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练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练习题1126.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3285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每日一练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练习题112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每日一练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练习题112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每日一练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练习题112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每日一练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练习题112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每日一练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练习题112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每日一练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练习题1126.docx

《每日一练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练习题112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每日一练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练习题1126.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每日一练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练习题1126.docx

每日一练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练习题1126

每日一练:

2021年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练习题(11.26)

松鼠哥带大家直击考试重难点--2021年教师资格证每日一练

【幼儿园】

1.以下游戏类型中,(   )是被动游戏。

A.机能游戏

B.现象游戏

C.接受性游戏

D.制作性游戏

2.幼儿倒着骑在小椅子上,手扶椅背,小椅子便成了一匹马或是一辆汽车。

这是一种(   )。

A.机能游戏

B.现象游戏

C.创造性游戏

D.规则性游戏

3.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将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   )的体现。

A.教育内容综合

B.组织形式多样化

C.寓教于乐

D.随机教学

4.教师利用每天散步的时间带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利用每天吃点心的环节引导幼儿感知“1和许多”、“大和小”等,这体现了幼儿园教学活动的(   )特点。

A.思想性

B.游戏性

C.生活性

D.主动性

5.教育评价将评价对象与评价目标相比较,检查其是否达到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程度,找出被评对象与目标的实际差距,使其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和途径,督促被评价对象朝着评价目标努力。

这体现了幼儿园教育评价的(   )。

A.诊断功能

B.导向功能

C.监督功能

D.激励功能

答案

1.正确答案:

C

解析:

按照儿童的游戏体验来分,游戏可分为:

1.主动性游戏。

儿童的游戏体验是主动的,分为:

①机能游戏:

以刺激婴幼儿各种感官、机能发展为主的游戏形式。

②想象游戏:

以再现模仿成人生活、劳动为主要内容的游戏。

③制作游戏:

以积木、泥、沙等制作材料进行的具有创造性的结构游戏。

2.被动性游戏:

又称接受游戏。

是儿童作为观众或听众,以理解为主的游戏。

儿童的游戏体验是被动的。

2.正确答案:

C

解析:

创造性游戏是指幼儿以想象为中心,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是学前期幼儿典型的、特有的游戏。

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等。

规则性游戏是指成人为发展幼儿的各种能而专门编制的有明确规则的游戏。

它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使幼儿在自愿的、愉快的情绪中完成增进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任务。

规则性游戏包括:

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及音乐游戏。

3.正确答案:

B

解析:

几种教育活动组织形式常常不是单独使用,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可以让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将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4.正确答案:

C

解析:

生活性是指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要从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的感性经验出发,其内容和途径必须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针对幼儿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幼儿的实际需要,以促进幼儿适应和认识生活为重要目标。

5.正确答案:

C

解析:

激励功能是指评价能够激发和维持评价对象的内在动力,调动被破评价者的内部潜力,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

调节功能是指教育评价对评价对象的教育教学或学习等活动进行调节的功能和能力。

例如,幼儿园教师发现学前儿童在语言倾听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就会调整教学方法,使学前儿童尽可能达到适合其自身情况的发展目标。

诊断功能是指评价者运用一系列评价方法确定被评价者的优势与缺陷、矛盾与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等。

导向功能是指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操作体系和评价结果对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具有导向和指向作用。

监督功能是指教育评价将评价对象与评价目标相比较,检查其是否达到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程度,找出被评对象与目标的实际差距,使其明确以后努力的方向和途径,督促被评价对象朝着评价目标努力。

鉴定功能是指通过评价认定、判断评价对象合格与否、优劣程度、水平高低等时间价值的功效和能力。

【小学】

1.在教育心理学看来,(   )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环境

D.评价/反思过程

2.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之一——情境是指教师教学前(   )的准备状况。

A.课程、课件和教学环境

B.课件、网络和多媒体环境

C.硬件、网络和教学环境

D.硬件、软件和教学环境

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4.在按年龄编班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发展变化进行分组教学,这种分组属于(   )。

A.内部分组

B.外部分组

C.交叉分组

D.综合分组

5.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新内容编制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做以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他所运用的评价方法是(   )。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配置性评价

D.甄别性评价

答案

1.正确答案:

C

解析:

在教育心理学看来,教学环境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2.正确答案:

D

解析:

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之一——情境是指教师教学前硬件、软件和教学环境的准备状况。

3.正确答案:

C

解析: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便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4.正确答案:

A

解析:

①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

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

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②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组。

因此选择A。

5.正确答案:

A

解析: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比较经常而及时的测评与反馈。

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课堂作业(解题)与评议以及书面测验等,使教师与学生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其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以改进教学过程,提高质量,而不强调成绩的评定。

总结性评价是指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

配置性评价一般是在各学年、各学期开始时或开始前,针对的是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为了了解个体差异以便进行教学配置。

而甄别性评价又称效果评价,侧重于对工作的结果给出好与坏的评价,然后按成绩把被评价者分出等次。

它不关心工作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调整,因此对改进工作意义不大。

【中学】

1.小云一旦考试不理想,就老是责备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或者是“废物”。

小云的这种非理性理念(不合理信念)属于(   )。

A.绝对化要求

B.过分概括化

C.糟糕至极

D.主观要求

2.晓红是韩老师班上的学生,她孤僻、羞涩,当她主动与同学交谈或请教教师时,韩老师会给予肯定。

这种心理辅导方法是(   )。

A.强化法

B.脱敏法

C.消退法

D.惩罚法

3.关于班级说法错误的是(   )。

A.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B.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C.班级能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提升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

D.班集体是班级发展的最高阶段

4.课堂活动中师生、学生之间相互交往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知觉、注意、情感、意志、定势和思维等心理状态,指的是(   )。

A.课堂气氛

B.教室常规

C.班风

D.课堂感受

5.班级建设的核心是(   )。

A.班主任

B.年级主任

C.班长

D.全体学生

答案

1.正确答案:

B

解析:

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赅全、以一赅十的非理性的思维方式的表现。

一方面表现为对自身的非理性评价。

例如:

当一些人面对失败时,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或者是“废物”等。

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会导致个体的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以及焦虑、抑郁等情绪。

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他人的非理性评价。

即当别人稍有过错时就认为他很坏,一无是处,一味地责备他人,并产生敌意、愤怒等情绪。

2.正确答案:

A

解析:

强化法又称“操作条件疗法”,是应用强化手段增进某些适应行为,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方法,这是中小学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等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3.正确答案:

B

解析: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1632年)系统全面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4.正确答案:

A

解析: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活动中师生、学生之间相互交往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知觉、注意、情感、意志、定势和思维等心理状态。

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内隐性、相对稳定性和整体弥散性的特征。

5.正确答案:

A

解析:

班主任的中心工作是班级建设。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核心,班主任是班级的设计者、管理者、组织者和主导者,对班级负有全面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