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3134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专题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专题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专题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专题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专题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专题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docx

《高考专题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专题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专题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docx

高考专题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内容型:

  1.文章主旨的概括。

  【提问方式】本文阐发的主旨是什么?

/联系全文,概括文章的中心。

  【答题模式】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抒发了作者……情感。

【操作思路】

⑴抓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

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

2.内容要点的归纳(分层概括)。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

  

(1)划分相关阅读区间的层次;

  (2)提取内容要点相关词语;

  (3)整合组织拟写答案。

【操作思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

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

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

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

4、分点作答。

几点答案,必须是不同方面的内容,是各角度、各层面、不同情感、不同事件的分类并列概括,绝非同一方面(同一角度,同一层次)的种属关系。

【解题方法】

确认答题区域---提取关键词句---对信息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和概括整理。

①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和概括的内容是什么。

②找出相应的阅读区域,划出相应的句子或段落。

③找出与问题有关的词语、短语,恰当整合,分条表述。

例1:

(2008年全国卷1)“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参考答案】①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③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④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

例2:

(2010年广东卷)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分析。

(6分)

答案:

小说通过饥荒中妻子维护丈夫尊严并为他省下口粮的小故事,不但表现了患难与共的真情,也歌颂了二战后饥荒中,人们互相砥砺互相关爱的精神。

二、结构型:

  1.组织材料

  【提问方式】文章的题目是“已经写了……(写作重点),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其他内容)”?

  【答题模式】

  (1)看位置(与写作重点相关、相似的内容)

  A.被问对象在写作重点之前,则是为了形象地引出写作重点对象,更利于人们接受;为下文做铺垫;烘托写作对象。

  B.被问对象在写作重点之后,则是为了丰富文章的写作内容,深化文章主旨。

  (2)看手法(与写作重点相反、相对的内容)

  A.对比、反衬。

  B.突出、强调……

2.层次安排

  【提问方式1】文章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

  【答题模式】

  (1)划分文章层次

  (2)归纳层次层意

  (3)过渡连缀层意(可以借助“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词语)

全文的行文思路

答题提示:

解答这类题,必须读懂,准确切分全文层次。

这类题答案是各层意概括。

答题格式:

文章首先写了什么,其次写了什么,再次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提问方式2】文章的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

/文章是怎样谋篇布局的?

  【答题模式】

  (1)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2)这样安排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

  如: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前后照应,使得文章首尾勾连,结构圆合,浑然一体;

  衔接紧密,环环相扣,有很强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例3:

(2011年安徽卷)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5分)

【参考答案】

(一)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彼贝,台球房醉酒。

(事件发展脉络)

(二)期待好价格,信守与彼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

(主人公心理变化脉络)

例4:

(2006年江西卷)结尾作者呼吁“对树充满敬意吧”,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

(5分)

【答案】由秋天的表情,写到落叶及孩子和老人对落叶的态度,接着写树的成熟完美和作者对树的赞美,然后写树木被人类摧残的命运及作者的忧虑、谴责,最后写到作者的呼吁,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例5:

小说训练题《软弱的人》第1题:

小说在情节安排方面有什么特点?

(4分)

答案:

小说情节曲折,一波三折,结尾巧设突转。

(2分)【先答出特点是什么】“我”再三扣除尤丽娅的工钱,得寸进尺,尤丽娅不敢言语,任其欺压,最后才知道原来一切只是个玩笑。

(2分)【再分析文中如何体现这个特点。

例6、(2012年江西卷)17.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5分)

答:

情节突转,类似欧亨利式结尾文章情节结尾时使主人公命运、情节陡然逆转,突然让阅读者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回味无穷,发人深省,久久难以忘怀,并借此深刻地反映主题。

三、作用型

1.句段作用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作者为什么写……

  【答题模式】在回答句或段在文中的作用时,必须兼顾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1)内容方面

  为表达某种意思

(2)形式方面:

  结构上

  A.文首:

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⑶埋下伏笔⑷设置悬念;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⑹总领下文;

  B.文中:

⑴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辅垫

  C.文末:

⑴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操作思路】

①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②明确段落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

③结合段落位置及段落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解答。

2.景物描写作用

【答题提示】

此类试题答题要考虑四个要素:

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答题格式】

此处景物描写渲染(烘托、衬托)了某种环境的……特点(氛围、意境),表现了人物的……情绪(心理),为下文写……作铺垫。

补充:

环境描写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基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展开情节、转换情节、暗示情节的结束等);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例7:

(2009年全国卷)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

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分)

【答案】第一问:

①戈壁滩环绕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第二问:

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内容)埋下伏笔(结构);②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艺术手法);③先抑后扬(艺术手法),激发读者兴趣。

例8:

(2007年江苏卷)“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

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

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

”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答案】:

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例9:

(2011年江苏卷)“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4分)

答案:

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

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例10:

(2010年安徽卷)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6分)

【试题答案】

特点:

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用:

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例11:

(2011年江苏卷卷)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6分)

答:

“雪”:

一是自然界的雪,二是象征着笼罩着的越来越近的外敌入侵的战火,三是象征应征入伍作翻译的消息,四是象征师生之间的亲疏关系。

“雪”与“腊梅林”:

象征青年们志愿献身保卫祖国的纯洁无瑕、迎难而上的爱国情。

“雪”由大到停到消融的变化过程,喻示人物关系的和缓,更喻示着救国有望的情结。

3.人称作用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

或:

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提示】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

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4.小说标题作用

①设置了悬念

②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⑤一语双关,对表现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12:

(2010年全国卷1)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答案:

第一、二人称兼用,第一人称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第二人称叙述是指作者用对话的形式进行描述的笔法。

作者用“你”的形式与叙述对象对话,把表现的事物更亲切地表现出来。

例13:

(2011年山东卷1)“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②“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或“流派”“风格”“理论”等),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③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面深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④小臭儿不孝(或“忘恩负义”),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

例14、(2011年北京卷)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层内涵。

(5分)

【答案】在作者理解中,为小说命名的“绝顶”包含如下几个层次的含义:

首先,绝顶是指小说中主人公希望攀登的梅里雪山绝顶;其次,从攀登雪山中抽象出的“绝顶”,象征着人们在人生中不懈追求希望超越的极限;最后,作者也把创作这部小说当做自己写作生涯的“绝顶”,它或许是最后一部作品,而作者仍试图翻越。

四、表现手法型:

  【提问方式1】文章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格式】运用什么技法+表达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达到怎样的效果(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提问方式2】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提问方式3】请赏析原文中的画线句子。

  【答题模式】

  (1)先确定所赏析的句子有几个分句,各个分句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

  (2)分别叙述进行赏析

  A.点出该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修辞+具体阐释);

  B.说明修辞手法本身的表达作用;

  C.说明修辞对该句在表意上有什么作用。

  (3)总说评价,揭示感情。

【答题提示】此类题型,一般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

一要明确回答运用何种表达技巧;二要揭示作品运用这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内容;三要阐述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

遇到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的题型,一定要把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回答。

因为任何技巧都是为表达内容,揭示主题服务的。

这类题目,一般来说以鉴赏景物描写的居多,我们可以按照1、修辞手法,2、描写景物的角度和感官,3、表现手法,4、表达方式、5、语言风格集合方面逐一进行排查,把符合该指向要求的写下来,没有该指向的删去。

【方法指津】

⑴用了什么方法。

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⑵表达了什么内容。

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⑶有何效果或作用。

结合具体语句将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加以说明。

并注意联系主题思想。

例15:

(2009年全国卷二)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答案】第一问:

拟人、比喻;第二问:

①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揭示和提升。

例16:

(2011年安徽卷)按照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7分)

(1)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2)指出小说中画线②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

(1)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

(2)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推动情节发展,是下文巴尔塔萨送鸟笼的直接原因。

例17:

(2007年江苏卷)“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

”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答案】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例18:

(2009年江苏卷)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6分)

【参考答案】

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托物言志:

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

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

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五、语言理解型:

  1.重要句子含义

  此类题型,可以从艺术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句式等)和思想内容(表层含义,即本身义;深层含义,即语境义)两个角度去认识。

  【提问方式】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题点拨】

  

(1)重要句子是比喻句、拟人句、类比句的---用还原法,把比喻句的本体,拟人句的所拟物,类比句的所比之物的内涵解释出来即可。

(2)重要句子是内涵丰富得的句子,往往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解释,需要揭示出关键词语的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

(3)重要语句如果暗含因果、转折、递进等关系,那么在解释中要揭示出各种关系来,确保信息的完整性。

(4)哲理句往往是对全文主旨的解释,多为高度概括而抽象的句子,答题时可以从多个角度用文中提供的等义词去替换。

2.重要词语的含义

  【提问方式】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某个词的理解。

/怎样理解某词在文中的含义。

【方法指津】答题时必须先弄清全文的主旨,随后站在全文的高度去理解词语的本身义和比喻义、引申义或语境义。

①确定词语或句子理解的阅读区域。

②词不离句,根据词语本身意义推断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

③句不离段或文,分析句子特征在语境中探求句子的内涵、深刻意蕴或联想义。

例19:

(2007年高考全国卷二)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

(4分)

【答案】“道旁石”本指遗弃在路边,没有用的石头。

在文中被弃置不用的人才。

“补天手”在文中指参与新中国建设的归国华侨这样的人才,也喻指本应补天却补放逐的古代名臣。

例20:

(2009年全国卷)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1)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答案】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仿佛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

(2)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答案】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例21:

(2010年湖北卷)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

”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5分)

答案:

(1)今日的扬州依然繁华。

(2)“唐代的风流”代表古时扬州的人文风气和山水风光,“不再”一词表明这种情境在今日的扬州已难觅踪迹。

(3)它的消逝令人感怀和惋惜,表达了作者怅然若失的感受。

六、人物形象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或请简要分析文中主人公的性格。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

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解题方法】

人物形象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归纳:

(1)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

(2)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里描写所揭示的人物性格特征;(3)小说人物的所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4)文中作者或其他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方法指津】

做题时要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

①正面描写:

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

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

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

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

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例22:

(2008年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母亲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

(先用一句话概括人物形象)她对父亲的理想不理解,不支持,知道父亲的行动后,她只有一句“如果你出,出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对于父亲的举动,她觉得羞辱。

(语言和心理描写分析)但对父亲,她虽不理解,在物质方面是支持的,把食物放在“我”很容易偷到的地方。

(行动描写分析)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勤劳想过幸福生活但又守旧的家庭妇女。

例23:

(2010年江苏卷)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6分)

【答案】

(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

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

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3)瞟一眼,问一声:

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

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七、探究性命题方向

【命题方式】

1、本文写了……,请发掘其中的深刻意蕴和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

2、请探究(标题)……的几层深意(深刻意蕴、民族心理、人文精神)

3、文章眨眼来写……,有人认为……,也有人认为……,你的看法呢?

【方法指津】

主要类型

答题思路

基本方法

探究意蕴

角度+启示

紧扣文本、围绕中心

抓关键句、众多角度

分点表述

探究情感

情感+褒贬(态度)

评析观点

观点+论证

【答题提示】

从题型看,命题者主要还是依据文本主题内涵或写作意图来做文章,这类探究题要求学生必须准确把握主旨并进而把握作者写作用意。

既不能脱离原文,而又无法在原文中直接截取答案,需要考生作抽象概括。

【解题思路】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

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

);

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概括深刻意蕴和情感取向,一般用:

表达……、说明……、揭示……、反映……、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等。

补充:

个性解读类

【答题提示】个性解读不能脱离文本随意发挥,一定要尊重文本;不能只是原文摘取词句;要有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

【答题格式】亮观点(总)--扣文本(分)--联实际(分)--下结论(总)

补充:

写作启发类

这类题实际是考查学生的写作理论认识。

【答题提示】平时要积累一些写作技法,并有一定的认识能力;要能准确判断文中使用了何种突出的写作特色;要能联系平时作文实践谈感受。

【答题格式】明确指出某种写作技法+写作技法理论阐释+文本技法举例

(1)拟写赏析短文的要求:

“叙――析――评”

  “叙”是对文章内容作简单复述、介绍或引用;“析”是对题目要求的欣赏点进行细化,可以分几个方面或层次剖析。

“评”是揭示评论者的看法,即就是短文的中心论点。

  (2)拟写赏析短文的误区:

  A.脱离文本,漫无边际。

只说空话,不结合原文。

  B.褒贬失度,随意戴帽。

只见表面,不抓主旨。

  C.观点不明,泛泛而谈。

没有叙议结合,评析结合。

例24:

(2012年山东卷)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对生生不息的乡土文明和从容恬淡的劳作生活的敬重(或“赞叹”)。

②对奢华、喧嚣的城市文明的排斥和反感。

③对城市文明冲击乡村生活的现状深表担忧。

④对贫困落后的农村生活的同情。

例25:

(2010年江苏卷)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6分)

【答案】深刻意蕴:

(1)飞渡峡谷的情景:

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驮队的人际关系:

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动物形象:

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领队的对照:

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

(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

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2)领队、精瘦汉子:

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3)牛的恐惧、发抖:

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

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例26:

(2010年辽宁卷)“洗澡”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

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作分析。

(8分)

答案:

观点一:

使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丰厚。

①取材于“洗澡”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当代市民的凡俗人生;②透过“洗澡”引发的故事,体现作者对社会和人际关系变化的敏感和思考;③“洗澡”触发的人物深层的心理波澜,深入揭示人性的微妙和复杂,表现作者对某种地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审视。

观点二:

使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

①以“洗澡”作为全文的结构线索,似拙实巧,俗中见雅,以小见大;②用“洗澡”穿针引线,使小说的两个人物不同的言路和思路联系自然,转换自如;③以“洗澡”作结,画龙点睛,一语双关,平中见奇,含蓄而有余味。

观点三:

使小说得象征意蕴含蓄、多元。

①以“洗澡”为纽带,通过对人物言行与心理错位冷静而有控制的叙述,使象征手法深藏不露,结尾一语双关,画龙点睛;②小说人物都没有姓名,有助于启发读者体悟“洗澡”的象征性;③象征意蕴立体多元,“洗澡”内含的反思层次丰富,针对面广。

例27、(2012年辽宁卷)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

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8分)

【答案】(8分)寓意:

一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二是“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启发“我”对物质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

启示一:

就人生追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

启示二:

就亲情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要帮助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启示三:

就传承而言,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

八、特别提醒

(1)要站在命题人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问题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避免答非所问。

(2)组织答案时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到相关段落所传达出的信息,把那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成抽象性的,概括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