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化学生活》课程.docx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化学生活》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化学生活》课程.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化学生活》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
——《化学与生活》课程
欧阳欢融
校本课程开发在我校已开展了几年,但总的来看,课程开发的个人倾向比较严重。
我们认为个人化的课程开发活动容易流于教材开发,而且单个教师的学识、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课程开发是一个包含了课程目标确定、课程材料的组织与化学选择、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的动态过程,并需要根据实施效果、学生需求的变化等因素不断改进,惟有教师集体的集思广益、分工合作才能完成。
为此我们成立了课程开发小组,打破教师已经习惯的专业个人主义的工作方式,要求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人分享各种教育资源,与他人一起制作方案,一起对课程设计和实施活动进行评估等。
对校本课程开发作一些探索与实践。
同时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现代中学生应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同时应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自觉遵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于是我们选择了开发《化学与生活》这门校本课程。
同时分为三个主题:
化学与环境、化学与材料、化学与健康。
1.1课程的基本理念
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课程目标体系。
2.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3.通过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强化科学研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发展。
5.为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的反思,促进教师的素质的提高。
1.2.课程目标
一.水平与技能
1.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能应用所学化学知识对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作出判断和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3.在课程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2.赞赏化学科学发展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1.3.课程的内容。
在校本课程《化学与生活》中,我们将课程分为三个主题:
化学与环境、化学与材料、化学与健康,在确定每个主题内容时,我们先要确定该主题的总体目标和对学生已有的与主题有关的知识作一个分析,下面我以主题1化学与环境为例作一个说明。
当今社会,环境质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民族尊严和荣誉的尺度,环境意识已成为文明程度的象征。
现代中学生应该有较高的环境意识,自学遵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要使学校的环境教育进入比较规范的、正常的状态,必须有课程体系的保证。
通过主题1的学习我们要使学生认识到人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地对待环境的态度,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改善环境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概括为以下的三个方面:
(1)使学生理解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中各种组成要素在不同时间、空间内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过程,以使在当前和未来为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要而采取行动时,能经常对所有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深入的考虑。
(2)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基于发展过程中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认识,可以鼓励学生在现今和未来选取与环境更为协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3)使学生有参与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责任心:
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确保青少年享有可靠和健全的未来。
另一方面青少年是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没有他们的广泛参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是不可能的。
通过环境教育,要加强学生的责任心,使他们懂得自己肩负的重任;鼓励他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参与和解决当地环境与发展问题相联系的活动。
至于主题一化学与环境相关的知识,在初中阶段,通过相关学科的渗透,加上媒体和舆论的大力度宣传,对于环境和环境问题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而且高中必修课中化学、生物、政治等科目有许多教学内容是直接介绍环境问题的。
如高二《生物》第七章“生物与环境”,《化学》中煤、石油产品燃烧产生的废气的处理,及《思想政治》中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有关内容,高一《地理》下册全书则分以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与城市、人类与环境为主题,几乎全部是环境与发展的有关内容等等。
因此大多数学生谈及环境问题的时候,决不是一无所知,而是知之甚广,但要继续深究下去,又会不知所云。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大类型:
知识性的介绍、活动、探究。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在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中,精心创设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获取知识,获得亲身体验,学会合作与分享,提高探究欲望;通过探究实验的设计和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环境知识中的问题的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具体内容如下:
主题1:
化学与环境
内容
活动与探究
1.知道大气主要污染物,掌握其危害、来源和防治。
2.了解生活中提到的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了解其对人体的危害。
3.了解土壤污染。
4.认识“白色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5.了解全球环境问题。
1.实验室环保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
2.调查:
学校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情况,讨论并提出改进意见。
3.实验:
水中溶解氧的测定。
4.学校植被调查,并提出改善校园绿化的设计方案和植被保护方案。
5.查阅资料:
温室气体
6.大气粉尘的测定。
7.讨论:
如何选择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
8.调查调查汽车尾气的危害
9.调查卷烟的危害。
主题2:
化学与材料。
内容
活动与探究
1.知道新型金属材料的广泛应用。
2.了解常用合金材料的组成。
3.了解超导材料及其应用。
4.了解纳米材料及其在多种领域的应用。
5.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能
1.查阅资料:
记忆金属。
2.调查与实验:
易拉罐的主要成分。
3.查阅资料:
非晶态合金的用途。
4.讨论: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5.查阅资料:
装修材料的污染。
主题3:
化学与健康。
内容
活动与探究
1..认识微量元素对人类健康的重要作用。
2.知道常见食品添加剂组成、性质和作用。
3.了解酒精的作用和危害。
1调查并实验:
添加剂的作用。
2.调查:
可乐的成分
3.查阅资料并讨论:
铅、碘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4.实验:
提取辣椒素。
5.实验探究:
合成汽水、豆奶。
6.调查:
酒精饮料的成分。
7.调查《水和我们的生活》
8查问资料并讨论《金属与人体健康》
1.4课程的实施
校本课程的教学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师活动为中心或主体的局面,代之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和中心,因此我们在课程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通过查问资料、调查访问、参观讨论、实践探究等多种活动,切实感觉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在主题1《化学与环境》的教学中开发了实践教育这种非课堂方式,设计了四种形式:
环境考察、环境知识的科学实验、环境知识的研究性学习、环保社团活动。
总之,让学生在课堂中做主人,充分利用学生的“个体知识”(所谓“直接经验”)和“地方知识”,使教学过程变成一个教师领导下的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及意义的过程。
教师更多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帮助和服务。
同时根据学生来决定学习的起点、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时,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到了学生想了解的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想参加的活动。
由于我们在开发《化学与生活》这门校本课程时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同时课程具有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强调交流与合作,所以开设这门课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他们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学到了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和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他们迫切希望课程改革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与实践机会。
同时我们认为只有当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有了亲身的体会,这样的知识才能终身受益。
1.4.1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的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应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了解化学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
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
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如在主题1《化学与环境》的学习中,对部分有潜力又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成立环保兴趣小组,创造必要条件,给予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更高层次的辅导,举办一些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并引导他们将来投身环保事业或在不同岗位上的决策中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环境、材料、健康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得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要按照课程内容的要求,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通过探究活动“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能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解决化学问题的实验方案,并予以评价和优化;能通过化学实验收集有关数据,并科学地加以处理。
”
1.4.2教学活动(以化学与环境主题为例)
1.4.2.1.课堂教学法
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应以课堂教学为主。
但由于课程本身的跨学科和综合性的特点,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掌握扎实的、全面的环境科学知识,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计划者,要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但是我们觉得环境意识的形成并不等于环境知识的学习过程。
当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讲解什么是环境、为什么要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怎样协调时,学生也许记住了教师所讲的道理,甚至学会了怎样判断或评价某种行为是否有有益于或有损于环境。
但是这并不表示学生一定形成了环境意识,他们很可能把教师所讲当作一类知识,因为知识变为意识需要一个转化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实践,实践才能使主客观达到统一。
环境意识的形成不仅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
如果没接触过与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真实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
同样只是在课堂上分析一些实例,则环境意识教育的内容,也很容易流于空洞的形式,只有当学生在真实的环境活动中有了亲身的体验,他才会更加确信自己的信念是正确的,才会转化为自己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自觉的行为,环境意识的教育目的才可能真正达到,反之如果用讲授环境知识的方法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势必容易导致将环境意识的内容割裂为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由学生记住,再在某个时候让学生复述出来,那就没有环境意识教育的真正的意义。
所以主题1化学与环境的教学还包括了另一个重要的非课堂方式—实践教育。
1.4.2.2.非课堂方式—实践教育。
一.环境考察。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所,利用校园进行环境教育是一种较为实际可行的办法,具有省时省力,相对安全,易于教师管理和控制的的特点。
下面是我们在课程中设计的利用校园开展环境教育的一些做法。
活动1实验室环保调查。
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上有些药品是有毒的或有腐蚀性的,会对人和其他生物产生危害,指导学生对实验室中的危险品放置和废液、废渣和废气的处理方式,及其安全操作方法进行调查,掌握初步的有关常见危险品的环保知识,鼓励学生从调查中发现问题,提出改善措施的建议,参与学校的环境保护。
序号
处理废
物名称
三废类型(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
对环境的主要危害
实验室处理方法简述
处理后的效果
使用时的正确方法
1.
2.
3
4
5
…
你对实验室改进环保措施的建议:
1
2
…
活动2.学校垃圾分布的回收调查
编号
存在状态
地点
清除频率
(次/日)
有无分类与回收或堆肥
1
2
3…
自己为校园垃圾清除和分类做过那些努力?
1.
2.
3.
…
学校有哪些清扫垃圾和垃圾分类回收的规定或措施?
1.
2.
3.
…
你对学校垃圾处理方面有哪些建议来改善学校的环境?
1.
2.
3.
…
活动3.校园植被分布调查
1.教师准备一张学校的平面图,设计观察路线,这一路线要使校园里的所有树林都能被观察到并被登记下来,不要遗漏。
2.在学生调查之前,教师要事先观察,了解植物种类,从植物志或植物手册上查出这些植物的介绍,做下标记,以便学生查阅植物图谱和相关的文字材料。
可印制一些植物图谱或叶片图样,让学生在调查后识认填写以加深印象。
3.了解有关园林设计的知识以指导学生分析学校的园林绿化设计。
4.在学生调查完成之后,让其分析目前校园绿化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校园绿化的设计方案和植被保护方案,并陈述理由。
植被调查表
植物名称
种属
类型
(乔、灌、草)
数量
花色、花形、花期
叶片特征(形状、颜色、有叶期)
前人对这种植物的认识(诗歌,简要论述)
二.环境知识的科学实验。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器材、设备或手段,按照一定的条件与步骤去进行独立作业,以获得知识、培养技能的教学方法。
课程中的实验多以环境样品为分析对象,如:
铬合滴定法测水的硬度,水中溶解氧的测定等。
运用实验法进行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涉及环境保护的许多方面。
如:
实验过程中重视节能节水,实验中产生的废物的合理处置等。
利用这些环节引导学生从有利于环境出发,规范自己的行为。
以水中溶解氧的测定实验为例作一说明。
水中溶解氧的测定
1.原理
溶解在水中的分子态的氧称为“溶解氧”,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大气压力和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
测定时,在水样中加入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水中溶解氧将低价锰氧化成高价锰,生成四价锰的氢氧化物棕色沉淀,加酸后,氢氧化物沉淀溶解并与碘离子反应而释出游离的碘,以淀粉作指示剂,有硫代硫酸钠滴定释出碘,可计算溶解氧的含量。
2.仪器
(1)取样桶。
一般干净的水桶即可。
(2)取样瓶。
250~500ml具有严密磨口玻璃塞的无色玻璃瓶。
3.试剂
(1)硫酸锰溶液。
称取480g硫酸锰(MnSO4·4H2O或364gMnSO4·H2O)溶于水,用水稀释到100ml,此溶液加至酸化过的KI溶液中,遇淀粉不得产生蓝色。
(2)碱性碘化钾溶液。
称取500gNaOH溶解于300~400ml水中,另称取150gKI或135gNaI)溶于200ml水中,使NaOH溶液冷却后,将两溶液合并、混匀,用水稀释至1000ml,如有沉淀,则放置过夜后,倾出上清液,贮于棕色瓶中,用橡皮塞塞紧,避光保存,此溶液酸化后,遇淀粉不呈蓝色。
(3)1:
5硫酸溶液。
(4)1﹪淀粉溶液。
(5)0.0250mol/L重铬酸钾标准溶液。
称取于105~1100C烘干2h并冷却的重铬酸钾1.2559g,溶于水,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摇匀。
(6)硫代硫酸钠溶液。
称取6.2g硫代硫酸钠(Na2S2O3·5H2O)溶于煮沸放冷的水中,加入0.2g碳酸钠,用水稀释到1000ml,贮于棕色瓶中,使用前用0.0250mol/LK2Cr2O7标准溶液标定,标定方法如下:
于250ml碘量瓶中,加入100ml水和1gKI,加入10.00ml0.0250mol/LK2Cr2O7标准溶液,5ml1:
5H2SO4
溶液,密闭,摇匀,于暗处静置5min后,用待标定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淡黄色,加入1ml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蓝色刚好褪去为止,记录用量。
C=(10.00×0.0250)/V
式中:
C—硫代硫酸钠溶液的浓度(mol/L)
V—滴定时消耗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
(ml)
(7)浓硫酸。
4.操作
(1)采取水样。
将取样瓶放在取样桶内,将水样通过胶管流入瓶底,调整水样流速约为700ml/min,并应溢流一定时间,使瓶内空气驱尽,当溢流至取样桶水位超过取样瓶150mm时,将取样管(胶管)轻轻地由瓶中抽出。
(2)溶解氧的固定。
用吸管在水面下往取样瓶水样中加入1mlMnSO4溶液、2ml碱性碘化钾溶液,盖好瓶塞,然后由桶中将取样瓶取出,颠倒混合数次,摇匀后再放置于水层下,静置,待棕色沉淀物降至瓶内一半时,再摇匀一次,待沉淀物下降至瓶底。
(3)析出碘。
轻轻打开瓶塞,在水面下有吸管插入取样瓶中加入2ml浓硫酸,小心盖好瓶塞,立即摇匀,至沉淀物全部溶解为止,放置暗处5min。
(4)滴定。
吸取100.0ml上述溶液于250ml锥形瓶中,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淡黄色,加入1ml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蓝色刚好褪去为止,记录硫代硫酸钠溶液的用量。
5.计算
溶解氧(O2,mg/L)=(C·V×8×1000)/100.0
式中:
C—硫代硫酸钠溶液的浓度(mol/L)
V—滴定时消耗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
(ml)
三.环境知识的研究性学习。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去获得与环境有关的知识并加以应用的方式。
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即通过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在多元的、动态的、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全面发展。
不仅重视课题研究的直接结果,更重视学生在研究实施过程中的多种收获与体验,以及多种能力和品质的形成。
(1)发现并提出问题。
最初可以由教师提出若干可行性研究专题,让学生自由选择,逐步发展到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确定研究专题。
(2)设计方案。
问题提出后,要认真分析产生该问题的背景,然后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3)实施并调整方案,汇总成果。
学生要依据课题研究的要求收集有关的文章、数据、图片等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开展社会调查,实施实地考察;进行有关的实验等。
但在有时要及时根据具体情况对课题进行微调。
(4)成果交流。
一般以书面形式体现。
如:
调查报告、研究性小论文等。
(5)总结评价。
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侧重“四重”:
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
四.环保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致力于学生特长的培养,素质的提高。
实践表明组织社团活动开展环境教育是卓有成效的。
(1)环保社团的成立。
首先根据师资的状况和基础条件,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确定环保社团的类型。
其次是根据工作的需要或个人专长在全校教师中选拔辅导教师,不受学科、级段的限制,有的社团还需要聘用校外的环境科学专业人员。
另外还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和意愿,确定环保社团的规模,并实行双向选择。
(2)环保社团的运作。
第一.制订计划。
首先是制订好整体规划,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其次是制订好阶段性计划,根据整体方案,确定每个学期的计划,安排活动内容;再次是制订好专题计划,开展环保社团活动或专题活动时,都应以周密的计划为首要的环节。
第二.过程管理。
优化活动过程是环保社团的核心。
一方面,高度重视环节督查,组织阶段性验收,尽管在组织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但在活动管理上应该有较强的规定性;另一方面,为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和实践水平,指导小组就开展经常性的研讨活动和培训。
第三.绩效管理。
为提高活动成效,把竞争激励的手段引入环保社团管理。
可以通过开展评比、展示成效等活动。
1.5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编制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完整的课程编制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否则就不是一门完整的校本课程。
由于校本课程的特殊属性,使得校本课程的评价在具有一般课程评价特点的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我们在校本课程《化学与生活》的评价时主要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课程本身的评价这三个方面展开的。
1.5.1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既要能促进全体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积极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校本课程学习的全过程。
1.5.1.1评价设计
我们积极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这些评价包括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等。
纸笔测验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
在校本课程《化学与生活》的纸笔测验方式试题是开放性、应用性的,密切结合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现象和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分析能力。
学习档案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
应培养学生自主选择和收集学习档案内容的习惯,给他们表现自己学习进步的机会。
学生在学习档案中可收集自己学习活动的重要资料,如:
有关学习信息和资料、探究活动的过程记录、实验方案的设计、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结果等。
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档案进行反省和自我评价,将学习档案评价与教学活动整合起来。
活动表现评价是在校本课程中主要的评价方式。
这种评价是在学生完成一系列任务(如:
辩论、角色扮演、小型调查等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的。
它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知识的应用以及表达交流技能进行评价。
活动表现评价内容既包括学生的活动过程又包括学生的活动结果。
活动表现评价要有明确的评价目标,应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力求在真实的活动情景和过程中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进行全面的评价。
活动表现评价的形式主要有:
(1)学生自评:
学生对照参加本课程前后的变化,自我评价。
(2)学生小组评价:
学生学习小组根据组员的变化,对其进行适当的评价。
(3)教师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实践中的态度(投入程度)、运用技巧的能力,给学生适当的评价。
1.5.1.2评价的开展
在学习完主题1《化学与环境》后,我们出了一道这样的纸笔测验题,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
请回答以下能源问题:
(1)在古代,人类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方法,钻木头之所以能取火的原因是什么?
(2)人类历史进程的各个阶段,如按照石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划分,各时代主要的动力来源分别是什么?
(3)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