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总复习教程作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1950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总复习教程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初三语文总复习教程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初三语文总复习教程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初三语文总复习教程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初三语文总复习教程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总复习教程作文.docx

《初三语文总复习教程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总复习教程作文.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语文总复习教程作文.docx

初三语文总复习教程作文

初三语文总复习教程(四)

中考作文题型与审题之一

1初三作文试题选编

2中考作文题型与审题

3作文教学发散思维训练刍议

4大量阅读好处多

5如何克服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

6以鲜活的形式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

 

在写作过程中,审题是关键的环节。

特别是在中考中,由于审题不慎而导致离题、偏题或不合要求的例子是很常见的。

而这一失误带来的后果又是令人痛苦的。

重视审题,学会审题,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按几种题型的审题来逐点讲解。

(一)命题作文的审题

1、命题作文的审题可以从作文题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方面反复推敲。

有个比喻说得好:

命题作文的审题,第一,要善于找“题眼”(即题目中的关键词);第二,要抓住“题眉”(即题目中的修饰语);第三,要领会“题魂”(即命题者的命题意图)。

如《街景小议》。

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小议”。

“小议”的对象是“街景”,这是题眉。

从题目中关键词和修饰语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判断这个题目是要求写一篇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议论文,从“街景”的议论中表明自己的观点:

或赞美或批评,或同情或厌恶,或欣喜或担忧……这就是领会了“题魂”。

若不这样仔细审题,也许就写成了一篇叙述“街景”的记叙文了。

2、命题作文的审题,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

琢磨题目中的每个字,明确写什么文体。

其方法是:

(1)抓住题目中的文体标志。

记叙文的题目一般有“记”、“忆”、“见闻”、“活动”等词语;议论文的题目一般有“论”、“议”、“启示”、“想到的”、“说开去”等词语。

(2)捕捉读题的感觉。

读题后唤起你的情感或映出形象的,一般是写记叙文;读题后引起你论理的,一般是写议论文;读题后使你想到解说的,一般是写说明文。

第二步:

仔细琢磨题目中的每个字,领会题目中所包含的“情”、“境”、“理”、“序”。

如《我最喜欢的一节课》,这个题目看似平常,好像很简单,其实不仔细审题,很容易写偏题。

题目中的“喜欢”提示你一定要写出喜欢之情。

可是,有些学生领会不到题目中所蕴含的这种“情”,而写了一节课上一个同学的恶作剧给自己留下的印象,这怎么能说是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课呢?

还有学生写老师上的一堂告别课而带来的悲伤,这也不属“喜欢”之情。

那么,什么才算是值得“喜欢”的课呢?

可以是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别开生面的一课,可以是提高动手能力的实验课或劳技课,可以是在思想上深受启迪的班会课,也可以是走出教室和校园,以社会为大课堂所搞的一次活动……

命题作文的审题是严密的。

你在确认了体裁和把握了出题意图之后,还要考虑怎么选材,怎样详略安排材料,怎么突出中心。

这些都经过了思考,方能动笔写作。

(二)命题作文的审题示例

1、《一束文明花》

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含比喻义的一个词语“文明花”。

所谓“文明花”指的是精神文明方面的好事。

“题眉”即修饰语“一束”,“一束”不是“一朵”,至少两朵或者三朵,甚至更多。

由此,我们可以肯定这是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或记叙性的散文,在文章中至少要有两件事,最好写三件事,在事件与事件的过渡上可用议论或抒情的句子来点题,突出中心。

2、《犯错误以后》

这个题目中的“以后”是个关键词,它提示你一定要把内容的重点放在“以后”二字上,否则文章就可能侧重记叙“犯错误的经过”,这样一来,就因“境”变而离题了。

(三)命题作文审题练习

1、对下面作文题的审题正误作判断。

《一首扣人心弦的歌》

(1)这个题目是由偏正短语构成的,关键词是“歌”,可以写成说明文,内容包括向别人介绍这首歌的词作者、曲作者、创作背景及影响,重点介绍歌词和曲子的特点,突出“扣人心弦”。

()

(2)可以赋予“歌”以特殊的意义,写成记叙文。

文章通过叙述和描写生活中令人激动的事情来赞美用崇高的精神谱写的一首扣人心弦的“歌”。

()

(3)可以以一首扣人心弦的歌为线索,写和这首歌有关的人和事,或由这首歌引起的一段回忆。

(4)以“一首扣人心弦的歌”为论点,摆出理由加以证明,写成一篇议论文。

()

《我的新伙伴》

(1)这是一个写人的题目,要紧扣“新”字,不能写过去的伙伴或一直要好的朋友。

可以通过初次接触的两三件事的叙述,写出新伙伴的特点。

事件的叙述要有详有略。

()

(2)可以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把自己学习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样东西比作伙伴,写出自己对它的深厚感情。

比如,写小学时曾用过的一支笔。

()

 

参考答案

1、《一首扣人心弦的歌》

(1)√

(2)√(3)√(4)×

2、《我的新伙伴》

(1)√

(2)×

(四)半命题作文的审题

半命题作文又叫补题作文。

这种作文题型是中考作文中常见的:

试卷上的题目只出一半,或只有前半部分,或只有后半部分,或少了中间部分。

考生拿到作文卷,要把另一半补上去,使题目完整,然后才能去做作文。

半命题作文和命题作文相比,其特点是:

在规定范围和限制条件内,考生在选材和立意上有了一定的自由权。

这就像在林中飞的鸟和在池里游的鱼一样,有相当的翱翔或游动的自由,但又不能逾越规定的范围和限制的条件。

由此可见,考生把握好选材和立意的自由权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把握好选材和立意的自由权呢?

第一,选自己拿手的材料来写。

何谓“拿手的材料”?

即自己写过的、并写得不错的内容。

如《我心中的》这个半命题的作文,就可以选自己曾写过的内容——童年生活,把题目补充完整为《我心中的童见小径》。

文章开头用抒情的笔调点题,然后顺着回忆的“小径”把读者带入你的童年生活中,和你一同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也可以写自己,把题目补充完整为《我心中的我》。

这个“我”可以是现实中的“我”,写出“我”的性格特点和爱好;这个“我”也可以是理想中的“我”,是自己努力追求的一种形象。

写自己拿手的材料来对付中考半命题的作文,不失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因为在考场上时间有限,写自己生疏的或思考不够成熟的材料,往往会陷于困境而影响作文的质量。

写自己拿手的材料最起码可以“保平安”,得个75分上下的成绩,或更好的成绩。

但写自己拿手的材料,又容易和其他考生的内容相同,这样,在选材上就没有优势了。

怎么办?

第二、选不易和别人雷同的材料来写,特别是对题目另一半的补充尽量避免和别人一样。

再以《我心中的》为例,如果将题目补充完整为《我心中的秘密》、《我心中的烦恼》等,就很容易和别人雷同。

我们可以突破一定的思维框框,将题目完整为《我心中的“战场”》,写自己曾经经历的一次痛苦的激烈的思想斗争。

《我心中的“维纳斯”》,写一个心灵美但外表不很美的人。

《我心中的他们》,“他们”指自己在一处名胜古迹游玩中遇到的为赚钱而失学的儿童少年,对他表示同情和美好的祝愿……

以上这些内容很可能是平时作文写过的,但选材角度多种多样,不易和别人雷同;而且题目较新,不落俗套。

如果能这样写半命题作文,就是把握住了选材的自由权。

如何把握立意的自由权呢?

第三,立意力求新颖,力求有深度。

所谓:

“新颖”,就是不人云亦云;所谓“深刻”,就是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想。

还是以《我心中的》为例,有一位同学将题目完整为《我心中的“上帝”》,文章通过三件事的叙述,写出了自己心中的上帝不是耶苏,而是能掌握自己命运的自己。

这位同学对个人命运主要取决于自己的认识是正确的,也是深刻的,这就是把握住了立意的自由权。

再如《我渴望》这个题目,考生一般写渴望“理解”、“信任”、“帮助”、“关心”等,这些都属正向的立意,给人一种“牵着鼻子走”的思维定势的感觉。

如果从反向立意,写被人嗤之以鼻的“不安分”的性格,那就让人有新颖感,题目可完整为《我渴望我的“个性”能得到保护》。

如果从反面立意写母亲的溺爱不利孩子健康成长,那也能让人深思,题目可完整为《我渴望妈妈能少“爱”我一次》。

下面请看例文。

我渴望我的“个性”能得到保护

我渴望——我渴望什么呢?

我渴望我的“个性”能得到保护。

我这个人你不知道,静不下来10分钟(除非进入睡眠状态)。

“不安分”,这是老师和家长给我下的结论,也可以说是我的最大个性。

一堂课45分钟,我从未纹丝不动始终如一;放学路上,其他同学走路是直线型的,而我走路却多是曲线型的;回到家里,我从未静下心来,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地做作业……为此,我挨过老师批评不下一百次,家长的训斥大概要用千位数来统计。

爸爸常对我说,一个人要立如松,坐如钟,行如风。

你呢?

想想看,够得上做人的起码标准吗?

对老师家长的批评训斥,我一般能洗耳恭听,但不到10分钟,我又会丢之脑后,忘之干净。

值得庆幸的是,我的脑瓜尚好使,每次期中、期末考试,我虽然不能在班上名列前茅,但却可以在前10名中排队。

正因为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师长的批评训斥次数渐渐地少了,但我的“不安分”个性仍一如既往。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道理恐怕就在此。

由于我的“不安分”,我不仅有些学校朋友,而且还结交了一些社会朋友。

校内校外朋友,不论哪一位遇上困难,我都可以帮他们想点办法,当然不是搞歪门邪道。

由于我的“不安分”,我不仅粗粗了解中学课本上的一般知识,我还广泛阅读课外书,知道巴尔扎克、泰戈尔和小林多喜二。

我不反对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安分”学子,但我更喜欢那些既会读书,又会动手;既会动笔,又会动口的“不安分”学友。

我想,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关起门来读书、关起门来办事,显然是不可能的。

我的“不安分”个性不但不应该批评训斥,而且应该得到肯定和保护,让其健康自在发展。

化学中有惰性元素和活泼元素之分,学生中为什么就不允许有“安分”和“不安分”同时存在呢?

我渴望我的“个性”能得到保护,我也渴望具有我这样“不安分”个性的其他学友也能得到同样的保护。

评析:

中学生中的“不安分”,可以说并非一两个学生,而是有相当一部分。

对这些“不安分”的学生,老师批评、家长训斥,却少有人肯定。

但表现在中学生身上的“不安分”,到底是优点还是缺憾呢?

我们当然不能轻易下结论。

这篇作文通过一些具体小事,从改革开放的高度,初步看到了“不安分”的价值和意义。

就这一点来说,这位考生的立意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独到的、有深度的。

当然,这篇文章在详略处理上做得不够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不足。

 

我渴望妈妈能少“爱”我一次

人人都渴望母爱,因为失去母爱是很痛苦的。

可是,我妈妈给我的爱却实在太多,有时让我受不了,甚至感到害怕。

从小,妈妈就格外地疼我,家中只要有好吃的,妈妈一口也不尝,全留给了我,还时常给我买这买那,玩具多得填满了柜子,衣服穿都穿不完。

可妈妈仍一天到晚问我还要什么。

妈妈的“爱”引起了我花钱大手大脚的毛病,也使我感到了“养尊处优”,凡事都随着性子来。

记得在四年级的时候,我被老师选去参加夏令营。

临走时候,我倒挺高兴,可妈妈却把零食、衣服、用具替我装好,千叮咛万嘱咐的,甚至眼泪在眼中打转了,弄得我也难受了。

到了学校,妈妈怕我晕车,不让我与其他学生一样坐大客车,而是自己骑车把我送到目的地。

在夏令营中,妈妈一连打了两次电话来。

回来时,妈妈早已等在校门口来接我了。

那时,我还没对妈妈的爱产生反感。

只在心里想:

妈妈为什么事事都那么操心呀!

直到那回,我才真正感到妈妈的爱让我难受。

那是小学毕业考试前,作业量极大,每天放学回家,没有一点空闲的时候,连吃饭也是狼吞虎咽。

有一天,我吃过晚饭,感到累极了,便在椅子上坐了一会儿,准备休息休息再做作业。

这时,妈妈在收碗了,我心思一动,说:

“妈妈,我学着帮你洗碗吧。

”妈妈听了,吃了一惊,但仍温和地说:

“好婷婷,妈妈洗,写作业可是你的正事呀!

”我有些不情愿了,说:

“成天就是作业,一刻也不能松。

烦死了!

”妈妈听了这话,有些不高兴了,但仍压住火气,语气却重了:

“做作业!

考上金陵中学是你的事。

家务活妈全包了!

”说完,妈妈不管我情愿不情愿,拉着我的手走进书房。

望着桌上的一杯桔汁和几根香蕉,我无声地流泪了。

我第一回在妈妈面前受到委屈,第一回看见妈妈不讲理。

现在,我已是中学生了,妈妈仍是那样爱我,可我对这“爱”越来越害怕。

我渴望妈妈能少“爱”我一次。

评析:

这篇文章一反常规的思维方式,从培养自理能力的角度希望妈妈少“爱”自己。

这种从反向来立意的构思让人觉得新颖而独到。

这是小作者把握住了选材和立意自由权而写出的一篇较好的半命题作文。

(五)半命题作文审题示例

1.《的一课》

如果在考场上拿到这个题目,你也许会喜上眉梢,从小学到中学上过近万堂课,写一课还不容易?

是的,《生动的一课》、《难忘的一课》这是些很容易想到的选题,但要知道,越是觉得好写的题目越不易写出新意。

这时,最需要冷静思考:

“课”有哪些理解?

其一,“课”的本义,即在教室里上的一堂课,或语文、或数学、或生物、或音乐……其二,“课”的引申义,即在教室以外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是能给人知识、给人教益的事都可以写。

2.《我对____________的异议》

(注:

横线上填成语、格言、俗语、警句等)

这是一个议论文的题目。

面对这样一个半命题的作文,如何把握选材立意的自由权呢?

第一,正确理解“异议”二字。

所谓“异议”就是“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理解”。

那么,横线上所填的一定是被社会或被一般人所公认的道理,如“班门弄斧”(对狂妄的人的批评、对好卖弄的人的批评)、“近墨者黑”(告诫人们不要接近不好的人)、“开卷有益”(多读书有好处)、“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告诫人们不要多管他人的事,以免惹麻烦)……如果在横线上填“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就不符合题目的意义了。

第二,写自己认识能力所及的内容。

第三,要运用辩证的思想看问题,要看到一个问题的两面,同时又要看到两面的相互转化。

如《我对失败就是成功之母的异议》。

写这个题目,既要看到失败后不气馁,及时总结教训,继续努力,去争取成功的一面;又要看到失败后一蹶不振,特别是多次失败后心灰意冷的一面。

然后提出“失败以后无非都是成功”“失败是个未知数”这一观点。

(六)材料作文的审题

材料作文,顾名思义,出题者提供写作材料和要求,写作者根据材料的内容和写作要求作文。

这种题型能考查出一个考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请看下面几个材料作文的例子。

例①去年5月18日《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江总书记的题词手迹:

“从小学习一点党的历史,准备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其中有六个繁体字,平顺县小学段牛头不认识,就冒昧地给江总书记写了一封信,希望江爷爷再为少年儿童题词时使用简化字。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领导亲笔写信告诉段牛头同学说,信已转到总书记手中,并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后来又把总书记给马鞍山附小的题词手迹复印件寄给段牛头,“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其中无一繁体字。

要求:

假如你就是段牛头同学,请把给江总书记写信和两次收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回信前前后后的事情,进行合理想象,以信为线索,写一篇五六百字的记叙文,要有对话和适当的心理描写。

例②育才中学初一

(1)班于兵患肝炎住院。

小于家境贫寒,父亲前几年去世,母亲收入微薄,为了让于兵安心养病,早日返校,班委会募集了40元钱,送到小于家,小于母亲很感动。

校长得知后予以表扬。

可有人说,40元钱能管什么事,不值得大惊小怪。

要求:

根据以上材料,以《从40元钱说起》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500字。

例③不久前,某国科学家成功地在太空中张开了一面“太阳帆”,顷刻间,从法国里昂到德国慕尼黑的4公里宽、千余公里长的地域里一片光明,黑夜变为白昼。

这种“太阳帆”是一面直径20米的反光镜,反光能力特别强,相当于50个“十五的月亮”那么亮。

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纷纷计划发射“太阳帆”。

科学家估计,本世纪末,太空中至少将出现50面“太阳帆”。

到那时,地球上许多地方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

要求:

根据上述材料设想,假如本世纪末,你居住的城市或乡村的上空有一面“太阳帆”,那么,你和周围的人将如何度过“太阳帆”下那美好而神奇的夜晚。

请以《神奇的夜晚》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

神奇的夜晚,可以是“太阳帆”下我国传统节日的夜晚,也可以是普通人家周末的夜晚,可以是热闹城市的夜晚,也可以是宁静山村的夜晚……你和周围的人也许正在天文台上,在实验室里,在大学的校园里,在商贸大厦中,在乡村的小道上……

想象要大胆合理,不要写成诗歌,以记叙或描写为主,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不少于600字。

例④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材料提供的情况,自拟题目,扩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肖邦初到巴黎时还是一个没有名气的青年,经济十分困难,而匈亚利钢琴家李斯特已誉满全城。

一天晚上,李斯特举行公演。

按照当时音乐会的习惯,演奏过程中灯火全熄,让听众在黑暗中全神贯注地欣赏音乐家的演奏。

这天的钢琴演奏深沉淳郁,听众如醉如痴,认为李斯特的演奏又进入全新的境界。

演奏结束,灯火通明。

在听众狂热喝采声中立在钢琴旁答谢的,却是一位陌生的青年——原来是李斯特在灯火熄灭之际,悄悄换上了肖邦。

肖邦被这种方式介绍给巴黎听众,从而一鸣惊人,被誉为“钢琴家中的第一人”。

从上面的材料作文的阅读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材料作文的几个特点:

1.和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相比,材料作文有一定的篇幅,甚至有相当长的篇幅。

2.文章中心常常隐含在材料中,要考生自己理解、体会。

3.写作的具体要求也常常在材料或指令性的文字中暗示给考生。

4.命题形式不光以材料出现,有的还和其它题型相结合。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说,材料作文能考察出一个考生读写结合的能力,它是考前靠背作文来准备迎考的人不能应付的一种题型,对考生的写作能力的考核比较真实可信。

对这种题型,考生在审题中往往容易出现几种毛病:

1.不仔细读材料,甚至不读完材料和指令性文字就动笔写作文。

当然,这样写出的文章肯定是漏洞百出。

以例①为例,有的考生写接到了江总书记的回信,其实不是这样,段牛头是接到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回信。

更严重的是,有的考生不按要求写,而给江总书记写了一封信。

2.不仔细思考,抓不住或抓不准材料的中心。

再以例①为例,有一位考生在文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我激动的热泪打湿了信件,不禁想起:

哪一个国家的高级领导人对一个小学生的信如此重视?

哪一个国家有这样的先例?

这难道不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吗?

这难道不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社会制度吗?

这难道不足以说明我们的国家制度优越于任何其他制度吗?

这难道还没有集中体现我国的政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吗?

这怎么能不促使我树立信心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呢?

显然,这位考生没有准确地理解材料的中心。

“一封不寻常的信”“不寻常”在哪里?

正确理解是:

一个平凡的小学生的一封平常的信,竟被总书记如此重视,并接受了小学生的建议,这实在不寻常。

这体现了江总书记作为国家领导人的一种优良的工作作风。

虽然,这位考生用一连串的反问句,文字功夫不差,但是这种既不准确又累赘的议论实在让人好笑。

更令人可笑的是,有一位考生错误地理解材料,以致写出这样的句子:

“一段题词竟有六个繁体字,很令人气愤!

这不是存心治我们吗?

由此可见,材料作文要写好,把握材料的中心至关重要。

3.忽视写作“暗示”。

好的材料作文题,命题者往往是“点到为止”,即只出示“必要条件”,而把另一些可以由此推测、联想到的要求、内容“隐蔽”起来,“暗示”给考生,使其有章可循,又有自由思维的空间、尽情发挥的天地。

一般来说,所供材料会有以下几方面的“暗示”:

①情节暗示;②写法暗示;③角度暗示;④论点暗示;⑤人称暗示;等等。

还是以例①为例。

这个材料暗示了写法:

最好用倒叙的方法。

暗示了情节:

先说“我”(段牛头)珍藏着两封不寻常的信,然后追叙信的来龙去脉;或者先写接到回信时的欢快场面,然后叙述事件的原委,最后议论点题。

这样写,“以信为线索”的要求就达到了。

暗示了人称,用第一人称写,这样易于进行心理和对话描写。

综上所述,材料作文的审题一定要先过阅读关,要仔细认真阅读材料,读懂读透,然后再构思作文。

下面是例①的范文

不寻常的信

我家里珍藏着两封不寻常的信。

说它不寻常,是因为这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领导给我寄来的。

事情是这样的:

去年,我偶尔在5月18日的《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了江总书记的题词手迹:

“从小学习一点党的历史,准备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能看到江爷爷的题词,我真是高兴极了。

不过,那上面有六个繁体字,我费了好大劲也看不懂。

最后问了老师,才弄明白。

我想,繁体字已经取消了,而且不容易辨认,这给少年儿童带来多大不便啊!

于是,我就萌发了给江爷爷写信的念头。

我把想法告诉了妈妈,她一听就急了:

“什么?

你这孩子,给总书记提意见,真不知天高地厚!

怪罪下来怎么办?

我无话可说了,但我怎么也打消不了那个念头。

我想,总书记是很关心我们少年儿童的,我给他提个建议,请求他以后再为少年儿童题词时使用简化字,他一定会接受的。

后来,我还是大胆地写了一封信,寄出去了。

信寄走后,我倒真的忑忐不安起来。

总书记日理万机,有时间看一个小学生的信吗?

他会不会怪罪我呢?

就这样,我一直等了半个月,终于盼来了令人高兴的一天。

那是一个晴朗的日子。

中午放学时,我经过学校大门口。

“段牛头,你的信!

”传达室王师傅把一封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来信交给了我。

我心里先是一怔,然后急忙打开信看。

信上说,我写的信总书记收到了,并说我的意见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

啊!

原来是这样。

我立刻感到浑身轻松愉快,有说不出的高兴。

同学们都围上来,互相传阅。

“段牛头,真有你的!

”有的在夸赞我。

“江爷爷真关心我们少年儿童!

”有的在议论。

我赶紧抢过那封信,跑回家让妈妈看。

妈妈也先是一怔,后来,她流出了激动的眼泪。

过了些日子,国家文字工作委员会又给我寄来一封信,还把总书记给马鞍山附小的题词手迹复印件寄给我。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十四个大字里,没有一个繁体字,这充分体现了江爷爷对我那条建议的重视和对我们少年儿童的关怀。

我要把这两封不寻常的信永远珍藏下去,让它激发我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热情。

评析:

这篇给材料作文的写作是成功的,究其原因,明确“要求”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全文以“我”(即“段牛头”)的口吻叙述,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的前因后果及事件有关的人物交代清楚,体现了“用第一人称”写“记叙文”的要求。

文章“以信为线索”,以倒叙珍藏的信件开头,再顺叙写信、寄信、收到回信,最后以要把信件永远珍藏下去结束,线索十分清晰。

其中,对“我”与妈妈、同学、工友对话的描写,以及对表现妈妈先顾虑后激动的描写都生动、合理、恰当而且紧扣中心。

这些都符合“进行合理想象”、“要有对话和适当的心理描写”等要求。

文章的字数也符合规定。

下面请看例④的范文

永生难忘的“舞弊”

动听的钢琴声在大厅内回荡,好优美啊!

像刚刚升起的红日,像雨过天晴的彩虹,像少女迷人的微笑,像草坪上追逐嬉戏的顽童的笑声……人们完全被这迷人的旋律陶醉了。

人们被这琴声的魅力激动着,心中翻动着不可抑制的狂热。

琴声已停止,人们的心还跳动不已。

灯全亮了,人们高声喝采,双手使劲地拍着,用脚踏着地,他们几乎把所有能表达激情的方式都用上了。

然而,霎时间,人们惊呆了,世界上居然有如此奇怪的事情,站在钢琴边答谢的竟不是誉满全城的钢琴家李斯特,而是一个陌生的青年,他叫肖邦。

掌声在静止片刻后更热烈地响起来,太令人惊喜了,这位青年竟有如此高超的演奏技艺!

此时的肖邦望着在演出大厅一隅坐着的李斯特,再也抑不住激动的情感了,他恨不能马上跳下台去,紧紧拥抱他,拥抱这位无私的老师。

是啊,他怎能忘记啊!

他刚到巴黎时,举目无亲,身无分文。

是这位誉满全城的匈牙利钢琴家给予了他真诚无私的帮助,最令他永生难忘的是,为了让肖邦卓越的音乐才华被人们认识和接受,李斯特竟然在自己的公演会上“偷梁换柱”,制造了这场“舞弊”,让肖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此刻,肖邦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冲上前去把李斯特老师拥上演奏台,紧紧地抱住了他,泪水夺眶而出。

这动人的一幕令观众更加激动了,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久久地回荡在上空,这是永恒的旋律!

评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