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ET中级考试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2886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NTET中级考试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NTET中级考试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NTET中级考试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NTET中级考试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NTET中级考试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NTET中级考试知识点整理.docx

《NTET中级考试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NTET中级考试知识点整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NTET中级考试知识点整理.docx

NTET中级考试知识点整理

考试内容:

1、基本知识、

2、教学方案设计、

3、资源准备、

4、教学实施

5、教学评价

基本知识

一、教育技术

⑴理解教育技术的含义、研究内容和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⑵进一步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⑶进一步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特点及其基本环节。

教育技术的含义:

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P19)

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

包括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研究范畴)。

(P19)

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其一,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其二,教育技术有助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新课标标准。

其三,教育技术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和培养创新型人才。

(P21)

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1)教学理论

(2)学习理论(3)传播理论(4)系统科学理论(P22)

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是一种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育传播过程为对象,应用系统和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教学过程是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

(P26)

教学设计的特点:

首先,教学设计是以分析教学需求为基础,以形成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和方案为目的的。

其次,教学设计是一个综合运用现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教学媒体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三,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计划的过程,是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

第四,教学设计的具体产物是一种为了达到某个目标,由多个元素组成,能实现一定功能的教学系统元素,它可能是一门课、一个教学方案、一个教学软件或一组教学资源等。

第五,教学设计形成的教学方案或产物,必须在实践中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检验和评价,并通过检验和评价得到的反馈信息进行修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设计切实有效。

(P26)

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一般包括学习需要与教学环境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策略制定,教学媒体选择与设计,教学评价等要素。

(P26)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⑴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⑵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P2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

(1)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3)要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念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4)要重视各学科的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P2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1)建设数字化硬件环境,为整合提供物质条件。

(2)搭建各种教学应用软件平台。

(3)建设教育教学软件资源库。

(4)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

(5)加强管理与激励机制。

(6)建立示范学科。

(7)全面推进整合。

(8)参与课题研究,开展校内、校际交流。

(P29)

三、研究性学习

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特征及设计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P30)

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1)注重学习的实践性

(2)强调学习方式的研究性(3)强调学习的自主性(4)以专题、问题或项目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5)强调学习过程的完整性(6)强调学习的开放性(P31)

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方法:

提出问题(问题可以由教师确定,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定,或者由师生讨论确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深入地调查、研究和广泛地收集信息,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方案(方案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做什么,二是怎么做,三是做成什么样)、评价总结(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自我总结,小组总结,教师总结)等五个环节。

(P32)

四、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⑴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能够在实践中树立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

⑵了解行动研究法及一般步骤,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工具在行动研究中的作用。

教育科学研究:

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的探索教育过程、发现教育规律的创造性活动。

(P32)

在实践中树立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

中小学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各种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和方案的制定中,他们就会以研究者的眼光来审视早已熟悉的教育教学现象,对教育教学现象的看法、态度、行为方式都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进而对教育教学活动及其本质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为解决实践推荐中的各种问题,教师会有意识地、主动地查阅相关书籍和获取相关支持,提出解决方案并且尝试实施,这样就可以对各种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进行融会贯通的分析、归纳、总结,其收获不仅有问题的解决,并且还会有理论的建构。

同时,在与专业研究者的合作研究中,不仅可以获得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而且也能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尤其会增强其科研能力,提高可以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所以,中小学教师在实践中树立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尤为重要。

(P32)

行动研究:

是由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和实践。

即教师和研究人员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在自然、真实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P32)

行动研究的一般步骤:

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都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

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完成四个基本环节后,再进入下一个螺旋发展圈。

(P33)

信息技术在行动研究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作为攻击、手段和方法贯穿在这四个基本环节之中,它可以作为交流工具、协作工具、记录、反思工具等。

信息技术在行动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P33)

教学方案设计

一、教学方案设计的主要环节

1.教学目标分析

⑴了解教学目标分析的作用。

⑵了解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基本内容。

⑶掌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分类,能够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准确描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析的作用: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立是学科教学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决定着教学的总的方向。

学习内容的选择、教与学的活动的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设计、教学环境的设计、学习评价的设计等,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展开。

(P40)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基本内容:

在确定分类教学目标时,为了避免目标的模糊与抽象性,一般强调用行为术语来表述学习结果或描述学习者的变化,但这样做的目的的结果往往会使教学目标变得琐碎并难以把握。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阐述,已使琐碎的目标变得有序,同时也可以尽量防止在教学目标分析中出现疏漏和偏颇。

布鲁姆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P41)

教学目标的描述:

1)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要求,构成课程的三维目标。

2)“ABCD”法描写教学目标一个规范的学习目标应该包括四个要素。

为了便于记忆,有人把编写学习目标的基本要素简称为ABCD模式:

A——对象(audience):

阐明教学对象。

B——行为(behavior)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行为的变化)。

C——条件(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标准(degree)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保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

3)情感领域学习目标的编写(P43)

2.学习者特征分析

⑴了解学习者特征分析的作用。

⑵掌握学习者主要特征的分析,并能分析不同学段的学习者特征。

⑶了解学习者在信息化环境下出现的新特征。

学习者特征分析的作用: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具有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等特征都将对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影响。

因此,教学系统设计是否与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匹配,是决定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之所以要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是因为学习者受生理、心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学习者个体之间既表现出一些共性的、稳定的特征,有表现出多样化的差异。

不同年龄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成熟水平不同,同一年龄的学习者在认知结构、学习风格、学习动力等方面又表现出诸多的差异性。

分析学习者特征时,既需要考虑学习者之间的稳定的、相似的特征,又要分析学习者之间的变化的、差异性的特征。

相似性特征的研究可以为集体化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差异性研究能够为个别化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P48)

学习者主要特征的分析:

在教学设计时,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包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

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主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则包括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风格以及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因素。

一下是通常需要分析的一些主要特征:

1)起点水平2)认知结构3)学习态度4)学习动机5)学习风格(P48)

不同阶段的学习者心里特征:

分析学习者特征因素,还可以从学习者的认知特点,注意和意志的特点,情感的特点和个性的特点等方面入手。

对于小学生而言,认知水平还处在发展的初期,思维发展水平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注意受兴趣的影响很大,不善于调控自己的注意;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情感逐渐丰富,但坚持性较;对教师信任和依赖;个性方面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

需要说明的是,小学低、中、高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就已经逐步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所处的年龄段,从上述几个方面把握其心理特征。

对于中学生而言,随着生理的急剧变化,也给心理带来了较大的变化。

在中学初期,他们还会表现出幼稚与懂事,依赖性与独立性,自觉性与不自觉性相互交织的复杂现象;他们的认知水平、能力还不高。

中学后期,则是一个逐步稳定成熟的时期,自制力有所提高,自觉性、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要求进步,这一时期是独立地走向社会的装备阶段;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快速发展,不盲从他人意见,自我评价日趋成熟,自尊心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有所提高。

需要强调的是:

尽管不同年龄的学习者都有不同的心里特征,但是对于学习者个体而已,还是很有可能出现差异。

因此,在对学习者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时,教师需要掌握的是分析的思路和角度,而不能简单套用某些现场的结论。

(P49)

学习者在信息化环境下出现的新特征:

1)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更容易个性张扬2)学习者在网络红更容易结成团体,但从众和服从权威的心里却在削弱3)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表演意识强烈4)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认知策略发生了变化5)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在网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完善6)学习目标多样化7)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多样化(P50)

3.教学策略的选择

⑴了解教学策略的概念。

⑵评价给定教学情境下的教学策略应用的有效性。

⑶根据给定的教学前期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概念:

在教学上,一般认为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教学策略分为三种:

教学主导策略、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

(P51)

评价给定教学情境下的教学策略应用的有效性:

评价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可以从学习者的认知和情感目标达成情况,与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体的切合度来判断,其中前者尤为重要。

在评价给定教学环境下的教学策略时,要从整体的教学过程来进行综合考虑。

教学策略的选择既要能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具体应包括三个方面因素:

1)教学目标因素2)教学内容因素3)学习者因素(P55)

根据给定的教学前期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教学前期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阐述“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另一方面是分析“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依据。

因此,前者称为教学目标分析,后者称为学习者特征分析,两者构成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部分。

在选择教学策略时,要根据教学前期分析的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选择时,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2)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点、难点选择教学策略;3)针对不同的学习者和特定的教学环境选择教学策略;4)针对特定的学习资源和工具选择教学策略。

(P56)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⑴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进一步运用文字处理软件优化电子教案和处理电子教案(样式、模板、修订和批注、目录和索引等)。

⑵会在教学方案设计中使用知识可视化工具(如FreeMind)。

样式:

格式→样式和格式(P56)

模板:

文件新建本机上的模板(P58)

修订:

双击状态栏的“修订”(61)

批注:

插入批注(61)

目录和索引:

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P60)

FreeMind:

(P62)

资源准备

一、数字教学资源格式

内容

⑴网页格式(*.htm*.html)

⑵音频格式(*.wma*.ram)

⑶视频格式(*.rm*.wmv)

⑷图像格式(*.bmp*.gif*.tif)

⑸动画格式(*.swf*.gif)

要求

区别更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格式(包括初级大纲要求掌握的格式)。

(P77)

文本

doc

Word文件

txt

纯文本文件

rtf

写字板文件

wps

Wps文件

音频

wav

标准windows声音文件

mid

乐器数字接口的音乐文件

mp3

Mpeglayer3声音文件

wma

微弱开发的用意取代mp3的音频格式文件

ra

Realaudio流媒体音频文件

图形图像

bmp

Windows位图文件

jpg

Jpeg压缩的位图文件

tif

标记图像格式文件

gif

图形交换格式文件

动画

swf

Flssh动画文件

mov

Quicktime的动画文件

视频

avi

Windows视频文件

wmv

微软开发的视频文件格式

mpg

Mpeg视频文件

dat

Vcd中的视频文件

rm

Realvideo流媒体视频文件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获取、加工与管理

1.数字化教学资源搜索的方法与技巧

内容

⑴关键词的使用

⑵按类别搜索

⑶高级搜索选项的使用

要求

进一步掌握使用搜索引擎搜索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方法。

2.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获取

内容

⑴网上数字资源的下载与保存

⑵图像和视频的抓取

⑶利用外部设备(摄像机、数码相机、话筒、扫描仪等)采集资源

要求

能使用适当的工具获取数字化教学资源。

3.数字化教学素材的加工与处理

内容

⑴图片素材的格式转换,裁剪,尺寸、对比度与亮度的调整等

⑵声音素材的截取、格式转换、合成

⑶视频素材的截取、格式转换、合成

要求

能利用相关软件对图片、声音和视频等数字化教学素材进行必要的加工和处理。

4.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管理

内容

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的方法与技巧

要求

⑴增强资源管理的意识。

⑵掌握管理教学资源的方法与技巧。

三、网页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1.网页课件的基础知识

内容

⑴超链接的概念

⑵网页的构成要素

⑶网页课件的教学作用及其使用条件

⑷常用的网页制作工具

设计性学习要求

⑴了解超链接的概念。

⑵了解网页的构成要素。

⑶了解网页课件的教学作用及其使用条件。

⑷了解常用网页制作工具。

2.网页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内容

⑴网页课件的设计

⑵网页课件的制作

要求

能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网页课件的结构,会制作简单的网页课件。

教学实施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

1.常用信息化教学环境

内容

⑴常用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主要形式(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

⑵网络教室的功能及适用范围

⑶多媒体教室的功能及适用范围

要求

⑴了解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主要形式。

⑵了解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功能及适用范围。

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主要形式:

常用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主要有多媒体教室(投影教室)、网络教室及语音教室等。

多媒体教室除了黑板(白板)、模型、书本等传统媒体外,主要包括投影大屏幕、多媒体计算机、录像机、录音机、扩音器、话筒、调音台、实物投影仪等媒体设备。

多种媒体集中于讲台上或讲台附近的立柜中,以方便教师操作与控制。

网络教室又称网络机房,是目前中小学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网络教学系统。

他集普通的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演示室等于一体,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若干多媒体计算机及相关的网络设备互联成小型的教学网络,为提高教学质量、建构协作化学习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多媒体网络教室是开展课题网络教学的理想环境,它具有较强的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教学过程具有极强的交互性。

语音教室是由多种现代教学设备装备起来的教室,主要用于语言教学。

按教学功能的不同,分为听音(AP)型、听说(AA)型、听说对比(AAC)型和试听对比(AVC)型等四种。

(P107)

多媒体教室的功能及适用范围:

功能主要包括①可用于实物投影各类幻灯片、投影片、照片及其他图片;②可以用来播放幻灯投影教材;③教师可以用有线或无线话筒进行讲课;④可以记录讲课内容,播放关盘教材;⑤可以作为学术报告的演讲平台;等等。

多媒体教室适用于以“教”为主的教学,有时也可以用于学术报告活动和观摩示范课。

(P107)

网络教室的功能及适用范围:

①屏幕广播②学术示范③屏幕监视④遥控辅导⑤电子举手⑥分组讨论⑦电子论坛⑧消息发送⑨进行教学测试和信息反馈分析。

网络教室主要适用的情境包括:

多媒体演示教学、分组教学、监听监视、交互式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语言辅导教学、网上学习、资源共享、进行教学测试及信息反馈分析等。

(P108)

2.常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组织、调控与管理的方法

⑴了解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环境下的教学组织、调控与管理的方法。

⑵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个别化学习)。

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组织的调控与管理:

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的教学组织形式比较多样化。

教师可以按照班级授课、学生个别化学习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组织教学。

其组织方式相对灵活,可以采用教室内的大屏幕投影、视频展台以及教师机的控制台组织全班授课,也可以通过学生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与个别化学习等。

两种教室的正常使用都离不开科学的管理。

管理主要涉及教室内设备的正确使用、维护、报修、相关软件的安装与卸载等。

使用多媒体教室的教师应首先熟悉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正确使用并小心维护,使用中若发现故障,要及时向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或教务处申请报修。

使用公共多媒体教室的教师不得自行在计算机上安装和卸载软件。

根据教学要求需要在计算机上安装软件,须向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有教务处派专人进行安装。

(P108)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交流

内容

⑴信息化交流工具的种类和特点

⑵信息化交流工具(博客、实时交流工具)的使用

要求

⑴增强利用信息化工具进行交流的意识。

⑵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交流工具与学生、教师和他人进行交流。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内容

⑴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确定方案、实施方案、总结评价)

⑵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

要求

⑴了解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主要环节。

⑵掌握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基本知识

⑴理解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评价理念,并能主动在教学实践中运用。

⑵了解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作用及其特点。

⑶理解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区别与联系。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评价理念:

①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

②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样化。

改变传统评价中过分关注学业成绩的状况,转为面向综合素质的考察,并且要认识到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的价值,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评价指标的多样化。

③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④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和他评想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⑤注重过程,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P124)

教学评价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①淡化原有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②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③关注人的发展。

④评价内容综合化和评价标准分层化。

⑤评价方式多样化。

⑥评价主体多样化。

⑦关注发展过程。

(P124)

表现性评价的作用及其特点:

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时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

它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学业成就测验评判的基础上的。

表现性评价的优点包括:

①可以评价学生“做”的能力;②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整合与综合运用;③与教学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表现性评价的缺点包括:

①编制科学合理的评分方法有一定难度;②难以评价学生在其他表现任务上的迁移能力;③不能评价所有类型的学习目标。

(P125)

过程性评价的作用及其特点:

过程性评价的作用是通过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成果,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从而肯定成绩,找出问题,进行评价。

过程性评价采用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将评价与教学过程结合在一起。

过程性评价具有延续性、阶段性、丰富性的特点。

延续性是指持续关注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阶段性是指关注学生在每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丰富性是指不论学习结果是否在预定的目标范围内,评价的视野都会投向学生的整个学习经验领域。

(P125)

发展性评价的作用及其特点:

发展性评价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发到目标,建立评价者与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评价者与学生共同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用适当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进行价值判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预定的发展目标。

发展性评价的特点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体地说,就是在实施中制定明确、具体的阶段性发展目标,注重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提倡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等。

(P125)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区别和联系:

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断进行的评价。

通过该评价可以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进而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

为了做到及时评价,及时反馈,形成性评价一般评价次数较多,概括水平较低,评价内容和范围主要是每个形成性单元的内容与目标。

形成性评价所借助的主要手段有平时作业、学生成长档案袋、日常观察和形成性测验等。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如期末考试。

总结性评价的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并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做出评定,其重视的是结果。

总结性评价的次数较少,一般是一学期或一学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