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复习资料合集2835.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2657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复习资料合集283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语文复习资料合集283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语文复习资料合集283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语文复习资料合集283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语文复习资料合集283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复习资料合集2835.docx

《语文复习资料合集283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复习资料合集2835.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复习资料合集2835.docx

语文复习资料合集2835

※第二十八 氓

一、选择题

1.在《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   )。

A.风         B.大雅   C.小雅         D.颂

2.《诗经》中产生于王都附近,多数为贵族、士大夫所作,少数为民歌的是( )。

A.风         B.雅    C.周颂        D.鲁颂

3.《诗经》中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被称为(   )。

A.风          B.颂    C.大雅       D.小雅

4.“信誓旦旦”一语出自于(   )。

A.《短歌行》   B.《国殇》 C.《氓》     D.《行路难》

5.在下列诗歌中属于叙事诗的是(   )。

A.《短歌行》    B.《氓》 C.《国殇》   D.《行路难》

6.下列诗句中运用了“赋”的手法的是(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C.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D.于嗟鸠兮,无食桑椹

二、填空题

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  诗经 》。

2.《诗经》可分为 风 、  雅 、 颂 三部分。

3.《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是 赋   、  比 、 兴  。

 三、词语解释题

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愆:

拖延,错过             将:

请,愿

3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4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贿:

嫁妆                徂:

往,到

5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汤汤:

水势盛大的样子  渐:

浸湿     爽:

差错

7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8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遂:

实现               悼:

悲伤

9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10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宴:

欢乐                信:

真诚

11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

解脱

 

四、简答题

1.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反映了春秋时期男尊女卑、夫妻地位不平等的社会现实,也反映了在当时的婚姻制度下广大妇女受欺凌受损害的悲惨命运。

2.这首诗中女主人公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

女主人公真诚而善良,勤劳而忠贞。

她在被氓遗弃后变得理智、刚毅而坚强。

3.氓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氓是一个虚伪卑鄙、反复无常的小人。

4.这首诗中的对比表现为哪两个方面?

一是两个人物之间的对比,二是人物自身的对比。

如氓婚前婚后的对比,女主人公被遗弃前后的对比。

5.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中,本诗主要采用了哪一种?

以赋为主

 五、分析题

1.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写出这两小节诗中的比兴句及其比兴意义。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于嗟鸠兮,无食桑椹”比喻女子不要沉溺在爱情里。

引出“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年老色衰。

(2)从这两小节诗来看,造成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男女地位的不平等是造成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氓”的反复无常、“二三其德”是造成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

2.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请概括这一小节诗的主要内容。

写女主人公被弃后内心的痛苦以及决绝的态度。

(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两句诗的喻义是什么?

女主人公愁思无边。

(3)在这一小节诗中写到了一些往日生活的欢乐景象,其表现作用是什么?

以乐写哀,倍增其哀。

第二十九课 国殇

一、选择题

1.战国后期产生的一种新诗体是( )。

A.诗经            B.楚辞   C.大赋          D.乐府

2.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浪漫诗人是(  )。

A.李白           B.曹操    C.屈原          D.陶渊明

3.屈原的《国殇》选自( )。

A.《楚辞·九歌》   B.《楚辞·九章》  C.《楚辞·招魂》   D.《楚辞·渔父》

4.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神乐歌加工而成的组诗是( )。

A.《离骚》        B.《九歌》  C.《九章》     D.《天问》

二、词语解释题

1.操吴戈兮被犀甲。

            2.凌余阵兮躐余行。

操:

持,拿着    被:

披           凌:

侵犯  躐:

践踏

3.霾两轮兮絷四马。

            4.平原忽兮路超远。

霾:

埋    絷:

绊住             忽:

渺茫,视线不清的样子

5.首身离兮心不惩。

惩:

悔改

三、简答题

1.这首诗是为什么人而写的?

为祭奠为国捐躯的楚军将士而写。

2.诗中歌颂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歌颂了他们不畏强敌,英勇拼杀;宁死不屈,刚强勇武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为国捐躯将士的深沉哀悼和无比崇敬。

4.这首诗的前十句属于什么描写?

前十句是对战斗场面的描写。

5.“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两句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这两句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想象,由楚军将士生为人杰,推想到他们死后的威武不屈的灵魂也是鬼中的雄杰,热情地赞颂他们精神不死、浩气长存。

6.“楚辞体”最显著的标志是什么?

以六言、七言为主的杂言体,最显著特征是多用“兮”字。

※第三十课 陌上桑

一、选择题

1.汉乐府民歌在语言形式上西汉多杂言,东汉则基本上为( )。

A.四言      B.五言  C.六言      D.七言

2.在下列作品中,属于汉乐府民歌的是( )。

A.《短歌行》(对酒当歌)       B.《饮酒》(结庐在人境) 

C.《陌上桑》(日出东南隅)     D.《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

 二、词语解释题

1.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2.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好女:

美女               著:

3.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4.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坐:

因为                颇:

略微

5.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6.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

谢:

问   宁可:

是否可以          从:

使……跟从

7.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坐:

通“座”  殊:

特殊,此处指出众

三、简答题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诗揭露了上层统治者荒淫无耻的面目,歌颂了采桑女子罗敷的机智勇敢、美丽坚贞。

2.秦罗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罗敷是一个美丽坚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青年女子。

3.罗敷为什么要夸夫?

这种夸说对强化主题起什么作用?

为的是回击使君的无耻挑衅,压倒使君的嚣张气焰。

这充分表现了罗敷的不畏强暴和机智勇敢。

四、分析题

1.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1)这段文字除了描写罗敷的服饰之外,还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罗敷的美貌?

侧面烘托。

(2)在这首诗的开篇,作者为什么要极力渲染罗敷的美貌?

一方面为了突出罗敷形象的美好,另一方面也是情节发展的需要。

2.阅读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晰,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1)罗敷为什么要夸夫?

为的是回击使君的无耻挑衅,压倒使君的嚣张气焰。

(2)罗敷是怎样夸夫的?

在这段文字中,罗敷夸说了自己夫婿的美好和尊贵,分别从夫婿的服饰、官职、仪表等方面一一描写。

(3)罗敷夸夫表现了她怎样的品格?

表现了罗敷的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美丽坚贞的品格

※第三十一课 短歌行(其一)

一、选择题

1.下列作品中属于乐府旧题诗的是( )。

A.《杜陵叟》   B.《短歌行》 C.《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山居秋暝》

2.曹操诗歌的基本风格是( )。

A.雄奇奔放    B.沉郁顿挫  C.苍凉悲壮     D.飘逸奔放

3.下列诗作中,引用了《诗经》原句的有( )。

A.《国殇》      B.《短歌行》 C.《陌上桑》    D.《行路难》

4.曹操《短歌行》(其一)中的用典句有( )。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C.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D.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二、词语解释题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当:

对着              掇:

拾取

3.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4.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存:

问候              契阔:

聚散,这里是久别重逢的意思

5.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6.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鼓:

弹奏              厌:

满足

三、简答题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感叹时光易逝,功业难就;渴望招纳贤才,帮助他早日建功立业。

2.在这首诗中,哪些地方化用了《诗经》的成句?

分别用来表达什么意思?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用来表达对贤才的思慕;“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用来表达自己礼遇贤才的胸襟。

3.这首诗运用了哪几个比喻?

它们各自的喻义是什么?

以“朝露”来比喻短暂的人生;以“明明如月”来比喻品行高洁的贤士;以选枝依托的“乌鹊”来比喻寻找归宿的贤才;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来比喻贤才不厌其多。

四、分析题

分析下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乌鹊”喻指什么?

贤才。

(2)“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喻义是什么?

贤才寻找归宿。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喻义是什么?

贤才不厌其多。

(4)作者借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说明了什么?

作者以周公自比自励,表示要像周公一样虚心招纳贤才。

(5)这段文字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比喻、用典、对偶

※第三十二课 饮酒(其五)

一、选择题

1.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的开创者是( )。

A.王维        B.陶渊明  C.白居易   D.王昌龄

2.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是( )

A.汉代       B.西晋   C.东晋   D.三国时代

3.在下列诗歌中富有理趣的是( )。

A.《短歌行》 B.《山居秋暝》 C.《饮酒》(其五) D.《行路难》

4.下列诗句中属于情景交融的是( )。

A.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B.严杀尽兮弃原野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二、填空题

1.结庐在人境,  而无马车喧  。

2.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

3.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

4.写出这首诗中富有哲理意味的那一句:

“ 心远地自偏     ”。

三、词语解释题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飞鸟相与还。

       3.结庐在人境。

尔:

这样          相与:

结伴而归        结庐:

建造住宅

四、简答题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归隐后的宁静生活和淡泊心境,表现了诗人厌弃世俗、陶醉自然的人生态度。

2.这首诗可分作哪两部分?

两部分的内容各自有何侧重?

前四句和最后二句写“心远地自偏”的道理;中间四句写隐居生活的乐趣。

3.“心远地自偏”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归隐在于心志而非形迹。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好在哪里?

心与境合”,情景交融。

淡泊的心境与幽美的环境浑然一体。

5.这首诗综合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说理、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

6.这首诗体现了陶渊明诗歌怎样的风格?

语言平淡,质朴。

但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第三十三课 从军行(其四)

一、选择题

1.下列作家中属于盛唐边塞诗人的是( )。

A.王维                  B.李白    C.白居易                   D.王昌龄

2.在盛唐诗坛上,擅长七绝而且多用乐府旧题的诗人是( )。

A.王维                   B.杜甫    C.王昌龄                   D.李商隐

3.王昌龄最擅长的是()。

A.七言律诗              B.七言歌行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4.这首诗中“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的“雪山”是指( )。

A.天山                     B.昆仑山   C.祁连山                   D.岷山

5.“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夸张                     B.比喻    C.借代                     D.拟人

 二、填空题

1.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2.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3.在王昌龄的《从军行》中直接抒发战士们豪情壮志的诗句是“ 不破楼兰终不还      ”。

4.在王昌龄的《从军行》中,概括力最强、容量最大的诗句是“  黄沙百战穿金甲     ”。

三、词语解释题

1.青海长云暗雪山。

     2.黄沙百战穿金甲。

   3.不破楼兰终不还。

暗:

使动用法,使……变暗  穿:

磨穿,磨破      终:

到死

四、简答题

1.就体裁而言,这是一首什么诗?

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乐府旧题诗

2.就题材而言,这是一首什么诗?

这是一首边塞诗

3.这首诗抒发了戍边战士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戍边将士不辞艰危、誓死破敌的豪情壮志和英雄气概

4.这首诗前三句的写景和抒情,对于第四句的抒情起了什么作用?

起到了铺垫和反衬的作用。

前三句渲染了边塞环境的艰苦和战斗的频繁激烈,这就更加反衬了戍边将士誓死破敌决心的可贵。

※第三十四课  山居秋暝

一、选择题

1.作品融诗、画、音乐于一体,风格清新淡雅、意境幽远的唐代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王维       D.白居易

2.在下列诗人中,属于田园山水诗派代表作家的是( )。

A.王昌龄         B.王维    C.岑参       D.李商隐

3.在下列作品中,属于五言律诗的是( )。

A.陶渊明的《饮酒》          B.杜甫的《蜀相》

C.李商隐的《无题》          D.王维的《山居秋暝》

4.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 )。

A.五言律诗     B.七言律诗   C.五言古诗     D.五言绝句

 二、填空题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这首诗中描写声音和人物活动的诗句是“ 竹喧归浣女      ”。

3.这首诗中以动衬静的两句是“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4.这首诗中直抒胸臆的两句是“ 随意春芳歇 ,   王孙自可留    ”。

三、词语解释题

1.山居秋暝。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暝:

黄昏            浣女:

洗衣服的女子

3.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随意:

任随    歇:

消逝;凋谢

 四、简答题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本诗的景物描写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本诗前六句为景物描写,可分作三个层次。

首联为第一层,勾画出雨后山村的总体氛围;颔联为第二层,描写了山中之景物;颈联为第三层,由物及人,写了山中人们的生活景象。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意趣?

抒发了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

3.这首诗的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

4.这首诗描写秋夜山景的旨趣何在?

以山村的宁静美好,反衬官场的污浊黑暗,表达自己宁静、淡泊,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

※第三十五课 行路难

一、选择题

1.我国古代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 )。

A.杜甫   B.李白   C.白居易   D.陆游

2.《行路难》是一首()。

A.叙事诗   B.怀古诗   C.抒情诗   D.讽喻诗

3.李白《行路难》中“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象征意义是( )。

A.心绪茫然 B.壮志难酬 C.前途暗淡 D.世路艰险

4.李白的《行路难》是一首( )。

A.七言绝句 B.七言律诗 C.七言歌行 D.近体诗

5.在下列作品中,采用了乐府旧题的是( )。

A.王维的《山居秋暝》B.李白的《行路难》

C.杜甫的《蜀相》   D.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填空题

1.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

2.在本诗中使用了关于吕尚典故的诗句是“ 闲来垂钓碧溪上”。

3.在本诗中使用了关于伊尹典故的诗句是“ 忽复乘舟梦日边”。

4.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词语解释题

1.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

菜肴   直:

价值

2.多歧路,今安在?

安在:

在哪里

3.直挂云帆济沧海。

直:

径直,直截了当,表示毫不犹豫   济:

渡过

 四、简答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情?

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由于当时的黑暗现实所产生的仕途艰难的苦闷,又表现了诗人出于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而产生的对前途的希望。

2.这首诗分为哪几个层次?

划分层次的依据是什么?

这首诗可以分作五个层次。

第一层写诗人内心的茫然与压抑;第二层写诗人内心的愤激与不平;第三层写诗人对前途的希望;第四层写诗人回到现实的苦闷;第五层写诗人对未来的自信。

划分层次的依据是诗人感情的起伏变化。

 五、分析题

1.阅读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诗句,然后回答问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1)前两句诗人极力写酒美肴佳有什么作用?

对后面两句诗起铺垫作用

(2)后两句诗属于什么描写手法?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细节描写。

表明了诗人茫然、压抑、悲愤的心情。

2.阅读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诗句,然后回答问题: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1)前两句诗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

有何寓意?

比兴象征的手法。

以自然界道路的艰险,比喻世路的艰险,象征诗人仕途受阻的艰难处境。

(2)后两句诗所用典故涉及到哪两个人物?

诗人用这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吕尚和伊尹。

表达了诗人并未因眼前时运不济而丧失信心,他对未来仍充满信心和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