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河北省石家庄市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2247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河北省石家庄市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河北省石家庄市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河北省石家庄市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河北省石家庄市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河北省石家庄市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河北省石家庄市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河北省石家庄市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河北省石家庄市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河北省石家庄市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x

高一语文期末试题河北省石家庄市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石家庄市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A卷)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l5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指定位置。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战争与香烟的缭绕情结(有删节)

李文岚

①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人们关注的往往是枪林弹雨的战场和刺刀见红的拼杀,其实,小小的香烟在战争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美国大兵的“骆驼”和“好彩”,苏联红军的“马合烟”,都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物资。

而巴顿、丘吉尔、斯大林嘴里咬着雪茄的形象更是家喻户晓。

香烟似乎成了战争的一个象征符号。

②香烟自传入欧洲起,便同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烟草中的尼古丁具有麻醉和止血的作用,可以缓解伤痛,同时也可以让疲惫不堪的人打起精神,让焦虑烦躁的人镇定下来,而枯燥、恐惧和伤痛正是士兵们最大的敌人,因此,烟草天然地契合了他们的需要。

③现代的烟草源于美洲大陆,1492年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到达中美洲的萨尔瓦多,当地的印第安人将金黄色的烟叶赠给哥伦布,烟草从此传入欧洲,并向全球扩散。

烟草在欧洲的流行首先是从军营开始的。

为了缓解战争中士兵的不良情绪,许多西方国家开始向本国士兵和雇佣军发放烟草、烟斗。

17世纪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虽然不抽烟,也憎恶烟草的味道,但他懂得烟草对于士兵们的意义,因此,法军的战略后备物资中有大量的烟草。

烟草有时甚至跟食品一样重要。

④由于17世纪的欧洲战争空前频繁,因此,导致了大范围的疫病流行——霍乱、疟疾等流行病很容易在人员密集的军队中滋生,并随着士兵的征战和返乡不断扩散。

随之而来的,则是吸烟的恶习被士兵从军营带到了民间。

烟草最早在美洲印第安人那里主要就是被用来治病的,它所含有的尼古丁等物质不仅可以止痛,而且可以杀死霍乱杆菌、肺炎杆茵等许多病菌。

因此,在医疗水平低下的时代背景下,烟草很自然地成为饱受流行病困扰的欧洲人廉价的灵丹妙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烟民的行列。

就连当时最早大力提倡禁烟的英国,也因为霍乱流行而被迫改变了禁烟的态度。

⑤差不多与此同时,中国的明王朝为了禁烟,以斩首示众惩罚私种、私售者。

但此时它正同东北的后金苦战,当时的兵部尚书洪承畴在给崇祯皇帝的奏折里,就提到“辽东士卒,嗜此(烟草)若命”,这也直接导致明朝禁烟运动的夭折。

⑥虽然香烟的出现和蔓延拜战争所赐,不过它并非是战争的简单附庸,很多时候,香烟甚至能够左右战争的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的香烟供给非常有限,远不像一些大片里描述的那样丰足。

盟军士兵每人每周可获得5至7包香烟,而德军每天最多只能领到可怜兮兮的6根香烟或者2根雪茄。

这倒不是因为德国的物资缺乏,而是希特勒极其厌恶士兵抽烟。

⑦德国科学家在1939年从流行病学的角度首次证明了吸烟和肺癌之间的关系,希特勒于是有了充分的理由反对德国人吸烟。

他在德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吸烟运动,禁止国民在公众场合吸烟,对战场上的士兵抽烟虽然不得不网开一面。

但也是严加限制。

⑧然而,在二战的战场上,纳粹士兵并没有因为远离香烟和肺癌而感到庆幸,相反,他们因为没有足够的香烟而变得愈发颓废和沮丧。

香烟的流行离不开战争,同时它也是战争的催化剂,对士气和战斗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为对那些背井离乡来到战场上的年轻人来说,香烟如同父母或者心上人的照片,是他们活下去的希望,也是他们在绝境中为数不多的精神寄托。

1.下列对“烟草”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烟草中的尼古丁具有麻醉和止血的作用,可以缓解伤痛,有一定药用价值。

B.烟草具有镇定作用,可以减轻士兵们因战事而产生的焦虑、烦躁等情绪。

C.现代的烟草源于美洲大陆,印第安人将烟叶赠给哥伦布,烟草从此逐渐向全球扩散。

D.17世纪战争空前频繁,导致了霍乱、疟疾等流行病的滋生,因而烟草的用途增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战争期间,炯草有时甚至跟食品一样重要,战略后备物资中往往要备有大量的烟草。

B.烟草的流行都是从军营开始的,许多国家通过发放烟草、烟斗来缓解士兵的不良情绪。

C.随着士兵的征战和返乡,吸烟的恶习被士兵从军营带到了民间,因而烟民数量越来越多。

D.对战场上的年轻人来说,香烟是他们在绝境中坚持活下去的为数不多的精神慰藉之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香烟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物资,而巴顿、丘吉尔、斯大林等将军的雪茄却是个人形象和战争的象征符号。

B.尼古丁等物质可以止痛,还可以杀死许多病菌,如今在医疗水平低下的区域,烟草依然是廉价的灵丹妙药。

C.香烟的流行离不开战争,同时它也是战争的催化剂,香烟的数量对士气和战斗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D.先后实施禁炯运动的英国、我国的明王朝、二战期间的德国等三个国家,它们禁烟的原因和结果各不相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9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日:

“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

“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

“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

“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

“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

“壮士!

能复饮乎?

”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

‘先破秦入成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成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

“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樊哙曰: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

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曰: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张良曰:

“谨诺。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张良入谢,曰: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曰:

“沛公安在?

”良曰: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

“唉!

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至鸿门,谢日谢:

谢罪,道歉。

B.常以身翼蔽沛公蔽:

遮挡,遮蔽。

C.会其怒,不敢献会:

恰巧,适逢。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过:

过失,错误。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B.备他盗出人与非常也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从此道至吾军

6.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不然,籍何以至此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B.①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②客有吹洞箫者

c.①得复见将军于此②相与枕藉乎舟中

D.①竖子不足与谋②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表现刘邦能屈能伸、狡诈多端的一组是(2分)()

①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②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⑤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⑥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A.①②⑥B.②④⑤

C.①③④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鸿门宴名为宴会,实为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一场变幻莫测的心智较量,有张有

弛,惊心动魄,矛盾错综交织。

B.樊哙闯帐,项羽不仅不怒,反称之壮士,先赐坐,后赐酒,再赐彘肩,表现了自大轻敌、直率豪爽的武夫性格。

C.范增作为谋臣,不能针对项羽的心理状态为之出谋划策,他急躁易怒,一旦计谋不成,徒作愤激讥诮之言。

D.张良作为赴宴的随臣,宴会上他如坐针毡,离宴找樊哙告急,帮助刘邦逃离宴会,体现出足智多谋的性格。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誊写在表格里。

然后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完成10~11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0.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出猎场面?

请结合语句具体分析。

答:

11.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下阕诗句分析。

答:

(三)名篇名旬默写(6分)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开荒南野际,。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桃李罗堂前。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王羲之《兰亭集序》)

(3),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16题。

(25分)

故都的秋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

朝东细数羞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

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

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

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

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

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

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境。

B.用“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作为故都人的代表,体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同时这也是郁达夫这个“都市闲人”的生活写照。

C.“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领起下文的秋雨描写,带着作者热情的赞美和浓浓的赏雨趣味。

D.“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主观感受,这种感受仅属于郁达夫一人。

E.《故都的秋》是以“清”“静”“悲凉”为文眼的抒情散文,文章用北国秋景的浓色与厚味来和南方秋景的淡色、浅味形成对比,突出主旨。

14.简要分析题目“故都的秋”的内涵。

(6分)

答:

15.从描写的角度分析划线语句的画面美。

(6分)

答:

16.本文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关于“写秋诗文的议论”一段是否可以删去?

请简要分析。

(8分)

答:

第II卷(表达题共7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商榷(què)蜷缩(quán)敷衍塞责(sāi)不卑不亢(kàng)

B.裙裾(jū)洞穴(xué)前仆后继(pū)鲜为人知(xiǎn)

C.颈项(jǐng)造诣(zhì)咎由自取(jiù)破釜沉舟(fǔ)

D.慰藉(jí)滥觞(shāng)酾酒临江(shī)否极泰来(pǐ)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方面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论点提炼得不准确,二是过度使用大家耳熟能详的事例。

B.“90后”面对社会“自我”“叛逆”“另类”的评价开诚布公,“总体比较客观,但少了一点,那就是我们的字典里没有苦难。

C.伴随着“走出去”的脚步逐渐加大,央企海外投资的动作连连,虽然各项制度在紧锣密鼓地跟进,但央企也没少栽跟头。

D.随着资讯的发达和阅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阅读面会成倍扩大,然而快餐式的阅读不会一成不变,理性的阅读必然回归。

19.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2011年11月中旬的几天里,石家庄市区一直被大雾天气笼罩,给交通运输和市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B.记者从石市公交部门了解到,空调公交车每年实行“一元一票制”有5个月,即3—5月、9—10月;而其他月份实行“两元一票制”。

C.国家广电总局下发“限广令”,自2012年1月1日起,电视剧每集中间不得再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违规者将予以暂停商业广告播出等。

D.神舟八号飞赴太空,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意味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后,独立掌握航天交会对接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20.下面一组句子,语意最连贯的一项是()(3分)

①古时候人们看到天上的明月,就想象月中有宫殿和嫦娥,还有玉兔、桂树和吴刚,于是产生了美丽的神话《嫦娥奔月》:

②这说明,想象是文艺创作的起点,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和艺术。

③可见,不论从事什么工作,不论是搞科技还是搞艺术,想象力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

④什么是想象?

它是指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⑤人们看见天上的飞鸟,就想象自己也要插上翅膀,在空中自由翱翔,于是就发明了飞

机。

⑥想象也是科学创造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今天的科学世界。

没有想象,人类的智

慧之泉就会枯竭。

A.①②⑤③⑥④B.④⑥①⑤②③

C.④①⑤②⑥③D.①⑤④③②⑥

21.根据要求,写一段话。

(60字左右)(6分)

你的初中同桌学习成绩一向很好,本来满怀希望考上一所重点高中,却只考上了普通高中。

他的父母很失望.他自己也对学习失去兴趣。

正打算辍学离家出走,请你前去劝说。

六、写作(60分)

22.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以“在被拒绝中成长”或者“在拒绝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要求任选一题,明确立意,角度自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更正:

第Ⅰ卷(阅读题共72分,)各小题分不变。

2011-2012学年上学期期末测试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A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1(D信息错误,用途没有增多)

2(B范围扩大,在欧洲是从军营开始)

3(CA偷换概念B推断没有依据D信息错误,三个国家禁烟结果一样)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4-8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9题12分)

4(D责备,加罪)

5(A戮力:

合力其它均为古今异义词)

6(B。

A,宾语前置句B,①判断句;②定语后置C,介词短语后置句D,省略句)

7(C②⑤是侧面⑥表现果断)

8(B,先赐坐,后赐酒,再赐彘肩表述错误)

9书写4分,翻译8分。

书写4分,没有错误且字迹工整得4分,有错误、字迹不工整酌情扣分。

译文:

范增多次给项羽使眼色,又接连多次举起所佩带的玉玦多次示意项王,项王默默地没有反应。

范增站起身,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

“君王的为人心慈手软,你入账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用舞剑来助兴),趁机(顺便)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共8分,“数目”“三”“不忍”“若”“因”“为…所”句式各1分,句意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10上阕描绘了一幅雄壮的出猎场面。

(1分)

(1)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表现了出猎的雄姿和豪迈的气概。

(2分)

(2)随从武士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

(2分)

(3)百姓几乎全城出动,场面宏大。

(2分)

(共5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意思对即可。

11借出猎之行,下阕主要抒发兴国安邦之志。

(2分)

(1)第一句写年事虽高,鬓发虽白,但雄心不改。

(1分)

(2)第二句委婉地表现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渴望朝廷对自己委以重任(1分)

(3)第三句以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1分)

(共5分,意思对即可。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守拙归园田榆柳荫后檐

(2)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3)哀吾生之须臾挟飞仙以遨游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3、E3分,C2分,A1分(B郁达夫不是都市闲人D非郁达夫独有)

14“故都”指明描写的地点,“故”字含着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2分)“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决定了文章的主体内容:

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2分)“秋”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抒发对故都之秋的喜爱、眷恋之情。

(2分)

(共6分。

意思对即可)

15

(1)画面带有层次美。

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的背景天与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驯鸽,点缀在空白中间,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地面上,有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

有远有近,由高到低,错落有致。

(2分)

(2)画面有动态美。

飞动的驯鸽,漏下来的日光,给画面带来了动感;驯鸽的飞声,反衬了清晨的清静。

有动有静,画面充满活力。

(2分)

(3)画面有色彩美。

碧绿的天色,各色的牵牛花,破壁腰,尖细且长的秋草,组成了清淡中略带一点“野味”的情调,体现出故都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

(2分)

(共6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细节描写给2分)

16不能删去。

(2分。

只答结论没有分析给1分。

(1)作者创造了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信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信息,与“故都”题旨暗合。

(2分)

(2)从行文章法看,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示出文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

(2分)

(3)从表现手法看,作为议论,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分)

(4)本段的议论写了和秋有关的内容,依然是围绕“秋”来写,体现了散文“形散神凝”的特点。

(2分)

(共8分,理由答出任何三点即可得满分。

意思对即可)

可以删去。

(2分。

只答结论没有分析给1分。

(1)本段所写内容与“故都”有一定距离,材料有些游离赞美故都“清、静、悲凉”的主旨。

(2分)

(2)从内容来看,文章主要写秋季的自然风物和相关感受,本段对于秋的议论更多着眼于“悲秋”的主观感受,与文章内容有割裂感。

(2分)

(3)从行文章法来看,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