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集美区杏林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2026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市集美区杏林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厦门市集美区杏林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厦门市集美区杏林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厦门市集美区杏林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厦门市集美区杏林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厦门市集美区杏林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厦门市集美区杏林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市集美区杏林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厦门市集美区杏林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厦门市集美区杏林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厦门市集美区杏林街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杏林街道加快新城区建设、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重要时期。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福建省委、厦门市委、集美区委关于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的精神,结合我街道的实际,制订杏林街道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杏林街道概况

杏林街道地处厦门市环杏林湾,东南两面临海,经集杏海堤与集美街道相连,经高浦海堤和杏林大桥与厦门岛相接,西邻杏滨街道,北与后溪镇接壤,辖区总面积24.7平方公里,下辖宁宝、纺织、曾营、杏北、高浦、杏林、西亭、内林8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约93705人,其中其中常住人口89177人。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1、经济在困境中求得发展

“十一五”期间,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形势带来的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街道以“保经济增长、保重点建设、保和谐稳定”为工作主线,迎难而上,扎实工作,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在困境中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亿元,年均增长率9.7%。

工业生产总值达到60亿元,年均增长率5.8%。

第三产业总产值达到8.13亿元。

2010年财政总收入4.14亿元,其中街道本级财政收入7281万元,年均增长率达到8.3%。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00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0.3%。

农民人均纯收入10800元,年均增长率达到8.2%。

2010年实现国内招商引资总额6.57亿元,合同利用外资4361万美元。

这些都为今后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征地拆迁工作进展顺利,为辖区内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十一五”期间,街道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开发、大建设时期,面对项目多、任务重,情况复杂等困难,街道建立健全并坚持领导挂钩重点项目、重点社区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推进街道全面工作的抓手,努力解决征地拆迁和重点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全力以赴保障园博苑、福厦铁路、杏林大桥、海翔大道、杏北路延伸段、杏林北外环路、杏林城区市政道路改造、杏林湾防洪排涝及渡汛工作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2010年集美新城西亭核心区建设全面启动,一个文化品位高尚、人居环境优美、创业条件优越、功能配套完善,具有滨水特色的环湾生态型新城区已经初现轮廓。

3、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一五”期间,街道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工作重点,注重挖掘、盘活辖区的商业地产资源,一批餐饮、高级酒店、休闲娱乐场所相继开业。

按照“招商资源促意向、在谈项目促签约、签约项目促动工、动工项目促投产、投产项目促增资”的思路,在做好工业企业跟踪服务的同时,引进了一批新客商、新项目落户辖区,培育了辖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4、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较大发展

“十一五”期间,街道的教育、民政、人口计生、社区建设、文体等社会民生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具体表现为:

(1)教育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至十一五期末,小学入学率99.70%,初中入学率98.60%,高中阶段入学率90.12%。

先后完成厦门十中、内林小学、轻工学校扩建项目与杏林中心幼儿园迁建项目。

实现了“村改居”居民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等民生项目,社区教育得到新的发展。

(2)大力实施区政府出台的“绿洲计划”,民生得到持续改善。

以弱势群体为重点,大力推进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双拥优抚、残疾人帮扶等工作。

十一五期间,街道共发放低保金380万元。

对4146户次困难老人发放困难补助。

发放困难群众医疗补助、临时救助金达79万元,为126户发放《社会救助证》。

(3)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进一步加强。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稳定低生育率水平,解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突出问题,推进优生优育。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参合率达100%。

(4)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健康发展。

十一五期间,街道将社区办公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管理,五年来街道共投入资金3461.65万元,全面解决了社区无办公用房或面积不足500平方米的问题。

成立社区工作站并配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实现了社区工作站的全覆盖。

“村改居”社区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曾营社区集体资产改制取得重要进展。

宁宝社区被评为省级文明社区。

2009年,街道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荣誉称号,成为厦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街道。

(5)文化体育工作取得明显提高。

依托建成的区文化中心,发挥街道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室、杏东文化广场的作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逐步形成了以社区居民为主、辖区单位广泛参与、共创社区文化的浓厚氛围,2007年获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三)“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1、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杏林街道加快发展的黄金发展机遇期。

随着国务院出台支持海西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正式签署,海西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2010年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由岛内扩展到全市,厦门市委提出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层次加速岛内外一体化城市建设的目标,把投资重点移向岛外;集美作为厦门市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枢纽,迎来了加速发展时期。

杏林街道所辖的集美新城西亭核心区要在五年内实现“基本建成”的目标。

“十二五”期间,杏林街道必将迎来经济结构大调整、全面推进城市化、社会加快转型、发展全面提速的重要机遇。

2、优势

首先,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杏林街道环拥着杏林湾和马銮湾,是进出厦门岛的交通门户,向内通过厦门大桥、杏林大桥及BRT快速公交与厦门本岛快速连接,向外通过福厦铁路、沈海高速公路、国道324线迅速辐射闽南金三角地区。

辖区到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东渡港、海沧港、厦门客运码头、高崎火车货运站等交通枢纽都不超过30分钟的车程,为人流、物流的聚集创造良好的条件。

其次,人居品位进一步提升。

随着园博苑、集杏海堤开口和海域清淤、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的先后开工建设,一大批配套的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商业、教育等设施不断的完善,在厦门西海域构筑了一条富有魅力的杏林湾滨水岸线。

优美的环境和完善的设施吸引着众多投资者和安居置业者,提升了杏林街道整体的区位优势和竞争力。

第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初具领先优势和带动作用。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辖区经济总量连年大幅攀升,第三产业突出,并在发展空间上逐渐呈现了以杏东路为轴的繁荣商业圈、以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圈、以杏滨路为线的高尚人文商住区等三个板块并进发展的格局。

第四,集美新城核心区建设全面铺开。

集美新城,位于厦门城市的几何中心、环绕6平方公里的杏林湾水域,规划总用地面积44.2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48万。

未来将成为一个集商务、生活居住、教育科研、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环湾生态型”新城区。

西亭核心区,被看做是集美新城的“心脏”,总用地6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7万人。

2010年2月启动以来,基本实现了全面启动的目标。

今后五年这里将建成以商务办公功能为核心,集生态公园、生活居住、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城市中心区。

3、面临的主要问题

(1)经济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

目前街道三产比例为0.03:

61.34:

38.63,第三产业比重比“十一五”初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总体上第三产业产值不大。

街道辖区现有服务业市场建设培育滞后,普遍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特别是缺乏具有较强产业集聚和辐射能力的大型商业设施,没有形成有特色的商业中心区。

(2)工业经济增长后劲不足。

一是受缺乏工业用地影响,新的工业项目引进难度加大,工业招商基本依靠增资;二是受被征地拆迁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陆续外迁;三是辖区工业企业除路达等几家总产值上亿元企业外,其余的规模相对偏小,创新能力较弱。

四是大多为产品外销型企业,受外部环境影响大,企业产值不稳定。

(3)财政收入增长困难。

街道财政收入构成中营业税所占比重大,固定税源较少,收入不稳定。

辖区在售商品房源大部分是区属国有企业开发的项目,未能形成街道本级收入。

街道财政面临收入增长困难、本级财力紧张、刚性支出增长较快的严峻形势。

(4)维护稳定压力较大。

一是征地拆迁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增多,直接影响社会环境稳定。

二是村改居过程中一些村集体资产改制中的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是街道辖区内流动人口多,管理难,也给维稳工作带来了压力。

(5)失地失海农民转产转业难度增大。

今后五年西亭核心区建设及集杏海堤开口围堰清淤等项目将使被征地拆迁居民面临失地失渔的问题。

在被征地拆迁社区,加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增加就业岗位和开展就业培训的压力增大,难度增加。

二、“十二五”期间街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利用杏林街道在集美新城区建设中的区位优势,抓住厦门市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带来的黄金发展机遇期,实现街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总体目标

大力推进新城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带动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总部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发展现代工业;落实“绿洲计划”,更好地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就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完成“村改居”转型工作;进一步发展街道的教育、文体、卫生事业;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建设文明街道、平安街道、和谐街道。

经过五年的努力,到“十二五”末,街道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4亿元,年均增长18.5%;工业总产值达到88.6亿元,年均增长10%;第三产业总产值达到29.25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0.01:

43.09:

56.9;辖区财政总收入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7万元,年均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4万元,年均增长10%。

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公共卫生水平明显改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有较大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更加良好。

(三)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高发展质量,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用科学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办法解决街道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以人为本:

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街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保障民生:

在街道层面构筑强有力的民生保障体系,特别是要维护和保障困难及弱势群体的利益。

——统筹协调:

以建设和谐杏林为目标,实现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三、以新城区建设为契机推进产业发展

(一)新城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

全力保障和推进集美新城核心区建设。

集美区十二五规划将集美新城区定位为“一心四片”的蝶形格局,西亭6平方公里被规划为集美新城区的核心区。

按照上级“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以及“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的建设要求,集美新城要“一年全面启动、两年形成规模、三年核心区轮廓成形、五年基本建成”,要建成和乐路、和美路、和悦路和新洲路“三纵一横”为主要骨干道路,迅速拉开城市框架;要打造环杏林湾城市景观,培育城市中心区形态特色;要建成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及厦门书城、科技馆、市民中心、艺术中心等大型公建项目,至“十二•五”末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集高端商务、办公、科研、教育、居住、休闲为一体,多功能、生态化的城市中心区。

街道要全力配合做好征地拆迁和保障建设的工作,全力以赴保障新城区建设特别是西亭核心区开展建设的用地需求。

要不断完善负责制、协同制、通报制、例会制、奖惩制、规范制等工作制度,力促科学、人性、和谐征地拆迁,协调征地拆迁涉及的历史问题,尽早为建设项目提供用地。

抓好杏林湾片区一大批计划经营性土地的出让和杏滨-杏东南新城区建设,努力把城区范围拓展达到100%。

积极推进旧城改造。

做好旧城改造的规划建设,鼓励和引导开发商打造精品楼盘,提升房地产业的层次。

做好文达路特色商业街策划,适时推出纺织社区旧城改造、白泉市场改造,杏东路商业街改造,加速对接融合杏林湾中心区,营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及良好的商业购物氛围。

(二)产业发展

1、现代服务业

按照“退一、优二、壮三”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依托辖区密集便捷的交通网络和临海优美的人居环境,充分利用园博苑、杏林大桥等重大项目建成后形成的区位优势,围绕“一线两圈”(杏滨路临海景观线、新城核心区商务圈、杏东路商业圈)的发展格局,在商业网点数量增多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商业网点能级和功能的提升,发挥商业对扩大就业、发展经济、集聚辐射、城市形象塑造等的功能,从优化商业布局、促进产业发展和完善商务环境入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发展有自身特色、与岛内形成互补的餐饮娱乐业和楼宇经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重点抓好三个片区的发展:

一是杏林湾片区。

以杏林湾为核心的周边区域,按照城市中心区的标准规划建设,有机融合商务核心区、周边文教科研区、休闲旅游区等功能小区,将建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集高端商务、办公、科研、教育、居住、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化的城市中心区。

全力保障好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建设,配合抓好项目招商,使之成为高楼林立、发展总部经济;依托中心,鼓励开设高品位的专卖店、专业店和高档休闲娱乐场所,形成与新城相匹配的商业中心;配合做好新城核心区商业配套的建设招商;主动对接园博苑,策划好北外环路、杏北路沿线商业网点的布局建设。

二是文达路—纺织片区。

抓好文达路特色商业街的策划,整合提升经营业态,形成有特色、有品味的街区品牌;抓好文达路旧城改造项目的征地拆迁,保障好步行街规划项目的建设实施,进一步拓展杏东路商业圈。

力促高浦社区集体项目生鲜超市加快建设,完善整个片区的商业配套。

三是杏东南片区。

以总工会技能交流学校建成投用为契机,加快蓝海湾酒店、月美池酒店、金海湾酒店式公寓以及杏滨生活区配套的两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抓好香港公馆、金博水岸配套商业设施的招商,实现辖区商业发展的全面提升。

以园博苑为中心,建设马戏城、大型机动游乐园、水上运动、园博苑影视拍摄基地等项目,打造集商务会议、温泉度假、旅游地产、市民休闲于一体的杏林湾生态型商务旅游度假区。

2、工业

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全力促进一批规模以上企业通过增资扩产壮大规模;支持路达、华懋新材料、华纶印染、日上实业等重点企业、龙头企业通过实施技改、上市融资等途径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建立企业经营状况预警预报制度,加强企业走访,千方百计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难题;继续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品牌创建,力促企业做大做强;增强“重商”、“亲商”意识,服务好现有企业,努力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良好的环境。

3、房地产业

把握厦门投资重点向岛外转移和新一轮房地产产业向外扩张的契机,特别是新城建设提速带来的发展机遇,依托区位优势、环境优势、投资优势,保障好一批经营性出让地块的开发建设,以房地产业的发展吸纳人口,集聚人气,扩大城区规模。

以规划为先导,进一步选择挖掘现有的土地房产资源,积极寻求改造与整合盘活,拓展发展空间。

加快房地产项目配套商业设施的招商引资,全力配合抓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

4、总部经济

“十二五”期间,要加快总部经济的发展。

依托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的建设,积极打造功能齐全、配套完善,集研发、营运、展示和结算等为一体的区域性商圈。

加大现代服务业招商力度,高起点地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项目,吸引跨国公司、央企、知名民企和台港澳企业设立地区总部、配套基地、采购中心、物流中心、营运中心和研发中心,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四、大力推进劳动就业与社会事业建设

(一)大力推进劳动就业,建设充分就业街道

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强化基层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落实好“绿州计划”等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和措施,大力促进弱势群体和失地失海转产农民就业。

鼓励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开展创业指导、创业培训以及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

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努力为辖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健全街道就业服务网络。

在征地拆迁过程中,支持发展集体经济项目,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强项目管理,使股份收入成为失地农民持续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

大力加强“村改居”后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通过信息引导、职业培训、政策扶持、职业介绍等切实有效的措施,组织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继续发挥园博苑、文教区、集美新城等重大建设项目带来的就业效应,为居民提供各种就业岗位。

(二)落实社会保障,完善社会福利事业

结合街道实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绿州计划”,进一步扩大低保、医疗、失业、住房等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完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民社保街道。

认真执行救助政策,规范救助行为,形成以低保为基础,以其它社会救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社会救助方式,最大限度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继续做好社会保障扩面工作,完善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机制。

认真落实《集美区医疗救助实施办法》,深入做好医疗救助工作。

积极为困难群众多方位争取医疗补助,将重点优抚对象纳入大病医疗救助体系;建立救助体系信息库,确保辖区内各类弱势群体生病时能得到及时补助。

根据政府相关政策,积极协助区民政局做好保障性住房的各项工作。

着力推进街道慈善事业发展,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慈善事业,继续开展“慈善一日捐”主题活动,积极发挥慈善救助在社会救助体系中的作用。

继续推进街道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积极创新街道居家养老模式。

整合社区各类为老服务资源,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在十二五期间,在街道所有社区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为老年人提供人性化、全方位的服务,特别是深入开展帮扶空巢老人工作,建立并完善安全服务、医疗服务、生活服务和温情服务“四位一体”服务网络,进一步提升居家养老工作水平。

继续抓好优抚安置政策落实,切实推进双拥优抚安置工作。

不断完善残疾人救助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各项残助工作。

以创建“全国残疾人康复区”为契机,全面开展残疾人康复的服务。

残疾证办证率提高到15%。

加强社区残协组织建设,引导、指导残疾人走出家庭、融入社会。

继续做好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工作,帮助残疾人实现自食其力的目标。

(三)深入推进社区建设

1、积极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改居”转型

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新建、改建等途径,改善社区办公条件,确保社区用房全部达标。

进一步加大“村改居”社区建设资金的投入,建设一批社区公共服务场所、道路、路灯、自来水、消防和文体设施等。

要以社区综合服务大厅为平台,延伸政府公共服务,开展以社会救助、劳动保障、技能培训、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外口办证、人民调解、文化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在曾营社区集体资产改制试点的基础上,加快杏林、西亭、内林3个“村改居”社区原村集体资产改制步伐,争取“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

要按照“居住社区(小区)化、资产股份化、就业非农化、福利社保化、服务公共化”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村改居”社区居民实现由农业为生向非农就业方式转变,并逐步实现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转型,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2、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和社区工作队伍建设

进一步发挥社区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作用,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要加大社区工作站规范化建设和一体化服务的力度。

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工作站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六个统一”的要求,整合社区工作站人力资源,不断拓展社区公共服务领域。

要设立并发挥其他社区组织的作用,完善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的社区组织体系,进一步发展壮大服务类、文体类、慈善救助类、公益福利类的社区民间组织。

要以职业化、专业化为导向,优化社区两委成员结构,充实社区工作力量,探索交流任职、异地培训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力度,提高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村改居”社区工作制度,并逐步走向专职化。

3、深化和拓展社区服务

依托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积极拓展社区就业服务;以居家养老为重点,深化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法律援助、卫生保健、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紧急救助等教育为老服务内容;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拓展针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服务;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健全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社区卫生服务;理顺社区居委会与物业的关系,发挥社区物业管理和服务作用,提升物业管理水平;要大力倡导开展邻里互助服务和社区志愿者服务,切实提高社区的自助—互助服务能力;紧紧抓住新城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的机遇,设置“便民、利民、为民”服务网点。

(四)大力发展教育、文体、卫生和环保事业

推动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提高现代化教育水平。

一是深入推进教育一体化,切实提升教育工作水平,努力实现“轻负高质”。

二是科学配置教育资源。

认真研究分析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变化趋势,科学谋划好街道教育资源布局规划,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孩子能就近入学、上好学。

三是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积极鼓励社会资源投资学前教育,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强对幼教师资的引进,促进学前教育全面、优质、均衡发展。

不断丰富街道社区文体生活,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一是整合区文体中心、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文化活动等问题设施资源,开展“节日文化”、“广场文化”、“文化共建”、“文明创建”、全民健身运动等主题活动,吸引社区居民就近地广泛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根据社区实际,改、扩建一批社区文体活动场所;三是加大文体人才资源整合力度,充分挖掘、发挥业余文体团队、“文化之家”、民间文体协会、老民间艺人以及非职业文艺骨干的作用,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丰富和活跃群众精神文体生活。

进一步做好计生和卫生工作。

深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夯实基层基础,稳定低生育水平,争创福建省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街道。

全面落实以居住地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体制,依托辖区单位、社区,做好经常性地清理、登记和服务,营造流动人口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不断健全医疗卫生体系,加强预防保健工作,落实各种传染病疫情的防控措施,强化社区重点环节,做好保障工作。

继续深入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充分发挥红十字会扶贫济困的作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加快城乡环境整治和农村改水改厕。

完善杏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配套设施,提高社区居民健康信息卡的建档率。

加大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建设人居环境优美的宜居街道。

推行低碳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推进杏林湾中心区国家级低碳示范园区建设。

到十二五末,街道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以上,区域环境质量噪声小于60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小于70分贝,杏林湾达到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完成6个“绿色社区”和2个“安静居住小区”的创建工作,全区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35%、垃圾处理率达85%以上。

五、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建设平安杏林、和谐杏林

(一)加大创建力度,开创杏林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街道要在已有文明创建成果的基础上,着力完善在文明城市创建中行之有效的领导机制、责任机制、点评机制、共建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等长效机制,牢固树立常态创建的理念,不断巩固和深化原有创建成果。

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在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军民共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同时狠抓精细化管理,力促文明创建再上新水平。

继续加大街道创建经费投入,不断提升街道“省级文明单位”的形象。

大力推进“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