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考试题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2110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学考试题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发展经济学考试题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发展经济学考试题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发展经济学考试题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发展经济学考试题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经济学考试题目.docx

《发展经济学考试题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考试题目.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经济学考试题目.docx

发展经济学考试题目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1、低下的生活水平

(第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低。

第二,悬殊的收入差距。

第三,大范围的贫困。

第四,卫生保健状况差。

第五,教育水平低下。

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

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于几种要素,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投入要素、技术和管理水平、体制因素等,而这些方面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均很大。

3、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负担

人口基数大、出生率高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特征。

庞大的人口造成了沉重的赡养负担。

4、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

 人口问题使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虽然有丰富的劳动力,但劳动力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却未得其用。

劳动力不得其用表现为两种形式:

一是公开失业,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却无工作机会,据估计发展中国家的公开失业率一般为10%~15%;

二是就业不足,指劳动者的实际工作时间少于他们能够工作的时间,或指劳动者形式上虽然得到充分就业的工作时间,但他们的劳动生产率却非常低。

5、对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严重依赖

由于农业落后,服务业不发达,发展中国家主要依赖初级产品的出口换取外汇。

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发达国家控制着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生产要素流动体系的支配权。

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底层,生产和出口品和附加值低的制成品。

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

由于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和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以及独立后政府干预不当,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和价格制度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

国内经济各部门之间联系微弱,对外依赖严重。

市场运行不灵且受到严重扭曲,无法发挥作为资源配置基本手段的功能。

 

2、什么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二者有什么关系?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有哪些?

一:

“经济增长”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Output)的增长。

“经济发展”则指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等在内的 变化。

可见,经济增长偏重于数量,而经济发展既包括数量又包含质量。

二: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但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

三:

衡量指标

(1)GNP或GDP指标

(2)综合发展指标体系

(3)人类发展指数

 

3、简述斯密的经济发展思想。

⏹斯密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宏观问题,它表现在社会财富或国民财富的增长上。

⏹国民财富的增长受到两个条件的制约:

劳动生产率和从事劳动的人数。

⏹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分工的程度;从事劳动的人数取决于人口和资本的数量。

⏹分工能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因:

“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对外贸易可以突破本国资源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利用外部条件促进增长。

⏹国家的经济政策也会影响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进程可能出现三种结果:

⏹一种是国民财富增长迅速,劳动工资高,资本利润也高,这是进步状态,当时北美正处于这种状态;

⏹第二种是国民财富萎缩,从而劳动工资低,而资本利润高,这是退步状态,如当时的孟加拉国;

⏹第三种是静止状态,国民财富停滞不增,劳动工资低,资本利润也低,如中国。

4评述哈罗德-多马模型和索洛模型的增长理论。

哈罗德-多马模型以简洁的方式强调了储蓄和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

其政策主张是认为政府应该尽可能采取措施提高储蓄率,促进资本形成,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标。

缺陷

第一,假定资本-产出比率是固定不变的。

第二,没有考虑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第三,过于强调储蓄和资本形成的作用,忽视了其他因素。

索洛模型对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根据这个模型,储蓄率的变化不具有增长效应。

这说明发展中国家在增加储蓄和引进外资时不应只重视资本数量的积累,而更应注重本质量的提高,将资本积累与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结合起来。

缺陷

第一,总量生产函数不能准确描绘现实。

第二,“长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第三,缺乏政策指导意义。

5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不仅受常规生产要素的制约,而且也受制度环境的制约。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增长的绩效截然不同,反映出改革前后的发展战略的不同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

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技术进步的贡献率非常低,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典型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

中国的经济难题

1、投资增长过快的压力

2、国际收支矛盾突出

3、结构矛盾制约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还很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

4、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

6如果要使一国的产出年增长率g从5%提高到7%,在资本-产出比率v为4的前下,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储蓄率s应相应有何变化?

解:

根据哈罗德增长模型,为实现经济的均衡增长,

增长率G=储蓄率S/资本产出率V,其中V相对稳定,增长取决于储蓄率,又题意,当产出年增长率为5%时,

当产出年增长率为7%时,

即为使年增长率为从5%提高到7%,在资本产出率不变的条件下,储蓄率S应相对从20%提高到28%

7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生产函数为y=f(k)=2k-0.5k²,人均储蓄率为0.3,设人口增长率为3%,求使经济均衡增长的k值。

(1)经济均衡增长时,sf(k)=nk,将s=0.3,n=3%代入得:

0.3(2k-0.5k2)=0.03k

所以20k-5k2=k得k=3.8

8简述西方学者的资本形成作用理论。

1、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罗认为,欠发达国家为了加速发展应在投资中采取“大推进”,不是小规模的、渐进的,而是大规模地一次到位。

⏹他认为欠发达国家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必须要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

⏹罗指出,在工业化过程中应当注意三点:

⏹①为了取得工业企业最优规模,工业化的区域必须有充分的广度,不能过于狭小;

⏹②单个企业或行业风险比较大,相反,多企业、多行业同时出现可以相互补充,减少风险;

⏹③个别企业或行业对实际的社会效益计算不精确,因此需要大规模的计划安排。

实现工业化之所以要在各个部门全面地、大规模地进行投资,是因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中存在着某种“不可分性”和“外在经济”,由此决定了其投资不可能是平衡的,而必须是“大规模跃进”式的。

“不可分性”

⏹第一,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和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

⏹第二,需求的不可分性。

⏹第三,储蓄的不可分性。

“外在经济”

⏹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企业规模狭小,缺乏规模经济效益,尤其是缺乏正常的“外在经济”(大规模投资对有关厂商盈利的影响),经济很难迅速增长。

⏹而如果实现全面的、大规模的投资,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业生产规模,从而产生外在经济。

还有作用大概看下ppt

9如何解决小额贷款中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

1.小额农贷风险较为突出,农贷逾期率偏高

2.小额信贷利率上限的存在,导致信贷机构利润降低

3.我国农村小额贷款需求扩大,信贷资金出现缺口

解决建议:

1.健全小额贷款操作流程,逐步建立完善农户征信体系

2.建立和完善小额信贷的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

3.放开小额信贷利率政策,稳步推进小额信贷利率市场化

4.多渠道筹措资金,为小额信贷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

10述麦、肖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金融抑制

⏹金融活动实际上是储蓄和投资之间分工的结果。

像其他分工一样,金融活动提高了整个经济的效率。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金融状况是:

⏹第一,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低。

⏹第二,市场极其不发达。

⏹第三,政府对金融实行严格管制。

这种状况造成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的恶性循环,即金融抑制。

⏹麦和肖认为,造成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的原因除了历史因素外,主要是政府对金融的过多干预,尤其是人为扭曲了资本的价格---利率。

⏹要摆脱金融和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发展中国家必须推行金融深化。

金融深化

政府应该取消对存贷利率的硬性规定;

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应减少;

以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做法应该放弃。

此外还需要贸易自由化、税制合理化和改善政府支出等政策的配合。

11如何理解人力资本?

发展中国家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有何重要意义?

人力资本就是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指劳动力质量。

对物质的投资可以形成机器设备、基础设施等物质资本;而对人的投资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形成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的状况制约着物质资本的效能。

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十分匮乏,大大降低了物质资本的投资回报率。

12简述刘易斯、哈里斯和托达罗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失业理论。

刘:

⏹在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有无限的劳动力可以供给。

⏹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农民的收入水平。

⏹传统的农业部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工业部门。

⏹随着工业部门的持续发展,过剩的劳动力将逐步被吸收。

⏹但实际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并不像刘所描述的那样,而是在城市已经出现大量失业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不断地涌向城市。

哈:

⏹刘的理论是以发达国家的经验为依据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一致。

⏹发展中国家往往在城市失业条件下,仍然有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

⏹准备向城市迁移的农民要考虑的因素有两个:

一是城乡实际工资的差异水平,二是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大小。

二者的乘积就是城市的预期工资。

⏹只要城市的预期工资高于一个有保证的农村工资,农村劳动力就会在城市失业已经存在的条件下继续向城市流入。

13谈你对中国就业形势的理解。

首先,党和政府极其关心大学生就业。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全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并多次在有关会议上强调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各级党委、政府也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上重要议程,突出其重要位置,采取了多种措施积极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其次,高校的“一把手工程”已经深入人心。

自2003年以来,国家逐步把毕业生就业纳入高校考核的重要指标,突出强调毕业生就业在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倡导并严格要求高校的“一把手”对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不论是在硬件投入还是在软件建设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些学校已经向学生庄严承诺,只要不过分挑拣,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找到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毕业生“吃了定心丸”。

第三,经济发展势不可挡。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归根结底还得依靠经济的拉动和促进。

近年来,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这对缓解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创新型国家,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将直接拉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同时,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将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

第四,基层大有可为。

“猛将必拔于卒武,贤相必起于郡县”,自古是之。

去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从制度层面上固化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和途径,标志着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事关青年健康成长、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工程,毕业生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勇于到基层锻炼成长,善于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第五,政策环境更加宽松、有力。

近年来,围绕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和工作保障。

例如,在自主择业方面,破除了一切部门限制和地区限制,毕业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在自主创业方面,免除了创办企业的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并可提供小额贷款资助;在鼓励下基层方面,除给予一定的生活保障外,在落户、职称、考研、考公务员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在就业服务方面,不仅学校有周到的指导和服务,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也提供多种公益性服务;在择业期限方面,不仅毕业前可以找,而且毕业后两年内仍可双向选择;在困难救助方面,毕业后可以登记失业,享受失业人员优惠政策,特别困难的还可以申请临时救助,可以得到比如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司法救助等方面的支持。

可以说,现有政策涵盖了毕业生就业的各个方面,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策框架体系。

就业归根结底是毕业生自己的事情,现在已经是3月下旬,对高校毕业生而言,一定要抓住机会,尽量早定工作岗位。

否则,毕业即失业,不仅无法回报家庭的经济投入,更谈不上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

笔者对毕业生求职有这样一些建议:

1.机不可失,早作决断。

当前,很多毕业生还在左顾右盼、犹豫不定,有的学生手中有几个选择但迟迟不签约,总希望奇迹在明天出现。

岂不知,用人高峰稍纵即逝,在毕业生供给充足、社会需求呈现买方市场的态势下,好的用人单位不可能在一个需求周期内两次或多次到同一个学校去,更不可能苦苦等待你迟来的回复。

所以,建议目前有就业意向的同学尽快签约。

当然,实在不理想的也不要强人所难。

2.全面撒网,重点捕鱼。

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是最重要的。

一方面,要尽快与学校就业部门联系,取得主渠道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地缘、血缘、学缘”关系,发动老乡、亲友、同学校友 找信息。

在有目标的情况下,要重点“捕鱼”,在没有目标的条件下,可以有选择地全面“撒网”,甚至“有枣没枣打一竿”。

3.高也成,低也就。

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高校毕业生已不再是“象牙塔”里的“阳春白雪”,这种转变促使高校毕业生在享受大众化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肩负着就业阵痛的压力。

于是,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

因此,高校毕业生不仅要能承受“治国平天下”的重任,更要能够忍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痛苦,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理想的职业固然重要,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

4.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越来越证明,一个人不可能终生从事一种职业。

因此,具有高附加值人力资本的高校毕业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完全可以先就业,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专业,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最好还是先落实个单位,然后再根据情况伺机而动。

当然,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必须处理好与已签单位的关系,并能够承受违约引发的责任。

14什么是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什么?

含义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

⏹从环境角度看,可持续发展是“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

⏹从生态角度看,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从社会角度看,可持续发展是“人口增长趋于平衡,经济稳定,政治安定,社会秩序井然的一种社会发展”;

⏹从科技角度看,可持续发展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从经济角度看,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成本和效益比较和审慎的经济分析基础上的发展和环境政策,加强环境保护,从而导致福利的增加和可持续水平的提高”。

原则

(1)可持续性原则。

这是指使人类社会发展具有一种长久维持的过程和状态。

(2)公平性原则。

指人类在分配资源和占有财富上的“时空公平”,包含三层含义:

①国家范围之内同代人的公平;

②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③代际间的公平。

(3)共同性原则。

尽管各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各自不同,但地球只有一个,地球资源的有限性要求各国必须采取共同的联合行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

(4)学习原则。

即通过知识的增进促使人们建立新的生产与消费方式,提高经济效率。

1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

这个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应该是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为保障。

(1)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和调整人口结构放在重要的地位。

(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要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结合。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体现和贯彻在其他相关发展战略之中。

(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16何理解技术进步及其作用?

技术进步泛指技术的各个构成因素及其结合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够导致生产能力的提高。

技术进步包括技术进化和技术革命两层含义。

1、技术进步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技术进步可以降低某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比例,从而节约资源;

⏹技术进步还可以改变资源结合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

2、技术进步是引起经济结构变迁

的最重要因素

(1)技术进步使产品结构发生变化。

(2)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3)技术进步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市场结构的变化。

(4)技术进步会改变一国的就业结构。

17、发展中国家技术选择要遵循什么原则?

1、要素禀赋原则

2、技术可行性原则

3、经济合理性原则

4、生态原则

18、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需求障碍。

(2)资本障碍。

(3)自然资源障碍。

(4)人力资源障碍。

(5)劳动成本障碍。

(6)规模障碍。

(7)基础设施障碍。

(8)制度障碍。

(9)技术引进次序上的障碍。

(10)技术输出国方面的障碍。

19、评述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

与发达国家单一的现代经济不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中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个部门:

传统的占优势地位的农业部门与刚刚开始起步的现代的工业部门。

从地域上看,前者位于农村,后者一般位于城市。

发展中国家这种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的并存,就是二元结构。

20、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中国如何实现二元经济到一元现代经济的转变?

我国的二元经济主要表现在:

一部分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广阔的传统农村并存;

一部分现代工业与大量的落后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企业并存;

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广大不发达和贫困地区并存。

21.走出二元经济的基本对策是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加速城市化进程是中国走出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

第二,城乡互助、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和经济效益,实现落后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第三,深化城乡体制改革,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是中国走出二元结构,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制度前提。

2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一,促进中西部地区的资本形成。

第二,改善人力资本积累条件。

第三,加速中西部地区的结构调整。

第四,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

第五,规范地方政府竞争。

第六,缩小基础设施差异。

23农业在经济发展中有哪些作用?

其在国民经济在的地位如何?

⏹随着一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现代工业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农业的相对比重不断下降,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但工业化进程需要有农业的支撑,农业现代化也是经济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农业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诞生的一个产业部门,考察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农业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古典经济学家很早就注意到了农业比重下降的现象,也揭示了这个事实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联。

1、产品贡献2、市场贡献3、要素贡献4、外汇贡献

24如何改造传统农业?

需要引入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

这就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1、制度建设,包括建立适合传统农业改造的土地占有制度、生产组织制度和激励制度。

2、扩大对新的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

3、向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25合实际谈谈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

随着农业生产的增长,我国农村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林、牧、副渔业的比重有了很大的提高。

随着农业生产的增长,我国农民收入也有大幅度提高。

26什么是工业化?

工业化有哪些模式?

(1)较窄的工业化定义。

认为工业化就是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

因而,工业化就是一个国家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的过程。

(2)较宽的工业化定义。

认为工业化并不一定是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变,工业化实际上是整个经济的现代化。

(1)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2)不完全的市场经济模式

(3)计划经济模式

27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如何?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

⏹另一方面,城市化又推动了工业化。

28简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我国的工业化道路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第一,以重工业为主。

⏹第二,以国有经济为主。

⏹第三,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第四,工业依靠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积累资金。

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工业化还是取得很大的进展,形成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体系,完成了基础工业的系统布局。

但是,由于工业化道路的特殊性,我国城乡社会结构并没有与工业化的进程同步转变。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工业化运动一个新的起点。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推动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

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进步背景下,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大战备部署:

⏹第一,这是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做出的重大决定。

⏹第二,这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

⏹第三,这是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

29阐述平衡增长战略和不平衡增长战略及其相互关系。

平衡增长战略

⏹平衡增长的基本思想,可以追溯到1844年穆勒对“萨伊定律”的重新解释:

生产的每次增加都会创造出自己的需求。

⏹为使增加生产能力的结构适应增加需求的结构,首先必须在各种经济部门中按同一比例进行投资,使各部门同时平衡地增长,以达到供给与需求的一致。

不平衡

⏹第一,平衡增长战略实际上是针对发达国家不充分就业情况开出的药方,并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第二,平衡增长理论所依据的外部效应“内部化”学说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联系

⏹平衡增长理论侧重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平衡,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继续推进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客观要求。

⏹但是在工业化初期,发展中国家一般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和实力。

⏹不平衡增长理论侧重于经济发展初期如何把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初期资本严重短缺的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