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懂一首诗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2693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读懂一首诗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怎样读懂一首诗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怎样读懂一首诗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怎样读懂一首诗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怎样读懂一首诗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样读懂一首诗1.docx

《怎样读懂一首诗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读懂一首诗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怎样读懂一首诗1.docx

怎样读懂一首诗1

标新立异二月花,含英咀华明诗意

-------------怎样快速读懂一首诗

一、《考试说明》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答题时存在的问题

读不懂、说不清、答不全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找到读懂古诗词的路径、角度。

2、调动相关知识关联分析,读懂古诗词。

四.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快速读懂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二、【备考攻略】

 进行诗歌鉴赏,要具备“诗歌思维”意识。

  诗歌语言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理解诗歌的难点在于诗歌表达的含蓄性,而理解诗歌的重点在于其抒情性。

 需要读者通过对诗歌词语、意象的品味来把握诗人要表达的丰富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读者具备联想与想象力来补充诗歌留白,在品味中领悟诗歌妙处,这就是“诗歌思维”。

  不少同学觉得诗歌难理解,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能根据诗歌的意象和意象组合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对意象和意境的品味领悟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就需要在平时阅读鉴赏的时候注意培养这种素养。

三、怎样才算读懂?

能翻译出大意: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知识点回顾:

诗歌按思想内容分为哪几类?

常见的思想感情又有哪些?

按内容分类:

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情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人生感慨诗、民生疾苦诗、哲理诗······

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

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

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

建功立业之豪迈昔盛今衰之感伤

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

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

黑暗官场之苦蔑视权贵之高洁

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

时光易逝之感慨愤世嫉俗之绪……

二、方法归纳

(一)、读懂诗词的字面意义。

1、注意活用

例一:

2004年北京市春季招生语文试题诗歌鉴赏题。

     新沙  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这里“税紫芝”的“税”活用为动词,即纳缴种紫芝的税.如果不清楚这里的活用现象,就无法读懂这首诗歌。

读懂诗词的字面意义是鉴赏一首诗歌的前提和关键.诗的字面意义都搞不清楚,就根本谈不上去欣赏它玩味它了.在古代诗词的遣词造句中,有明显的文言语法特点:

(1)名词活用作动词.如: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被尘埃落满,被蛀虫蛀坏)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众山似要往东方奔去)

(2)名词活用作状语.如:

捣就征衣泪墨题(用泪水化开的墨汁来题写征人的姓名)

壁月留流长夜,吟醉送年华。

(用吟诗醉酒的方式来消磨岁月)

(3)形容词用作动词.如: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生出很多(白发)]

江上青山空晚色(形容词用作动词空留下)

(4)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如周邦彦的《满庭芳》: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这里的“老”“肥”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老”和“肥”本来都是形容词,但在句中它们不是用来描写“风”“雨”的性质的.不是“风老了”“雨肥了”而是“风使莺雏成熟了”“雨使梅子长大了”

一声落尽短亭花动词的使动用法,一声清笛使短亭繁花落尽了.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即“以臣戎为耻辱.”“臣”名词作动词,称臣.

2.还原语序

诗歌的语言讲究凝练简洁.又因为格律的要求或意境的需要常用倒装句法.如杜甫的诗句: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这是典型的“语序颠倒”的句子。

其中“香稻”“鹦鹉”和“梧桐”“凤凰”应对调才是,因香稻不会啄且是被啄的,梧桐也不会栖而是被栖的。

唐以后很多人都对这两句诗有过评论,但最被认可的说法是照顾轻重音,即平仄的对应。

如按语义调整语序的话,则可改成: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此时,句子的仄声和平声各挤在一头,而没有:

香稻啄余鹦鹉粒,梧桐栖老凤凰枝.读起来上口顺畅.在古代诗词中语序颠倒的现象非常普遍.具体有下面几种倒装情况.

(1)主语后置。

谓语放在前面,崔颢《黄鹤楼》诗: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诗: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

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

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辛弃疾《贺新郎》词:

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

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

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词: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这里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和卢纶《塞下曲》诗:

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

(4)定语的位置。

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

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移前挪后。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

“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又如: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如果不重新调整语序,就无法弄懂甚至完全误解它的真正意思.以为“谢公”是“最小”的.原来“最小”是句末“女”的定语,它却被置于动词“偏怜”的前面.还原之后即“谢公偏怜最小女”。

(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春风”不受“笑”的支配,而是表示“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

李商隐《安定城楼》诗: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永忆江湖白发时归。

其他如: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应笑我多情。

)苏轼《念奴娇》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目穷千里)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3.抓诗(词)眼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

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

欣赏炼字指出并赏析下面诗句中的诗眼。

①云破月来花弄影

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细,写出了雨的多情与绵密。

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⑤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一代名相祠前的凄凉、冷落气氛。

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一枝方为“早梅”。

.例二: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福建卷)

秋 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

“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例三:

  

鲁郡东石门送杜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问:

第三联中的“落”“明”两字有何妙处?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

“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

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4.突破典故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

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

例四:

  

  遣 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

“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

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

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

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忏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例五:

孟浩然《早寒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首诗抒写了怀念故乡的深情。

诗人出游,正值寒冷之季,不免想起故乡,勾起了思乡之情,抒发了自己惆怅的乡愁。

全诗看似平淡,遣词造句却破费心思,借景抒情,一气呵成。

全诗情景交融,语言含蓄自然。

要想更深入地欣赏这首诗的深意,就必须注意“迷津”一句用了一个典故:

《论语·微子》有记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被两人讥讽事。

诗中流露的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便都从这个典故中传达出来了.

诗词中用典有三种情况,一是化用历史故事.把历史故事提炼成诗句,借以影射时事或表达思想抒发感情.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把廉颇被赵王弃用的事概括成诗句来表达他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二是引用前人的现成语句入诗.或稍加改动化用入诗.周邦彦的“前度刘郎重到”化用的就是刘禹锡的“前度刘郎今有来”.三是融会前人意境,完全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句,既有所本,又出新意.

(二)、体悟思想感情

1、整体把握,分清类型。

我们在阅读和分析时,一定要从把握诗歌的整体入手,即主要写了哪些景象,景象的总体特征是怎样的,作者感情的基本倾向等,既要深入体会,又要宏观把握。

古代诗歌从其取材范围、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九种类型。

一是送别类。

一般根据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的多是离愁别绪,依恋不舍。

二是怀古类。

有两种基本类型:

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另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

三是边塞类与思乡类。

边塞诗大都以描写战争为主题,或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或揭露战争的残酷性;而思乡诗则往往反映人们厌倦战争,渴望与亲人团圆,渴望安宁的平静生活。

四是闺怨类。

分两小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另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的向往。

五是借景抒情类和咏物言志类。

借景抒情类通过描写景物,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抱负;咏物言志类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赞扬,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或理想。

如果我们能确定诗歌属于什么类型,就非常有利于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

2、品标题——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

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

给下列两首诗选择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1.江上秋夜2.秋晚悲怀3.夜宿田家)

(宋)李觏

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

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

春水别来应到海,小松生命合经霜。

壶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

(宋)道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答:

第一首是《.秋晚悲怀》第二首《.江上秋夜》

例六:

题李世南画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

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

例七: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

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

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例八: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苏卷)

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问: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景色荒凉,怨转战跋涉遥远辛苦。

3.看作者,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

我们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处朝代国势、朝政……

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如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

请背诵下列两首诗,并谈谈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例四】阅读下面诗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问:

试分析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答:

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孤寂、惆怅的感情。

用“空”字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宿鸟归飞急"意在反衬行人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

“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愁思印象。

 

4、抓意象,把握特定含意,体味意境。

在古代诗歌中,有些意象其意义指向比较明确,而且有比较特定的内涵。

如“羌笛”本义是羌族人吹的一种乐器,曲调哀怨,多含思念;后来就用“羌笛、竹笛、羌管”来作思乡的代名词。

掌握常见意象的基本内涵,是有助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的。

诗歌中的意象不是纯客观自然的,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客观自然和谐统一的产物,即作品的意境。

鉴赏古诗,就应当深入作品的意境中去,理解诗人是如何借助抒情客体来表现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的,表现了自己的爱与憎、痛苦与欢乐、希望与追求等。

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

1.月——思乡,怀人

怀乡:

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怀人:

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例: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

例:

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5.莲——爱的象征

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

例: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芭蕉——凄凉悲伤

例: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吴文英《唐多令》: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

另外,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

例:

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8.秋蝉——高洁,悲凉

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例:

雁字归时,月满西楼。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10.柳——离情依依

例: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1.南浦,长亭——送别之所

例: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12.芳草——离恨

例: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

13.芭蕉——孤独与忧愁

例: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14.羌笛——凄切之声

例: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5.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例: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16、燕子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

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①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

②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

 

③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

   

  

例九: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

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练习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问:

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

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答:

离愁。

首先,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

“杨柳”、“杨花”、“风笛”、“离亭”。

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5、重视注释,抓暗示信息。

诗歌的语言和内容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如有时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常常运用典故等,这无疑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为此,给出一定的注释是很有必要的。

注释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到几十个字,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

介绍写作背景,那是暗示思想内容或现实意义;介绍相关诗句,那是暗示用典或其意境;介绍作者,那是暗示诗人的写作风格,等等。

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例十: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注: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

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你读出了什么呢?

(情感)

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面临处境的无限凄凉。

注释有对写作背景的必要交代,有对典故逸事的阐述,有对难于理解或易于误解的词语的解释,在理解时能起拨云见月的作用。

欣赏古代诗歌不能不联系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

命题者在编制试题时,往往会对一些影响诗歌内容理解的背景作简略注释。

从“背景”入手,便于容易体会诗歌中的内容、主旨。

例十一: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

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

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

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6、看尾句,卒章显志。

诗歌中的尾联常常是表达作者感情和观点的句子,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慨叹古今,或冀望未来。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杜甫的《望岳》:

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哲理的诗句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淮上与友人别》中从听觉、视觉方面抒发各自天涯的离愁之情的诗句是: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又如: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结尾“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又如: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7、抓颜色词,明情感。

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突破。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十二: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