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10课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2691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8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10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10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10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10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10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10课时.docx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10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10课时.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10课时.docx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10课时

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以及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十多少的实际问题。

1.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形成计算技能,发展运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2.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之前,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解决把两个数量调整为同样多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重温“求相差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两个数量相差关系的本质,初步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也为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十多少的数量关系作准备。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列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掌握比较简便的竖式书写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笔算和口算。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以及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十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难点:

根据算式的特点合理、灵活地选择笔算和口算方法,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十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四、课时安排:

共10课时:

    

连加、连减1课时

加减混合1课时

练习一2课时

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1课时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1课时

练习二2课时

机动课时2课时

区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审核人:

总第课时

课题

连加、连减

授课时间

内容

教材例

(1),练习

(1)至(4),补充习题第一页

(1)至(3)。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根据连加、连减算式主动思考笔算过程并用竖式计算,学会用竖式笔算连加、连减,掌握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的笔算方式,并能正确地笔算。

2.使学生经历连加、连减笔算方式的思考、计算过程,体会加减笔算在新背景下的应用过程,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培养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积累计算学习的经验。

3.使学生在主动思考、尝试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主动思考、认真计算的学习兴趣。

重点

难点

连加、连减的笔算方法。

教具

学具

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个性化修改

一、

回顾

整理

形成

网络

谈话:

小朋友,暑假过去了,现在我们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大家高兴吗?

你们有信心把这个学期的新知识学好吗?

你还记得上学期学习的加减笔算吗?

谁来说说加法和减法笔算的方法吗?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加、减法的新内容:

连加、连减揭示课题

 

二、

内化理解

初步应用

1.出示教材例1主题图,创设情景:

(1)

班的三个小朋友在进行折纸船比赛,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情况。

提问:

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题目提出了什么

问题?

2.学生看图,交流信息和问题。

3.引导:

要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你能列出

算式吗?

4.提出要求:

这个算式你会算吗?

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试一试。

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不同算法

5.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计算方法。

(注意学生中

有没有出现把竖式连起来写的形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6.他们的方法你都看懂了吗?

你喜欢哪种

法?

7.“试一试”:

90-25-28=

学了连加计算,你会计算连减算式吗?

8.小结:

在计算时,如果题目没有特别要求,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或口算和笔算相结合,要选择自己认为最简便的方法来计算,尽量算得又对又快。

 

三、

回顾

交流

收获

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了吗?

四、

延伸

拓展

综合

应用

下面来考考大家: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请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板演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计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第3题图:

你看懂这道题的意思吗?

谁来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摘西瓜

(1)出示第4题图:

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交流:

阿姨上午摘了38个西瓜,下午摘了46

个西瓜。

(2)学生独立解决第一个问题,集体订正。

(3)第二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

思考:

如果把问题改成这样,你能列一个算式解决问题吗?

阿姨上午摘了38个西瓜,下午摘了46个西瓜,运走60个,还剩下多少个?

板书

设计

连加、连减

例1:

19+27+26=72(只)“试一试”:

90-25-28=37

1946

+27+26

4672

19

+27

46

+26

72

 

教后记

 

区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审核人:

总第课时

课题

加减混合

授课时间

内容

教材例

(2),练习

(1)至(5),补充习题第二页

(1)至(4)。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主动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算式,学会加减混合的笔算,掌握用竖式笔算的过程,并能灵活应用口算和笔算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经历加减混合笔算的计算过程,体会加减口算和笔算在新背景下的应用,感受知识的综合应用,积累计算学习的经验,发展运算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思考、尝试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认真计算地学习习惯。

重点

难点

加减混合的笔算方法

计算时合理选择口算

教具

学具

课件

练习纸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个性化修改

一、

回顾

整理

形成

网络

谈话:

上节课二

(1)班的同学开展了折纸船比赛,今天他们又在折纸船了,不过今天他们折的纸船是要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

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情况。

 

二、

内化理解

初步应用

1.学习例2

(1)列出算式

呈现例2,让学生说说条件和问题,并连贯地说

出三个条件和问题

提问:

怎样列式?

(板书算式)

说明:

像这样的算式,有加法也有减法,叫加减混合。

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2)竖式计算

提问:

想一想,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请小朋友把课本翻到第3页,用竖式算出这道

算式的得数。

你能行吗?

学生笔算,指名板演。

学生交流竖式怎样算的,明确先算加法,再连

着写竖式算出得数。

指出:

加减混合和连加、连减一样,可以按计

算顺序把竖式连起来写,算出得数。

2.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算式。

让学生自己计算,并说明计算时如果哪一步是

以前学过的口算,也可以直接口算得数。

交流:

你是怎样算的?

(板书减法竖式)接下

来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以用笔算,也可以用口算)

讨论:

在算出减法得数22后,用什么方法算要

方便一些?

你是怎样想到用口算的?

指出: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是我们

已经学过的口算内容。

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里,遇到可以口算的可以不列竖式计算,直接口算得数。

 

三、

回顾

交流

收获

提升

提问:

上面两道题是关于什么内容的?

你通过计算这两题,有什么体会和大家分享吗?

(按算式的顺序算,竖式可以连起来写,能口算的可以直接用口算)

四、

延伸

拓展

综合

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第一行两小题。

学生分组练习,指名两人板演。

检查交流:

说说各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检

查笔算过程。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明白题意:

先算加20的得数,再算减6

的结果。

提问:

这道题你能用什么方法算?

为什么可以

用口算?

学生口算并在□里填写得数,然后校对。

指出: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是我们学

过的口算内容。

在加减混合里遇到能口算的,就可以直接用口算,这样计算比较方便。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明确计算要求,让学生说说每题里哪一步可以

用口算。

让学生计算左边一列两题,指名板演。

交流:

每题里哪一步用的笔算,哪一步用的口

算?

第二小题的竖式里66哪里来的?

(说明如果第一步用口算,第二步计算时竖式里就直接写口算的得数)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在课本上列式解答

交流算式,教师板书。

完成后让学生口答问题。

提问:

根据什么求的第一个问题?

再根据什么

求的第二个问题?

哪位小朋友能连起来说说,先根据哪两个条件求的什么,再根据什么求现在一共多少棵?

追问:

你认为这里的两个问题有什么关系?

指出:

这里求出的第一个问题的结果,是求第

二个问题的条件。

所以要先根据原来有45棵和吃了37棵,求出第一个问题的结果,才能求出第二个问题的结果。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弄清条件和问题。

请小朋友想一想:

先根据什么求第一个问题,

再根据什么求第二个问题?

想好后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让学生交流想的过程。

6.完成作业。

(1)“想想做做”第1题里自己没有做的两小题,第3题右边两小题。

(2)“想想做做”第5题列式计算在课本上。

板书

设计

加减混合

38+42-33=47(只)

3880

+42-33

8047

38

+42

80

-33

47

教后记

 

区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审核人:

总第课时

课题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练习

授课时间

内容

教材练习一1至5题,补充习题第三页

(1)至(3)。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得数。

2.使学生能选择笔算或口算的方法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提高合理运算的能力;逐步形成认真计算、追求正确的意识和习惯。

重点

难点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

教具

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个性化修改

一、

回顾

整理

形成

网络

1.回忆内容。

提问:

前两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笔算连加、连减和混合的竖式怎样写要方便一

些?

什么时候可以用口算使计算方便一些?

(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时)

2.揭示课题。

为了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今天

我们练习这部分内容。

(板书课题)小朋友要认真地练习计算,并且能用方便的方法时就用方便的方法算。

 

二、

内化理解

初步应用

1.做练习一第1题。

出示练习一第1题。

提问:

这里的题你想用笔算呢还是用口算?

为什么想到都用口算?

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交流得数。

指出: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是我们学过的口算内容。

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可以直接用口算,这样可以算得比较快。

2.做练习一第2题。

(1)完成第一行两小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交流计算过程和得数,分析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情况和原因。

提问:

这两小题各在哪一步用了口算?

你根据什么想到用口算的?

指名在可以口算的地方没有用口算的同学,说说为什么没有用口算,现在发现其他同学们为什么用了口算。

指出:

计算时要注意每一步的算式是什么,凡是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都可以用口算,这样比较方便,可以算得快一些。

(2)完成第二行两小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提问:

你觉得这两小题哪里可以口算?

交流计算过程和得数,发现错误并分析原因。

(3)练习反思。

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有什么体会?

指出: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比较复杂,计算时要认真、细致,算好每一步。

两步都要笔算时,竖式可以连起来写。

计算时还要注意每一步的算式,能用口算时可以用口算,这样可以算得快一些。

 

三、

回顾

交流

收获

提升

3.练习下面各题。

(1)说说下面每题中哪里可以用口算。

76-20+2844+8+3864-27-6

46+39-5053-9+4068+5-30

(2)计算下面各题。

34+26+2345-37+59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提问:

你用口算了吗?

各在哪一步用的口算?

指出:

有时候算出第一步得数后,发现继续计算能用口算的,也可以用口算使计算更快一些。

4.做练习一第3题。

出示练习一第3题,让学生了解题意,明确要求。

学生计算,把每次计算的得数填在括号里。

交流得数,教师板书在括号里。

引导观察:

第一小题得数都是90,请大家观察一下:

个位上3个数相加的和都是多少?

十位上3个数相加的和呢?

第二小题上面3个数的和比下面3个数的和多几?

你能从上面和下面3个相加的数中看出来多的1吗?

左边和右边比呢?

四、

延伸

拓展

综合

应用

1.完成<补充习题》1—3题

2.教师总结。

提问:

能和同学说说你的练习收获吗?

板书

设计

教后记

 

区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审核人:

总第课时

课题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练习

(2)

授课时间

内容

教材练习一增加习题,补充习题练习一第2至3题。

教学

目标

1﹒学生进一步认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得数。

2.学生能选择笔算或口算的方法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提高合理运算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的习惯。

重点

难点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

教具

学具

课前布置学生自主整理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注意要点。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个性化修改

一、

回顾

整理

形成

网络

1.揭示课题

谈话:

昨天我们一起进行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竖式计算,为了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今天我们继续练习这部分内容。

(板书课题)

 

二、

内化理解

初步应用

1.口算

32+30=35-20=36-9=56+7=

81-6=43+7=60-5=48-6=

提问:

需要竖式计算吗?

让学生们直接写出得数,展示交流,统计正确率。

指出:

遇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时候可以直接口算,这样比较快。

2.竖式计算

36+37-29=73-27+18=

27-19+57=61+26-38=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交流计算过程和得数,分析计算中出现的错误情况和原因。

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有什么体会?

指出: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比较复杂,计算时要认真、细致,算好每一步,尤其是有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

 

三、

回顾

交流

收获

提升

3.解决问题1

故事书有34本,图画书比故事书少9本,两种书一共有多少本?

谈话:

条件有哪些?

问题是什么?

追问:

要求两本书一共多少本,首先要知道什么?

图画书的本数怎么求呢?

学生列式解答,展示交流。

4.解决问题2

(1)小红想买三样玩具各一件,最多要花多少元?

最少呢?

(2)给你50元,你可以买哪两样玩具各1件?

还剩多少元?

提问:

买三样玩具什么情况下花的最多?

什么情况最少?

学生自主列式,教师交流展示,小结解决最多(少)问题的一般方法。

四、

延伸

拓展

综合

应用

25

37

43

51

5.在里填合适的数,使每条边上三个数的和都是90。

19

29

28

 

提问:

怎样理解每条边上三个数的和都是90?

根据给出的数字,你觉得先求哪个里的数最方便?

三角形可以由学生自主列式,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集体核对。

6.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练习一第2、3题。

板书

设计

 

教后记

 

区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审核人:

总第课时

课题

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授课时间

内容

教材例3,练习1至4题,补充习题第四页

(1)至

(2)。

教学

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重点

难点

理解并掌握把两种物体摆得“同样多”的方法,即增加和减少及移多补少的方法。

教具

学具

课件

圆片若干、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个性化修改

一、

回顾

整理

形成

网络

谈话: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知识我们已经学完了,这两节课我们要来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很有趣的实际问题。

大家有信心吗?

 

二、

内化理解

初步应用

出示教材例3主题图:

小军和芳芳在穿彩珠做手链和项链。

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1.引导:

说一说,谁穿的彩珠多,多多少个?

2.提出问题:

要使他们穿的彩珠一样多,有什

实验:

串珠游戏(见附件)

么办法?

 

反馈交流三种摆法:

(1)增加法

(2)减少法(3)移多补少板书

 

三、

回顾

交流

收获

提升

引导:

请小朋友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哪些体会?

比如用学具操作解决问题的活动有什么好处;解决问题的方法各是怎样想到的。

每个人先思考思考,或者同桌说一说。

提问:

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

四、

延伸

拓展

综合

应用

下面的题目你会解答吗?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用小棒摆一摆,在填空。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说一说,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2.“想想做做”第2题:

看图填空。

(1)出示第一幅图,提问:

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2)学生完成第一个问题的填空,集体交流。

(3)第二个问题,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填一填。

比较

(1)和

(2)

提问:

(1)这一题中为什么不能把多的部分再移多补少?

引导孩子比较得出结论:

多的双数可以移多补少,单数不能。

3.“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独立思考,在书上做好。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题,订正。

(2)先和同桌说说要让两边的花盆数同样

多可以怎样做。

全班交流

板书

设计

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

(1)增加法

(2)减少法(3)移多补少

教后记

 

附件1:

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名称

串珠游戏

实验目的

通过串珠游戏,使学生充分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工具

圆片

设计思路

对于这样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两串彩珠相差几个,再让学生想一想,然后用圆片代替彩珠,在桌上摆一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验步骤和方法

一、提出实验猜想

提问:

小军穿了8个彩珠,芳芳穿了12个彩珠。

要使他们穿的彩珠一样多,有什么办法?

谈话:

下面我们就来一次实验,动手摆一摆,看看有哪些办法?

二、开展实验操作

用圆片代替彩珠在桌子上摆一摆

交流:

学生代表发言,可到讲台上实物投影仪上摆一摆:

(1)用圆片分别摆出小军和芳芳穿的个数,一个对着一个地摆,可以看到芳芳摆的比小军

摆的多4个,可以在小军的那一排再摆4个圆片,他们俩的就一样多了。

(2)可以把芳芳摆的拿走4个,这样他们俩就都是8个,也一样多。

(3)从芳芳那拿2个给小军后他们都是10个,也一样多了。

交流:

想一想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提问:

除了这三种方法,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三、总结实验结论

动手做一做,可以帮助我们很方便地解决问题,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解决办法。

要想解决把两个数量摆成同样多的实际问题,可以用增加法、减少法、移多补少,这里的三种方法都是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方法。

区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审核人:

总第课时

课题

求比一个数比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授课时间

内容

教材例4,练习1至5题,补充习题第五页

(1)至(3)。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的方法,学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

难点

重点: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

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教具

学具

正方形8个,三角形5个,圆片25个,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个性化修改

一、

回顾

整理

形成

网络

谈话:

在黑板上摆出8个正方形和5个三角形。

(一对一摆)

提问:

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口头提出问题,并说出算式。

谈话:

三角形和正方形一个对一个各摆成一排,三角形摆完了,正方形还有3个,我们就可以说正方形比三角形(多3个),或者说三角形比正方形(少3个)

 

二、

内化理解

初步应用

1、出示例题课件。

引导看图,并指名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小英做了11朵花

小华比小英多做3朵花

小平比小英少做3朵花

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选择板书:

(1)小华要摆多少个?

(2)小平摆了多少个?

2、解决第1个问题。

启发:

如果用圆片代替花摆一摆,怎样摆就可以求出小华做了多少朵?

让学生动手“排一排”,组内合作,集体交流。

(提醒学生注意一对一)

反馈提问:

你知道小华摆了多少个吗?

你是怎么想的?

“算一算”。

可以怎样列式算出小华做了多少朵?

学生列出算式后,问:

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第二排圆片可以看作哪两部分?

指出:

根据摆圆片的过程可以知道,求小华做了多少朵,就是求11与3的和,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3、解决第2个问题。

启发:

如果用圆片代替花摆一摆,怎样摆就可以求出小平做了多少朵?

让学生动手“排一排”,组内合作,集体交流。

(提醒学生注意一对一)

反馈提问:

你知道小平摆了多少个吗?

你是怎么想的?

“算一算”。

可以怎样列式算出小平做了多少朵?

学生列出算式后,问:

为什么要用减法算?

第一排圆片可以看作哪两部分?

指出:

根据摆圆片的过程可以知道,求小平做了多少朵,就是求11与3的差,所以要用减法计算

比较两题:

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不同?

集体交流。

小结。

 

三、

回顾

交流

收获

提升

谁来告诉小朋友们,今天学会了什么新的本领?

说一说

四、

延伸

拓展

综合

应用

基础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各自读题,指名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学生各自在书中画一画,填一填,列式。

指名回答,并说说这样列式的道理,集体评议。

提高练习

2、“想想做做”第2、3题。

学生各自读题,独立列式计算。

指名汇报答案。

提问:

谁来说说解答这道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