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2330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

1、古诗词三首

周次

备课人

日期

课题

四时田园杂兴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杂、篱”2个生字,会写“杂、稀、篱、蜻、蜓、蝶”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古诗词的大意,读出古诗词中蕴含的画面美。

2.品读古诗词,领悟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夏天的乡村风景图片,并配上蝉鸣的音效,调起学生对夏天的美好回忆。

导语:

同学们,看着这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听着阵阵的蝉鸣,你们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夏天”)是的,夏天的日子多么精彩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是描写夏天的,一起来看看吧!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题,注意多音字“兴”。

(明确:

“兴”在诗题中读“xìnɡ”)

(2)解题意。

明确:

“四时”指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

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

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随兴写的诗。

3.了解诗人,也可展示学生资料袋中搜集到的有关“范成大的简介”资料。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

他的忧国恤民的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其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船录》等。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古诗,注意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

2.再读古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预设:

生:

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季的田园风光,我是从“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这两句诗判断出来的。

我去年夏天去过南方,“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的确是那里的农村夏季景物的特点。

师:

你说得很正确,懂得学习古诗时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

金黄的梅子、又肥又大的杏子、雪白的麦花,还有因为花落、结了油菜籽而变得稀稀疏疏的油菜花,范成大给我们营造的意境多美呀,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来读读这首诗。

3.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本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设计意图: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

4.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方法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过渡: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初夏的一天来到了乡村,看到了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雪白的荞麦花和因花落、结了油菜籽而变得稀疏的油菜花。

热爱生活的范成大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出口成诗: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现在,哪位同学能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呢?

明确:

前两句诗的意思是:

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也已长肥了。

田野中麦穗扬着白花,而金灿灿的菜花现在已经变得稀稀落落。

(2)仿写诗句。

过渡:

刚才这位同学很不简单,说得太好了!

这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仿佛变成美若仙境的画卷,让人置身一种美妙的境界中,这就是诗的魅力。

让我们带着这种美的感觉,一起畅想我们的“乡村一日游”,为仿写诗句作准备。

情景预设:

乡村一日游。

我们先到果园去,水果的香味扑鼻而来,可以看到红红的苹果、香甜的水蜜桃、金灿灿的梨、鲜红的杨梅。

这边架子上挂着一串串玛瑙似的葡萄,那边的樱桃树上结满了珍珠似的樱桃,还有一串串味道鲜美的荔枝压弯了枝条。

再到菜地去看看,地里的蔬菜长得也真喜人啊。

扁扁的豆角,红红的辣椒,鲜嫩的黄瓜,嫩绿的苦瓜,这可都是餐桌上的美味呀。

师:

同学们,“看”到这么多色、香、味俱全的水果、蔬菜,你们难道不想吟诵一番吗?

让我们大显身手,仿照古诗写一写。

生1:

梨子金黄桃子肥,苹果红红杨梅鲜。

生2:

玛瑙葡萄胭脂樱,翡翠黄瓜丹红椒。

……

师:

同学们仿写的诗句真精彩,还有哪些呢?

赶快写在练习本上吧!

(3)品读后两句诗中的人勤。

过渡:

我们和范成大一同游览的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

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预设:

①生:

我认为农民们在地里干活。

我是根据诗句“日长篱落无人过”中的“无人过”推断出来的。

课前预习时,我查看了古诗的译文,知道了:

日长——夏至白昼最长;篱落——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

初夏的时候白天长了,也到了农忙的时节。

村子里却没有行人,勤劳的农民们一定是去地里干活了。

师:

你说得很对。

初夏的时候白天长了,农民们有许多农活需要做,他们要把成熟的杏子、梅子摘下来,去麦地除草,去油菜地施肥,他们早出晚归忙着在地里干活,临近中午还未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诗中虽然没有描写繁忙的劳动场面,但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

②师:

篱笆前没有人走动,显得那么安静。

诗人在篱笆边看到了什么呢?

生:

“惟有蜻蜓蛱蝶飞。

师:

对,“惟有蜻蜓蛱蝶飞”。

惟——只有;蛱蝶——蝴蝶。

这句诗的意思是:

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蜻蜓和蝴蝶呢?

生:

作者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师:

对,在这美妙如画的境界中,蜻蜓、蝴蝶翩翩起舞,衬托出村中的寂静。

这种描写方法可真传神!

③回到整体。

后两句诗的意思是:

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临近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小结:

诗人范成大从安静的篱笆外走过,看到了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他满怀喜爱之情,出口成诗: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齐读)

三、拓展品读,激发兴趣

导语:

是啊!

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诗中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

诗人范成大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通过60首《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传递给世人。

下面是他的另一首田园诗,比较阅读一下。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①夜绩麻②,村庄儿女各当家③。

童孙未解④供⑤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①耘田:

在田间锄草。

②绩麻:

把麻搓成线。

③各当家:

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④未解:

不懂。

⑤供:

从事。

简评:

这两首诗都是写田园风光的,本诗中诗人着重描写了村庄里男女老少劳动时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乡村生活的和谐;而课文中诗人重点在写乡村田园的景色。

同样是田园诗,由于诗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写作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一个写劳动场面,一个写景物。

看来,这乡村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还有那各种各样的人,在诗人眼中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

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捕捉到如此的生机和活力。

诗人范成大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诗中来读读吧!

作业:

1.背诵诗歌。

课外多读读其他田园诗,丰富自己的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主任签字

总课时

签字日期

周次

备课人

日期

课题

宿新市徐公店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徐、疏”2个生字,会写“宿、徐、疏”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掌握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句含义。

2.学习根据诗句想象画面,说故事。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古诗词的大意,读出古诗词中蕴含的画面美。

2.品读古诗词,领悟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导语: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古诗,我们再来一起背诵一遍,好吗?

(生背诵)背得真好,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土味儿!

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古代诗人打造的田园世界,再次享受田园之美。

不过在正式进入课堂前,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画。

二、了解诗人,揭示诗题

1.看图说话。

课件出示《初夏荷塘图》,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景色。

2.看图背诵。

图上的景色让你想起了哪首诗?

请背诵给大家听。

(1)学生背诵《小池》: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师问写这首诗的诗人是谁?

——(生接)杨万里。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其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感的作品。

著有《诚斋集》。

 3.揭题。

这节课,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

(板书:

宿新市徐公店)

(1)认读“宿、徐”。

明确:

“宿”是多音字,可读“sù”——住宿,“xiǔ”——一宿,“xiù”——星宿,在这里读“sù”;“徐”读“xú”。

(2)师问学生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再引出题目的意思。

预设:

①学生在招待所、小旅馆等的招牌上见过“宿”,引导理解“宿”就是住宿、投宿的意思;②在学生等人的姓名中认识了“徐”,引导理解“徐公店”指一位姓徐的人家开的客店(公: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③说出题目的意思:

投宿在新市姓徐的人家开的客店。

4.读诗题。

在明确题目的意思后请把诗题读正确。

(指导根据意思停顿,读好诗题)

预设:

学习古诗,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

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是一种快乐的展示过程,从这样的兴趣点出发引入新诗的学习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而让学生把对诗题生字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相联系,有利于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培养能力,同时也降低了对诗题理解的难度。

三、看图初读,感知大意

1.故事入诗。

导语:

那一天,杨万里吃过早饭,走出客房,漫步来到徐公店后门外,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色。

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

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读课本中的诗句,把生字圈出来,把字音读正确。

(读后交流,再把诗句读正确;指名读,齐读)

2.了解景物。

自由读,杨万里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在诗中做上记号。

再看看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

预设:

(1)从诗句里发现写到的景物有“篱”“树”“儿童”“黄蝶”“菜花”;从图中还能看到田边小路。

(2)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指导理解:

“篱落”是指篱笆;“树头”是指树枝上;小路就是诗中所写的“小径”,可联系《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

3.再读诗句,读通顺。

预设:

故事导入为下一步的学生编故事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与情境营造,也为学生打开了学习古诗“欣赏风景”的小窗。

从诗中找景,再与图对应,能使学生快速把握诗的主景,领略诗中风光,在潜意识中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

四、难点理解,明析诗意

1.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

看看图,说一说。

()的篱落()的小径()的儿童

()的蝴蝶()的菜花()的树

2.读诗句,说一说诗句分别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讨论交流:

(1)图文对照了解“疏疏、深”;

(2)看图并根据语境强调“走”在古时指的就是跑;(3)“无处寻”,用你自己的话该怎么说?

在学过的哪些诗句里也有“无”是“没有”的意思?

(回想诗句:

荷尽已无擎雨盖、泉眼无声惜细流、乡音无改鬓毛衰……)

3.再读诗句,读好节奏。

请一位学生用“/”“||”“…”标出这首诗的节奏。

(幻灯片出示:

“…”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短,“/”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长,“||”表示断开拖韵的时间更长)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五、吟吟诵诵,进入诗境

1.我们读着诗句,就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请你把欣赏到的景色说给大家听。

预设:

交流说说诗句的大意,不要求统一:

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深长的小径,树上的花儿谢了叶子还没成荫。

儿童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蝶儿飞进菜花丛中没法找寻。

2.看着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景,诗人杨万里会想些什么,有什么感受?

把你最喜爱的、最有感受的诗句读一读。

预设:

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

(1)色彩明艳,景色美丽;

(2)儿童天真,蝴蝶活泼,生机盎然;(3)径深人少,田园清幽。

3.配乐读诗。

(播放古筝曲)这是诗人的感受,更是大家的感受,请你随着音乐把诗诵读一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你能看着图吟诵给同学们听吗?

(指导有感情地背诵)

预设:

入诗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交流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因此安排了说诗意、入诗境、抒诗情环环相扣的步骤。

六、创编故事,制作诗卡

1.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展现了多个镜头。

你仔细看,你能看到这个追蝶的孩子脸上的表情吗?

黄蝶停停歇歇又是怎样的情景?

那孩子会怎么想,怎么做?

展开想象,说给同学听。

示例:

这时,从小路的远处跑来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他正在追赶一只黄色的蝴蝶。

黄蝶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好像故意与他捉迷藏。

追了一会儿,黄蝶大概也飞累了吧,它停了下来,歇在路旁的篱笆上。

小男孩也停住了脚步,一边用眼睛紧盯着蝴蝶,一边用袖子去擦脸上的汗珠。

诗人这时仔细地打量起眼前的小男孩:

圆圆的脸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透出他的天真和可爱。

淡紫色的短褂、蓝色的长裤在暮春的田野里显得更加艳丽。

说时迟,那时快,小男孩双手一拢,猛地朝蝴蝶扑去。

可是还没等他把手合拢,那蝴蝶已机灵地扇动翅膀飞进油菜花丛里去,再也找不到了。

看着那一片金黄的油菜花,小男孩非常懊恼,满脸的不高兴。

他瞅了诗人一眼,便蹦跳着跑开,去寻找新的快乐。

2.课外作业:

这每一句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集故事,请你先把诗背给爸爸妈妈听,再把诗句编成故事说一说,然后据诗画一幅画,制作成随身可携带的“诗画卡”。

作业:

1.背诵、默写三首古诗,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主任签字

总课时

签字日期

周次

备课人

日期

课题

清平乐·村居

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锄、剥”2个生字,会写“茅、檐、翁、赖、剥”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词作,背诵词作。

2.通过品味“醉、亡赖”等词语,深入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借助朗读、析词、想象等方法,感悟词中的田园生活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词作,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

2.学习根据诗句想象画面,说故事。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古诗词的大意,读出古诗词中蕴含的画面美。

2.品读古诗词,领悟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思考与调整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导语: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宿新市徐公店》,同学们再来背诵一下,好吗?

(指名学生背诵)这两首诗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描写了什么呢?

(生抢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宋词,它也是描写乡村田园生活的,它就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二、学习词作,掌握方法

1.出示《清平乐·村居》课件,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了解词人。

(1)理解题目。

提示:

“清平乐”是词牌名,真正的题目是“村居”。

一看到“村居”,大家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农村恬静和谐的生活)

(2)了解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山东历城区)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2.引导学生识记词中出现的生字词。

(1)从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理解字词等方面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A.注意读准字音:

茅檐、翁媪、锄、亡赖、卧剥。

明确:

“亡”在词中读“wú”;“剥”是多音字,在词中读“bō”。

B.相机理解“翁媪”一词的词义。

提示:

想一想,谁是翁?

我们学过“孤舟蓑笠翁”,“翁”是什么意思?

“翁”就是指年老的男子。

那“媪”有“女”字旁,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结合词句理解,“媪”指的是年老的妇女。

C.相机理解“吴音”一词的词义。

明确:

吴音:

吴地的方言。

作者写这首词时,正在江西饶州闲居,这里古代属于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2)师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联系旧知、结合原句、分析字理等方法,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

今后,大家在学习古诗文时,也可采用这样的方法。

3.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本词。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4.初步感知全词大意。

师:

你们能说说这首词的大意吗?

感觉哪些词句的意思不好理解?

(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

生分组说词义并交流: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里,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5.整体感知,想象画面,品味词作情趣。

过渡: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读了这首词,你们看到了几幅画?

生交流:

A.“溪上”:

看到池塘上泛着的绿意,溪水淙淙,旁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硕大的荷叶托着荷花,在风中摇曳。

(引读:

这就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

B.“溪边”:

看到一对老夫妇坐在家门前闲聊。

(引读:

这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C.“溪东”:

看到一亩见方的豆田上,大儿子正辛苦地劳作。

(引读:

这就是——“大儿锄豆溪东”)

D.看到二儿子心灵手巧,正用薄竹片专心致志地织着精致的鸡笼。

(引读:

这就是——“中儿正织鸡笼”)

E.“溪头”:

看到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池塘边,剥开莲蓬吃莲子,不时咂着小嘴。

(引读:

这就是——“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师小结:

“茅檐、小溪、青草、翁媪”,这一切巧妙地组合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诵读全词吧!

6.引导发现,品析词眼,提挈全篇,深化情感。

过渡: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再通过自己的想象,一定理解了很多。

但古诗词的创作年代毕竟离我们遥远,所以有些字词背后含义丰富,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1)品读、交流。

A.品味“亡赖”。

①仔细读读最后两句,想一想:

“亡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②引导学生从“喜”字感受诗人对小儿子不是讨厌,而是喜欢;从“卧”字感受小儿子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烂漫、调皮可爱;引导学生想象,从小儿子的姿态、吃相等方面来理解。

③“最喜”和“卧”字让同学们推敲出了“亡赖”让人感受到了小儿子的顽皮、淘气,那怎么读呢?

指名读,读出小孩子的可爱、淘气、活泼的童趣。

B.品味“醉”。

①指名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②“醉”可以组什么词?

(陶醉、酣醉、沉醉……)

预设:

在词中你认为哪种“醉”更为恰当?

明确:

美好的风光、孩子们的勤劳可爱、夫妻的恩爱让老两口陶醉。

③除了陶醉,老两口闲暇之余喝喝酒,聊聊天,因此还有些酒醉之意。

a.有感情地朗读,想象老两口的心理,他们会说些什么?

b.学生畅谈后再读,读出温馨的感觉。

小结:

老人为风景的迷人而醉,为夫妻的亲密而醉,为孩子们的懂事而醉。

(2)理解诗人之“醉”。

①多么美好的景色,多么和睦的家庭啊!

课文里除了老夫妻之醉,还有谁在醉?

(诗人)

②想象诗人喝了一点儿酒来到这里,看到和平安宁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

(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③诗人因为什么而醉?

仅仅是因为喝酒吗?

(诗人因美丽的田园风光而醉,因安宁的田园生活而醉)

师小结:

这样的情境怎能不让人陶醉,怎能不让人向往呢?

让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三、吟诵含情,背诵积累

过渡:

如此醉人的词,我们能不能像吟诵古诗那样把它吟诵于心呢?

把书合上试一试。

1.师生合作。

师说词意,生说词句。

2.指名背诵。

3.齐背诵。

小结:

今天我们跟随辛弃疾来到了宋代的乡村,和他一起感受了恬静的田园风光,一起领略了安乐的田园生活。

相信在这次旅途中,我们的心灵同样也得到了陶冶,得到了净化。

在古诗词中还有许多描写田园生活的,同学们可以课下查阅,也可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词作。

学无止境,举一反三才能带着我们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情况,我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直面经典,反复诵读。

朱熹说过: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或多或少地接触了不少描写乡村生活的诗,因此我设计了问题:

你学过哪些描写乡村的诗?

引导孩子说乡村,领略乡村生活的多姿多彩,过渡到本课中三位作者看到的乡村情景。

这几节课,我指导学生读诗词,围绕读正确了、读通顺了,完成对诗词的初步感知。

引导学生通过看注解、看插图的方式读懂诗词的意思,从而再细读诗词,读出层次,读出感情。

二、品出诗味,想象诗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

这三首古诗词都只是截取了乡村生活的几个画面,犹如刚刚揭开乡村画卷的小角,我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展卷看去,那是一个活脱脱的乡村田园连环画,甚至是连续剧。

三、学以致用,多元表达。

我们学语文的目的就是用语文。

教学中,我关注学生个性的表达和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去乡村或野外的亲身体会,充分地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并能够创造性地改写诗句,达到“快乐学语文,快乐成长”的目标。

学中有玩愉悦,玩中又有学长进。

希望这些诗词的语言能够在孩子的精神生命中扎根、发芽、成长,就如同绵绵春雨,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

主任签字

总课时

签字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