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自考中国画论论纲串讲简版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2995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自考中国画论论纲串讲简版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南自考中国画论论纲串讲简版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南自考中国画论论纲串讲简版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南自考中国画论论纲串讲简版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南自考中国画论论纲串讲简版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自考中国画论论纲串讲简版资料.docx

《河南自考中国画论论纲串讲简版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自考中国画论论纲串讲简版资料.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自考中国画论论纲串讲简版资料.docx

河南自考中国画论论纲串讲简版资料

中国画论论纲

传统中国画论在当代的两种特殊的价值?

1.有助于重塑民族艺术形象,让国人与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绘画艺术精神,提升本民族的文化品位与地位。

因为“民族性就是世界性”。

2.有助于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开拓创新,铸造符合时代意气的新艺术。

黄宾虹、余绍宋、于安澜被誉为现代画论研究的三大重镇,形成画论界的“三足鼎立”之势。

河南大学的于安澜,其《画论丛刊》开创了中国画学的新局面。

1962年出版《画品丛书》奠定了中国画学研究的基础。

什么是中国画论?

它是绘画创作的理论体系,其研究范畴包括画理、画评(画品)、画法、画史等许多方面。

它是对绘画实践的经验总结,对绘画的理论论述,又指导、影响这种创作活动。

同时,中国画论还是特定社会政治的产物,社会生活对它有着直接的基础价值或决定意义。

中国画论与社会政治经济相适应,反映其发展状况,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

从哪几方面说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

中国画,简称“国画”。

是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

特点:

一、表现在工具材料上,采用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

因此,中国画又可称之为“水墨画”或“彩墨画”。

二、在构图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布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

中国画营造的空间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即:

全景式空间、分段式空间和分层式空间。

三、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结合,相互补充,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四、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

第一章 灿烂奇观——中国画论概说

我国最早的史籍《尚书》即“上古之书”中有“以五采彰施于色,作服汝明”的记载,说明在夏商,绘事已存在。

周代出现“缋huí事”一词,即今天所谓绘画。

《书经·益稷jì》五彩彰施五彩即五色。

指青,赤,黄,白,黑。

旧时把这五种颜色作为主要的颜色。

西周、春秋时期,绘画以实用为目的,表现礼仪伦常精神是主要功能,这一功能是历代画论的出发点和策源地。

西周时期,绘画理论认识以“成教化,助人伦”“扬善戒恶”“见恶思贤”。

春秋战国时期对绘画功能的认识,沿袭了“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基本理论。

孔子的“绘事后素”功能理论,孟子的“充实之谓美”审美思想,庄子放达无拘的艺术状态和自然真挚的美学标准。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绘画实践与理论的初步成熟和第一次高潮。

是“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时期。

第二章 绘心初澜——先秦至两汉绘画理论

 第一节 早期文献中有关绘画的论述、《左传》

《左传》使民知神奸

1、《尚书》命汝典乐,教胄zhòu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提出了艺术审美的标准,一在教育的原则是“温宽刚简”;二是和谐;审美观念初步形成。

2、《周易》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1)反映出绘画是观察自然,源于自然的结果。

(2)说明绘画的目的在于“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具有主观目的性与社会功利意义。

这种认识可以视为绘画社会功能论的先河。

(3)原则追求:

抽象。

3、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左传》在德不在鼎。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螭魅魍魉chīmèiwǎngliǎng,莫能逢之

对绘画社会教育功能的直接继承。

(1)它提出了“使民知神奸”的绘画观点,突出了艺术的社会教育意义。

(2)涉及艺术本体性问题“远方图物”与“铸鼎象物”美术与绘画中的模仿,写真性质初露倪端。

 第二节 老子的艺术理论思想

4、《老子》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明确提出了色彩美学观,反五色,提倡素朴。

“知其白,守其墨”推崇黑白色彩观。

(2)自然审美观,追求平淡、自然。

(3)意境审美观,用心体会,追求朴素,单纯,和谐的审美理想。

 第三节 孔子的绘画主张

5、孔子:

《论语》绘事后素、明镜察形

(1)绘事后素,仁是内在的,根本的,首要的,而表现在外在的礼虽然重要却居于仁之后。

(2)尽善尽美,在孔子看来,美与善必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艺术作品既要有美的形式,又要有善的内容。

孔子的审美标准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尽善尽美,美的形式只有与善相统一,才是真正完美的艺术。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统一。

孔子显然更注重内在的仁或善,更注重人的修养与艺术的教化作用,为此后人品与画品、书品的结合埋下了认识的伏笔。

(3)文质彬彬,文与质既可以看做是艺术的两个方面:

形式与内容,又可以看成是一个人的修养的两个方面:

思想和风度,文是形式,是修饰,是外在的,质是内容,是品格,是内在的,一个人,一件艺术品缺少必要的形式就显得粗野,而只有形式,没有必要的内涵同样浮乏,不能动人。

意义:

(1)这一审美标准对中国画创作与画伦思想影响深远。

(2)从魏晋开始,中国绘画在追求画品的同时,更追求人品与画品的结合,二者相互生成,人品不高,画品不致,人品既高,对画袼亦有助。

吾道一以贯之出自孔子《论语·里仁篇》,字面意思是我的学说及思想是以一个基本思想贯穿始终的,即“用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也”。

简释《论语》:

“子曰: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志:

志向,意志。

道:

中国哲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

德:

孔子人道思想在道德实践方面的概括。

德,就是人通过学习和实践道,而得于己、存于己的思想品德。

仁是孔子最高道德标准。

艺:

出自《周礼•保氏》,指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艺指技艺,包括艺术。

 第四节 庄子的绘画理论

庄子:

《庄子》解衣盘薄

庖丁解牛A倡导真与自然,重内在精神,体现了对神的重视B阐明了艺术中技术与精神的辩证关系,游刃有余,技近乎道。

作为艺术而言,技术是基础,技术必须熟练,应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解衣盘礴战国时庄子提出的观点,宋元君让人画画,一个画家返回居所,脱掉衣服裸体而画的故事,说明了绘画过程中作者应该放松自我,放弃功利,保持自如的精神状态,道出了艺术的真谛,放松自然。

无论是作画还是学习,都应该树立正确的心态。

画家要有自我个性。

庄周梦蝶:

庄子提出的一个哲学论点,认为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

其大意是庄子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

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

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

第五节 《韩非子》的绘画理论《外储说》

韩非子:

(1)对绘画与现实关系问题最早的论述。

(2)雕刻艺术实践说明做事要留有余地。

第六节 《淮南子》论画谨毛失貌

《淮南子》:

淮南王刘安招至宾客集体编写的,该书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了先秦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保存了比较丰富的艺术思想资料,其中涉及绘画的就有十几种,如形神关系的论述以及谨毛而失貌的观点,具有重要艺术意义。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1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bēn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

2明月之光,可以远望,而不可以细书;甚雾之朝,可以细书,而不可以远望寻常之外。

形与“君形”的论述是中国绘画理论中关于形和神的最早阐述。

“君形者”这一概念.“形”是外在的、表面的、具体的。

而“无形”是内在的.主导的.根本的.“无形”与“君形”含义十分接近.所谓“君”是指中心的.主要的部分.如君臣关系.就是主与次的关系。

君形者就是指画中或乐中的“神韵”,是统摄形体的核心“神”。

谨毛而失貌:

绘画不能只看局部,要注重整体,达到局部与整体的和谐统一。

 第七节 王充的绘画观点

东汉王充:

《论衡》无神论著作贱所见,贵所闻:

画工喜画古代的人,不肯画当世的人,是因为画工尊古卑今的缘故。

世俗的本性是轻视所见的事实而重视所听来的传闻。

(1)主张绘画要反映现实,反对尊古卑今。

(2)反对绘画中宣传神仙鬼怪,主张反映现实。

(3)重文学轻绘画。

第三章 造极登峰——魏晋南北朝绘画理论

1、第一次高潮:

(1)出现一批画论家,自觉写作。

(2)出现了众多画伦著作。

(3)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画论观点。

第一节 曹植、陆机的绘画功能论

三国曹植:

存乎鉴诫者,图画也。

《洛神赋》观画者,见三堂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暴君,莫不悲惋。

其观点与《左传》中关于绘画是“使民知神奸”,的思想一脉相承,更加明确了绘画艺术的教育功能性。

西晋陆机:

文学家

(1)第一次把创造过程,方法,形式,技艺等问题纳入到文学批评的范畴。

(2)将绘画与《诗经》中的“雅颂”相提并论,大大提升了绘画艺术的地位;

(3)“美大业之馨香”绘画的作用:

存形,成就大业。

第二节 顾恺之的绘画理论

顾恺之:

《画云台山记》《论画》《魏晋胜流画赞》传神写照、以形写神、迁想妙得

东晋顾恺之画家,绘画理论家。

绘画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他的绘画理论针对人物画和肖像画,提“以形写神”论。

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和《画云台山记》三本绘画理论书籍提出“以形写神”、“尽在阿堵中”的传神理论。

其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1)以形写神出自《魏晋胜流画赞》,用形来传达神气,以准确生动的造型来表现描写对象的神采之韵。

以形写神是对绘画艺术的经典概括,展现了绘画的本质。

(2)迁想妙得出自《论画》,意指画家将自己独有的思想感情迁移入对象之中,与对象融合,通过画家深刻的认识、充沛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在作品中表现出独创性和典型性。

“迁想”画家作画之前要先观察研究所描绘的对象,深入体会,揣测对象的思想感情,

“妙得”即通过迁想实践,正确把握理解客观对象的性质特征,经过分析提炼获得生动的艺术构思,做到胸中有数。

既反映了主观与客观的联系,又对画家提出了精于思索,捕捉精髓的更高要求。

意义在于突出了画家的主观创造性,源于物又高于物,与今天艺术理论中“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观点相仿,对后世的绘画,创作方法影响很大。

南北朝姚yáo最的“心师造化”,唐代张藻zǎo的“外师造化,中的心源”

 第三节 宗炳的山水画论

南朝宗炳画家:

《画山水叙》含道映物、澄怀味象、以形写形、畅神论

《画山水序》宗炳,是最早的一篇山水画论,它把山水画初步形成一种独立画科,提出几个绘画命题:

1求真2求本3求心

(1)“求真”即山水绘画的认识论。

所谓“真”即宗炳所谓的“道”

“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认为山水画不是对客观存在的机械反映,而是画家主观世界的表现,是蕴含思想的方式。

技巧只是一种形式,而真正的灵魂是画家的感悟,是以笔墨悟道。

“含道映物”是宗炳论画的基本出发点和着眼点,指绘画要体现一定的思想内涵,即“道”。

反映出艺术的本质。

凡艺术都要有一定的精神指向,反映所处的时代生活。

宗炳在山水画中倡导的“道”,不是教化他人,而是出自自我的“澄怀味象”;

澄怀味象:

“澄怀”有排除杂念,神荡心胸之意,“味象”是指通过对万物的观察以观道,是去观察体会,品味物象,感受自然。

(2)“求本”对绘画本体的第一次关注,“以形写形,以色布色”具有艺术创造的方法论意义,“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点,体百里之迥”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方法和观察方法。

(3)“求心”其基本认识是“畅神论”。

山水画的功能只是使人精神愉快的“畅神”,充分肯定了山水画艺术的美感享受作用,“畅神论”改变了以往人们对艺术的认识总停留在社会教化功能的层面上,对审美性与个性的自觉追求,标志了绘画作为艺术样式开始独立。

 第四节 王微山水画论

南朝宋王微:

《叙画》本乎形者融灵而变:

山水画的形象显现人的精神。

绘画根源于心的反应,画者以形为本,而形显现精神,精神的变动是由于心的缘故。

《叙画》“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绘画的娱乐功能,审美功能。

(1)把山水理论推向高点,提升了山水画的艺术价值。

(2)区分了绘画艺术与用做工具地图的不同。

(3)针对自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运用不同的技法来表现。

(4)发展宗炳的“畅神说”

 第五节 谢赫及其六法论《古画品录》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

我国第一部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美术著作,该著作的品评体系开创了后世品评体系的先河,具有划时代意义。

《古画品录》主要理论观点:

(1)提出以“气韵生动”为核心的六法论,

(2)强调绘画的教育功能。

“莫不明劝诫,著升沉”;

(3)确定以分品分等的价值品评体系。

(4)提出创新论,个性论。

“赋彩制形,皆创新意”“出人意表”“述而不作,非画所先”

六法价值意义:

(1)确立了中国绘画的中心是“气韵”;

(2)开创了中国绘画中书画同源的先河(骨法用笔);

(3)为中国画创作开列了完整的技术清单(用笔,用色,构图)。

简述南齐谢赫品画“六法”: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谢赫的“六法”,在系统地总结了前人及当时绘画创作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为历代画家,评论家,鉴赏家所推崇。

中国绘画史上最先提出来的比较科学系统的绘画创作、批评准则。

1气韵生动:

把对象的精神状态生动地表现出来,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

2骨法用笔:

关于用笔的问题。

如何运用线描达到表达对象形体的技法。

确立了绘画与书法密不可分的关系。

3应物象形:

就是要准确地描绘对象的形状。

4随类赋彩:

随对象之类,在形象上赋予色彩表现。

5经营位置:

指构思构图。

6传移模写:

临摹前人的优秀作品,向遗产学习。

 第六节 姚最与《续画品录》心师造化

南朝姚最《续画品录》:

是对《古画品录》的续书,该书最有价值的理论是第一次提出了心师造化,逐妙求真的观点。

(1)“虽质(内容)沿古意,而文(形式)变今情”,谈中国画意境美塑造的一个途径和原则,突出创造的重要性。

(2)“立石像于胸怀”胸有成竹;

(3)“若恶居下流,自可焚笔;若冥心用舍,幸从所好”绘画要用心;

(4)“心师造化”以实物为师,阐明画家与客观自然之间的正确关系,是现实主义绘画创造的理论基石,中国绘画意境审美理论是内在情意,外在意象;对后世画家、画论家影响深远,唐人张璪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著名理论,并成为此后画家们身体力行的一条极为重要的艺术原则.

(5)“动必依真”“真”是绘画初期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写实艺术的重要手段,同样有接近自然造化,形象逼真的内涵。

萧绎《山水松石恪》

第四章 巅峦又度——唐、五代绘画理论

张怀瓘《画断》画分“神、妙、能”三品

李嗣sì真《画后品》

 第一节 王维、张璪的山水画论

王维:

《山水诀》《山水论》

唐代王维:

创制“破墨”山水技法,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以诗入画,创造出简淡抒情的意境,被奉为中国文人画派的先声,董其昌将其视为南宗始祖,传有《山水诀》、《山水论》两篇画论文章,其中“山分八面”、“石有三方”“意在笔先”等议论,渐渐变为传统画论的共识。

(1)首先提供了观察事物,艺术表现的具体方法。

(2)画面布局要合理安排,就“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做了进一步总结“丈山尺树,寸马分人”

(3)注重绘画的诗境表现。

张璪:

《绘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采用一种新的山水画法——破墨

唐代的张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1)是对姚最“心师造化”的深化与发展;

(2)中国画塑造意境美的一种原则,即主客观相结合,指出绘画的客观来源,又突出其创造性;

(3)对后世绘画创作影响巨大,对其他艺术样式的创作实践同样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

外师造化是指画家要从自然界中搜集素材;

中得心源是指画家必须把所表现的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用画家的思想感情、想象等予以提炼和加工,形成完整的艺术作品。

1.这说明了写生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写生与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2.概括了从客观物象到艺术意象,再到艺术形象创造形成的全过程,说明艺术美的真正来源是现实美、自然美。

3.由于画家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绘画高于现实,是现实与主观情思熔铸的结晶,是二者有机统一。

 第二节 朱景玄的绘画理论

3、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又名《唐画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断代画史。

万类由心、四格论

(1)提出四格论,“神妙能逸”的评画标准。

“神品”他认为杰出的艺术作品,不但要抓住表现对象的“形似”还要做到“神似”并认为“神似”是由“形似”体现的。

“妙品”在于作品能否抓住对象的特征来表现;

“能品”仅有形似,其艺术性一般不会太高。

“逸品”别具特色的特殊类别,它“格外不拘常法”。

方法是“非画之本法”应视为具有创新精神且属于和谐自然的作品。

(2)“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展方寸之能,而千里在章”。

朱景玄论画的基本点,是前人重气韵、重神采的一种变化,指明书画与内在心神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万类由心”更加倾向于主体的自我表现,对客观自然地进一步忽略。

 第三节 张彦远的绘画理论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书画同体,用笔同法。

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历代名画记共十卷,内容精详,为中国最早的画史著作。

前三卷通论画学。

后七卷系历代画家的小传。

叙述简要,并收录若干画家画论。

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绘画的全部领域,保留了不少已经失传的著名画论篇章。

(1)更加详尽的论述了绘画的社会功能问题,突出强调其社会教育意义。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与自然,非繇yóu述作”绘画的教育功能有助于人的发展和伦理道德的弘扬;(钟繇三国时期)

“图画者有国之宏宝,理乱之纪纲”说绘画是治国的法宝,是治理乱世的根本,有社会政治价值;

(2)对谢赫的六法论做了新的阐述,强化了以气韵为核心的中国画审美趋向。

强调形似更强调神似。

“古之画或遗气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张彦远欣赏古人“以形似之外求其画”的观点,认为画家要达到形似比较容易,要做到气韵生动则很困难,将气韵生动视为绘画的核心,统领形似的纲领,认为只有做到神似与“气韵生动”才能有形的准确。

(3)首次提出了书画同体,用笔同法的观点。

“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

(4)阐明了绘画用笔风格与立意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为“笔不同意同”的写意化分割创造了条件,是中国绘画走向笔简意承,画外有情的独特之路。

评画“四品”精,妙,神,逸品

画体“五等”自然、神、妙、精、谨细”。

《贞观公私画录》唐代裴孝源绘画著录著作。

又称《贞观公私画史》,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名画著录。

此书不但记录了初唐卷轴画的流传收藏情况,而且也记载了当时及其以前寺庙壁画的创作情况,在绘画史学和鉴定学上均有重要价值。

 第四节 唐代诗人论画

李白《望天门山》以诗论画,不仅从意境美出发,注重绘画中的形似及给人的感受,而且从娱乐角度出发,注重绘画的解怀功能。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于今为庶为清门”“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1)艺术状态:

安贫乐道,乐在其中

(2)书画同体,用笔同法‘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3)重视主观,也重视经营,重骨不重肉,重神不重形。

白居易《画竹歌并引》

(1)重形似“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

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

(2)重意境塑造“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

(3)似与不似的关系问题。

“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似有声”

 第五节 荆浩的山水画论思想

荆浩:

《笔法记》《山水节要》搜妙创真、六要、四势、二病

《笔法记》又名《山水受笔法》、《画山水录》。

(1)强调绘画去杂欲,修养德性的作用,认为绘画反映现实,应该图真,达到气质俱盛。

(2)提出山水画创作审美中的六要,气、韵、思、景、笔、墨。

(3)提出山水绘画的二病,无形、有形。

(4)论述了绘画用笔的四势,筋、肉、骨、气。

(5)将绘画分为神、妙、奇、巧四等。

(6)首次提出笔墨概念,具有开创性。

(7)正确处理物象和心源的关系“度物象而取其真”“气质俱盛”要达到绘画中的真,不是一个简单的形似可以解决的,他要求在形似的基础上,将画家的主观智慧溶于其中。

五代荆浩山水画“六要”

自谢赫以后,到了唐末五代初年,道释人物逐渐过渡到山水,“六法”要适应这种需要,也就必需有所变更,于是,荆浩又总结了山水画的经验,提出了“六要”。

“六要”也是“六法”的发展,它保留了“六法”的精神,定出切合于山水画实际应用的条文,它的价值,实不在“六法”之下。

祥述五代时期花鸟画的“黄家富贵”和“徐熙野逸”。

五代时期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花鸟形式风格。

以黄筌为代表的院体风格,工笔重彩为主的绘画风格,表现题材主要以宫廷中的奇花异石,珍禽异兽为主。

用笔谨细,结构严谨形象生动逼真,设色艳丽,富丽堂皇,有一种富贵之气,被后人誉为“皇家富贵”。

黄筌有作品{写生珍禽图},黄居寀有{山鹧zhè棘jí雀图}等传于世。

以徐熙为代表的一派。

他的画法是“落墨为格,杂彩副之”,就是先以浓淡不同的墨笔,连勾带染地画出花鸟的形态和轮廓,少施淡彩,色与墨不相掩映,别一番生意。

以他的花鸟画创作风格与“皇家富贵”有着迥然不同的“野逸”之趣,故被后人誉为“徐熙野逸”。

五代画家,董源,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

董源所创造的水墨山水画新格法,当时得到巨然的追随,后世遂以董巨并称。

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

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

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

米芾谓其画“平淡天真,唐无此品”。

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

元代黄公望说:

“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

第五章 异彩纷呈——宋代绘画理论

 第一节 郭熙的山水画论

郭熙:

《林泉高致》三远、三大

提出强调远望与近视的观察法。

‘饱游沃看’,对大自然深入细致的观察体验。

提出了山水观察中的推移法,要求着眼于全局,深入观察。

“山形步步移”不同方位观察不同效果;“山形面面看”不同角度观察不同效果。

不同季节不同时令观察不同效果。

“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主张画家要不局一家,“必兼收并揽,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

”学习修养上要全面。

提出著名的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仰视),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平视),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俯视)”既为山水画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与此前的中国画多点透视理论契合一致,为山水画审美开拓了新的境界。

论述了笔墨问题,认为用笔与书法相关联,书法对绘画有重要意义,指出善书者善画。

《林泉高致》又名《林泉高致集》,是我国画论史上又一部系统,完整地探讨山水画创作的专门性论著,是山水画走向成熟后的理论总结,不仅对以往的山水画创作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而且代表当时对山水画的最高理论水准。

全书分六节,即序言、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

《林泉高致》涉及面很宽,有关山水画的方方面面,从起源、功能到具体创作时构思、构图、形象塑造、笔墨运用,以及观察方法等等,都有很好的说明。

提出山水画家及山水画创作必须注意的几个重要理论,其中包括自身修养,艺术观察,透视表现等方面,明确主张“兼学并览”,反对一己之学,倡“心胸”说,“境界”论,并论述了笔墨问题,认为书法与用笔相关联,书法对绘画有重要意义,指出“善书者善画”。

 第二节 刘道醇的绘画思想

刘道醇《宋坡名画评》《五代名画补遗》评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