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3257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散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散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散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散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散文阅读.docx

《散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阅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散文阅读.docx

散文阅读

一、

(1)她恨全家人。

  

(2)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

姐姐比她漂亮。

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

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

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

 

  (3)姐姐不吭气。

她却嚷:

“凭什么?

要不就别生我!

”结果挨了打。

 

  (4)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

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

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5)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

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

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

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

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

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

她说:

“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6)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

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

冬天还好,馒头不馊。

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

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

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来 

  (7)高考[微博]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

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8)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

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9)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微博]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微博]。

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

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

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10)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

没有亲情的感觉,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

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

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

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11)她呆了:

是吗?

有这么严重吗?

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

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

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

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

“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

“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

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

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

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

第二天,又发呆。

她决定回国。

  (12)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

多少年没有回家了!

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

一进门才发现:

家,破旧了。

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

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

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

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13)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

”。

母亲哭着,抹着眼泪。

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

“孩子,回来啦!

”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14)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

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

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15)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9.文章开篇独句成段,有何作用?

(4分) 

  

10.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11.第(11)自然段“她”打电话回来时,家人对她的反应可不可以删去?

为什么?

(4分)

  

12.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有何深刻含义?

(4分) 

 

 

参考答案:

  9.(4分)放在开头给人一种奇峰突起的感觉,给人悬念感,激发阅读兴趣,也为后文写亲情回归埋下伏笔。

  10.(4分)渲染一种清新、亲切的气氛,寄寓着父母与女儿的关系正在解冻,亲情重新回归之意。

  11.(4分)不可以删去,因为家人的反应让她感受到亲情,重新审视亲情;是她情感变化的关键。

若删去,文章的故事情节显得不连贯,并且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12.(4分)“那颗蛀牙”比喻主人公对父母对家人的“恨”,以及自己的自闭、沉默寡言、性格畸形发展。

这一标题警示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都要“爱”,才能健康快乐;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

 

(二)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

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

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

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

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

再后来深入乡村,造访田园,登临名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        ,        ,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

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

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

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

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

哲学家培根说过:

“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

”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

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

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

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④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

且让他暂时得逞又能怎样?

 

⑤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根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

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

谁又能说不呢?

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

“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

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他“休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 的千古名篇。

 

⑥“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

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26.认真阅读全文,想一想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2分) 

27.文段①中“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一句点出了王维诗歌创作的特点,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来。

(1分) 

28.仿照文段②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顺其思路,在横线上续写两句。

(2分) 

月夜听泉,古刹闻钟,           ,           ,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

 

29.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下面的语句应还原到文中第几段的开头最恰当?

(1分) 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

  

30.读诗也是读人,作者从王维的《山居秋暝》中读出了他怎样的人品呢?

请用文段⑤中连续的三个双音节词回答。

(2分) 

31.文章结尾说“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那么,作者心中“精神的明月清泉”是什么呢?

请用文段⑤中的原话来回答。

(2分)     

3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段⑥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 

 

参考答案:

26.(2分)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指出王维的诗句即可) 

27.(1分)诗中有画 

28.(2分)示例:

江南乘舟、溪边浣纱、湖中采莲、亭中赏雪等等。

(句式相同,意境贴切即可) 

29.(1分)第④段开头 

30.(2分)坦诚  执著  自识(错一词扣1分,扣完为止) 

31.(2分)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32.(2分)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语言凝练,表达了王维的诗句对我灵魂的照耀和身心的洗涤。

(答出“对偶”1分,“赏析”1分)

 

(三) 

秋天的黄昏 丁立梅 

城里是没有黄昏的。

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

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

它在旷野上坐着;它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它在鸟的翅膀上坐着;它在人的肩上坐着;它在树上、花上、草上坐着,直到夜来叩门。

     

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

 

选一处河堤,坐下吧。

河堤上,是大片欲黄未黄的草。

它们是有眼睛的,它们的眼睛,是麦秸色的,散发出可亲的光。

它们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

这是草的暮年,慈祥得如老人一样。

你把手伸过去,它们摩挲着你的掌心,一下,一下,轻轻地。

像多年前,亲爱的老祖母。

你疲惫奔波的心,突然止息。

 

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

这个时候,庄稼收割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

你很想知道田野在想什么,得到与失去,热闹与寥落,这巨大的落差,该如何均衡?

田野不说话,它安静在它的安静里。

岁月枯荣,此消彼长,焉有得?

焉有失?

不远处,种子们正整装待发,新的一轮蓬勃,将在土地上重新衍生。

 

还有晚开的棉花呢。

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

捡拾棉花的手,不用那么急了。

女人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花,这会儿,她终于可以做到从容不迫,稻谷都进了仓,农活不那么紧了。

她细细捡拾棉花,一朵一朵的白,落入她手里。

黄昏下,她的剪影,就像一幅画。

 

你的眼睛,久久落在那些白上面,你想起童年,想起棉袄、棉鞋和棉被。

大朵大朵的白,摊在屋门前的篾席上晒。

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

玩着玩着,会睡着了,睡出一身汗来——棉花太暖和了啊。

 

最开心的事是,冬夜的灯下,母亲把积下的棉花搬出来,在灯下捻去里面的籽儿。

你也跟在后面捻,知道有新棉鞋新棉袄可穿,心先温暖起来。

那时,你的世界就那么大,那时,一个世界的幸福,都可以被棉花填得满满的。

 

人生因简单因单纯,更容易得到快乐。

你有些惆怅,因为,现在的你,离简单离单纯,越来越远了。

 

竟然还见到老黄牛。

不多见了啊。

人和牛,都老了。

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

身上披着黄昏的影子。

人的嘴里哼着“呦喝”“呦喝”——歌声单调,却闪闪发光。

牛低着头,不知是在倾听,还是在沉思。

你想,到底牛是人的伙伴,还是人是牛的伙伴?

——相依为命,应该是尘世间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吧。

 

鸟叫声在村庄那边,密密稠稠,是归巢前互道晚安呢。

村庄在田野尽头,一排排,被黄昏镀上一层绚丽的橙色,像披了锦。

炊烟升起来了,你家的,我家的,在空中热烈相拥,久久缠绵。

还是村庄好,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不设防。

 

   突然听得有母亲的声音在叫:

“小雨,快回家吃晚饭啦——”你忍不住笑,原来不管哪个年代,都有贪玩的孩子。

 

   周遭的色彩,渐渐变浓变深。

身下的土地,渐渐凉了,你也该走了。

再贪恋地望一眼这秋天的夕阳,它一圈一圈小下去,小下去,像一只红透的西红柿,可以摘下来,炒了吃。

                   

(选自《语文周报》读写版2013年第35期) 

16. 本文写景以什么为序?

请找出表明顺序的词或短语。

(3分) 

17.文章第7、8段插叙了童年时关于棉花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3分)

18.文章很多句子富有诗意美。

请赏析第7段中“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这句话。

参考答案:

16、空间顺序。

河堤--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河堤上--村庄在田野尽头。

17、用联想手法,回忆美好童年,赞美秋天带来的收获和对母亲的怀念。

18、比喻;

表达效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棉花的洁白与柔软,以

及童年的欢愉。

 

(四)壶口的黄河 肖铁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九寨淘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

也许,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昕有的人都惊呆了。

地竞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d跳得能蹦出来。

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

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

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

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

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

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

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

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硕天立地的人活了。

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

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志下的兴奋和放纵。

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

看久了,o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睢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o平气和。

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竞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

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个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

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o。

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

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

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⑧这才是中国的河。

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成阳,就是盛唐的长安。

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

秦赢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

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⑨路德雏希①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选自《散文选刊》,有改动) 

【注】①埃米尔·路德维希(1881~1948).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

 

29.第①段写九寨沟的水和太湖的水,有什么用意?

(2分) 

答:

                     

30.第④段描写了壶口黄河的景色,语言特点是什么?

作简要分析。

(3分) 

答:

                     

31.第⑦段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分) 

答:

                     

32.第⑧段“这才是中国的河”有什么含义?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

 

参考答案:

29.【答案】

(1)用九寨沟的水和太湖的水来衬托黄河的水。

(2)中国水的颜色就应该是黄河 的颜色,黄河水才能真正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

30.【答案】

(1)用词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句式整齐,写出了黄河的气势。

(3)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面对黄河的主观感受。

 

31. 【答案】

(1)顺序:

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现实到历史。

(2)好处:

营造了一个宽广的时空,增加了内容的厚度。

 

32,【答案】(l)壶口的黄河弥漫着黄色的漩涡,带有中国人的肤色。

(2)壶口的黄河激流澎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

(3)壶口的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五)恒久的滋味 

蒋勋 

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味觉,这些味觉停留在记忆中,成为生命的滋味。

  

小时候,喜欢吃糖,甜味停留在孩童时代记忆,不只是口腔四周的快乐,同时呼唤起许多满足、幸福、受宠的回忆。

  

几乎每一个儿童都有过爱吃糖的记忆,在许多民族的语言文字中,“糖”、“甜”,都已经不单单只是生理味觉上的反应,“sweet”、“candy”,也同时包含了满足、幸福、爱等等心理上的感觉。

  

甜味如果是人生第一个向往的味觉,甜味停留在记忆里,也就有了童年全部的幸福感受。

人不会一直停留在童年,因此人也不会一直满足生命里只有甜味。

甜味是幸福,但是甜味太多,也觉得腻。

  

我不知道为什么开始喜欢上了酸味。

  

大概是在身体发育之后,十二、三岁左右,被称为青少年,被称为惨绿少年....,好像没有熟透的果实,透着一种青涩的酸味。

没有放糖的柠檬汁,盐腌渍的青芒果,那种酸,好像初尝到生命里的一种失落、怅惘,一种不严重的感伤。

 

酸是一种味觉吗?

  

为什么我们说一个人“好酸”,当然不是他身上的气味,而是他透露出的一种在得不到时的一点点忌妒、讥刺、不满足的愤怨委屈吧。

记忆里嗜吃甜食的童年,偶然吃到母亲调了许多醋的面条,立刻皱起眉头,酸得全身皱缩起来,那时还不懂得“酸”的意味。

等到我在青少年时期,挤了满满一杯纯柠檬汁,不放糖,咕嘟咕嘟喝着,忽然彷佛懂了生命原来除了“甜”, 还有别种滋味。

  

但是我品味着“酸”的时候,还是不能了解,为什么母亲会顿顿饭都吃苦瓜,极苦极苦的瓜,加上极臭极臭的豆豉,加上极辣极辣的辣椒,极咸的小鱼干,用热油爆炒,还没有吃,远远闻着,扑鼻一阵咸、辣、臭、苦,呛鼻刺激的气味,呛到使人喉头都是哽咽,呛到眼泪止不住。

我长大之后,看着母亲耽溺在这样的味觉里,听她叙述战乱里人的流离,她描述炸弹下来,刚才说话的人,不见了,肠子飞起来,挂在树上。

她在咸、辣、臭、苦里,回忆着她五味杂陈的一生吗?

  

五味杂陈,说的是味觉,但也是人生。

  

人生应该只有甜味吗?

还是在长大的过程,一步一步,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生命经验的扩大,我们的味觉也在经验不同的记忆?

我在甜味里记忆幸福满足,在酸味里学习失落的怅惘,在辣味里体会热烈放肆逾越规矩的快感。

  

我终于也学会了品尝苦味,在母亲临终的时刻,我怀抱着她的身体,在她耳边诵念金刚经,我懂得一种苦味,比甜味安静,比酸味丰富,比辣味深沉庄严。

我难以形容,但是我知道,我不能拒绝生命里这样苦味,我终于知道:

我多么眷恋不舍,母亲还是要走!

我也终于知道:

我人生的滋味大部分从母亲处学来。

 

 从小到大,记忆里最不能忘记的滋味都从母亲的菜饭里学来。

我们很少上餐厅,母亲总是一边摘菜叶,一边娓娓说着故事,她用小火煎着一条赤鯮,鱼的酥香的气味久久停留在空气中,至今也似乎没有消逝。

母亲的菜有糖醋,有盐渍,有抹了花椒的辛香,有酸辣,有辣苦,也有臭豆腐奇特使人迷恋的臭香。

她教会了我去品尝各种味觉,品尝各种味觉混合的不可言喻的滋味。

  

但是母亲的滋味里有一种仪式,她会特别慎重料理,那滋味却只是米麦五谷的平淡。

  每一年过年,母亲要蒸一百个馒头,发面的面头要特别挑选过,蒸锅里的水,大火煮沸,蒸气白烟缭绕,馒头要蒸得白胖圆满,用来在年夜祭拜祖先,也象征预兆一年的平安祥和。

母亲在揭开蒸笼的盖子时,慎重庄严肃穆的表情,使我难忘,她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是她有生活的虔诚。

  

馒头饱满丰圆,透着淡淡五谷的香。

我负责的工作是在每一个馒头正中心用筷子点一个红点。

红染料用天然胭脂调成液体,用筷子头蘸着,刚好一个圆圆的红点。

母亲在一旁叮咛:

要点在正中心哦!

那时候还没入学,大概四、五岁,我也开始学会了慎重庄严的举止。

  

我如此贴近那些馒头,好像麦子在土地里、阳光里、雨水里的全部饱实的生命都给了我,平淡悠长而且沉着,在所有的滋味之上,是更恒久的滋味吧!

 

20.文章第6段中加点的“惨绿少年”有怎样的含义?

(2分) 

21.在作者的生命历程中,甜、酸、苦等滋味,各代表了什么样的人生阶段?

甜味、酸味和辣味各自包含怎样的感觉?

(4分) 

22.本文行文有两条线索,请指出。

(2分) 

23.画线的问句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3分) 

24.年夜祭祖的白馒头给作者的启示是什么?

(3分) 

参考答案:

20.本意指风度翩翩的青年男子,文中指青涩、强说愁的青少年。

 

21.甜:

童年,酸:

青少年,苦:

成年。

  甜味里记忆幸福满足,在酸味里学习失落的怅惘,在辣味里体会热烈放肆逾越规矩的快感。

  

22.一是体验各种生命的滋味,一是“我”的成长历程。

 

23.用问句更能引起读者注意与思考,对母亲艰辛一生的感叹,引起下文对人生的感悟。

 

24.生活平平淡淡才恒久;生命平平安安才是真,从母亲身上得到的人生启迪是恒久的。

              

 

(五)春燕来归(14分) 

赵可法 

⑪春暖花开,桃花粉了,垂柳绿了,春水涨了,天气渐渐暖和起来,燕子飞回来了。

看着眼前寻寻觅觅,似曾相识的小精灵,让我想起了儿时对燕子的记忆。

  

⑫我家老屋周围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几排高高低低的电线穿行而过。

清晨或傍晚,燕子们常像约好似的,如列队的士兵齐刷刷地在电线上站成一排,小黑点像音乐简谱里一个个跳动的音符。

 

⑬燕子喜欢将巢穴搭建在附近农户房屋的木梁上,好亲近人类。

掏燕窝,捉燕子,捣燕窝是我儿时的乐趣。

 

⑭每当大人们不在家,燕子飞出去的时候。

我总会搬一张椅子,上面放张小凳,燕巢便伸手可及了。

 

⑮不当着燕子的面捣毁燕窝,燕子是不会记恨的。

来年花开的时节,燕子还会一如既往地飞回原来的地方建巢。

在我家西边的池塘边,会看见燕子飞来飞去,用嘴衔着潮湿的泥土与软草茎。

不几日,一个崭新的碗型的灰褐色燕巢建成了。

看着燕巢,我常常感觉特别好奇,光滑滑的房梁,燕巢是怎么搭建上去的,总想一探究竟。

  

⑯大人们说燕子很辛苦,不准我逮燕子,捣毁燕巢。

他们还讲,燕子是有灵性的,燕子在哪家搭窝,这家人必有好报。

我们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