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人民医院党支部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2570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人民医院党支部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二人民医院党支部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二人民医院党支部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二人民医院党支部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二人民医院党支部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人民医院党支部工作报告.docx

《第二人民医院党支部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人民医院党支部工作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人民医院党支部工作报告.docx

第二人民医院党支部工作报告

第二人民医院党支部工作报告

20**年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在全体职工的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

一、加强党的理论学习,促进基层党的组织建设

今年,党支部把加强理论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点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了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学习贯彻。

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年共召开民主生活会4次,建立起了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对《党员管理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等制度进行了健全规范。

二、强化医院信息化管理、增加医疗服务项目、促进社会和经济效益双赢

为加强医院的快速发展,首先加强医院信息化管理,对规章制度进行了健全和完善,用指纹仪代替传统考勤模式、在重点出入口安装监控系统、在重点科室安装医疗设备漏费管理系统、安装电子病历软件系统、建立多媒体会议室。

其次,新增设五大科室并安装了供氧系统,配备了飞利浦数字化X射线摄像系统(DR)、进口腹腔镜、臭氧治疗仪等大型医疗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医疗环境,方便了患者就医,社会和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20**年全年住院病人8400人次,同比增加25%,门诊病人79000人次,同比增加20%;开展手术1550台;业务收入达到2200万元,同比增加20%。

三、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开展了四期职业道德教育,使每名医护人员都牢固树立“生命之托重于泰山”的责任意识。

医院选派了10名临床医生和5名护士先后到市中心医院、工程学院附属医院、邯郸市第一医院医院和省级医院进修学习半年,并聘请市中心医院专家来我院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了3期培训,同时开展了医护大练兵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安全和经济的医疗服务,全年无一例医疗事故发生。

四、关注健康、关爱弱势群体,把公益事业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开展大型进村入户义诊活动多次;为双井镇民政事业中心的孤寡老人送温暖活动5次,赠送物资多次。

五、落实职工福利待遇,确保职工切身利益

着手安排缴纳全院在职职工及退休职工20**年医疗保险及养老保险;为全院在职职工兑现了绩效工资;成立了职工食堂、为在县居住的职工配备了班车,并分别给予午饭、车费补贴。

第二人民医院工作总结10篇

第一篇:

对口支援工作总结

二院依据卫农秘〔20**〕76号、卫农秘〔20**〕8号及怀卫医〔20**〕8号的文件精神与要求,医院高度重视,积极配合,认真安排,目前工作开展顺利,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明确任务。

医院成立了对口支援管理领导小组,由分管副院长担任组长,积极组织安排对口支援相关工作。

制定了对口支援工作实施方案,奖惩及保障机制。

与包集中心卫生院及双桥集镇中心卫生院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书》,建立了沟通协调机制,明确了工作目标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我院积极主动与卫生院领导商讨受援工作计划,两院领导多次商讨,根据卫生院的技术、设备、人员梯队和业务工作发展实际需要,在认真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对口支援实施方案,为确保对口支援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对口支援医院的实际情况,研究制订了比较系统的帮扶计划,全面进行医疗帮扶。

二、选派医生,驻点支援。

共选派了心血管内科医生,消化内科医生郭伟等2名思想作风好,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身体健康,能够指导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开展工作,分别对口支援包集中心卫生院及双桥集镇中心卫生院。

派驻的医师实际工作能力强,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有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意识,进行带教查房、门诊诊疗及学术讲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开展义诊活动,服务百姓。

积极响应卫生局的号召,进行“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大型义诊活动周,分别对口支援了双桥集镇卫生院和包集镇卫生院。

两位专家在下雨的情况下仍坚持义诊。

义诊两天来,为患者测血压、医疗咨询共达300余人次,发放宣传材料400余份,取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我院将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依照上级领导的指示与要求,乘着“医院对口支援工作”的东风,开拓创新,让“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深入人心,让基层的广大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第二篇:

重点专科工作总结

自科室创建市重点培育科室以来,在局领导、院领导的关怀下,科室各方面建设有了一定的提高,在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全科共有医护人员28人,其中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8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14名。

科室开设床位58张。

拥有日本进口的Olympus电子胃镜、电子肠镜,内镜工作站、以色列智能胶囊内镜,碳14呼气试验检测仪,心电监护仪,心电除颤器,十二导联心电图,静脉输液微量泵等先进设备。

开展消化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疾病的诊治。

如消化性溃疡、肝硬化、重症胰腺炎、胃肠道息肉、消化道肿瘤、功能性胃肠病、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肝脏病合并糖尿病、糖尿病合并胃轻瘫、顽固难治性腹水回输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相关疾病治疗。

内镜下空肠营养管植入,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下药物喷洒、黏膜下注射、高频电凝、钛夹等止血治疗,急诊上消化道异物取出,高频电切治疗胃肠道息肉、出血及内镜下消化道肿瘤综合介入治疗等先进技术,消化道狭窄的扩张及支架置入术。

与影像科、B超室合作开展肝穿刺、CT及B超对消化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与放射介入科合作开展选择性血管造影及消化道出血、肝癌、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加强科室人才和年轻医师的培养,督促并定期考核,使年轻医师通过自身努力及上级医师的带教,很快掌握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并独立值班、处理常见的危急重症病人。

选派一名主治医师外出进修学习,通过不断参加继续教育、进修等手段使科室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引进高级职称医师一名,招聘本科生两名。

重视和加强科研及三新项目的应用,先后参加省内、市内学术活动16人次,和医学界同行进行业务学术交流,承办市级继教学习班一次,在CN刊号杂志上发表医学论文2篇。

20**年又新购置老肯牌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设备一套,BC-50型高频电刀一台,内镜附件若干配件等。

院长对医学重点专科建设负总责,分管副院长具体负责。

对学科建设的正常运转和业务、科研发展目标的实施、人才梯队建设进行指导、监督,增加学科建设的投入,搞好配套建设,做好后勤保障,提供相关的仪器设备、人员培训及科研所需的便利。

医院配套条件有飞利浦DSA(1000mA大C臂)1台;西门子MRI1台;西门子DR两台;西门子双排螺旋CT1台;东芝单排CT1台;数字飞利浦胃肠机1台;飞利浦7500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发光分析仪;麻醉机等。

重点学科的建设使患者不出本地就能得到及时、较好的检查和治疗,解决了广大基层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

提高了在我院进修学习乡镇医师的诊治技能。

同时也提升了本地区医疗技术水平。

对科室参加省内外学术活动交流,学习新理论,掌握新知识,引进新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奠定了基础。

第三篇:

介入科工作总结

20**年即将过去,在院长和党支部领导下,在院办、医务科、科教科、总务科、采购部及各临床科同道的支持和协作下,介入科全年的工作在诸多方面,在20**年的基础上又迈上了新的台阶,具体如下。

介入科是集医学影像诊断和治疗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全年我科进行各期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癌、肺癌、肝血管瘤、宫颈癌膀、肾癌介入治疗80余人次,肝脏和肺脏及组织活检供10余例,食道支架植入10余例,开展部分脾动脉栓塞10余例,成功地治疗脾功能亢进、凝血功能异常、消化道大出血等顽固性难治性疾病;胎盘植入、异位妊娠、子宫肌腺症、子宫肌瘤介入微创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PTCD术、泌尿系及生殖系手术、外伤、晚期肿瘤顽固性及急性大出血介入治疗。

各期肝癌的介入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更具经验,早、中期肝癌介入治疗疗效进一步提高,5年生存率大幅上升超过50%,部分肿瘤患者介入治疗达到临床治愈;中、晚期肝癌治疗水平右上新台阶,改变了以往以姑息治疗为目的的观点50%患者生存期超过2年,部分患者超过4年;使今年我科肝癌总体介入综合治疗水平疗效达到省内乃至国内先进水平。

肝硬化腹水、门静脉高压、消化道反复大出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顽症,临床治疗非常棘手,每年消耗大量医疗资源,患者随时会大出血死亡,我科率先提出通过脾动脉栓塞预防和治疗该类疾病,取得良好疗效,20**年通过升级科研鉴定,目前已经示数十例患者受益,患者花钱少,创伤小,恢复快。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急症,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突发性肺动脉栓塞死亡,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慢性急性发作的介入治疗是今年我科又新开展了一项重大的新型技术,COCKETT综合症治疗,起点高,从早期到中晚期复杂病变,治疗涵盖闭塞静脉血管穿刺、静脉造影、导管溶栓、碎栓、取栓、狭窄血管球囊扩张,植入腔静脉滤器及髂静脉支架植入的多项技术,截止20**.12月底今年已完成10余例手术,部分患者避免急性肺栓塞死亡,同时患者下肢大静脉恢复正常血液循环,症状明显消失,最重要的是患者不但避免截肢,还恢复了劳动能力。

医院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1新购进肿瘤射频消融仪,今年已经开展了3例肿瘤射频消融治疗,疗效满意,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在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方面,20**.6参加《第7届全国介入放射学在急救医学中应用研讨会》,《全国第十四届外周血管病新技术研讨会》,《省第三届妇产科介入研讨会》,医学院介入科主办20**.7《地区介入沙龙》。

4篇科技论文正在撰写,2篇《医学院学》和《淮海医药》杂志报录用。

第四篇:

消化内科工作总结

自科室创建市重点培育科室以来,在局领导、院领导的关怀下,科室各方面建设有了一定的提高,在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全科共有医护人员28人,其中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8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14名。

科室开设床位58张。

拥有日本进口的Olympus电子胃镜、电子肠镜,内镜工作站、以色列智能胶囊内镜,碳14呼气试验检测仪,心电监护仪,心电除颤器,十二导联心电图,静脉输液微量泵等先进设备。

开展消化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疾病的诊治。

如消化性溃疡、肝硬化、重症胰腺炎、胃肠道息肉、消化道肿瘤、功能性胃肠病、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肝脏病合并糖尿病、糖尿病合并胃轻瘫、顽固难治性腹水回输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相关疾病治疗。

内镜下空肠营养管植入,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下药物喷洒、黏膜下注射、高频电凝、钛夹等止血治疗,急诊上消化道异物取出,高频电切治疗胃肠道息肉、出血及内镜下消化道肿瘤综合介入治疗等先进技术,消化道狭窄的扩张及支架置入术。

与影像科、B超室合作开展肝穿刺、CT及B超对消化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与放射介入科合作开展选择性血管造影及消化道出血、肝癌、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加强科室人才和年轻医师的培养,督促并定期考核,使年轻医师通过自身努力及上级医师的带教,很快掌握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并独立值班、处理常见的危急重症病人。

选派一名主治医师外出进修学习,通过不断参加继续教育、进修等手段使科室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引进高级职称医师一名,招聘本科生两名。

重视和加强科研及三新项目的应用,先后参加省内、市内学术活动16人次,和医学界同行进行业务学术交流,承办市级继教学习班一次,在CN刊号杂志上发表医学论文2篇。

20**年又新购置老肯牌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设备一套,BC-50型高频电刀一台,内镜附件若干配件等。

院长对医学重点专科建设负总责,分管副院长具体负责。

对学科建设的正常运转和业务、科研发展目标的实施、人才梯队建设进行指导、监督,增加学科建设的投入,搞好配套建设,做好后勤保障,提供相关的仪器设备、人员培训及科研所需的便利。

医院配套条件有飞利浦DSA(1000mA大C臂)1台;西门子MRI1台;西门子DR两台;西门子双排螺旋CT1台;东芝单排CT1台;数字飞利浦胃肠机1台;飞利浦7500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发光分析仪;麻醉机等。

重点学科的建设使患者不出本地就能得到及时、较好的检查和治疗,解决了广大基层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

提高了在我院进修学习乡镇医师的诊治技能。

同时也提升了本地区医疗技术水平。

对科室参加省内外学术活动交流,学习新理论,掌握新知识,引进新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奠定了基础。

第五篇:

医学重点专科建设工作总结

一、情况简介

(一)研究方向

1、颅脑(颅底)肿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2、神经介入技术临床应用;

3、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

4、重度颅脑损伤监护与救治。

(二)队伍组成

科主任(副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1人,

高年资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4人,专科护理人员30人。

(三)专科建设

我科创建于20**年,是地区最早成立的神经外科(含NICU-专科重症监护室)。

现有医师8人,护理人员30人;设神经外科病区和专科重症监护室,共51张床位(其中监护床位10张),分两个护理组。

(四)人才培养

现任学科带头人、科主任,系统进修学习于北京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神经外科一年(1997年1月~1998年2月);

科副主任1人,进修于省立医院神经外科(20**年3月~20**年2月);

主治医师1人,进修于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介入组(20**年3月)。

(五)标志性成果

1、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如颅脑外伤、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各种颅脑(颅底)肿瘤手术治疗等。

2、神经介入技术已应用临床,如全脑血管造影术、急性脑梗塞超早期动脉内溶栓取栓术、脑动脉瘤栓塞术、脑血管狭窄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等。

其中部分手术已能独立完成。

二、建设计划完成情况

1、经过不懈努力,20**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良好,预期目标基本实现。

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年度人才培养计划完成,神经介入新技术引进并已开展。

选派主治医师1人,赴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专项学习神经介入技术一年,20**年3月学成归来,随即将新技术应用于临床,依托本科室力量(非介入科),现已独立开展全脑血管造影术、急性脑梗塞早期动脉内溶栓取栓、缺血性脑病血管狭窄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等。

截止年底共计完成全年血管造影术30例,各种神经介入治疗16例。

(2)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不断提高,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提高,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早已应用于脑内血肿清除术、颅脑肿瘤切除术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更复杂的颅底肿瘤显微切除术。

全年共计完成各类显微手术15例,其中颅底肿瘤显微切除术6例。

(3)全年发表论文4篇。

2、目前,有关神经介入治疗方面的科研已进入选题、论证和初始方案的设计阶段。

在开展治疗工作的同时,正完善组织架构及分工,积极筛选、收集病例样本资料,争取1~2年内科研查新、立项。

近年来,急性脑血管病已成为常见多发、致死致残率高,严重危及城乡居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由于此类疾病发病来势凶猛,故长途辗转到大城市、大医院不仅风险高,更严重的是往往错失了最佳手术时机,因此,开展此项技术,就地及时救治已成为本地区医疗事业发展必需解决的迫切需求和现实问题。

而近年来,神经介入技术日渐成为非常有效的救治手段正日益受到业内的重视和患者的青睐。

但由于该项目对技术要求高,操作复杂,风险大,且相关设备投资巨大,治疗费用亦不菲,故本地区目前仅少数几家大医院在开展,且技术水平及应用范围仍有待提高和扩展。

目前,地区仅我科率先开展此项技术的临床应用,正积极、稳妥地不断推进。

3、学科队伍组成:

学科带头人:

张志田,男,52岁,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1985年7月本科毕业于皖南医学院,1985年7月~20**年10月于三院神经外科,历任住院、主治和副主任医师。

1997年1月~1998年2月,赴北京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神经外科系统进修一年,1998年5月~1998年底,负责三院重症监护室临床筹建工作。

20**年11月迄今于二院任神经外科主任并负责重症监护室工作。

具有长期、丰富的神经外科、重症监护临床经验和双重专业经历、背景。

业务涉及重度颅脑损伤救治、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脑积水腹腔分流、各种颅脑(颅底)肿瘤显微切除术及癫痫外科治疗等。

后备学科带头人:

崔颖,男,39岁,高年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待批)。

1999年7月本科毕业于医学院,同年于二院神经外科工作。

20**年3月赴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进修一年,重点学习各种颅脑肿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技术骨干:

黄俊杰,男,35岁,高年主治医师。

20**年7月本科毕业于医学院,同年于二院神经外科工作。

20**年3月~20**年2月,赴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介入组进修一年。

陈士祥,男,37岁,高年主治医师。

20**年7月本科毕业于医学院,同年于二院工作。

安排20**年3月赴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进修一年。

4、单位支持措施的落实及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

为支持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医院制定了多项政策、措施及资金保障,其中包括:

一次性奖励新挂牌重点学科,科室奖金增加5%;新晋重点学科的中级以上技术人员年终考评有相应加分;在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及获得省市级科研成果均有相应奖励;开展技术病例所产生的医疗纠纷责任主要由医院承担;重点学科开展技术项目所需必备的设备,优先购进、配备并保障资金的落实等。

20**年医院为我科更好地开展神经介入,提高诊疗水平,投巨资相继新引进德国西门子64排128层螺旋CT机一台,可进行CTA检查,使我科脑血管病例的无创、快速诊断与筛选成为可能;又专门新引进飞利浦血管造影机(大型C臂)一台。

目前,相关功能成功开发、诊疗常规开展。

5、提高与示范作用

(1)有力促进了我科人才队伍建设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年轻医师积极钻研业务,3名高年资主治医师相继外出赴省内外“三甲”医院专科进修学习,使新技术不断引进、开展,后备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形成科室业务快速发展的新动力、良性发展的新局面。

(2)我科具有特色专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为130万人民乃至周边地区更高的医疗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使得20**年大病(包括脑肿瘤、急性脑血管病等)不出县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目前,我科积极开展各项临床技术应用的同时,正争取市级医学继教项目,开展专题研讨会,活跃学术气氛,扩大学术影响,以提高我科学术地位。

现已有相当一部分外出打工病人返乡到我科检查、治疗,重点专科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不断提高。

6、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重点学科建设不仅是等级医院建设的重要标志,更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应引起所在医院的高度重视。

如我院虽重视学科建设,也出台一些鼓励、支持政策,但尚缺乏系统完善的、相对稳定可操作性强的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建议医院尽快出台一部二院重点学科建设相关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完善的各项配套政策,全力支持重点学科建设,巩固已取得的成绩,为重点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六篇:

神经外科工作总结

20**年时我院成功晋级“二甲”医院后第二个年头,也是二院踏上新的征程──创建“三级”医院的开局第二年,在医院的统一布署下,科室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创建工作中。

首先,认真学习、了解新版三级医院专科临床技术标准,对照我科已开展工作,明确可以开展或经过努力可以开展的技术,哪些是不具备硬件设施或技术水平达不到的项目,找出差距和今后努力的方向,积极申报必备的设备,创造条件,积极开展临床技术标准项目。

其次,在科室管理中重点加强了医护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了大家的医疗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了岗位职责的监督,完善了分组和加强了二线班的管理。

同时全年加强了病案管理工作。

在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上下功夫。

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有关各种专科伤病的规范化诊疗流程不断出现,科室根据三级医院的要求和临床工作的需要,组织学习、实施各种诊疗规范。

最后,在科室管理软件上下功夫。

在“上二甲”经验基础上,按照“三级”医院的要求,尽早建立、建全科室各种管理软件,由专人负责督导,日常工作中认真执行。

在院领导支持下,经过全科上下共同努力,今年基本完成年度计划的工作目标完成技术项目十项中的五项。

全年共收治手术病人73人次,其中三、四类手术32例。

全年未发生确定的医疗事故,经济、社会效益明显。

全年共参加市、省级学术交流8人次,在国家级学术期刊《淮海医药》发表论著1篇.

第七篇:

麻醉科工作总结

20**年,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下,在科室领导下全科医护人员,紧紧围绕加快科室发展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巩固和加快麻醉科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与管理,在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全科素质方面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思想政治及医德医风方面

1.全科医护人员响应院党委号召,积极参与院党委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活动,从思想、政治上与院党委保持一致。

继续深入学习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差错事故防范制度、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防范预案和处理条例等等每月一次,并作好学习记录和登记。

2.坚持医德规范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医德医风涉及医院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要求所有医护人员对照学习,共同提高。

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建设服务型、责任型、效能型、廉洁型科室。

本着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工作态度,及时自查自纠,认真抓好民主评议医德医风建设。

全体人员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树立了微笑服务,廉洁行医的服务理念,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做到凡事都换位思考“假如我是病人”,坚持做好关心每一位病人、做好每一项工作,加强与病人的沟通,加强与手术医生的沟通,满意地协助手术医生完成各台手术。

二、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

1.根据医院的安排和要求,认真部署和落实,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保证医疗和护理质量,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完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强化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建立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麻醉科手术室是高风险的临床科室,一切工作以质量为核心,为了把医疗护理质量真正摆上科室管理的核心地位,我们强化了各质量管理者的责任。

各医护小组将质量管理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形成人人参与、各尽其责、层层把关的质量安全氛围。

3.落实各项核心制度,加强手术和麻醉医疗安全管理。

实行患者病情评估制度,加强围手术期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各种诊疗工作常规,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

4.建立麻醉操作主治医师负责制,规范麻醉工作程序。

加强对麻醉术中和术后患者的监护,实施规范的麻醉复苏全程观察,及时处理麻醉意外,截止目前我科医疗事故发生率继续为零。

5.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每间手术室每周一次采样送检监测,患者院感发生率为零。

三、医疗业务及医学继续教育完成情况

截止20**年9月底,我科完成门诊静脉麻醉数为242例,基本持平上一年度情况;住院部麻醉总例数3040例(其中颈丛麻醉85例、臂丛麻醉80例、全身麻醉1035例,椎管内麻醉1840),;参与病房急救95人次。

并成功抢救治疗一例濒临死亡的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呼吸衰竭患者;今年我科开展了可视化插管技术等新项目,减少了插管并发症,提高了插管成功率。

今年麻醉科室全体工作人员全部完成继续教育任务,合格率100%,并派出1名同志外出进修学习,为麻醉科室引进新技术,新理念。

四、20**年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1、现代麻醉技术建设有待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可视化麻醉、精确靶控麻醉、疼痛诊疗方面,有待引进专业设备和药物,为其向纵深发展和拓展业务范围提供必要的保障。

2、随着疼痛门诊的开诊,重症医学治疗科(ICU)收治危重病人,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