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1842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docx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docx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

1、什么叫课程?

答:

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

1.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方针。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则。

3.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素质教育。

3、我国前七次课程改革的主要情况怎样?

4、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和动因是什么?

(1999年6月)

答:

1.顺应世界范围内的课程改革的趋势。

2.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3.历次课程改革的成就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5、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是什么?

答:

1.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影响

(1)知识经济是人类生产方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2)知识经济兴起而带来的社会转型和新世纪的挑战;(3)信息化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4)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必然。

2.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1)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

(2)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两者之间的关系:

(3)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6、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答:

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目标:

(1)新课程的培训目标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2)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7、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

1.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促进课程功能转变,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4.转变管理评价方法,进一步推进课程体制的改革。

丰富课程资源,促进“两基”的质量和效益大幅度的提高。

8、如何理解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答:

1.实现了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9、新课程在课程结构上有哪些重大的调整?

答: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了许多的综合学科。

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4新课程十分强调思想道德教育。

5.均衡科目结构。

6.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并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10、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体现在哪里?

答:

1加强学科的综合性,2设置综合课程,3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1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答: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开放型地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 甄别和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进发展的发展观。

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12、什么是课程的三级管理?

答:

三级管理的基本模式是:

国家制定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的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意义归纳如下:

一是教育民主化、科学化原则在课程领域的具体体现。

二是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三是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是顺应世界各国课程管理既相对统一、又相对分散的发展趋势。

13、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自主学习。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

新课程倡导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

它们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问题性。

问题是发现性学习的起点和主线,也是发现性学习的归宿。

2过程性。

结论和过程是学习和认识的一对矛盾统一体。

3开放性。

对于发现性学习而言,最重要的是问题的开放性,要允许和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

14、中小学教育评价与考试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

1重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述与他评,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15、新课程对评价改革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

1学生评价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评价的方法,同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2教师评价

(1)打破“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

(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3课程实施评价

(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和发展。

4考试改革

(1)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打破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

(3)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具体地分析指导,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按考试成绩排名。

(4)关于升学考试和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作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6、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答:

第一部分:

讲的是“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原则”。

第二部分:

要求“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第三部分:

要求“建立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

第四部分:

要求“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的评价体系”。

第五部分:

讲的是“中小学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的改革”。

第六部分:

讲的是“普通高中会考制度的改革”问题。

第七部分:

讲的是“继续深化高考改革,积极探索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高等学校招生办法”问题。

第八部分:

讲的是评价的“组织实施”问题。

17、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二、促进课程不断改进与提高的理念。

三、面向多元化的理念,做到对话、开放、反思。

18、杜威的课程理论对我国的课程改革有什么启示?

答、一、现代教育应以人为本,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组织课程的根本目标。

二、课程组织要做到学生发展同社会需要相一致,这样才能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开设活动课程,进行综合实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的重要途径。

19、什么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有哪些主要流派?

答:

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结构主义主要流派介绍:

1.认知结构主义;2.社会—文化建构主义;3.激进建构主义。

20、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4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5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6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

21.什么是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1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中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组织成为学科.2经验学科也称活动课程,它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之间的关系,本质是以学生当前的心理经验与凝结在学科中的逻辑经验之间的关系..

22、什么是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的优点:

第一,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它是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第二:

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的发展;第三:

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实施综合课程必须注意的问题:

1:

知识的琐碎化;2:

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3:

教师协同教学的意识与能力问题;4:

对综合课程的管理问题。

23、什么是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

一、“核心课程”概念的是使用:

1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模式;2:

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模式。

二:

核心课程的本质:

1:

是社会取向的核心课程观;2:

是经验取向的核心课程观;3;是学科取向的核心课程观;4:

是混合取向的核心课程观

24、什么是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修修读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基本学历而开发的课程。

选修课程指依据不同学生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25、什么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的特点:

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散性和普遍性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联系:

一方面,显性课程的实施总是伴随着隐性课程

另一方面,隐性课程也在不断转化为显性课程。

26、什么是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

直线式课程:

把一门课程的内容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

螺旋式课程:

要求在不同阶段上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同时利用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成熟性,使学科内容逐渐地扩大范围和加深深度——“螺旋式上升”

27、如何开发创新课程?

一、从创造课程到创新课程

⑴理论基础的发展

⑵学习方式的转变

⑶课程形态的转变

二、创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⑴课题探究学习

⑵应用研究学习

三、创新课程的评价问题

创新课程不应有固定的标准。

创新课程注重的是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成长,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应多用“自我参照”、“发展评价”的个性化评价方法。

28、如何开发环境问题

一、环境课程和环境教育

二、开发环境课程应了解它的四个特性

⑴全面的课程目标

⑵跨学科的课程内容

⑶终身性、全民性和全球性的时空范围取向

⑷多样性的课程实施

三、环境课程的开发的两种模式

一是科际课程模式

二是多科课程模式

四、环境课程开发还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⑴环境课程缺乏整合建构,只有一些讲座和各学科自己的随意性渗透。

⑵环境问题存在于人类的一切生活中

⑶科际课程和多科课程的两种模式应经常同时使用

29、如何开发技术课程

一、校本课程编制的原则

⑴互补性原则

⑵针对性原则

⑶多样性原则

⑷可行性原则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⑴分析课程环境

⑵设置课程目标

⑶课程组织

⑷课程实施

⑸课程评价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若干注意点

⑴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⑵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

⑶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

⑷校本课程开发中有关文件的撰写

30、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在哪里?

一、在课程价值取向上,“课程标准”注重的是“大众教育”,“教学大纲”注重的是“精英教育”

二、在课程目标上,“课程标准”着眼于是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学大纲”着眼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

三、在课程实施上,“课程标准”关注的是课程实施的策略和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是教师的教学行为,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四、在课程管理上,“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弹性管理,“教学大纲”则属于刚性管理。

31、新课程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有那些主要特点?

一、课程标准有那些内涵?

1、它是按门类制定的2、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3、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4、它不包含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5、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达到的基本要求.

二、课程标准与教材是什么关系?

1.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2.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或者说是一个基本要求,让绝大多数同学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的要求,只要依据这一要求,教科书的编写可以多样化,可以有广阔的编写空间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4.课程标准与教材是相互完善、交互验证的。

三、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1.前言部分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的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

2.课程目标部分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

3.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

4.在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中,都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减少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

5.附录部分对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些主要术语进行解释和说明,便于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与把握。

四、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那些主要特点?

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的各个部分

2.突破学科中心

3.改善学习方式

4.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5.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问32:

新课程改革是怎样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的?

“整体”是指各类课程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通过课程的横向组织,使各门课程的差异得以新生的前提上互相整合起来,消除以往学科本位所造成的学科间彼此孤立甚至壁垒森严的对立局面,使学习者的学习产生整体效应,从而促进学生人格整体发展。

“一贯”指将各类课程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

问33:

什么是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例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所、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人们的课程意识等,就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

现实中的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课程的要素来源,也包含课程的实施条件,如图书馆、实验室、互联网等。

问3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特点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性质:

对应于分科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于学科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

概括地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特点:

1整体性2实践性3开放性4自主性5生成性

主要内容:

1研究性学习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3劳动与技术教育4信息技术教育

问35:

研究性学习课程有那些特点?

1、课程内容的广延性

2、呈现方式的问题性

3、课程运行性质的亲历性

4、课程运行程度上的差异性

5、教师影响的指导性

6、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问36:

当代国外教学改革有那些主要特点?

一、在教学目标的改革上,有单一性目标向综合性目标发展

二、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注重课程结构的合理化、内容的综合化、形式的多样化

三、在教学方法、技术的改革上,注重多种方法整体效果的优化

四、在教学改革上,注重教师培训,加强师资建设

问3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是什么?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内涵

1一个总目标2两个基本点3“三维目标”4四大理念5五大版块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1.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纽带,提倡“活语文”、“大语文”教育观

2.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准绳,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3.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的形成为生成点,注重培养学生新的学习、生活意识和合作精神

4.以语文实践作为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使学生从阅读中学习阅读,从写作中学习写作,从实际中学习交际

5.以开放性和弹性作为因材施教的可贵尝试,拆除书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藩篱,给予每一位学生终身主动学习的能力

 

问38: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特点是什么?

一、理念上的特点

1、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

2、努力反射时代的要求和义务教育的特点

3、创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数学学习环境

4、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应充分考虑计算机(计算器)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二、课程整体架构上的特点

1、设置发展性领域

2、建立过程性目标

3、知识和技能领域

4、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形式

5、大幅度增加了实施建议的内容

6、以三个学短分述课程目标

三、教学内容变化的特点

1、进一步删除繁杂计算2增加一些“统计与概率”的内容

3、小学应用题的安排变化较大,不再专门设置小学应用题的教学单元

4、平凡几何的教学改革

问40: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特点是什么?

1、英语课程目标的确定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2、以能力为目标的分级课程体系,保证课程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3、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

4、提倡“任务型”教学思想,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之中

5、注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建立了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

6、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问42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

一基础性。

二审美性 三民主性 四开放性 五科学性 六实践性

问43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

一突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对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二突破学科中心,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三发挥体育学习目标的统领作用。

四发展性评价的运用。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性。

六为发展终生体育打好基础。

七全体性。

问44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有哪些特点?

答: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

一、实践性   

美术学习活动方式依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

美术学习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

二、基础性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

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

三、创造性

应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综合性

综合性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

五、目标性

六、艺术性

问51  新课程新在那里?

一、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

二、改变了原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

三、课程标准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四、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学

五、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

六、新课程倡导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

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保障和促进课程对我国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

八、重视教师的理解和参与

九、在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上,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问52 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一、观念的开放

⑴体验的课程观

⑵平等的师生观

⑶三维的目标观

⑷生成的教学观

⑸发现的学习观

二、教材的开放

三、主体的开放

四、教学过程的开放

五、评价的开放

问53 学校如何重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⑴以“分”为本,盛行分数管理

⑵以“章”为本,形式主义泛滥

⑶以“权”为本,权利至上

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二、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三、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问54 新课程改革具有什么样的评价观?

一、先行评价观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年级大排队很少关注学生这一成绩的整个过程和方法、情感

态度,更加忽视对学生学习创新能了的考查,以至于评价得出“精英”中不泛“高分低能”者品德上的低能儿。

第二、对教师的评价,通常与鼓励,评职称挂钩,很少提出能够真正帮助教师提高的发展性建议,缺乏针对性呵重点指导

第三、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尤其是在公开课和示范课上,仅以教师的教学为评价依据。

二、新评价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对学生的评价,在考虑量化成绩、进行选拔的同时,更要将评价的功能从选拔、甑别转向促进和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1)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

(2)进行个性化评价

(3)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反对否定性评价

第二、对教师的评价,不能仅以升学率为标准

第三、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不能仅以教师表演得好,学生配合得好为判断标准,必须要考虑学生的所获是什么,学生的所获是怎样得来的。

问55   如何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倡导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关键

二、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保证

三、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规划

四、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

五、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六、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七、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指定领域

八、把信息技术教育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之中

问56 信息技术与课程如何进行有效的整合?

一、“三个有利于”是实现这种“整合”的前提

(1)有利于教师的教

(2)有利于学生的学

(3)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四项原则”是实现“整合”的保证

(1)主体性原则

(2)适度性原则

(3)交互性原则

(4)创造性原则

三、“五个不要使用”是实现“整合”的关键

(1)教室不能代替学生,不能用“电脑”来代替”人脑“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动手活动是不能用多媒体技术来实现的

(3)制约学生“动口“的多媒体技术不要使用

(4)听说训练不能使用多媒体来代替

(5)不利于“读“的训练和能力提高的多媒体技术不要使用

57、什么叫“校校通工程“?

这项工程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校校通工程,是教育部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而启动的一项工程。

一方面,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这对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校校通工程建设分三层:

第一层以多媒体网络教育为基础,第二层是在第一层的基础上建设覆盖学较主要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活动场所的校园网,第三层是在第二层的基础上建成比较完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