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残疾人的事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3289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残疾人的事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残疾人的事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残疾人的事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残疾人的事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残疾人的事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残疾人的事迹.docx

《关于残疾人的事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残疾人的事迹.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残疾人的事迹.docx

关于残疾人的事迹

关于残疾人的事迹

  【篇一:

郑龙华——无手着名摄影家】

  郑龙华,男,1959年5月生于浙江省临安市。

幼年失去双手,1981年开始自学摄影,他先后在国内外举办过各种形式的摄影展览,并多次在各种影赛中获奖。

郑龙华于XX年5月20日在家乡浙江省临安市启动“生命之光”——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100位残疾人精英的摄影活动。

经两年多的时间,他先后独自走遍全国100多个县及港、澳、台地区,行程达6。

3719万公里,采访了各行业100位残疾人精英,拍摄图片4。

5万余幅,整理文字素材52万字,撰写采访手记19。

86万字。

XX年5月,郑龙华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

  由他拍摄的100位成功残疾人士的照片《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中国百位残疾人成功人士》,展示了没有健全的手或脚、甚至身体不能直立的残障人士的成功故事。

  49岁的郑龙华说:

“我选择展示他们阳光的一面,而不去关注他们肢体的残缺。

尽管拍摄残缺更有视觉冲击力,但我希望这些作品能带给人们希望和鼓舞。

”为了这组照片,他花了近3年时间。

  他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成功的残障人士:

虽失去右手但创立了“谭木匠”木梳传奇的谭传华、虽由于幼时疾病腿部行动不便但创立“江民软件”的反病毒软件专家王江民、虽由于先天佝偻身高不足1米却坐着轮椅宣传环保的甘肃省清水县秦亭镇店子村袁建明……郑龙华要展示残疾人的“健全”生活。

“我希望这些作品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大家照到自己:

这些伤残人士在这种情况下做事都能成功,每个人都更应该用心做事。

  如郑龙华所努力的,照片鼓励了很多参观者。

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8岁的葛斌用手语说:

“来看展览之前,我感觉非常迷茫。

但看到这些照片,我很感动。

我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拼搏努力。

”他指着一个肢残运动员的照片说,“我能够感受到她很努力!

  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9岁的刘建超用手语说:

“我来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后,那里很多人和我们一样,不幸成为残疾人,他们更需要用这些故事来进行励志教育,勇敢地面对生活。

  从1岁落入火炕失去双手后,郑龙华对于生活的磨砺便不再陌生。

他用双腕夹笔写字、两次考上大学却被拒收、找工作碰壁……困顿中,同学寄给他台旧相机,22岁的他开始用双腕操作这台“精密仪器”,走街串巷为村民拍照,两年后在上海第一次获奖。

  “摄影让我第一次有了自信。

以前我很内向、封闭自己,因为我清楚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郑龙华说,“当别的摄影师,拍拍我的肩膀说,‘老郑,拍的不错啊’,我才觉得我和他们一样,在艺术上也能创造出好作品。

  残疾人的生活体验与他人不同,郑龙华觉得最大的不同是“困难多于顺利,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很多”,“残疾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在他看来,对残疾人最致命的打击是“失去信心”。

  郑龙华曾在浙江省临安市残联工作,这段经历让他更熟悉残疾人的感受:

“残疾人比较敏感,有时,你的一个眼神、一个不屑的动作,在常人看来没什么,但对于残疾人可能就不一样,他们可能会多想。

这也可以理解。

  在他看来,社会对残疾人的保障近年来提高得很快,包括教育就业等,但“仍滞后于社会发展”。

此次残奥会对志愿者培训中有一条原则广为传播:

帮助残疾人时,要先征得对方的允许。

“他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

比如残疾人有时更需要自食其力地工作,而不是等救助。

  【篇二:

黄宇——赢得美好生活的“玻璃娃娃”】

  黄宇,男,汉族,1967年生,肢体残疾,中共党员,上海市徐汇区人,现上海“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经理,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

他先天性成骨不全,导致下肢严重残疾,没有进过一天校门,参加远程大学教育,取得了英语自考多项单科结业证书。

1991年创办“小雨亭”刻字社,从100元的启动资金滚动发展,现已成为年营业额60余万元的中型服务企业;解决了15名残疾人和下岗工人就业,曾被评为上海市肢残人百强明星和自强模范。

  在繁华的大上海长乐路,有一家刻字工艺品商社名叫小雨亭。

创办这家小雨亭的主人叫黄宇,先天性成骨不全,连打喷嚏或在床上翻身都可能骨折,严重的话,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他的生命就像玻璃一样脆弱,成了“玻璃娃娃”。

黄宇十三四岁时,30多年来他至少骨折过40多次,导致全身畸形,其痛苦令人难以忍受!

  黄宇母亲是着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梦云,六十年代曾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李勇奇母亲。

儿子将永远是个残疾人,她内心的酸痛只有自己体味。

为了给儿子治病,她带着小宇跑遍了北京、上海所有的大小医院,但专家都说目前还没有治愈的希望。

由于肌肉萎缩,也无法整形,儿子两条腿和肢体的其他部分渐渐地都弯曲变形了。

残疾已经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小宇不能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学习,非常痛苦,但他也认识到痛苦伤心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坦然地去面对残疾,勇敢地去抗争,生活才能美好。

  知识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黄宇开始要学一门技术以谋生,终于在一家刻图章的小店当起了学徒。

虽然工资只有36元钱,却拥有了第一份工作,日复一日他风雨无阻地上班,因为这是他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开始。

一干就是5年,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宇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他的创业奠定了基础。

他说:

“机会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任何摆在你面前的机会都不要错过。

”1991年,他萌发了自己创业的念头,得到父母和朋友的支持,创办了“小雨亭”刻字工艺品商社。

开业至今,经过17年的发展,现在拥有两家门市部、一间工作室,面积加起来也有200多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30余万元,一年的营额将近70万,公司共有12名员工,一半是残疾人。

对于这点,黄宇有他自己的想法:

“生意场上各种各样的企业家很多,如果单单跟别人比每月能赚多少钱,我远远比不过别人,但是能够帮助身边的残疾朋友,真正做一件对社会有益的事,对我这样的残疾人来说,比赚钱有着更大的意义。

”黄宇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先后担任上海市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市残联青年委员会主任,XX年被评为上海市自强模范,XX年被评为徐汇“十佳青年”。

XX年春,黄宇与一位温柔贤惠、楚楚可人的上海市坐式排球运动员共结连理,迎来了美好的生活。

  【篇三:

李智华——“足艺”大学生】

  李智华,女,汉族,1984年生,肢体残疾,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人,西安欧亚学院艺术设计系本科在读。

一场大火失去了双臂,她没上过高中,通过顽强学习,考上了大专又专升本,现备考XX年书法系的硕士研究生。

XX年4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

  1984年2月14日,李智华出生在内蒙古扎鲁特旗伊和背乡赵家堡村的一户农家。

爸爸是一个老实憨厚的农民,患有精神病的妈妈硬是由人按着才生下了她,她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1984年5月23日,父亲李国林外出寻找疯癫的妻子,出生没几个月的李智华一觉醒来将煤油灯碰倒,瞬间炕席、被子相继燃烧起来……无情的大火改变了她的一生。

经过抢救,李智华保住了生命,却永远失去了双手。

  家庭贫寒的李智华,又偏偏失去了双手。

对于她个人而言,是顺从命运的安排还是与命运抗争,她选择了后者,她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奋斗做到和常人一样。

哥哥姐姐上学去,李智华总是悄悄地跟在后面,校园里的欢声笑语,让她感到一切是那么新奇。

她渐渐地学会了用脚趾夹着铅笔写字,刚开始时铅笔头怎么也夹不紧,她就用绳子把铅笔和脚趾捆在一起,绳子松了,就使劲勒。

为了能写好一个简单的“0”,她竟整整练了1天,脚被磨得又红又肿。

内蒙古的冬天特别冷,由于不能穿袜子,智华的双脚长满了冻疮,但她却从不哼一声。

1990年9月,赵家堡村小学开始招收一年级新生,李智华却因为残疾进不了教室,她便拿几块砖头垫在脚下,悄悄地站在窗外听课;没有课本,她牢牢记住黑板上的每一个字。

有一次老师提了一个问题,班里的孩子们没有一个能回答上来,这时,却从窗外传来李智华清脆而准确的回答声。

在老师的帮助下,李智华终于走进了课堂。

  1998年夏天,小智华如愿以偿考取了旗重点中学——鲁北一中,也就是在这时,妈妈的病情却加重了,于是小智华产生了一个想法:

牺牲学业,照顾妈妈。

鲁北一中的领导知道她的情况后,决定收她为函授生,每周派老师为小华授课。

从此,她一边做家务照顾妈妈,一边坚持学习。

XX年6月7日,她走进了普通高考的考场。

8月15日,接到了西安欧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她终于用一双小脚叩开了高等学府的大门。

  许许多多的单位和个人都在关爱着她的学习生活。

对于社会给予自己的资助,李智华也努力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回报社会。

XX年9月,她和姐姐在包头市学习,姐妹俩每天的生活费只有3元钱。

当得知同学申怀宝面临失学时,她们每月向申家寄20元钱;XX年非典疫情爆发,哥哥给李智华邮寄来300元卖牛粪的钱,可李智华却把这笔钱给同学们购买成防护用品;XX年,她被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评为“十佳学习之星”,同年,她又在陕西省大学生书法大赛中一举夺冠;XX年4月初,国家教育部、中国残联、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的青少年向身残志坚的李智华学习。

  XX年7月,大专毕业的李智华被一家单位聘用,单位发给她1000元的月工资。

在得知13岁少女马依曼患白血病时,李智华将自己首月工资,全部打入医院账户,作为马依曼的治疗费用。

多年来,李智华还一直给农民工子女做书画辅导。

《隐形的翅膀》这部电影真实地反映了李智华奋斗的经历,李智华没有双手,如同没了翅膀,但她勇敢地面对人生,靠驾驭一双脚,照样在生活中飞翔。

  【篇四:

隐形的翅膀】

  她出生时就没有双臂。

懂事后,她问父母:

“为什么别的小朋友都有胳膊和双手,可以拿饼干吃,拿玩具玩,而我却没有呢?

  母亲强作笑脸,告诉她说:

“因为你是上帝派到凡间的天使,但是你来时把翅膀落在天堂了。

”她很高兴:

“有一天我要把翅膀拿回来,那样我不但能拿饼干和玩具,还会飞了。

  7岁上学前,母亲请医生为她安装了一对精致的假肢。

那天,母亲对她说:

“我的小天使,你的这双翅膀真是太完美了。

”但她却感觉到,这双冷冰冰的东西并不是自己的那双翅膀。

在学校里,缺少双臂的她,成了同伴们取笑的对象。

假肢不但弥补不了自卑,反而让她深切意识到自己的残疾。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越来越感觉到残疾的可怕:

洗脸、梳头、吃饭、穿衣服……她觉得自己是一只被牵着线的木偶,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依赖父母。

  课余时间,同学们最大的乐趣是荡秋千,而她只能站在远处痴痴地看着那些孩子们在空中飞舞着,欢笑着。

只有他们走完后,她才偷偷坐到秋千上,忘情地荡起来。

这个时候,她会闭上眼睛,听耳边掠过的风声,想象自己找回了失去的双臂,像天使一样在操场上空飞翔。

  14岁那年的夏天,父母带她乘船到夏威夷度假。

  每天,她站在甲板上,任两截空飘飘的衣袖随风飞舞,每当看到海鸥在风浪中自由飞翔,她都情不自禁地叹息:

“如果我有一双翅膀多好,哪怕只飞一秒钟。

  “孩子,其实你也有一双翅膀的!

”一个苍老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她循声看到了一位黑皮肤的老人,吃了一惊,因为这位老人没有双腿,整个身体就固定在一个带着轮子的木板车上。

此刻,老人用双手熟练地驱动着木板车,在甲板上自由来去,她看呆了。

她了解到,老人是十年前从非洲大陆出发的,如今已经游遍了世界五大洲的70多个国家,而支撑他“走”遍世界的,就是一双手。

“孩子记住,那双翅膀,就隐藏在你的心里。

”船靠岸那天,老人的临别赠言让她整颗心一下子飘荡起来。

  她开始练习用双脚做事。

她用脚夹着钢笔练习写字、梳头、剥口香糖,为了让双脚保持柔韧有力,她每天通过走路和游泳的方式来锻炼。

过于劳累,使她的脚趾经常麻木,抽筋。

有一次,她在游泳池里过于疲惫,以致两个脚踝竟然同时抽搐。

她在水中拼命挣扎,喝了一肚子水,所幸被教练及时发现,将她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不懈努力让她的双脚越来越敏捷,她的脚趾开始能像手指一样自由弯曲,不但学会了打电脑、弹钢琴,还获得跆拳道“黑带二段”的称号。

坚强与自信让她渐入佳境,由于成绩出色,她获得了亚利桑那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

但是,她的努力并没有停止。

她开始练习用双脚来开汽车,事实上,她比普通人更快拿到了驾照。

  一路走来,她的成就已足够令自己和父母骄傲了。

但童年时那个飞起来的梦想却总让她挥之不去,她要像天使一样自由飞翔。

  一次培训残疾飞行员的机会让她欣喜若狂。

她认定这是属于自己的机会。

获得轻型飞机的驾照,需要学习6个月,她却用了整整3年时间。

她先后求教过3名飞行教练,并挑战各种天气状况,飞行时间达到了89个小时。

经过艰苦训练,她能够熟练地用一只脚管理控制面板,而用另一只脚操纵驾驶杆。

这让教练惊叹不已。

  这位身残志坚、可以用双脚熟练驾驶轻型运动飞机,并成功通过私人飞行员驾照考试的女孩杰西卡,今年23岁,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只用双脚驾驶飞机的合法飞行员。

  形体的残缺,环境的艰险,都不是人生成败的决定因素。

因为任何有形的力量都囚禁不了心灵,束缚不了梦想。

心灵与梦想,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隐形翅膀,只有勇于展开它们的人,才会飞起来,超越一切,抵达幸福的人生彼岸。

  【篇五:

有一种希望叫乐观】

  威尔逊先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事务所的小职员做起,经过多年奋斗,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办公楼,并且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有一天,威尔逊先生从他的办公楼走出来,刚走到街上,就听见身后传来“嗒嗒嗒”的声音,那是盲人用竹竿敲打地面发出的声响。

  威尔逊先生愣了一下,缓缓地转过身。

  那盲人感觉到前面有人,上前说道:

“尊敬的先生,您一定发现我是个可怜的盲人,能不能占用您一点点时间呢?

  威尔逊先生说:

“我要去会见一个重要的客户,你要什么就快快说吧。

  盲人在一个包里摸索了半天,掏出一个打火机,递给威尔逊先生,说:

“先生,这个打火机只卖1美元,这可是最好的打火机啊!

  威尔逊先生听了,叹了口气,掏出一张钞票递给盲人:

“我不抽烟,但我愿意帮助你。

这个打火机,也许我可以送给开电梯的小伙子。

  盲人用手摸了一下那张钞票,竟然是100美元!

他用颤抖的手反复抚摸着,嘴里连连感激着:

“您是我遇见过的最慷慨的人!

仁慈的富人啊,我为您祈祷!

上帝保佑您!

  威尔逊先生笑了笑,正准备走,盲人拉住他,又喋喋不休地说:

“您不知道,我并不是一生下来就瞎的,是因为23年前布尔顿的那次事故!

太可怕了!

  威尔逊先生一震,问:

“你是那次化工厂爆炸中失明的吗?

  盲人仿佛遇见了知音,兴奋得连连点头:

“是啊是啊,您也知道?

这也难怪,那次光炸死的人就有93个,伤的人有好几百!

  盲人想用自己的遭遇打动对方,争取多得到一些钱,他可怜巴巴地说了下来:

“我真可怜啊!

到处流浪,孤苦伶仃,吃了上顿没下顿,死了都没人知道!

”他越说越激动,“您不知道当时的情况,火一下子冒了出来!

仿佛是从地狱中冒出来的!

逃命的人都挤到一起,我好不容易冲到门口,可一个大个子在我身后大喊:

‘让我先出去!

我还年轻,我不想死!

’他把我推倒了,踩着我的身体跑了出去!

我失去了知觉,等我醒来,就成了瞎子,命运真不公平呀!

  威尔逊先生冷冷地道:

“事实恐怕不是这样吧?

  盲人一惊,呆呆地对着威尔逊先生。

  威尔逊先生一字一顿地说:

“我当时也在布尔顿化工厂当工人。

是你从我的身上踏过去的!

你长得比我高大,你说的那句话,我永远都忘不了!

  盲人站了好长时间,突然一把抓住威尔逊先生,爆发出一阵大笑:

“这就是命运啊!

不公平的命运!

你在里面,现在出人头地了,我跑了出来,却成了一个没有用的瞎子!

  威尔逊先生用力推开盲人的手,举起了手中一根精致的棕榈手杖,平静地说:

“你知道吗?

我也是一个瞎子。

  乐观的人遇到挫折,总会把它变为一种转折。

而乐观并不等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不意味着否认问题的存在,或逃避直面痛苦的责任。

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面对挑战的态度。

乐观可以使我们看到:

未来是有希望的,也是可以去争取的,它促使我们说“我能”,而不是“我不能”。

它让我们看到一只半满的杯子,而不是半空的杯子。

有一种希望叫乐观。

  【篇六:

我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有这么一个人,在他19岁那年,一次滑雪,他与朋友做游戏,要从朋友张开的双腿间滑过去,结果却撞在了朋友的身体上,折断了脖子,导致颈以下全身瘫痪。

自此以后,这个高大英俊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只能摇头的残疾者,终生依靠轮椅生活。

  再说第二个人,他会驾驶汽车,会开轮船,并且还成了飞行员,能自由驾驶飞机在空中翱翔。

当他33岁的时候,竞选温哥华市议员,成功了。

在连续做了12年市议员后,他又被温哥华市民推上了市长的宝座。

  还有第三个人,他是工商管理硕士,是多个非营利助残团体的创建人,是多种助残设备的发明人,还是加拿大勋章获得者,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走到哪里都能受到众人的欢迎。

  以上这三个人怎么样?

单说某一个人也没什么,可是如果说这三个人其实就是一个人,那就很富传奇色彩了。

事实上,他们原本就是同一个人———加拿大的萨姆·苏利文,一个不折不扣的奇人。

  苏利文是如何由一个重症残疾人变成一个奇人的呢?

  在折断脖子后的几年里,待在家里的苏利文陷入了选择生还是死的挣扎中。

他把受伤前打工赚的钱都取了出来,买了辆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汽车。

为了不让父母太伤心,他设计了开车坠崖这种自杀方式,所幸的是,他的几次“坠崖练车”都没有成功。

此后,要强的苏利文不忍再拖累两位老人,便坚持离开了家,搬到了一个半公益半营利性的公寓。

  一天晚上,苏利文又一次独自在房间中品味绝望的痛苦。

他盯着空白的四壁,感觉自己的生命就像它们一样空虚。

他坐着轮椅来到户外,看到远处的城区正掩映在落日的余晖中。

他想那里有沸腾的生命活力,人们正在摇动着生活风帆向前航行。

此刻,苏利文忽然想到自己的大脑很好用,也能够独立吃饭穿衣,甚至还能微笑。

苏利文决心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也要做一个完整的人,我要工作。

”苏利文此时对自己说道,“受伤前我有十亿个机会,而现在我还有五亿个。

”从那一刻起,一个新的萨姆·苏利文诞生了。

  从那以后,苏利文广泛涉猎知识,勇于挑战生活。

他不但学会了驾驶飞机,而且还教会了另外20位残疾人飞行。

由于温哥华的华人超过三分之一,在加拿大土生土长的苏利文还学会了中国广东话,这在他以后的竞选中收效奇特。

苏利文一讲广东话,就会得到华人的掌声和鼓励。

市长选举中,华人几乎把选票都投给了苏利文。

  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将这传奇经历赋予萨姆·苏利文?

  答案是不屈不挠地与生活抗争的精神,这是一种坚韧的气质。

他曾说过:

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他面对挑战时的表现,这与他是否坐轮椅无关。

  【篇七:

不给自己任何借口】

  她是个不幸的孩子,19岁那年,正当步入人生花季和芭蕾舞台生涯巅峰之际,却意外地发觉自己双眼模糊,后被诊断为视网膜脱落。

  通过家人的劝说,她接受了手术,可结果是她仍然无法恢复正常视力。

医生建议卧床一年,叮嘱不能练习抬腿绷脚尖,不能扭头,同时需要控制脸部表情,才能达到调养结果。

  她心急如焚,跳芭蕾舞的人都知道:

芭蕾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晓,三天不练观众明白,她明白一年不练在芭蕾艺术里等待她的是一条死亡之路。

  她苦苦哀求,丈夫只得辞去工作,陪伴在她身边。

每天,她让丈夫的手指替代脚尖,在自己胳膊上表演古典芭蕾剧目。

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虽然不曾舞蹈,但她内心那份感觉却又真实地存在。

  一年以后,她重新登上舞台,一下子就找到了久违的自己。

她手持纱巾,翩翩起舞,尽情地出演了《吉赛尔》、《天鹅湖》、《胡桃夹子》、《海盗》、《卡门》等经典芭蕾舞剧。

凭着精湛的舞技,她获得了鲜花和掌声,受到人们的好评。

  表演事业蒸蒸日上,可视力却一天天衰弱。

不久,她仅有一只眼睛有模糊视力,丈夫劝说她放弃芭蕾舞,可倔强的她又选择了双人舞,因为在双人舞舞段中,一般规则是由男演员来引导女演员。

在舞台上,她的舞伴都是精确定位,如果是远距离接抛,他们之间的距离则会固定脚步数,舞台上的特殊彩灯,引导着她婀娜多姿的舞步,而台下的观众根本不会觉察到舞台上的她。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用自己的坚持和激情燃烧了半个世纪,她呕心沥血打造出的古巴国家芭蕾舞团成为了世界十大顶尖芭蕾舞团之一,她就是赫赫有名的阿隆索,XX年7月9日,这位着名古典芭蕾舞演员摘取了西班牙巴勃罗艺术大奖。

  当媒体曝光她“双目失明”事实时,她再度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奇人,许多记者好奇地追问:

“为什么双目失明还能取得如此佳绩?

”高雅庄重的她总会淡淡一笑:

“不给自己任何借口,将‘借口’踩在脚下,翩翩起舞,也就一路走到了今天……”

  是的,不给自己任何借口!

一个人如果能秉持这种信念,就能斩断后路,不断超越自己,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