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导学案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3209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历史导学案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七上历史导学案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七上历史导学案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七上历史导学案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七上历史导学案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上历史导学案参考答案.docx

《七上历史导学案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历史导学案参考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上历史导学案参考答案.docx

七上历史导学案参考答案

七年级历史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学习过程】

一、探知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代表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元谋人已经能够制造工具,知道使用火。

2.

(1)直立行走,会制造工具

(2)猿——早期直立人——智人——现代人

二、聚焦世界目光的头盖骨化石——北京人的发现

1.1921年瑞典科学家安特生发现北京人遗址;加拿大科学家步达生根据三枚牙齿将遗址命名为北京人;1929年中国科学家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和用火遗迹;1936年中国科学家贾兰坡发现三枚头盖骨。

2.古人类化石;为科学家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引领世界古人类进化的研究——北京人的特征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会用火;会制造工具;群居,狩猎和采集植物果实为生。

(2)北京人的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的腿骨略长;能够直立行走,身高比现代人略低。

【直击中考】

1.B2.A3.A4.B5.B6.B7.B8.B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学习过程】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1.距今约六千年,陕西西安,黄河流域,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饲养猪狗等家禽;使用陶器,有乐器,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2.居住条件优越,从事种植业,劳动工具更为先进。

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

1.距今七千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居住干栏式建筑,木结构水井,人工栽培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会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雕刻技术和用漆技术先进,发明织布机,学会养蚕缫丝。

2.阅读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原始居民

距今时间

生活区域

劳动工具

农作物

房屋样式

农业工具

家畜

乐器

纺织工具

其他技术

半坡居民

距今六千年

黄河流域

骨器、角器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骨器、角器

猪狗

陶勋

骨针、骨锥、纺轮

河姆渡居民

距今七千年

长江流域

骨耜

水稻

干栏式建筑

骨耜

猪狗水牛

骨哨

织布机

雕刻、用漆

3.

(1)河姆渡、半坡

(2)同:

从事种植业、先进的劳动工具

不同:

种植作物不同;河姆渡有水牛家禽

(3)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

1.采集狩猎——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湖南发现的人工栽培稻、黄河流域的人工栽培粟)。

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用耒耜等生产工具进行耕作。

2.标志:

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意义: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直击中考】

1.C2.A3.B4.B5.B6.A7.C8.B9.C

第3课远古的传说

【学习过程】

一、炎黄华夏的由来

1.古代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首领通过一系列的征战,实现了部落联盟的联合,同时炎黄两大首领还有许多的发明,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故而,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2.多民族统一,部落联盟交往密切,习俗相近。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炎帝:

耒耜、五谷、蔬菜、陶器、纺织、乐器琴瑟。

黄帝:

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水井、船只、炼铜、弓箭和指南车。

2.

(1)黄帝

(2)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叛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3.两者之间既有联系:

远古传说中有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是真实的历史.并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

两者之间又有区别:

远古传说,是在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一种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历史事实,则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三、尧舜禹的“禅让”

1.部落联盟时期,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公而忘私、艰苦奋斗、以人为本、科学创新

(1)克己爱民、宽厚待人、以身作则、公而忘私、艰苦奋斗、以人为本、科学创新

(2)禅让制

(3)略(言之有理即可)

【直击中考】

1.B2.A3.A4.D5.C6.C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学习过程】

国家

建立者

都城

势力范围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灭亡时国君

阳城

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南到湖北

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1600年

一、1.

2.组建军队,制订刑法,设置监狱。

是社会的进步。

因为原始社会虽然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但那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的基础之上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极低,生活质量很差,文化的发展也极为缓慢。

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手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1.

国家

建立者

都城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灭亡时国君

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西周

周武王

镐京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周幽王

2.此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

首先,夏桀、商纣的极端残暴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

其次,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结束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深得人心。

最后,商汤和周武王能够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部落,抓住时机一举取胜。

启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

三、2.⑴分封制

(2)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进纳贡品,服从周王调兵。

(3)目的:

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作用: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加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直击中考】

1.A2.C3.A4.B5.D6.B7.B8.A

9.

(1)周武王,使周王朝紧密的连为一体,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

(2)春秋战国时期的形成。

(3)周王室衰微,天子对诸侯的控制权已转移到方伯手中。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

到了夏朝,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

2.司母戊鼎四羊方尊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3.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4.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分布地区广泛。

大量用于祭祀

5.陶瓷业玉器制造业

二、甲骨文

1.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记载详细的内容,如祭祀、战争等内容,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3.河南安阳商朝

4.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5

(1)猴、鸡、马、龙、牛、羊、鼠、蛇。

(2)我国在商朝时候就有了养蚕织丝,丝早已成为当时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直击中考】

1.B2.B3.D4.C5.C6.A7.A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学习过程

一、社会进步生强梦—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

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3.

(1)春秋后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

(2)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活动逐渐话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二、春秋争霸

1.东周。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2.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强大,不尊天子;分封制瓦解。

3.原因:

齐桓公革新图强。

晋文公勤于治国,楚庄王重用人才,越王勾践毅力顽强,雪耻复国。

启示:

国强要革新,国立须治业,国兴靠人才,人才是兴国的关键。

4.孟子的说法太绝对了。

积极方面:

因为争霸的需要,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发展生产,推动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同时战争又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国家趋于统一。

消极方面:

战争给人民带来课灾难,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起了破坏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5.齐桓公、晋国军队

6.退避三舍。

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必须抓住机遇,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进行改革,改革是强国之路;要善于用人,重视人才;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应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直击中考】

1.C2.A3.B4.D5.C6.C7.B8.B9.A10.A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习过程

一、新旧更替生强梦—战国七雄

1.见课本。

2.

(1)战国时期,出现了七雄争霸的局面。

(2)漫画:

长平激战。

战役: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二、力主创新统一梦----商鞅变法

1.见课本

2.

(1)商鞅变法。

法令规定: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严刑厉法、赏罚分明、公平无私、不畏强权。

(3)作用:

“倾邻国而雄诸侯”。

(4)改革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关键,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适时改革、变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进步。

三、造福千秋发展梦----著名的都江堰

1.见课本。

2.

(1)都江堰李冰防洪、灌溉、水运。

(2)关系: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建议:

及时清理河道,加固堤坝;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及时对都江堰进行修缮等。

【直击中考】

1.D2.A3.D4.D5.B6.D7.A8.A9.B10.A11.A12.A13.C

14.

(1)秦国

(2)对按军功授予爵位这一措施最为不满。

因为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世袭的贵族特权,严重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3)秦国国力增强,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5.

(1)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允许土地买卖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环境,而奖励军功则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为适应国家统一大潮奠定了基础。

(言之有理即可)

(2)统一度量衡;

(3)法家;赏厚刑重,才能使法令通行,达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

他的“重刑”思想维持了当时的社会安定,为秦国经济发展起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但过重的刑法,给人民利益也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第8课百家争鸣

1、交流——百家争鸣孕育雏形

1.万物运行尤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的;主张“无为而治”。

2.政治主张:

孔子提倡恢复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提出“仁”的学说,主张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贴民意。

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教育成就: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促进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3.

(1)他教育我们对学过的知识要时常温习,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发表自己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

4.核心:

仁。

原因:

认为孔子思想是反封建专制的武器。

二、碰撞---百家争鸣大放异彩

1.略

2.

(1)在诸侯争霸、战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的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严峻刑法、中央集权的“法治”思想受到各诸侯国的青睐和重视;

(2)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并以“法治”来维护,这种理论被秦王嬴政所采用,成为他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基础。

【直击中考】

1.A2.B3.B4.A5.C6.C7.A8.D

9.

(1)局面:

百家争鸣。

墨家:

墨子;法家:

韩非

(2)核心:

仁。

原因:

认为孔子思想是反封建专制的武器。

(3)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主张“仁政”。

(4)构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社会的发展。

(5)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成分,如崇尚爱国、仁爱、诚信、正义、孝道、和谐等应继承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封

建礼教等要进行否定。

总之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采取极端的态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建国伟业,霸气彰显

1.略

2.①顺应了历史的潮流,顺应民意。

②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最富强的国家。

③长平之战之后,六国无力与秦国抗衡

意义: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秦的统一,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统一的趋势则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中央集权,传承千秋

1.详见课本。

2.

(1)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郡县制。

(3)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筑长城;兴修灵渠等可能会受到后人的赞誉。

“焚书坑儒”可能会受到后人的指责。

3.材料一:

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采用了郡县制;材料二:

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而不是郡县制的过失;材料三:

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三、治国方略,泽被后世

1.详见课本。

2.

(1)原因:

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成就:

统一文字。

(2)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自秦统一后,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专制集权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③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的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直击中考】

1.A2.B3.B4.B5.B6.A7.A8.C

9.

(1)韩非。

(2)做法:

全面推行郡县制。

影响: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3)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4)积极:

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

②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的进步;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政治的稳定等。

消极:

①中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

(秦末农民起义)②为维护君主专制而推行的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往往会摧残文化,如焚书坑儒。

③中央集权制度在发展中日益僵化,成为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等。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官逼民反

1.略

2.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严酷的刑法。

二、揭竿起义

1.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大泽乡

领导人—陈胜、吴广

结果——失败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放抗残暴的统治。

2.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但秦始皇的统治也很残暴,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

秦始皇一生功过分明,但总的来说功大于过。

3.原因:

秦的暴政

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实行仁政,爱惜民力。

三、楚汉之争

1.略

2.不一样。

秦灭亡之前属于农民战争,秦亡后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

【直击中考】

1.B2.D3.A4.D5.B

6.

(1)焚书坑儒。

(2)秦始皇。

李斯。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3)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

(4)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5)这种做法不可取。

这种做法虽然对巩固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它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对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公元前202年刘邦长安

二、

(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是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破坏了社会经济。

(2)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解甲归田、劝民还乡、释奴为民和十五税一),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3)汉文帝、汉景帝进一步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劝诫百官关心农桑;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效果:

文景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逐步恢复,社会比较安定,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历史上称着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4)汉朝统治者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以德化民”,提倡节俭等。

三、不同之处;秦始皇的骊山陵规模巨大,里面犹如堂皇的地下宫殿;汉文帝预修陵墓,要求从简,只用陶瓦装饰。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

秦始皇实施的是暴政,刑罚残酷,激起反抗;汉文帝实施的是仁政,减轻刑罚,“以德化民”,反而促进社会的安定。

秦始皇好大喜功,徭役、兵役繁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文帝奖励农耕,减轻徭役兵役,社会经济因而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直击中考】1.A2.C3.B4.A5.A6.D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封国(或诸侯、王国;或王国问题)势力过于强大;颁布“推恩令”(或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二、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见教材,略

三、见教材,略

四、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统治期间,西汉国力最为强盛。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经济上,把铸币、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发行五铢钱;还重视兴修水利,亲治黄河,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思想文化上:

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国家的正统,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军事上,打败北边的强敌匈奴,解除了匈奴威胁。

民族关系上,命张骞通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

汉武帝的过失是好大喜功。

连年征战,耗费巨额钱财;大肆征兵、征税,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痛苦;迷信奢侈,重有酷吏。

晚年社会动荡,几乎成为危局。

【直击中考】

1.D2.A3.B4.B5.C

6.

(1)秦朝郡县制

(2)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由郡县制转变为郡国并行制

7.

(1)“秦皇”指秦始皇;“汉武”指汉武帝。

(2)统一货币;

“秦皇”:

焚书坑儒;“汉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秦皇”:

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汉武”:

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4)“秦皇”:

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汉武”:

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在地方建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分为13个州部,每州派刺史一人,监督地方官员,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学习过程】

一、1.略

2.略

3.相同点:

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不同点:

光武帝着重解决奴婢问题,重视吏治整顿,重视文化教育;光武帝的“柔道”滋养了豪强地主势力,使东汉政权潜伏着隐患。

而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则为汉武帝的“有为”和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二、1.略

2.东汉后期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不堪。

三、1.略

2.

(1)这首民谣体现了百姓们不畏强权,勇于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且不卑不亢,视死如归的精神。

(2)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直击中考】1.C2.D3.B4.C5.D6.B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学习过程】

第一板块:

丝路沧桑——汉通西域

1.学习张骞忠于祖国的献身精神和不畏艰险、锲而不舍、勇于开拓的顽强斗志。

2.①张骞出使西域熟悉了西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中国从此才了解到西域各国的情况,开始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最终形成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管辖,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从此,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促使了丝绸之路的全线贯通和空前繁荣。

第二板块:

丝路花语——丝绸之路

1.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

2.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

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3.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第三板块:

丝路展望——展望明天

略。

【直击中考】

1.C2.B3.A4.D5.B6.A7.B8.B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学习过程】

一、1.略

2.

(1)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简、木简、帛、纸。

(2)东汉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等。

(3)目前,我国自然资源有限,特别是森林资源不足,使用“再生纸”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1.略

2.

(1)汉代

(2)华佗成就:

创制“麻沸散”和编创“五禽戏”;张仲景成就:

著有《伤寒杂病论》

(3)“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三、1.略

2.

(1)司马迁西汉《史记》

(2)“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纪传体通史,记述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

(4)不屈不挠、持之以恒。

四、1.略

2.

(1)佛教主张,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那么,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这种说法迎合了统治者害怕人民反抗的心理,因此受到了大力扶植。

道教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所以也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宗教成为人民精神的寄托。

备受封建统治阶级压迫的劳动人民在无力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就将希望投向所谓的来世幸福上。

(2)少林寺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西游记》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直击中考】1.D2.B3.C4.B5.C6.D7.C8.B

第16课三国鼎立

【学习过程】

一、

2.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优势;唯才是举;实行屯田

(2)骄傲轻敌,不习水战,孙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