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2067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0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docx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一战的背景(原因)

1、背景: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时间:

20世纪初)

2、原因:

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具体原因:

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形成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矛盾实质:

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

矛盾表现:

三对主要矛盾:

法德矛盾、英德矛盾和俄奥矛盾。

法德矛盾:

报仇——压制,争夺焦点是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英德矛盾(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争夺焦点是:

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俄奥矛盾:

争夺焦点是:

巴尔干半岛的霸权

3、形成两大军事集团过程:

三国同盟:

1879年,德奥缔结“同盟条约”。

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

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

具有明显的反俄和反法的性质。

三国协约:

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欧洲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1904年和1907年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签订。

这标志着英、法、俄

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4、导火线(直接原因):

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一战全面爆发。

交战双方:

同盟国:

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

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国。

5、英国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推行的目的:

便于自己插手欧洲大陆事务

二、一战的经过

1、三条战线:

分布地区

对抗国家

西线——比利时、法国北和德法边境

英、法←→德

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

俄←→德奥匈

南线——巴尔干半岛

塞尔维亚←→奥匈

 

2、“施里芬计划”

内容:

计划战争初期德国在西线集中主要兵力,在6周内打败法国,而以少量兵力在东部边境牵制俄国军队;在打败法国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

3、1914年

西线:

马恩河战役:

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德国速战速决战略破产,德国陷入长期两线作战。

1914年底,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东线:

1914.8俄攻入东普鲁士。

对方对峙。

4、1916战争重心回到西线。

重要战役: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凡尔登战役:

德国开始使用毒气弹、“绞肉机”,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军投降的计划破产。

——大战中期的决定性战役和一战的转折点。

索姆河战役:

英国首次使用坦克、索姆河地狱——是一战中规模最大战役

日德兰海战:

英德海军间的最大规模的交锋。

虽然英国舰队的损失大于德国舰队,

但英国海军仍然掌握着制海权。

结果:

交战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都没能置对方于死地,战争仍不见分晓。

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变成旷日持久的阵地战?

这种形势有利于哪一方?

为什么?

1、持久的原因:

(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

(2)大杀伤力的武器更有利于防守,当时机枪、步枪、重炮等新武器大量使用,有利于大量杀伤

进攻人员

(3)军队机动性不强,后勤保障能力不高

2、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

原因:

①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都远胜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

②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5、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1)美国参战(1917年4月)

美国参战的原因、影响

原因:

①早在大战爆发前,美国同德国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张。

②随着经济联系加强,美国与协约国日益接近。

③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使美国受到很大损失,为美国参战提供了口实。

④为保证借给协约国的巨额贷款能够归还,美国希望协约国取得胜利。

⑤如果美国帮助协约国打败同盟国,不仅可以捞取战利品,还可以恃其经济力量在战后控

制其他国家,夺取世界霸权。

⑥俄二月革命,前景不明

影响:

首先,在军事上对协约国的直接援助。

其次,在财政和军需供应方面,大量的军用物资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战场。

最后,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参战,后协约国扩大到27个国家,形成了对同盟国

的绝对优势。

(2)1917年8月,中国北洋政府向盟国宣战战

(3)俄国退出(1918年3月《布列斯特和约》)

6、同盟国集团的崩溃

(1)原因:

①同盟国集团在物资供应上和兵源补充上,都面临着困境。

②经济实力:

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英国封锁物资,殖民地动员 

③军事战略:

施里芬计划低估了对方的作战实力;协约国军队很棒;德国被拖入两线作战+持久战的泥潭 

④国内局势:

作战国之间的矛盾:

经济,灾害,奥匈帝国的民族独立运动;德国的十一月革命,推翻帝制 

⑤国际力量:

日本:

德国在亚太地区实力范围皆失;意大利倒戈(1915年5月);奥匈帝国瓦解投降(1918年);美国。

(2)过程:

①德国 

军事:

最后搏击的失败1918年3-7月 

政治:

十一月革命:

1. 柏林工人起义 2. 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兰;基尔港水兵拒绝和英国海军交战

②协约国攻势不断加强

③德国在西线溃退,“兴登堡防线”被突破,同盟国集团开始瓦解(1918年)

④德国投降(1918年11月11日)

7、同盟国失败的原因

(1)经济劣势:

协约国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占有优势。

英国的海上封锁,成功地遏制了德奥集团从美国取得各种急需的物资。

协约国拥有更多的殖民地和附属国。

(2)战略失误:

德国的“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了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了。

两线作战、阵地战、持久战导致德国失败。

(3)内部矛盾:

同盟国各国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

奥匈帝国出现民族独立运动。

德国“十一月革命”。

(4)国际力量对比:

不利于同盟国,日本参战、意大利倒戈、美国参战。

协约国方面获得了大量兵力和战争物资的补充,一批国家加入到协约国一边,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三、大战的后果和影响

1、性质:

总体上是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为独立而战,具体有民族解放性质,但不能改变整个

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由各交战国的参战目的决定的。

而各帝国主

义参战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2、战争催生了新世界

3、战争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四、一战的阶段

第一阶段:

1914年 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 西线马恩河战役,(首次重大战役)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 

    第二阶段:

1915—1916年 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三大陆战一大海战:

西线的凡尔登(时间最长最惨烈)、索姆河战役(坦克)(规模最大)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英德日德兰海战(最大的海战); 

    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一、凡尔赛体系

1、巴黎和会

(1)和会的召开:

时间:

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地点:

法国巴黎凡赛宫;

出席国家:

27个(不包括战败国和社会主义的战胜国)英美法三巨头实际操纵会议

(2)大国各自的目的

(3)对德问题的争夺(焦点)

①法:

严厉制裁、肢解德国②英:

反对过分削弱德国,阻止法称霸欧洲

③美英:

反对肢解德国,一旦法国遭到进攻,将提供援助

(4)中国山东问题:

日本:

攫取中国山东。

中国:

坚决要求收回山东。

英法:

支持日本对山东的要求。

美国:

没有坚定地支持中国。

最后,美、英、法同意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交给日本。

中国外交的失败消息传到中国,五四运动爆发。

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凡尔赛和约》

(1)内容:

1919年6月28日,《协约各国和参战国对德和约》,

①战争罪责:

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

②疆土问题:

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萨尔煤矿法国/投票;莱茵河西岸15年;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独立;波兰独立,“波兰走廊”,但泽;

③殖民地问题:

英法澳日“委任统治”

④军备问题:

普遍义务兵役制;10万;50千米

⑤赔款问题:

200亿

(2)性质:

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苛刻的和约,分脏和约。

3、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及其不稳定性

(1)体系的构成:

《凡尔赛和约》及其随后签订的对奥、匈、保、土的各项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2)体系作用范围:

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3)对凡尔赛体系的评价:

【1】实质:

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在宰割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

【2】作用:

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在上述地区的矛盾,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②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

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欧洲地位受到削弱,美、苏、日崛起。

通过国际会议上的外交斗争调整国际关系比起军事对抗方式是一大进步

(3)体系下矛盾决定其不稳定性:

①战胜国之间分赃不均引起新的矛盾(意大利不满、美国最终不批准和约)

②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败国特别是德国对和约滋生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成为后来法西斯上台的重要原因。

因没有真正按照民族自决原则安排领土,引起中、东欧新兴民做国家间出现了新的民族矛盾。

③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④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民族国家之间:

“委任统治”实质是维护殖民统治,导致民族运动高涨(土、印、中等)

二、国际联盟的建立

1、由来:

首先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正式提出

2、列强在国际联盟建立问题上的不同主张:

①盟约与和约关系问题:

英法主张先讨论对德和约,美国主张盟约应作为和约的组成部分

②建立国际部队的问题:

法国主张建立一支由联合国调遣的国际部队。

英美不同意。

③种族平等问题:

日本提出种族平等,以排除外国对日本移民的限制。

3、国际联盟的主要内容:

①维护和平原则;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和平与安全”,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裁减军备

②集体安全原则;任何侵略,视为对所有会员国的行为,会员国应对其进行经济制裁(“全体一致”原则);国联应向有关政府建议出动军队,以维护盟约。

③委任统治原则:

殖民地不能由旧主统治,应由国联委托某些“先进国家”进行统治。

4、建立过程:

巴黎和会讨论1920年1月正式生效日内瓦

主要机构:

最高机构—全体大会;常设执行机构—行政院;处理日常事务机构—秘书处;

国际联盟的实质:

英法控制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这反映如下问题:

①英美矛盾成为当时世界主要矛盾,美日综合国力还不足以获得世界领导权。

②国际关系中心仍在欧洲。

国联自峰机构存在问题:

①从提出到正式成立非常仓促,没有进行充分准备;

②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长期处于国联之外;

③日本和德国等国相继退出国联;

④只有大会全体一致通过的决议才能有效。

5、美国未参加的原因:

因未能实现称霸目标及孤立主义影响等

三、华盛顿体系

1、华盛顿会议

(1)背景:

①巴黎和会美国攫取世界霸权计划失败。

②帝国主义国家战后在亚太地区矛盾尖锐。

③为争夺霸权,美、英、日在该地区进行军事竞赛。

④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人民反帝斗争进入新的时期。

⑤战后各国都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希望通过外交途径来缓和矛盾。

(2)四个条约

《四国条约》——(全称)《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的签订

背景:

该条约是美国为了限制日本扩张,拆散英日同盟的一个措施。

是美国外交的胜利。

内容:

缔约国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

在上述权利遭受任何国家侵略威胁时,缔约国应进行协商,以便联合或单独地采取应对措施;

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应予废止。

影响:

①对美国:

成功地拆散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其在亚太地区争霸的障碍;

②对英国:

表面上维护与美日关系,但是随着英日矛盾的激化和英国实力下降,英国只有与日本妥协。

③对日本:

扩张受到遏制;但是得到与大国同等的地位,权益得到承认。

b海军军备的重新安排——《五国条约》

目的:

限制别国,壮大自己。

i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国家:

1922年2月,美英日法意五国签署(全称)《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内容:

规定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和各国航空母舰的总吨位限额。

不足:

对巡洋舰、潜水艇等舰只的规模和数量未做任何限制。

意义:

世界现代史上第一个裁军协议;

美国外交胜利:

与英海军同等地位,限制日本海军的扩张;

但英美在海军基地方面对日本作出了让步,使英美丧失了在靠近日本的水域拥有有效的作战基地的可能性,使日本得以实际占有相对的优势。

暂时缓解了海军军备竞赛上的争夺,但不能真正消除矛盾。

c中国问题

背景:

列强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调整在中国的利益和对付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要求。

中国山东问题——《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

结果:

日本将山东的主权和一部分权利归还中国,仍保留一些特权。

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

评价:

是对《凡尔赛和约》中有关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重要修正

是近代中国人民取得的少有重大外交成果。

解决原因:

①中国人民坚持斗争的结果;(主要)②美英和日本的矛盾。

d《九国公约》

内容:

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但“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才是列强奉行的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影响:

美国外交的胜利;使美国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打破了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控制亚太地区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实质:

“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2、华盛顿体系:

①构成:

四个条约构成的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

②地理范围:

亚洲、太平洋地区;

③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华盛顿体系是凡尔赛体系的补充和发展。

四、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1.实质:

是以美国居主导地位、抑制日本、宰割中国的基础上形成的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影响:

作用:

①改变了欧洲及亚太政治格局(a.德、俄、奥、土四大帝国被摧垮b.德国面积缩小,且东西互不连接c.欧洲出现新兴国家。

②构成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新秩序,使资本主义2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不稳定性:

激起帝国主义之间新矛盾,埋下了新大战的祸根(a.激起德国的复仇情绪b.战胜国内部因分赃不均,矛盾重重c.美日冲突加剧,埋下太平洋战争祸根)

五、对比一下,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在时间、地点、操纵国、涉及领域方面有哪些不同?

1、巴黎和会:

①背景:

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为重新瓜分世界和共同反苏创造了条件

②时间:

1919年1月~6月

③地点:

法国巴黎凡尔赛④操纵国:

美国、英国、法国等

⑤内容:

对德《凡尔赛和约》;对奥、保、匈、土和约

影响:

欧洲和中东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矛盾:

战败国和战胜国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⑧工具:

国际联盟

2、华盛顿会议:

1背景:

美日在亚太地区的争夺与冲突;美、英、日三国海军军备竞赛

2时间:

1921年~1922年

3地点:

华盛顿

4参加国:

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中国、比利时、荷兰、葡萄牙九国

5内容:

《四国》;《五国》;《山东》;《九国公约》

影响:

暂时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冲突;美英海军力量并驾齐驱;抑制日本势力的

膨胀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材分析】

(1)历史背景(第1、2、3课)

第1课:

经济大危机等因素影响下各国的选择,一方面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一方面美国民主和平力量得到保存和发展。

第2、3课:

一方面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一方面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的展开;

一方面西方大国绥靖,助长法西斯侵略,导致集体安全的落空;

一方面最富侵略性的法西斯轴心集团形成。

(2)战争经过(第4、5、6、7课)

第4课:

爆发和西线战事:

一方面德国的节节胜利;一方面戴高乐、丘吉尔的坚决抵抗。

第5课:

扩大:

一方面德国突袭苏联、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一方面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第6课:

转折:

一方面在各大战场法西斯的惨败;一方面人民看到胜利曙光。

第7课:

胜利:

一方面是盟军的反攻,一方面是法西斯的覆亡。

(3)战争影响(第8课)

第8课:

这是人类空前的浩劫(人、物、财;大屠杀;破坏文化遗产);

政治格局、政治版图的变化;

战后科技革命;人类从战争中汲取经验、教训,增长了智慧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1929——1933年危机的爆发

a经济危机的原因

根本原因: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矛盾(美国国内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大大限制了社会购买力。

具体原因:

市场供需的矛盾(一方面投机狂热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另一方面劳动人民日益相对贫困,供需矛盾扩大。

导火线:

股市的崩溃

b爆发标志:

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市暴跌

c经济危机的特点:

范围特别广、破坏性大、持续时间长

d危机影响:

国内——激化社会矛盾:

失业人数增加,普遍出现群众运动;法西斯兴风作浪,引发社

会危机

国际——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

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转嫁危机;引起全球范围的经济战;

引起世界格局开始变化和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

两种选择:

一方面,西方各国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另一方面,加速了欧、亚世界大战策源地的形成。

e摆脱危机的道路:

美国:

通过国内的改革——-罗斯福新政;

德日:

通过对外的侵略——走上法西斯道路

2、希特勒上台和德国的扩军备战

a建立原因

⑴历史原因:

①缺乏民主传统;②《凡尔赛和约》对德制裁激发了德意志民族复仇情绪;

⑵现实原因:

①经济危机的打击;②垄断资本家的选择;③纳粹党的兴风作浪

b重大事件:

①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②1933年1月,德国总统兴登堡正式任命希特勒为政府总理

③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④1936年,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c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标志:

1933.1.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兴登堡任命仪式)

影响:

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3、日本法西斯势力的膨胀和对外扩张

a建立原因:

⑴历史原因:

①缺乏民主传统;②华盛顿体系压制

⑵现实原因:

①经济危机的打击;②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

b重大事件:

(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2)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c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标志:

广田弘毅组阁。

影响——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d统治政策;

(1)对内:

政治:

禁止罢工,限制人民自由军事:

加紧扩军备战

(2)对外:

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军部确定“南进”的目标;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3)“北进派”:

陆军以对抗远东苏军为目标,主张同德国夹击苏联;

(4)“南进派”:

海军以对抗美国,确保太平洋的制海权为目标。

(5)基本国策:

“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之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

1937年,近卫文麿上台组阁,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问题1:

为什么在30年代大危机影响下,美国与德、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1.历史传统的影响:

美国是通过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没有沉重的封建包袱,有较浓的民主色彩;德日都没有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带有较强的专制残余势力

2、日德法西斯势力较强,美国法西斯势力较弱

3、凡-华体系的影响:

美、德、日在战后格局中处于不同地位,美国要维持这一格局;德、日则要冲破它。

4、经济状况的影响:

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经济实力雄厚;德国经济发展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强;日本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受危机打击严重

5、领导者个人素质不一样。

问题2、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有何异同?

1、同:

①都是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机;

②都是受到本国军事、封建主义历史传统的影响;

③国际关系中不利地位的影响(对凡-华体系极度不满,都极力想打破);

④统治阶级的支持

3、异:

1德国:

依靠纳粹党夺取政权建立法西斯专政;

日本:

不是依靠法西斯党,而是依靠现存的天皇和军部法西斯势力来实现政权的法西斯化,通

过由军部控制内阁来建立法西斯专政,进而实现国家的法西斯化。

2德国:

法西斯政权的建立,首先针对的目标是国内的革命力量。

法西斯政权建立起来后,才走

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日本:

首先发动侵略战争,并在战争不断扩大的基础上,自上而下地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二、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

1、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背景: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中华民族全面抗战:

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②七七事变后,进入全民族抗战的新阶段。

③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④平型关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⑤台儿庄大捷——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地位和关系:

中国人民的抗战,存在着两个战场。

即国民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敌后战场。

这两个战场的斗争互相交织在一起并互相促进,它们对反法西斯斗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8年10月,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宣告破产。

⑧中国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以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2、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

⑴原因:

战略位置重要(临近红海,可以控制红海南大门,把意属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连接起来,加强意大利在东地中海的势力);自然资源丰富

⑵过程:

①1935意大利不宣而战,埃军民粉碎意速胜企图;

②西方大国的纵容政策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暂时失利1936年;

③1941年,在盟军的帮助下,获得解放

⑶失利原因:

①埃塞俄比亚国小力弱;

②缺乏国际援助——绥靖政策;

③意军强大残忍——施放毒气……

3、西班牙内战

内战的爆发:

1936年,人民阵线组建共和国政府,佛朗哥叛乱。

德、意的武装干涉

⑴原因①支持佛朗哥法西斯势力;

②敌视包括共产党等左派参加的共和国政府;

③企图控制西班牙和西属摩洛哥,形成对法国的战略包围,切断英法与其殖民地的联系。

④把西班牙变为检验自己军事实力的实验场。

⑶性质的变化:

西班牙内战演变为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

国际反应:

英、法、美“不干涉”政策;苏联、国际纵队的援助

性质:

西班牙内战既是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反动保守势力的革命战争,同时也是一场有国际力

量卷入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失败:

1939年3月叛军攻陷马德里,佛朗哥法西斯独裁政权建立

4、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原因:

共同的利益需要——共同对抗英法美,争夺世界霸权,抢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过程:

①1936年德意协定“柏林——罗马轴心”;

②1936年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以“反共”为旗号;

③1937年意加入三国轴心形成,

这样,欧亚分别出现两个战争策源地,初步形成了一个最富侵略性的法西斯国家集团。

问题:

分别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时间、主要特点和意义。

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时间、特点、意义:

中国1931年开始的抗日战争。

它是中国人民由局部抗战发展为全国性的全民族团结的民族解

放战争,是世界现代史上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是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单独抗击日本侵略军,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埃塞俄比亚1935~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