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辨析并修改病句教案课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2389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辨析并修改病句教案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辨析并修改病句教案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辨析并修改病句教案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辨析并修改病句教案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考语文辨析并修改病句教案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辨析并修改病句教案课时.docx

《高考语文辨析并修改病句教案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辨析并修改病句教案课时.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辨析并修改病句教案课时.docx

高考语文辨析并修改病句教案课时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辨析并修改病句教案(6课时)

    全国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对句子的考查要求之一是:

“辨析并修改病句。

”所谓病句,是指句子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或修辞不当,或不合事理逻辑等的句子。

病句种类繁多,《考试大纲》规定考查六种“病句类型”: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

逻辑”。

其中前四种语病属语法毛病,表意不明属修辞毛病,不合逻辑属逻辑毛病。

这项考试能力层级为D级——“表达应用”。

    辨析病句,是指对病句的辨别与认识,它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能力,是修改病句的基础。

修改病句,是就语病的动手修改而言的,它是语言表达较高的能力要求。

   一、“辨析病句”指要

   辨析病句,首先要明确语病的类别。

记住《考试大纲》中指出的六种病句类型及其基本特点,适当记忆一些典型语病例句,是十分必要的。

解题时可进行“对号入座”,举一反三,从而找准病因,作出判断。

其次,要掌握病句辨析的方法。

   1、语感审读法

   在审读过程中,从对语言的感性认识上察觉语句是否有毛病,如果觉得句子别扭,就再作分析比较,从而找到病之所在。

用这种办法做题,要做到胆大心细。

胆大就是要敢于大胆地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心细就是要有仔细分析和查找语病的耐心,二者相辅而行。

   2、句意分析法

   (1)看句意是否明确。

一般地,一句话只能有一种理解,即一句话表达惟一的一个意思。

如果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是歧义句,就犯了句意不明的毛病。

    

(2)看前后句意思是否合事理。

例如:

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

很显然,“伪劣产品”是不会有人仿造的。

那些不法之徒是要通过伪造“名牌产品”来赚钱。

这句话不合事理。

   3、主干枝叶梳理法

   综观全局,运用语法手段,先理出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宾语),审查句子的主干是否有搭配不当的错误;再清理句子的枝叶(定语、状语、补语),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

   4、造句类比法

   有的句子是否有语病,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仿照原句的结构另造一个常用的句子,经过分析比较,从而确定该句是否有语病。

   5、逻辑分析法

   有的语病不好从语法上找出毛病,这时要从事理上对其进行分析,主要看其是否违反事理。

进行逻辑分析,要注意从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多个侧面对句子进行分析。

    6、关联词语检验法。

    关联词的特点较普遍是成对出现的,如果上下文的关联词出现了问题,句子也会是病句。

此法主要是用来检查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存在问题。

如“不管我在那里有了职业,却是被资本家雇佣的”,上下句不存在条件关系,而应改为“尽管”表示转折关系。

    7、标志搜索法

    有些句子本身具有一定的标志性,其语病往往就出现在那有标志的部位,如有多个否定词的句子,往往出现否定不当的错误;有“能否”、“是否”等词语的句子,往往出现一面与两面不对应的错误;介词结构在句首的句子,往往出现介词结构掩盖主语的错误,等等。

做题时,可根据这些特点,顺藤摸瓜,准确地找到病症所在。

    8、“对号入座法”

    熟知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辨析的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六种病句类型及其基本特点,适当记忆一些典型语病的例句,解题时进行比较排除,从而找到病因,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修改病句指要

    修改病句必须明确修改病句的原则,掌握修改病句的方法。

   1、修改的原则

   修改时既要改正句子的错误,又要充分体现句子的原意,而且还要尽量保留原句的基本结构和词语。

揣摩、恢复造句原意,“多就少改”——这是修改病句的原则。

切忌改变句子的原意。

能调整语序的就不能增删;改一处能解决问题,就决不能改两处。

   2、修改的步骤、方法

   

(1)审明要求。

  根据题目要求,有的要修改使用不恰当的句子,有的要修改语法上有毛病的句子,有的要删除多余的词句等,在明确要求的基础上,通观全段,联系上下句,找出“病点”进行修改。

    

(2)辨清类型。

  运用“辨析病句”的分析方法,对语段进行“细致阅读”,分清语病类型,确定病因,再作相应的修改。

    (3)方法对症。

  确定病处后,便着手修改。

修改的方法主要有:

①删:

删去多余的内容,主要用于成分多余、重复、啰嗦、自相矛盾等类型的病句。

②换:

主要用于搭配不当、用词不妥当、错误等类病句。

③增:

主要用于成分残缺等类病句。

④调:

主要用于语序不当等类病句。

一、“语序不当”病句分类例析及备考提示

1、定语和中心词次序不当

    例①:

由于纺织工厂努力提高生产质量,我国棉布的出口深受各国顾客的欢迎。

    析:

“棉布的出口”与“深受……欢迎”不搭配,实际上“深受…欢迎”是“出口的棉布”,定语和中心词位置颠倒。

“棉布的出口”应改为“出口的棉布”。

    例②:

近年来,龙口市各行政村以南山精神为动力。

在新农村建设中励精图治、辛勤耕作,描绘着家园未来美好的远景。

(2006年高考山东卷)

    析:

此句语病有二:

一是语序不当.“家园未来美好的远景”应为“未来家园的美好远景”;二是不合逻辑,“描绘着”是进行时态,而“未来美好的远景”则是将来时态,两者不能混用。

    2、把定语误放在状语的位置上

    例①:

广大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进行改革的热情。

    析:

“无比的”本是“热情”的定语,误放在“进行”前的状语位置,故应将“无比的”调至“热情”前,并删除“的”。

    例②:

“2006年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世界园艺博览会历届占地面积最大、活动最丰富、演艺最精彩的一次盛会。

(2006年高考辽宁卷)

    析:

“历届”语序不当。

应为“是历届世界园艺博览会占地面积……”。

    3、多项定语次序不当

多项定语与中心语的正确顺序一般是:

①表领属性的或时问、处所的②指称或数量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

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

如:

我们学校的(表领属)一位(数量)有3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词)语文(名词)女(名词)教师退休了。

    如果不按这个顺序排列就是语序不当,渎起来就别扭。

    例: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里陈列着好多种当年周恩来使用过的东西。

(2005年高考江西卷)

    析:

“好多种”不能修饰“当年”,应移至“东西”前;“当年”一词应置于”周恩来”之后。

另,“东西”一词显得不够庄重,改为“物品”要妥当些。

    4、状语和中心词次序不当

    例①:

每一个有志气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四化建设有贡献的人。

    析:

“将来”应移至“成为”之前作状语。

    例②:

与作家不同的是,摄影家们把自己对山川、草木、城市、乡野的感受没有倾注于笔下,而是直接聚焦于镜头。

 (2004年高考湖南卷)

    析:

语序不当.“摄影家的……倾注于笔下”这句中的“没有”应调到“把”前面。

改为“没有把自己对山川、草木、城市、乡野的感受”。

    5、把状语误放在定语的位置上

    例:

应该发挥广大青年的充分的作用。

    析:

将“充分”调至“发挥”前,并删掉“的”。

    6、多项状语次序不当

多项状语排列顺序一般是:

①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②表时间的名词或介宾短语③表处所的名词或介宾短语④表范围或频率的副词⑤表情态的形容词⑥表对象的介宾短语。

如:

那位失主为表谢意(表目的),昨天(表时间)在电视台(处所)又(副词)诚挚地(表情态形容词)为他(表对象)点了一首歌。

    如果不按这个顺序排,就会使句子结构混乱。

    例:

为了写好老师布置的论文,在阅览室里许多同学近几天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析:

应改为:

为了写好老师布置的论文(目的),许多同学近几天(时间)在阅览室里(处所)如饥似渴地(情态)阅读着。

7、主客体次序不当

例:

勒萨日在过去对中国读者是比较生疏的。

析:

“中国读者”与“勒萨日”应对换位置,主客体关系才恰当。

  8、谓语次序不当

   例:

全厂职工讨论和听取了厂长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报告。

    析:

应先“听取”后“讨论”,才符合逻辑顺序。

    9、主语次序不当

    例:

 学生、领导和老师都参加了开学典礼。

    析:

主语的次序不当,应改为“领导、老师和学生”或“学生、老师和领导”。

    10、并列成分前后照应不周

    例:

对调整工资、发放奖金、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等问题,文章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2006年高考湖北卷)

    析:

语序不当。

并列成分前后照应不周,“深刻的说明”应照应“理论”,“详细的规定”应照应“政策”。

此题脱胎于1994年全国高考语病题(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11、对应词语的顺序不合理

    有些词语前后有对应关系,互相对应的词语如果顺序不合理,就会表意不明确。

    例:

天山连绵几千里,横亘在准葛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

    析:

从地理位置上二看,“塔里木盆地”在南,“准葛尔盆地”在北,后文的“南北”两字与前面的对应关系错误,易让人产生误解。

应将“准葛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交换位置。

    12、虚词位置不当

    (1) 介词或介词短语位置不当。

    例①:

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害的物种。

(2005年高考湖南卷)

    析:

介词“被”的位置不当,应放在“通过”的前面。

(本句是一个单句。

主语是“生物入侵”,谓语是“指”,宾语是“物种”。

运用简缩法分析,就可以看出本句主、宾搭配不当是主要毛病。

“生物入侵”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物种”。

    例②:

3月17日6名委员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

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的报道。

    析:

“关于……事件”这个介词短语,不能放在主语后面,应移至“世界各大报纸”前(也可将“关于”改“对于”)。

    

(2)副词“不”的位置不当。

    例:

我们如果把自己国内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国际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

    析:

“把”字句否定副词应该放在“把”字之前。

应把“不”放在“把”字前。

    (3)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关联词语的位置有两种情况:

前后分句主语相同时,前分句的关联词置于主语后;前后分句主语不同时。

则置于主语前。

后一分句的关联词由连词充当时,不论分句主语是否相同,都放在主语前;由副词充当时,则放在主语后。

    例①:

不但他成绩好,而且思想也很好。

    析:

两分句主语相同,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后,“不但”移到主语“他”后。

    例②:

这次活动搞得很成功,同学们不但积极参加,而且老师也临场指导。

    析:

两分句主语不同,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前,“不但”应放在“同学们”之前。

    13、复句的分句次序不当

    句序不当一般包括概念大小排序不当、语义轻重排序不当、时空顺序不当、逻辑顺序不当等几种情况。

造成句序不当的原因一般是:

造句时没有遵循概念大小、表里、远近、深浅、高低、因果、现象到本质的排列规律,对句子排序的客观规律缺乏科学的认识。

    例①:

他跳下池塘,来到池边,很快就游过去了。

    析:

应将“跳下池塘"与“来到池边’’互换位置,才符合动作先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例②:

如果分裂祖国的阴谋得逞,子孙后代不答应,海峡两岸的人民不答应。

    析:

后两分句语序不当。

两者隐含有递进意味,也含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即现在的“两岸人民”,将来的“子孙后代”,应将后两分句互换位置。

    例③:

强强联合制作的大戏,让人们不仅看到了中国戏曲的整体进步,而且看到了中国戏曲在现代化问题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析:

此句关联词领起的内容前后两句是递进关系,“整体进步”应高于“在现代化问题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所以语序应颠倒过来。

另,“现代化问题上”似应改为“现代化改革方面”为宜。

    备考提示:

    语序不当从语法角度看:

对单句来说主要是词序不当,对复句来说主要是句序不当;语序不当又可能引起搭配不当,从语意方面来看,语序不当可能引起不合事理、表意不明、主客颠倒等语病。

有些语序不当问题从语法方面能明显看到,但有些语序不当比较隐蔽,只能从语意语境方面去分析,像语言衔接连贯又是一类语序问题,辨析时更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

谨防“并列惹祸”,句中若出现并列结构时,应考虑并列结构的语序是否合理、是否合乎逻辑、与其他成分的搭配是否妥当等;多重定语、多重状语的排列也是重点。

    二、“搭配不当”病句分类例析及备考提示

    1、主谓不搭配

    例①:

我国于l998年开通手机短信,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层出不穷。

(2006年高考福建卷)

    析:

此句中的主语“手机用户”与谓语“层出不穷”(只用于事物,不用于人)搭配不当,可改为“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与日俱增”或“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逐年增加”。

    例②:

共产党员罗霄同志的一生,代表了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的革命品质。

    析:

“代表了……品质”不搭配,“代表”改为“表现”。

    例③:

每当回忆起和他朝夕相处的一段生活,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诱的教导,又重新出现在我面前。

    析:

“教导”不能“出现”,“循循善诱的教导”改成分句“循循善诱的教导又在我耳边回响”(放句末)。

   2、动宾不搭配

   例①:

采取各种办法,大力提高和培养工人的现代技术水平,是加快制造业发展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2006年高考江西卷)

    析:

此句中的“提高”可以与“水平”搭配,但“培养”与“水平”不能搭配,该句可将“和培养”删去。

    例②:

九颗正义的子弹几乎同时射出,结束了九个罪恶的灵魂!

    析:

“灵魂”不能“结束”,当改为“生命”。

   3、主宾不搭配

  例①:

中学生是学习的主要阶段。

  析:

“中学生是……阶段”不搭配,应去掉“生”,使“中学”与 “阶段”相搭配。

    例②:

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危害的物种。

(2005年高考湖南卷)

    析:

这是一个复杂单句,其主干为“生物入侵……是……物种’’,主宾在意义上不属同一范畴,造成主宾搭配不当。

应把“生物入侵”改为“入侵生物”。

    4.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

    例①:

各种读书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支动人的歌声。

    析:

“歌声”不能说“一支”,可改为“乐曲”或“交响乐”。

    例②:

如果把天津建卫600年比作一部恢弘的史诗,那么三岔河口就是这部史诗的主旋律和最激昂的篇章。

(2006年高考天津卷)

    析:

此句中的定语“史诗”与中心语“主旋律”不能搭配,应将“主旋律”改为“主线”。

    例③:

来这里聚会的无论老少,都被他清晰的思路、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及坚定的信心深深地感染了。

(2006年高考全国卷II) 

    析:

此句中的状语“被他清晰的思路”与中心语“感染”不搭配,改为“被他清晰的思路征服了”

  5、介宾不搭配

 例①:

但为了安全的理由,我已把它全部变为瑞士法郎跟委内瑞拉银币。

    析:

“为了“不能带宾语“理由”,删“的理由”。

    例②:

依据罪犯作案的时间都在深夜至凌晨,并比较作案现场,认定这两起案件的作案手段和特点完全相同。

    析:

介词“依据"后缺宾语中心词,“凌晨”后须加“的规律"。

    6、关联词不搭配

    关联词的使用是配对的,如“因为……所以……”“只有……才能……“不仅……而且……”等等,不可混用。

    例①:

人们认为,团队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不只是个体贡献的简单相加,而是能使队员行动一致、互相配合的团队协作技能。

(2006年高考湖南卷)

    析:

此句中,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不只是“与表并列关系“而是”不能搭配,可将“不只是’’改为“不是”。

    例②:

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析:

“在……中“与“得到了力量”搭配不当,应是“从……中得到了力量“。

    7、一面与两面不搭配

    例①:

搞好地震预报工作,取决于科研能力是否提高。

析:

前面是“搞好”,后面是“是否“,一面对两面,造成对应失调。

    例②:

21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既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广泛地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

(2006年高考四川卷)

    析:

此句中,前面述及肯定和否定(“有没有”)两个方面,而后面却只述及肯定(“继承和发扬”“学习”)一个方面,为使前后照应,可将“有没有”改为“要有”,或在“既”前加上“能

否",并删去后两句中的“要”。

    8、特殊词语与数量短语搭配不当

    例①:

虽然成本增加了20%,但产品的合格率却下降了一倍。

    析;“下降“降低”“减少”等词语只能与百分数或分数搭配,不能与倍数搭配。

    9、联合短语的每一部分与对应的成分不全搭配

    如果联合短语充当句子成分,要仔细查看短语的每一部分与对应的成分是否都搭配,谨防联合短语中或复句中隐藏着搭配不当的问题。

    例①: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析:

“加快了”与“速度”搭配,但与“规模”不搭配(属动宾搭配不当)。

    例②:

某工厂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不断致力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制开发

    析:

“新产品、新材料……研制开发”可搭配,但“新技术、新工艺……研制开发”就搭配不当了(属定语和中心语不搭配)。

    10、多方搭配不当“综合症”

    例①:

蒙古族同胞长期生活在马背上,随身携带精美的小刀,既可以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肉烧熟了,又可以用它作餐具。

(2005年高考广东卷)

    析:

此句中用并列复句(既……,又……)陈说“小刀”的作用,其中,“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属动宾搭配不当,“宰杀、解剖’’的对象应是“牛羊",而不是“牛羊的肉”。

另外,此句

“随身携带精美的小刀’’系动宾短语,和后面的成分显然不能搭配,应在“携带"后加一个“的”字。

    备考提示:

“搭配不当”仍然是高考试题设置语病选项的“大户”,其中,单句的主干搭配是否得当是考查的重点。

了解一定的语法知识,能够正确地提取句子主干是辨析此类语病的基础。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病句分类例析及备考提示

    

(一)残缺

    1、主语残缺

    

(1)省略不当造成主语残缺。

    例:

我和他认识的过程中,无论在学习、工作、生活哪一方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析:

谁“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无论”或“都”前补上主语“他”。

    

(2)滥用介词或“介词……方位词"格式造成主语残缺。

    例①:

由于游泳技术的提高,为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游泳活动提供了条件。

    析:

介词“由于”掩盖了全句的主语,删掉“由于”,让“游泳技术的提高”做主语。

    例②:

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2005年高考浙江卷)

    析:

此句缺少主语,可将介词“在……中”去掉,使“这部作品”作句子的主语。

    (3)暗中更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

    例:

唐诗宋词配乐朗诵会,受到首都各界观众热烈欢迎,对这次朗诵会赞叹不已。

    析:

后一分句暗中更换了主语,“对这次朗诵会赞叹不已”的主语已经不再是“唐诗朗诵会”了,应加上主语“观众”。

    (4)在主语前用使令性动词造成主语残缺。

    例:

看了电视剧《围城》,使我学到了许多社会知识。

    析:

“我”前用了使令性动词“使”,句子就缺少了主语。

应删除“使”,让“我”做全句的主语。

    (5)主语的中心词残缺。

    例①:

老陈严肃而诚恳地说:

“说实话,那些越是年轻的时候有一腔热血,到岁数大了,就越是不愿承认自己老了。

”(2005年高考湖北卷)

    析:

此句中长宾语是一个主谓句,这一主谓句中“那些越是年轻的时候有一腔热血”作主语,但缺少主语中心词,可在“热血”后加“的人”,使“那些……人”作主语。

    例②:

如果把天津建卫600年比作一部恢弘的史诗,那么三岔河口就是这部史诗的主旋律和最激昂的篇章。

(2006年高考天津卷)

    析:

后分句缺少主语中心词。

可在“三岔河口”后添加“的建设’’等字样。

   2、谓语残缺    

 

(1)把词语中的动词误认为句子的谓语。

  例:

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学习自然科学如果不掌握语文这种工具,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其他学科的题意、概念和原理,不可能有条有理、严密思维的能力。

    析:

句中“有条有理”是一个词,这里误把“有”当成了谓语,从而造成谓语残缺。

应在“不可能”后面加“形成"或“具有"等动词。

    

(2)随便转换话题造成谓语残缺。

    例:

南堡人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一道四米高、二十米宽、七百米长的拦河大坝,巍然屹立在天目溪边。

    析:

这个句子中“南堡人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是写人,可还没有写完,后面就转而写“大坝”了,造成了这个句子前后缺乏谓语连接。

可在“一道四米高”的前面加上“终于使”,使全句成为一个兼语句,表意就连贯了。

    (3)误解词性造成谓语残缺。

    例:

我国的鸟类工作者经过十余年的考察已查明,先后在贵州高原的鸟类多达417种。

    析:

这一句中用错了“在”这个词的词性,这里“在”与“贵州高原"构成介宾结构,并不能充当渭语,应在“贵州高原”的后面加“栖息",形成一个完整的主谓结构来作鸟类的定语。

    (4)把本来存在的谓语动词挪作他用。

  

    例:

由于这种杂交高粱产量高,而且比外国进口的杂交高粱更强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受到了墨西哥农民的欢迎。

    析:

这一句误用了“更强”一词的词性,这里形容词“更强”“后面带了宾语“能力”,不能作谓语,应在它前面加“有”作谓语;也可把“更强”移到“能力”后面用形容词充当谓语。

    (5)谓语中心词残缺。

    例:

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析:

“强国”后加上“而奋斗”之类作谓语中心语。

    3、宾语残缺

    

(1)该带宾语的动词没有带宾语。

    例:

成绩不好的同学应该不甘落后,努力赶超。

    析:

此句应在“赶超”后面补上宾语“成绩好的同学”。

    

(2)由于宾语中的定语太长而忘记了中心语。

    例①:

奥运吉祥物福娃以其憨态可掬的形象向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传递着友谊、和平、积极进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

(2006年高考山东卷)

    析:

成分残缺。

可在“积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