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一年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2766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材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一年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材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一年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材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一年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材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一年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材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一年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材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一年级.docx

《教材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一年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一年级.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材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一年级.docx

教材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一年级

教材: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一年级(下)“认识图形”第一课时P40~42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都玩过搭积木的游戏,今天,朱老师带领同学们去参观图形王国。

(屏幕显示动画片)你们在画面上看到了哪些形状的物体?

  生:

看到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师点击课件)

  师:

对!

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这些图形,已经是大家的老朋友了。

你们每个小组的篮子里也有多种形状的物体,请你们按形状分一分类。

  (学生先小组合作,然后汇报交流)

  生1:

我们组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各分成了一类。

  二、动手操作,感受特点

  1.摸物体的面,说感觉。

  师:

请你们摸一摸这三类物体的面,有什么感觉?

  生1:

平平的,滑滑的。

  生2:

长方体的各个面有大有小,正方体的各个面是一样大的。

  生3:

圆柱体上下两个底面一样大,圆圆的,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不一样。

  2.找小脚印,猜名称。

  师(出示课件):

图形王国里的图形娃娃真调皮,一路上蹦呀、跳呀,留下了快乐的小脚印。

你们能说出这些脚印的形状和名称吗?

  生1:

第一个图形娃娃的脚印是长方形。

  师:

对呀,它叫长方形(板书),跟我读。

  生:

长方形。

  师:

第二个呢?

  生2:

第二个图形娃娃的脚印是圆。

(师板书:

圆)

  师:

最后一个呢?

  生3:

最后一个图形娃娃的脚印是正方形。

(师板书:

正方形)

  师:

这些图形的名称没有学过,你们怎么都说出来了呢?

  生4:

在数学学具盒里有这些图形,老师要我们摆学具时不是经常说吗?

  师:

你们真是学习的有心人!

  3.分析比较,深化认识。

  师(指着屏幕上的图形):

圆,我们都知道它是圆圆的,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方方正正的。

你们怎么认出这是长方形,那是正方形呢?

  生1:

长方形的两边长一点,还有两边短一点;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一样长的。

  三、练习反馈,培养能力

  1.制作门票。

  师:

图形王国的国王说,小朋友要有这3种形状的小脚印作为门票,才能进入图形王国。

你有什么方法取脚印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

把物体放到沙子上印一印,小脚印就出来了。

  生2:

把物体放到纸上,沿着边画一画。

  生3:

把物体放到橡皮泥上压一压。

  生4:

把物体的一个面涂上颜料,再印在纸上。

  生5:

把物体压在纸上,再把多余的部分撕掉。

  师(小结):

同学们真聪明,想到的办法真多。

你们按自己的方法,取一种物体的小脚印。

  (学生在音乐声中画长方形、正方形或圆)

  2.帮小脚印找主人(对儿歌)。

  师:

小脚印画出来了,我们来做一个“帮小脚印找主人”的游戏。

  

(1)师与生示范。

  师(举起画有长方形的纸):

我是长方形,我是谁的小脚印?

  生:

我是长方体,你是我的小脚印。

  

(2)同桌练习。

  (3)同桌比赛。

  3.寻找生活中的图形。

  师:

生活中,你们在哪些物体的表面上见到过长方形、正方形或圆?

  生1:

电脑屏幕的面是正方形。

  生2:

冰箱门的面是长方形。

  生3:

我家饭桌的面是圆。

  ……

  师:

在这个教室里也有很多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你们能找出来吗?

  生4:

黑板的面是长方形。

  生5:

时钟的面是圆。

  生6:

电灯开关盒的面是正方形。

  生7:

教室里地砖的面是正方形。

  ……

  师(小结):

生活真奇妙,这么多的地方用上了不同的图形,使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

  4.闯关游戏,动态生成。

  师:

进入图形王国以后,一个个关卡又拦住了我们的去路,你们有信心闯过去吗?

  生:

有!

  

(1)第一关:

围一围。

  师:

你们能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围好之后同桌互相检查)

  师:

对!

虽然这两个图形大小不同,但都是长方形。

请你们试一试,能在钉子板上围出圆吗?

(生操作失败)

  师:

你们为什么围不出圆呢?

  生5:

两个钉子之间连起来的线是直的,而圆的线是弯弯的。

  

(2)第二关:

画一画。

  师:

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学生小组内互相检查对错)

  师:

朱老师发现同学们都画对了,你们有什么巧方法?

  生1:

沿着线的边画。

  生2:

上下左右对直。

如画正方形,横着画几格,竖着也画几格。

  (3)第

三关:

找一找。

  师(出示一个长方体):

你们能找到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并用手指一指。

  生1:

我找到了6个长方形。

  生2:

我找到了4个不同的长方形。

  生3:

我找到了3个不同的长方形。

因为上下两个长方形是一样大小的,而前后、左右的两个长方形也是一样大小的。

  师:

对!

请同桌的小朋友把这3个不同的长方形相互指一指。

  四、课外拓展,体验价值

  1.参观图形王国。

(屏幕显示:

书包、手表、地球仪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以及古今中外闻名的建筑物)

  师:

你们在这些建筑物上,看见哪些地方用到了今天新认识的图形?

(生答略)

  2.课外观察。

  师:

请同学们课后观察一下,在家庭、学校、商店等哪些地方用上了正方形、长方形和圆?

并与爸爸、妈妈、同学进行交流。

  [总评]

  本节课,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数学知识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用学生喜爱的卡通童话的形式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参与践探索、感受体验,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数学思维,又激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好。

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本节课,教师根据学生喜欢动画的特点,课前设计了有声有色、可动可停的课件。

课堂上以参观图形王国为线索,组织学生参与“找小脚印”、“取小脚印”、“帮小脚印找主人”和“闯关游戏”等活动,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情绪高涨。

同时,教师结合学习的进程,引导学生在教室、家庭、商店等地方找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使之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于现实的生活情境。

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的认识由抽象走向清晰,而且感悟到这些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价值,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积极性。

师:

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

(是)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

生:

钟面上有圆。

生:

轮胎上有圆。

生:

有些钮扣也是圆的。

师:

今天,丛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些。

见过平静的水面吗,(见过。

)如果我们从上面往下丢进一颗小石子(播放动态的水纹,并配以石子入水的声音),你发现了什么?

生:

(激动地)水纹、水纹、圆……(声音此起彼伏)

师:

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等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见图①)从这些现象中,你同样找到圆了吗?

生:

(惊异地,慨叹地)找到了。

师:

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

生:

(激动地)好!

师: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圆规,是――

生:

――画不出圆的。

师:

同学们都准备了一把圆规,你能试着用它在白纸上画出一个圆吗?

生:

能。

(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交流,明确圆规画圆的基本方法。

师:

可要是真没有了圆规,比如在圆规发明之前,我们就真画不出一个圆了吗?

生:

不可能。

师:

今天,每个小组还准备了很多其他的材料。

你能利用这些材料,试着画出一个圆吗?

生:

能。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工具和材料画圆。

师:

丛老师发现,每个小组都有了各自精彩的创造。

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生:

我们组将圆形的瓶盖按在白纸上,沿着瓶盖的外框画了一个圆。

师:

那叫“拷贝不走样”。

(生笑)

生:

我们手中的三角板中就有一个圆形窟窿,利用它,很方便地画出了一个圆。

师:

真可谓就地取材,挺好!

(笑)

生:

我们组在绳子的一端系一支铅笔,另一端固定在白纸上,绳子绷紧,将铅笔绕一圈,也画出了一个圆。

师:

看得出,你们组的创作已经初步具备了圆规的雏形。

生:

我们组在绳子的一端系上一块橡皮,抓住绳子的另一端一甩,也同样出现了一个圆。

师:

尽管这一方法没有能在白纸上最终“画”出一个圆,但他们的创造仍然是十分美妙的,不是吗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88页-8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践活动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

  课前准备:

课件,涂色卡,水彩笔,        各三个,反馈牌。

  课堂实录:

  一、游戏中感知规律

  游戏猜颜色,教师出示各种颜色的磁铁,随意拿一个让学生猜(小朋友举各种颜色牌表示自己心中想的颜色),按红、绿、红、绿、红、绿……逐一展示,绝大部分学生猜中了,问:

你是怎么猜的?

然后引出课题――这些磁铁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排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找规律。

(板书课题)

  二、探究中发现规律

  课件出示主题图:

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师:

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1:

有彩旗、灯笼、花朵和小朋友。

  生2:

灯笼的颜色有紫色的和蓝色的,并且是按紫色、蓝色、紫色、蓝色…………的顺序排列的。

  生3:

我发现不只是灯笼排列有顺序的,其它的也是有顺序的排列的,我想这就是这节课要学的规律吧!

  (众学生赞成地点头,老师也笑着了)

  师:

是的,这是这节课学习的规律中的一种。

同桌互相说说,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各是怎样的?

  三、模仿中理解规律

  师:

刚才,我们利用主题图来学习,发现图中的一些规律。

老师这里有一些材料,你能用一些图形摆出一条规律来吗?

(材料有红色圆、绿色三角形、蓝色正方形等)

  (学生同桌摆,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互相间评价,提问和介绍摆的规律。

  师指其中一张纸问:

  师:

请小朋友思考一下,谁能提出一个问题,小朋友们需要认真想,才能想出答案的问题。

  生:

第十八个是什么?

  生1:

蓝色的正方形。

  生2:

红色的圆形。

  生3:

绿色的三角形。

  师:

到底谁的答案对呢,不能乱猜,用什么办法证明答案对不对?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组长1:

我们的答案是蓝色的正方形,我们是一个一个地数,数出来的。

  组长2:

我们的答案也是蓝色的正方形,我们是这样想的,每一组都是按圆、三角形、正方形排列的,第十八个正好是跟每一组的第三个一样的。

  组长3:

我们组发现:

这节课的规律是几个一组,一组一组的反复出现。

  四、生活中寻找规律

  师:

那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也是这样反复出现的呢?

  生:

我们的座位按男、女、男、女、男安排的是有规律的。

  生:

红绿灯是有规律的。

  生: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是有规律的。

  生:

歌曲的节奏有规律。

  ……………………

  五、运用中体现价值

  师:

生活中很多地方应用了规律,一位师傅在铺地砖,你看他铺的地砖有规律吗?

(出示图:

有红砖与绿砖两种,只铺一行,没有规律的){学生仔细观察片刻,得出结论}

  生(齐说):

没有规律

  师:

你能帮助师傅,应用这节课的知识,把地砖铺的美观一些吗?

  反馈

  (学生向他人介绍作品中的规律,互相欣赏,体验应用规律创造美)

  案例评析

  反思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笔者认为是比较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在于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

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找规律”这一案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猜一猜磁铁颜色的游戏,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

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同时仅要求猜一猜结果,学生凭直觉做出判断,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与交流。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找规律内容具活动性和探究性,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找规律”的内容不能用“对或错”来简单的判断其正确与否,而是要听学生介绍“找的规律”有无道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充分与同学展开交流活动,注意倾听同学讲的有无道理,联系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做出判断,不断地及时地优化自已的数学知识,在合作交流中获得了发展。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个案例从主题图------学生熟悉的学校举行联欢会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还有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案例的“运用中体现价值”这一环节,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美和作用,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

 案例一:

《简易方程》

  师:

(指着天平问)这是什么?

  生:

这是天平。

  师:

(在天平的左边放上80克的砝码,右边放上100克的砝码)天平两边平衡吗?

  生:

不平衡。

  师:

你能用式子来表示吗?

生:

80<100

  师:

(在天平的左边加上一个20克的砝码)现在天平的两边怎样?

  生:

平衡。

  师:

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生:

20+80=100。

  师:

这里有一些式子,请你观察,并分类。

(40+30=70、x-8=16、92-38=54、3x=18、9+a=16、x-2y=0、18=3×6、30+4x=110)

  生:

分成两类:

不含未知数的等式一类,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另一类。

  师: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教师提出一些式子,让学生判断这些是不是方程。

然后教师指导解方程,学生模仿练习。

  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案例二:

《长方体的认识》

  (先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长方体)

  师:

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物体,观察一下它有几个面?

看面有什么特征?

  (生观察,并汇报)

  师:

再看看,它的棱又有什么特征呢?

  (生继续观察汇报)

  师:

长方体还有几个顶点?

  生:

8个。

  师:

谁来完整地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上述两个案例中教师提供素材,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多地处于控制地位。

学生通常是按教师的要求被动作答,说得是教师需要的答案。

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真正的开发,课堂上难以见到学生真实的思维碰撞。

学习不以学生的需求为转移,常常以教师的思想为中心。

这样,教育成了企业生产流水线,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的交流失去了意义。

由此引发了教师的直接说教式,问题的回答变得机械。

设计的许多问题是“小步走,步步为营”,较难的问题人为地分出了许多步骤。

教师的问题繁多而较简单,不富挑战性,导致最具有创造能力培养的机会被教师独占了,问题解决中最有价值、最有营养的那一部分被无情地砍去,付之东流。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然而,当前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课堂上出现了:

1、交流机会匮乏。

虽然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认为,数学交流对数学本身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促进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给予学生数学交流的机会,更谈不上注重学生利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交流。

2、交流模式单一。

尽管研究认为,课堂教学交流模式有三种:

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交流、师生交流与生生交流相结合。

但“目前我国课堂教学中,仍以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单向交流为主,一些少得可怜的学生交往也只是单向的静态的沟通”。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正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

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交流环境;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积累充足的交流资源;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构建多向交流的模式,创设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多向的动态的交流平台;提供充分的交流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学习在反思中交流,在交流中反思。

从而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

  让他们的思维进行真正的碰撞,在碰撞中得到发展。

  一、创造和谐环境,让开放交流成为可能。

  1、创设情境,激发交流氛围。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

师生以什么样的教学观念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

“主动”发生于学生“愿意”,而不是“强迫”,愿意是来自人对事物和活动的兴趣。

因此,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

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并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可以提出有趣的情境以刺激学生的动机,教师也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

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课时,我用PowerPoint制作的有关“西游记”的几个画面边播放边旁白:

话说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正在取经路上。

这一天,孙悟空好不容易向村民化到一个大西瓜,准备把它平均分成4份,师徒每人1份。

可是猪八戒觉得自己肚子最大,分1份不合算,于是他就对孙悟空说:

“猴哥,猴哥,能不能多分1份给我呢?

”孙悟空答应了:

“好,我就把这个大西瓜平均分成8份,拿2份给你。

”猪八戒很高兴,但他贪心不足,于是又说:

“猴哥,猴哥,好事干脆做到底,再分1份给我好吗?

”孙悟空又答应了:

“好,我就把这个大西瓜平均分成12份,拿3份给你。

”这下猪八戒高兴得手讲完故事我就问学生:

“同学们,你们认为猪八戒分到的西瓜是不是一次比一次多?

为什么?

聪明的孙悟空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猪八戒的要求?

”问题一提出,课堂顿时沸腾起来,同学们七嘴八舌地争论起来。

这样创设情境,能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转移到课堂上来,并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诱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结果、发现规律,真正做到“爱学、乐学”。

  2、经历体验,积累交流资源。

  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积累交流资源。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会有体验、有发现、有创新。

教学时,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有关的活动,获得对有关知识的体验。

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教学中,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愉悦的体验。

  例如:

在教学“7的认识”时,让学生数实物,摆学具、说过程等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

画上有7只鸡吃食、同学们摆7根小棒,第一小组有7个同学,计数器上有7个珠子等。

抽象概括时,要引导学生舍弃小鸡吃食、小棒、同学、珠子等不同因素,用它们的个数都是“7”这个共同的因素,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从而抽象出数7,进而概括出:

所有数量是“7”的物体的个数都是用数“7”来表示的。

  3、尊重学生,引导交流契机。

  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就要允许学生在向未知挑战的过程中犯点错误,并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去体验成功。

为此,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六个“允许”,即:

答错了允许重答;答的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补充,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

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相反,如果不宽容学生学习上的失败,就等于堵塞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道路,就等于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只能循规蹈矩地按照传统的学习模式被动地接受知识。

  例如:

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出示:

“小红今年9岁,她哥哥从出生到今年,只过了3个生日。

请同学们想一想,她哥哥今年几岁?

”有的同学顺口答道:

“3岁。

”但一想不对,小红今年都9岁了,怎么哥哥才3岁呢?

大家疑云骤起,谁都想知道一个正确的答案。

就在这时教师笑着鼓励他们:

“你们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吗?

自己到书上去寻找吧。

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

”至此,学生探索热情高涨,产生了学习“年、月、日”这一新知的浓厚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探索中。

  二、创设互动环境,让开放交流成为现实。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

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怎样投入于数学学习,甚至比学习何种数学知识更重要。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

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

  1、创设高效的交流小组

  设置合作交流小组,创设动态的多向交流模式,最大限度的扩展学生的交流层面,提高学生的交流频率。

设置合作学习小组,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了合适的交流环境,形成宽松的交流氛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提供了交流的保障。

  教师在学生小组交流活动中,要有意识的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调节小组的交流氛围,关注学生的交流心态,并适当调节不同层次学生的交流心理,特别是要鼓动学困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交流活动中。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是可行的。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创设多向交流的动态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多向交流的机会,扩展了交流层面,提高了交流频率,并且使学生学会了用数学语言、符号进行表达,通过反馈和评价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交流数学思想、方法和策略的能力。

  2、设置合理的角色定位

  为了使学生在交流中能做到正确的角色定位,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

  

(1)善于倾听。

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

  

(2)敢于表达。

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精练且重点突出。

  (3)适时转化。

培养学生适时转换的能力,“善于倾听”和“敢于表达”是相辅相成的,在交流活动中,既不能成为旁听者,更不能只注重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忽略了别人有益的建议。

要善于在别人的见解上完善自己的见解,在自己发言之后,收集有益的反馈信息。

要将说与听有机结合起来,有所倾听,才能有所表达,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