.

(3)玉米子粒表现为甜是由于可溶性糖不能及时转化为淀粉而引起的,这一事实表明控制甜度的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实现对甜度的控制.

(4)要进一步研究基因A、a和B、b不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可以选择乙(甲或乙)植株上所结的黄粒非甜玉米与白粒甜玉米进行杂交,如果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

1:

1:

1,表明A、a和B、b不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

将纯种黄粒非甜玉米(甲)与纯种白粒甜玉米(乙)实行间行种植,由于在非甜玉米(甲)的果穗上找不到甜玉米的籽粒,说明非甜属于显性性状.在黄粒玉米(甲)的果穗上找不到白粒玉米的籽粒,说明黄粒属于显性性状.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

(1)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将纯种黄粒非甜玉米(甲)与纯种白粒甜玉米(乙)实行间行种植,在非甜玉米(甲)的果穗上找不到甜玉米的籽粒,说明非甜属于显性性状.在黄粒玉米(甲)的果穗上找不到白粒玉米的籽粒,说明黄粒属于显性性状.

(2)已知子粒颜色中黄色为显性,玉米甜度中非甜为显性,所以纯种黄粒非甜玉米(甲)与纯种白粒甜玉米(乙)的基因型分别是:

AABB和aabb,则甲所结的黄粒非甜子粒中有自交的子代AABB,也有与乙杂交的后代AaBb.而乙自交的后代是白粒甜玉米aabb,与甲杂交的后代是黄粒非甜子粒AaBb.

(3)溶性糖转化为淀粉为化学反应,需要酶的催化,所以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实现对甜度的控制的.

(4)从表格结果分析可以看出A与B,a与b始终在一起,有连锁的可能.为了证明它们不连锁,可以选择乙植株上所结的黄粒非甜玉米AaBb与白粒甜玉米aabb进行杂交,如果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

1:

1:

1,表明A、a和B、b不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

故答案是:

(1)黄色非甜

(2)AABB、AaBbAaBb

(3)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

(4)乙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

1: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