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墙透壁李乾朗古建筑手绘艺术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2365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穿墙透壁李乾朗古建筑手绘艺术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穿墙透壁李乾朗古建筑手绘艺术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穿墙透壁李乾朗古建筑手绘艺术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穿墙透壁李乾朗古建筑手绘艺术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穿墙透壁李乾朗古建筑手绘艺术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穿墙透壁李乾朗古建筑手绘艺术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展.docx

《穿墙透壁李乾朗古建筑手绘艺术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穿墙透壁李乾朗古建筑手绘艺术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展.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穿墙透壁李乾朗古建筑手绘艺术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展.docx

穿墙透壁李乾朗古建筑手绘艺术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展

“穿墙透壁——李乾朗古建筑手绘艺术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展

时间:

5月18日-8月19日

地点:

山西博物院会展中心一层前言建筑满足人类庇护场所的现实需求,是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好的建筑营造出的特定空间还会影响人的心理和感情,引起共鸣。

中国古代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体,融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于一炉,凝聚中华五千年文明精华,形成独特的建筑体系,是全人类共同的珍贵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建筑以单体建筑为元素组成庭院,若干庭院构成组群建筑,更多组群建筑经过规划布局,形成城市。

单体造型方圆有序,稳中求变,建筑群落组合丰富,移步换景之间,体现和谐之美。

建筑布局体现等级观念,中轴对称,贵者居中,主高从低;建筑用材因地制宜,遵循自然更替法则;建筑环境依势而为,取法自然,天人合一。

今天的我们,如何欣赏古建筑,如何领略古人营造的巧思?

台湾著名古建筑学家李乾朗教授,通过“话画古建筑”“帝王的国度”“众生的居所”和“神灵的殿堂”4个单元,20个建筑类型,近百幅别具特色的古建筑手绘艺术作品,以独特的视角,解剖呈现中国建筑之美,深入解读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让我们随着李乾朗教授的手绘艺术作品,穿墙透壁,领略古代匠师高超的工艺技术,体验一场中国古建筑的奇幻之旅。

展览结构第一单元话画古建筑中国式建筑图的特色

西洋透视图的概念博物绘的奥妙解构式建筑怎么画第二单元帝王的国度宫殿苑囿礼制建筑城郭牌坊陵墓第三单元众生的居所

城市民居桥梁

书院会馆园林亭台楼阁第四单元神灵的殿堂道庙

石窟佛塔佛寺喇嘛寺清真寺第一单元话画古建筑

01中国式建筑图的特色中国古代将建筑称为“营造”。

先经营之,再建造之。

经营即是构思,以平面图像表达三维空间的立体建筑。

建筑图在汉代画像砖或画像石上已可见到,除了正面的形象,也有较高角度的鸟瞰图。

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经变图》与西安大雁塔门楣石刻建筑图更趋成熟,大体上接近单消点透视图。

大小殿宇依远近布局,每座建筑既可见到各式各样的屋顶,也将檐下梁柱、斗拱表达无遗。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建筑描绘精准度更为惊人,以城门楼而言,采用远小近大的构图,娴熟的双消点透视图将建筑物的构造特征与空间远近层次精确地表现出来,特别是安排骆驼队伍穿越门洞,时间融入空间之中,更引人入胜。

明清界画中的建筑物,所运用的透视技巧更丰富,一般多以高视角来观照建筑物全局,将亭、台、楼、阁与周围山水园林环境的关系表现出来。

02西洋透视图的概念欧洲在15世纪“文艺复兴”时代,透过科学的几何学分析,发展出单消点透视、双消点透视、三消点透视和等角图,将建筑透视图的理论与技术推向高峰,奠定了近代建筑画的基础。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精细的铜版画将法国凡尔赛宫全景一览无余地呈现出来。

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所绘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应是首张用科学的技术绘出的中国古建筑图样,表现出受光与阴影的对比,强化了这座楼阁的特质。

古建筑透视图可以突显建筑的特征,也可表现建筑构造与空间组织,使人获得神游的乐趣。

法国铜版画——圆明园透视图单消点透视图泰国古建筑——昌隆寺佛塔2012年,作者在泰国旅行时的速写。

以双消点透视法绘制。

03博物绘的奥妙博物绘(Scientificillustrations)即科学插画,除了艺术性,主要功能在承载科学知识的内涵。

特点是“追求真实的笔尖”,强调观察的重要性,以图绘呈现巨细靡遗的细节,提供观察入微的眼光。

科学插画同时具有比较研究的作用,如精细的医学插画或动植物插画。

好的科学插画家,仍需具人文素养与人文关怀,如人类学家的民族学标本图绘,兼具艺术与科学价值。

建筑的博物绘,指透过观察文物呈现的建筑模式,复以图绘的线条与透视角度重现、解析其时代特征、构造及建筑风格,有助于与文献或现存实体建筑互相印证,得以辅助建构建筑史。

现在发现的早期佛经图绘、墓室壁画,出土的建筑类器物、碑刻、界画等文物,成为建筑博物绘的素材与学术研究史料。

九原岗北朝墓葬木构建筑壁画南北朝时期的地上木构建筑已不存在,但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却保留了极为珍贵的壁画,填补了我们对北朝时期建筑的理解。

这是一座单檐庑殿式(四柱)顶门殿,面宽三间,但明间左右用双柱,辟三门。

似乎门前有一小溪,有三座带勾栏的拱形桥,地面铺彩色地砖。

木质门板,有精美的龙头铺首,张口衔门环。

值得注意的是柱头上的斗拱,除了“人字补间”外,檐斗上出二跳斗拱,拱头颇似后世的“劈竹昂”;明间双柱上斗拱角度不同,形成斜拱状,为中国古建筑史料中首见。

屋顶铺筒瓦,正脊两端用鸱尾,与唐代相似。

屋脊用砖叠成,脊上出现八个珠宝形瓦钉的形象较罕见。

04解构式建筑怎么画如何超越人类局限,变身为虫、鱼、鸟……把建筑酷炫、活泼又多元地表现出来,是绘图者独到的秘技。

借建筑图绘的视野来展现作画者眼中的美感。

鸟瞰:

突破人类视点的高度,把自己当作一只鸟或想象坐在飞机及热气球上,可以将平面、配置、屋顶收入眼底,整个建筑与环境一目了然。

对于配置庞大,或者要表现环境关系时采用这种表现方式。

虫视:

如地上的小虫,将人的视点降到最低,就像趴在低处向上拍照一样,可看到全景;或是将眼睛尽量贴近被画物,如小虫般将所有东西放大。

对于建筑精彩部分位于较高处,或者要突出特定精致的细节时采用。

鱼眼:

像使用广角镜头的效果。

建筑物犹如展开在球体表面,可以表现多视点,看到更多的面,如垂直的柱子呈圆弧形,是一种趣味卡通化的表现手法。

因为建筑物会变形,所以从研究角度较少使用,但可运用于对儿童解说的绘图中,以引发兴趣。

着手绘图时可使用“解构建筑剖视图八法”,就是运用八种不同的角度与剖面绘画方式,将建筑物予以解构,显露出重要的部位与环节关系。

这些技法,由于具备一览无余的作用,容易使人直观了解建筑构造的特征。

解构建筑剖视图八法2008年绘运用八种不同的角度与剖面绘画方式,将建筑物予以解构,使特殊部位显露重要的部位与环节关系。

纵剖或横剖的做法具备一目了然的作用,容易使人了解建筑构造的特色。

第二单元帝王的国度01宫殿苑囿中国早期的宫室建筑有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代的大型建筑遗迹;20世纪初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考古挖掘揭露出的商代的矩形平面宫殿遗迹;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高台建筑,秦之离宫分布于渭水流域,著名的阿房宫经考古发掘,为夯土高台建筑;汉代亦继承高台宫殿,至隋唐时期,宫殿采用前朝后寝布局,奠定“三朝五门”之制。

为标榜皇权至上,封建时代常使用左祖右社,与《周礼·考工记》所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规制相近。

宫是与起居有关的建筑,多为单体建筑;殿是与朝会有关的建筑,是位于前朝的主体建筑。

苑囿即皇家园林。

宋徽宗造艮岳,模拟天下名胜于一园。

清代皇家园林规模宏伟,乾隆盛世大肆扩建康熙始建数园成为“三山五园”。

格局常采用园中园的布局形式,可谓集锦式造园,如紫禁城的御花园。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山岳区仿东岳泰山,湖泊区仿江南水乡,小金山仿镇江金山,平原区则仿蒙古草原风光,形成幅员广大的超大型园林。

紫禁城太和殿明初称奉天殿,清代改称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即位、大婚、出征等大典的场所。

中国现存最巨大的宫殿,以72根楠木巨柱支撑,重檐庑殿式屋顶,中央六根金柱贴金,室内宝座上方为藻井,藻井中央悬宝珠,益显华丽而尊贵。

02礼制建筑礼制建筑深受儒家三纲五常的影响。

儒家注重美与善的统一,如诗可言志,文以载道。

礼制建筑的形式与布局趋向于对称性,以求和谐之美。

人在建筑空间包围之内受到礼节的规范,建筑要表现人伦教化之功,敬天地,重人伦,天、地、君、亲、师五伦以牌位供奉之。

祭天神的天坛,以圆象天;祭社稷之坛为方台,以方象地。

周代观察天象,有观星台之设,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建观星台尚存。

天子讲学,北京国子监象征君臣之礼;曲阜孔庙、解州关帝庙皆表达对古圣贤之敬重。

天坛祈年殿天坛祈年殿位于北京市南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底径32.7米,高38米,坐落于三层汉白玉台基之上,与三重檐相呼应,外观如同天和地的联结,非常和谐。

顶端以金黄色宝顶作终结,下雨时,水像涟漪一样自屋顶层层滴下扩散,好像天降甘霖、泽被苍生至神州大地。

这栋建筑最高明之处在于内部木结构,结合了年历的观念,以中央的四根巨大金柱表征四季,撑起圆形藻井,24根内外柱分别代表12个月及12个时辰,总合之数又象征二十四节气,所谓“天人合一”之作。

本图采纵剖式绘图法,切开四分之一,以表现内部构造。

03城郭牌坊陵墓中国北方古城郭或城关的平面布局多呈现矩形空间,如长安、洛阳、汴梁及北京城等,皆以矩形街廓网构成。

南方城市则多因地制宜,配合自然山水筑成街道系统,不为规矩所绳,南京城与苏州城最为典型。

牌坊是一种旌表功德的纪念性建筑,它树立在通衢大街或陵墓神道上,昭示着丰功伟业或崇高道德。

木造牌楼虽然可以精雕细琢,但无法永存。

石牌坊的构造形式常模仿木造牌楼细节。

江南徽州歙县城内十字大街中央耸立着一座极具特色的石牌坊,值得细加赏析。

厚葬源自灵魂不灭观念,原始社会即出现“慎终追远”的墓葬,对先人厚葬,被认为可以庇护后代。

事死如事生,为逝去的人建造如同现实世界的宫室,陪葬宝物,使其仍可享受荣华富贵,即成为中国古代墓葬建筑设计的依据。

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匹夫小民皆崇信葬先人于风水宝地,可为后人带来福祉。

长城嘉峪关甘肃省的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最西之隘口,自古就是军事交通要地,因坐落于祁连山脉文殊山与合黎山脉黑山间的嘉峪垣上而得名。

明初征虏大将军冯胜于明洪武五年(1372)始建,其后经一百多年的修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属九边重镇之甘肃镇。

许国石坊安徽省歙县城内十字大街中央耸立着一座极具特色的石牌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为旌表明代“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而建,是一种纪功类的牌坊。

许国石坊为冲天柱式,石柱直立突出于屋顶之上。

梁枋穿插在八柱腰部,形成非常稳定的方框结构,可以有效地抵抗风力。

屋顶下的石雕斗拱为模仿木构的四跳「偷心造」,有如斜撑,其雕琢、镂空的图案,在阳光下显出明晰的阴影。

显陵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东北纯德山,建于明正德十四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19—1566),是明嘉靖皇帝的父亲朱祐杬和母亲的合葬墓。

显陵是中国历代帝陵中深刻反映并验证风水理论所建造出来的帝陵,是以山形为主的峦头派及理气派交互为用的杰出作品,更是反映明代风水思想高峰的陵墓。

陵墓顺应山形地势形成背山面水、负阴抱阳的绝佳地理,合乎“山有来龙,水有环抱”的形势。

第三单元众生的居所01城市民居桥梁

政治权力集中的城市,规划有严密的格网街道,并融入风水思想,城中心建报警楼阁,四边依堪舆理论辟城门,以山西平遥城为例。

民居是安身立命之所,中国民居虽善用高墙,但并不会框限人们的心胸。

在四合院天井中,可以体会天地与人并存的关系。

徽州民居的天井狭小,小到犹如井口,雨水和光线通过这个狭小的天井到达地面,形成一道通风口,使人感到凉爽与幽静。

事实上,徽州人胸怀大志,出外求功名或经商,成就非凡。

闽西和粤东的土楼,厚实的夯土墙凝聚了家族的向心力,远赴南洋发展的子弟亦不计其数。

一座民居的平面布局,反映了分明的人伦关系、尊卑序位和亲疏空间位置。

南方民居最重要的核心位置供奉祖先牌位,两旁依古制“左昭右穆”,分配各房兄弟居住。

无论是绿野平畴或翻山越岭,芸芸众生往来奔波,桥梁是重要的公共工程,铺路造桥也是人们乐于歌颂的功德。

中国古代桥梁以石、木和索为材料,《清明上河图》中所绘的大虹桥是一种木梁构造;隋朝名匠李春所建造的安济桥,使用敞肩式石拱构造,在一个大拱上架以四小拱,既减轻荷重,又利于水流通过,为深谙力学又兼顾美学的创作。

平遥古城市楼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始建于西周,现今的规模为明初洪武三年(1370)所建。

城内有十字形大街相交,形成四大街。

另外尚有八小街,七十二条曲巷。

城内中心点有一座市楼,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形制为汉代鼓楼孑遗,是平遥城的标志,因横跨于南大街上,又被称为过街楼。

姬氏民居古代民居的规模与构造不如寺庙、宫殿坚固,因而能够保存下来的机会较少。

在山西省高平市发现的一座元代古宅,石门枕可见“大元国至元三十一年岁次甲午”(1294)铭记,是目前所见现存最古老的民居。

在弯曲的大梁之上,以高低不等的蜀柱调节二椽栿(平梁),其上再以大叉手撑起脊梁,用材极为合理。

特别是在檐柱之上有一层夹层的天花板,上面可以储存杂物,显示了古人充分利用空间的巧妙设计。

卢沟桥卢沟桥是北京西南永定河上一座著名的石拱桥,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

这里是古代从南方进北京城的必经之路,商贾行旅常投宿于桥北的宛平县。

桥头亭内有乾隆皇帝题“卢沟晓月”碑。

卢沟桥在设计方面最明显的特色是石拱的跨度,每孔都在11米以上,居中的一孔超过13米。

桥墩以巨石叠成,其形如船,朝上游的一端做成尖形,如船首,可破水,降低冲刷力,尖端处包覆三角铁条,称为分水尖,更为坚固。

02书院会馆书院是古代文人读书讲学之所,多建于名山胜景之地。

建筑一般为四合院,遵循儒家传统,将明五伦、依仁游艺、诗礼有节、中庸和谐、天人合一等精神体现到设计中。

建筑物包括讲堂、斋舍、藏书楼、学生用房等。

广州陈氏书院是中国南方少见的多重院落大型祠堂,也是古代祠堂与书院合一的典型建筑。

明清时期,中国兴起建筑会馆。

凡曾有大量外地移民的地区,常出现会馆,如清代的四川。

主要功能是为外出经商、同业聚会及赴考科举的同乡,在异乡提供联络和落脚的居所。

同业性质的会馆,方便行业间联系办事。

明清之际,各省居民及商贾流动频繁,大城市中均可见各省会馆。

较大型的会馆还附设有戏楼,建二楼式看台,如天津广东会馆等。

广东会馆天津为清代中国北方的通商大埠,出现了一些会馆便于商贾联系感情。

会馆内多设置戏楼以娱乡亲。

广东会馆位于天津南门内大街,由旅津粤籍商人集资,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建成。

主体建筑为戏楼,是一座可容纳七八百人的木结构室内剧场,平面近正方形,二层式建筑,楼上观众席为包厢,楼下是散座。

戏台为正方形,凸出于中庭,省去前方二柱,以免阻碍三个方向的观众视线。

顶部是用细木构件榫接而成的螺旋式藻井,俗称鸡笼顶,可发挥聚音及扩音的作用。

03园林亭台楼阁中国园林是一种文学化的建筑,表现天人合一的精神。

中国强调山水画表达意境,寄情山水。

园林是山、石、水、木等人工的重组,用意志来决定景物的安排,如同宋明画家将心中志向沛然行于纸上,园林是用双手将山水风景筑造出来。

民间私家园林的出现,可能是在豪门望族形成的汉代。

汉代的豪华庄园,一般分住宅区与庭园区,功能分明。

南北朝时期尚清谈,避世之风兴起,寄情于山水成为士大夫追求情趣的生活态度。

清代有在官署内布置庭园的风气,一般达官富户及文人也有兴建庭园的癖好。

亭是历史悠久的单体建筑形式,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如歇憩、送别之街亭、路亭、桥亭,休闲娱乐之观景亭、流杯亭。

其中如醉翁亭、陶然亭享有盛誉。

台指高台或戏台,观四方而高者谓之台。

古代著名的高台有曹操所建的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等三台。

戏台是供戏曲演出的专门场地,现存最早之戏台为金代所建山西高平二郎庙戏台,为三面观的戏台。

楼阁源于干栏式建筑,为两层或多层建筑,规模较为宏大,是官署、富户人家或庙宇的重要建筑形式。

为揽胜景,选址通常较为考究,结构精巧多样。

古代楼阁用途有所区分,楼为人用,阁以藏物。

传颂多时的四大楼阁为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阁及云南的大观楼。

拙政园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内东北,始建于明代中叶,原为明朝御史王献臣的私家园林,因有拙于朝政之感叹,故名拙政园。

本图为鸟瞰构图。

独乐寺观音阁天津蓟县的独乐寺观音阁是现存中国古建筑的经典作品,建于辽统和二年(984),上承唐风,下启宋制,兼具唐之雄奇与宋之秀丽。

观音阁的柱子分为内外两圈,大体等高,在柱头栌斗上置斗拱铺作,再以乳栿连系,形成紧密的结构体。

二层的柱子略向内移,出现了“叉柱造”。

上下柱不对齐不利于力学传递,但对整体造型有利。

结构基本上继承唐代以来的“殿堂造”,将柱、梁枋、铺作三者重覆使用往上叠。

观音阁巧妙地在暗层内的梁柱框内增加斜撑木,提高构架的刚性,使构架形成许多三角形框,抵抗水平外力。

对于高楼扭曲的变形也做了应变,容纳神像的空筒,下层为长方形,中层为六边形,顶部则出现八边形藻井,各层形状不同,强化了结构体。

观音阁的木结构技巧与中空的室内空间结合得顺理成章,可谓神来之笔。

本图采用横剖绘图法,可见内部不同形状的空井与观音立像。

第四单元神灵的殿堂01道庙人类震慑于自然的力量,将无法控制的现象归于超自然。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尊昆仑山为起源之所,穴居野处,居住在洞穴或树上,即传说中的有巢氏。

伏羲发明八卦,教民驯养牲畜。

进入农业社会,形成部落和国家。

殷商时期迷信鬼神,建宗庙表达对天神、地祇和祖先的尊崇。

周代尊崇的范围更加扩大,天神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地祇的河、海、山、川、人、鬼、祖先,以及善恶的物魅皆纳入祭祀。

秦汉时期,大家族门第阶级形成,兴建巨大宅第与宗庙。

在佛教尚未传入之前,祭祀天神、地祇和祖宗之所是最重要的地方。

晋祠圣母殿晋祠圣母殿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北宋开宝四年(971)建,是现存北宋木构建筑的代表作。

其巧妙地运用减柱手法,创造出高敞的前廊。

四周围一圈回廊,是目前发现这种做法的最早实例,《营造法式》中称之为“副阶周匝”。

斗拱既有唐代雄奇的遗风,也有细腻的技巧,雄大的昂开始摆脱单纯力学的角色,兼具美学的意义。

殿前的鱼沼飞梁如大鹏展翅,殿内侍女塑像群栩栩如生,都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经典佳作。

本图切断鱼沼飞梁,可见其支柱。

晋城二仙庙古代山西东南部一带流行唐代民女乐氏二姐妹成仙的故事,二仙崇拜盛行,因而多见二仙庙。

晋城二仙庙位于山西省泽州县小南村,创建于宋代,正殿保存有一座宋代建造的天宫楼阁,做工精巧,是中国现存天宫楼阁的杰作。

天宫楼阁是人们对天庭的想象,在两座阙形楼阁之间以虹桥相连,似乎意味着神仙在天宫之间穿梭往来。

解州关帝庙刀楼关帝庙的春秋楼左右分列印楼和刀楼。

两座高耸的楼阁构造合理,空间布局巧妙,外观俊秀。

刀楼为十字脊歇山式屋顶,四向皆设出厦,檐下斗拱成列,除四角铺作外,每边还有补间铺作二朵。

内部则用抹角梁层层上叠,形成华丽的藻井。

二楼的楼板中央空出八角井,从底层仰望,很容易看到屋顶下的藻井,设计巧妙。

本图将十字脊顶向上掀起,横剖将内部构造呈现出来。

02石窟佛塔佛寺喇嘛寺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

南北朝时,各民族统治者将佛教信仰作为稳定社会的手段大肆推崇,广建佛寺和石窟。

中国自创的黄老道教也同时广泛传播,仿佛典创制道经,与佛教抗衡。

太原晋祠的殿阁与园林交融,山泉曲折环绕,体现了引水界气的理论。

圣母殿前凿池,池上架十字桥腾空而过,空灵之境于焉而生;湖北武当山奇峰耸立,云烟缭绕,道观林立。

南岩宫和紫霄宫为典型道观;开封延庆观玉皇阁建筑形式暗含八卦,深具道教特色。

佛塔是中国佛教建筑的重要组成,最初用来珍藏舍利子。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塔多居于佛寺核心,如嵩山嵩岳寺塔。

随着禅宗兴起,佛塔地位起了变化,逐渐偏离佛寺中心。

过渡形态出现双塔,分峙于大殿左右,如泉州开元寺双塔,大理崇圣寺则增为三塔。

佛塔中国化后,功能趋于多元,产生了航行灯塔、料敌塔或起胜风水塔。

最初多用砖石、土木建成,但易遭火灾,北魏洛阳永宁寺塔为史载最高的佛塔,惜毁于火。

全木结构的塔传世极少,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为硕果仅存的木塔巨构,经千年安然无恙。

唐代塔保持木构方塔的精神,如西安大雁塔为楼阁式,小雁塔为密檐式。

宋代流行八角塔。

元明出现喇嘛塔,如北京妙应寺白塔、五台山大白塔。

清代出现融合汉式的喇嘛塔,如北京北海琼岛白塔。

还有金刚宝座塔,如北京碧云寺塔。

唐宋时期北方佛寺殿阁形式多样,随着佛塔地位的变化,大雄宝殿成为佛寺的中心。

主殿为二层或多层殿阁,内部供奉巨大的立佛,如独乐寺观音阁。

有些大殿宽达七间以上,表现密宗精神,内部供五尊以上大佛,如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正定隆兴寺则延续了绕佛敬拜仪式的精神,将佛座置于中央,殿内设回廊。

三开间小型佛殿数量众多,空间紧凑,结构简练,如南禅寺、延庆寺,木结构灵活,运用移柱或减柱法使殿内空间符合所愿。

明代烧砖技术进步,出现大体量砖券无梁殿,五台山显通寺无梁殿表现出极为成熟的建造技术。

清代皇室崇信喇嘛教,在北方建造了许多汉藏混合式寺庙,承德外八庙融合汉藏式建筑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形式。

云冈石窟北魏太武帝灭佛,使佛门蒙难。

文成帝恢复佛教信仰,用宗教安抚人心,开始建造佛像。

从和平初年(460)开始,耗时60余年,在大同以西武周山的南向陡壁上,开凿出东西长达一公里、工程浩大的云冈石窟。

和平年间(460—465)开凿的“昙曜五窟”是云冈石窟的早期代表。

这时期以大佛为主,石窟平面呈椭圆形,气势宏伟;从和平六年(465)到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完成的洞窟属于中期。

由于孝文帝力行汉化,所以在造像方面受到中原造型的影响,佛像穿汉族宽软的服饰,称为褒衣博带。

除了大佛窟、塔心柱窟这两种形制外,云冈石窟还有单室、前后双室,或宛如三合院的左右室等几种类型。

中期开凿的第9窟与第10窟属于前后双室的典型实例。

第9窟主祀释迦佛,第10窟主祀弥勒佛。

石窟前后进之间的门洞上方,经常可见众多飞天云涌围绕作为装饰。

后室窟顶多为平顶,宛如木构天花形式,细部处理有阑额、斗拱、瓦当和屋脊,反映出当时木构建筑的形象。

佛宫寺释迦塔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应县,又名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

塔坐落于“亚”字形转八角形双层石砌台基上。

平面呈八边形,楼高五层,配六重屋檐,底层直径三十余米,然后逐层略收分,至顶层以攒尖顶及10米高的塔刹终结,总高约六十七米。

外观壮硕雄伟,峻极神工。

本图将八边中的一面剖开,可见塔内构造。

佛光寺东大殿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

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唐武宗会昌灭佛,寺院毁弃,唐大中十一年(857)重建。

东大殿即为重建时的遗构,1937年由梁思成等人发现确认。

东大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四阿顶。

木构所用为一等材,梁枋、斗拱用材硕大,柱头七铺作双抄双下昂,每间有补间铺作一朵,殿内多用“偷心造”,简洁明快。

天花用密格的平闇,四周有峻脚椽,形成盝顶,刚好笼罩内柱所围成的神圣空间。

相对的“金箱斗底槽”的外圈则下降平闇的高度,使主从有别。

平闇上方的屋架使用大叉手,此做法唐代之后消失。

殿内中央砌佛坛,供奉唐代彩塑佛像36尊。

三面立墙如屏风,礼佛者可沿四周的廊道环绕佛台。

廊道供奉有罗汉。

唐代彩塑艺术特征与敦煌唐塑相同,虽经近代重妆,但风华仍存。

居中者为释迦,左次间为弥勒,右次间为阿弥陀佛,最左边为普贤菩萨,最右边为文殊菩萨。

三尊主像坐姿与台座皆不相同。

纵剖图和横剖面(无佛像)可以清楚看到被平闇遮挡住的唐代建筑的梁架结构;横剖面(有佛像)将佛殿前半边剖开,可以看到佛坛全局,并且可见左右山墙所辟直棂窗引进光线,照耀扇面墙后面廊道。

其余站姿或蹲姿者为供养菩萨、胁侍、弟子等。

站立左右两端者为天王。

永祚寺大雄宝殿永祚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创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由曾在五台山建造显通寺无梁殿的高僧妙峰法师所建。

永祚寺虽以砖造双塔闻名,其实大雄宝殿全都采用砖券构造,是一座精巧的无梁殿,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雄宝殿最大的特点是全部使用圆筒形穹窿构造,在一座两层楼的建筑中,使用了十多个大小、方向都不同的圆拱,创造了主从有别的空间,也因圆拱纵横交错,更加强化了构造;另一特点是在大殿左右各有独立的方丈室,也采用无梁殿构造,如果要到二楼,可自院中砖梯折上平台,很像山西窑洞民居,显然融入了民居的特色。

本图采纵横交剖式绘法,可见不同方向的砖券结合为一体。

03清真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有近一千四百年的历史,清真寺建筑形式多样。

自汉代通西域,随着丝路贸易往来,东西文化交流渐趋频繁。

唐代以来,伊斯兰教成为仅次于佛教和道教的重要宗教,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均建有清真寺。

唤拜塔和圆顶是伊斯兰教建筑外观最明显的特征。

明末清初,出现了中国传统风格的清真寺建筑,如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北京牛街清真寺;新疆地区多采用中亚和阿拉伯的建筑形式,以喀什阿帕克和加玛札、吐鲁番苏公塔礼拜寺为代表,运用泥土和砖石建造巨大的圆顶,从内部仰望穹窿,给人以崇高神圣之感。

阿帕克和加玛札阿帕克和加玛札位于新疆喀什,是新疆规模最大、建筑群最完整的伊斯兰教圣墓。

明崇祯十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