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第十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91784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蚌埠市第十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徽省蚌埠市第十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徽省蚌埠市第十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徽省蚌埠市第十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徽省蚌埠市第十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蚌埠市第十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安徽省蚌埠市第十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蚌埠市第十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蚌埠市第十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安徽省蚌埠市第十二中学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5~2016学年度七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

1.在下面各句的空白处,填写诗歌原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2)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门前流水尚能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

“________________!

(5)然而当初她的芽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海日生残夜

(2).铜雀春深锁二乔(3).休将白发唱黄鸡(4).贡献你自己(5).浸透了奋斗的泪泉(6).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2.请阅读下面文字答题。

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像的quán释。

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suō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zī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

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我们增长知识、提高休养、丰富情感,都是大有bì益的。

(1)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端正地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_______改为______ ______改为_______

【答案】

(1).诠缩姿裨

(2).像(3).象(4).休(5).修

【解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题。

(1)小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词语的能力。

学生首先要读准字音,才能联系文意得出相应的词语。

在书写词语的时候,注意同音字、形似字、易错字的辨析,要准确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

(2)小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辨析出来。

特别是形似字、易错汉字更应引起注意。

3.下列各句括号中对重要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妄弃:

轻意丢弃。

B.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

(涟漪:

细小的波纹。

C.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危言耸听:

危险的言论使人听了吃惊。

D.(她)不时抬头看看身边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买卖交易的牲口。

(熙来攘往:

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平时的学习中要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日积月累,就会掌握词语的意思。

仔细阅读四句话,根据词语的语境分析词语的意思,再进行辨析选择。

C项解释错误,“危言耸听”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

4.依照例句仿写句子。

例句:

没有泥石的聚积,就没有高山的巍峨。

...

仿写:

没有_________的聚积,就没有__________。

【答案】

(1).河水

(2).大海的广阔

5.下文中有的句子是病句,请你选出修改不当的一项是(    )

上了初中,我才渐渐感到:

①要学好功课,是否认真听课是关键。

②上课时只有集中注意力,就能把握重点,攻破难点。

③以前,有时老师讲到什么地方都不知道,我上课常搞小动作,思想开小差。

④身在课堂,心在操场,可能学不好功课。

A.①句删去“是否”

B.②句“就”改为“才”

C.③句“思想开小差”与“搞小动作”对调

D.④句“可能”改为“必定”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

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C句“有时老师讲到什么地方都不知道”歧义,是“老师不知道”还是“我不知道”,不明确。

应该改为“有时老师讲到什么地方我都不知道”。

考点:

辨析或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针对本单元的学习,学校开展了一次轰轰烈烈的“我爱文学”综合性学习活动。

假如老师让你办一份小小文学手抄报,请你完成下列各题。

(1)请你给文学手抄报拟一个带有文学色彩的名字。

报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学手抄报需要设置四个栏目,请你仿照例子再设置三个栏目,并写上栏目名称。

栏目一:

名著推荐栏目二:

___________

栏目三:

______栏目四:

____________

(3)请你向同学们推荐一部名著,并写出推荐理由

推荐名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

火花

(2).我与名著(3).名家简介(4).文学之星(5).《伊索寓言》(6).它故事简洁,寓意深刻,读来有趣;想象奇特,动物刻画栩栩如生,艺术成就很高。

【解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活动题。

(1)小题考查学生拟名的能力。

给小报拟名,所拟名字一定要与小报主题相关,简洁明了,易于识记。

本题还要求有文学色彩。

据此可拟名为“火花”或“文学少年”等。

(2)小题考查学生设计栏目的能力。

作答时,一定要认真读题,确定主题是什么,所设计的栏目一定要与主题相关,栏目名称要简洁明了,还要注意栏目名称的格式。

据此作答即可。

第(3)小题考查学生推荐文学作品的能力。

名著导读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

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力求从作品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此题解答时对阅读的要求比较高,否则推荐理由就没法解答。

推荐理由一般可可简要概括书籍内容或艺术特色,也可谈自己的读后收获或体会,可个性表达。

二、阅读理解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

【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

7.解释下列加粗加点的字。

...

(1)先自度其足(_____________)

(2)吾忘持度(____________)

(3)反归取之(_____________)(4)遽契其舟(____________)

8.请翻译下列句子。

(1)至之市,而忘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吾剑之所从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用“/”为下面两句话标注朗读停顿(每句只标一处)。

(1)遂不得履

(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10.你从这两则寓言中悟出什么道理?

【答案】7.

(1).量

(2).量好的尺码(3).通“返”返回(4).立即,匆忙

8.

(1).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2).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9.

(1)遂/不得履

(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10.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解析】【甲】选自《韩非子》作者:

韩非年代:

战国

【乙】选自《吕氏春秋》作者:

吕不韦年代:

7.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

注意

(1)

(2)小题的“度”意思不同,第

(1)个是动词,量的意思,第

(2)个是动词,指量好的尺码。

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

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1)句中“之”连接主谓,无意义,“操”是拿、携带的意思;第

(2)小题中“是”是这的意思,“坠”是落的意思。

点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9.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

划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

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

划好之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顺畅。

阅读两个句子,根据现代汉语的意思停顿即可。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故事主旨的理解。

故事的篇幅短小,其目的是寓事说理。

通过讲述故事来达到说理的最终目的。

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都说明了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道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

②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

③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

④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

⑤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

⑥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⑦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

⑧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

⑨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像的。

⑩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

⑾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⑿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⒀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1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诠释(_______)憧憬(________)裨益(____)凝聚(_______)

12.上述摘引的文字所使用的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

A.记叙B.说明C.议论D.抒情

13.本段中心句是下列哪一句()

A.①B.⑤C.⑩D.⑿...

14.问题探究:

①怎么理解:

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说:

“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

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看法或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段运用了大量的排比的修辞手法,请从原文找出一句写下来,并加以简单的分析。

【答案】11.

(1).quán

(2).chōng(3).bì(4).níng12.C13.D

14.

(1).不阅读文学作品,尽管是专业知识上的高学历,但是对于文化、智慧、感情的积累只能是虚无或贫乏得十分可怜。

(2).只要谈出文学对自己的影响和言之成理即可。

15.如: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

赏析: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语气强烈,强调阅读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

【解析】

11.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与辨析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特别是多音字、形似字、易读错汉字更应引起注意,只有掌握了汉字的正确读音,才能准确作答。

其中要注意“裨益”中的“裨”读作“bì”,不要读成“pì”。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辨析。

表达方式有五种:

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练习,牢固掌握不同表达方式的不同作用。

仔细阅读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了“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整篇运用的是议论的表达方式。

1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段内容的能力。

“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仔细阅读这段话,在经过一系列的论述后,文章的最后部分归纳结论:

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

联系文段内容来分析,第

(1)句话强调阅读的重要意义,如果不阅读文学作品,即使是专业知识上的高学历,但是对于文化、智慧、感情的积累只能是虚无或贫乏得十分可怜。

(2)小题是一道主观题,只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文学对自己的影响和言之成理即可。

15.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的分析能力。

从文中找出句子进行分析。

如“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一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语气强烈,强调阅读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

点睛: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

排比修辞手法的分析应侧重其在结构上的表达效果和表达的内容​以及对表达作者感情的作用等方面作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最美的读书声

①在叙利亚与土耳其边境接壤的地方,苏姗带着一脸惊恐蜷缩在一个废弃的土屋里。

很长时间了,她的胸口还在剧烈地起伏着。

②过了很长时间,苏姗的心绪才舒缓下来,她心力憔悴地走出土屋,眺望着家乡霍姆斯的方向。

她看到,远处山路上,逃离战火的难民正源源不断地涌来。

持续了一年多的叙利亚国内动荡,使叙利亚民众饱受战火的摧残。

③苏姗曾是大马士革大学的学生。

大学毕业后,来到了家乡霍姆斯一所中学教书,看着一个个天真烂漫的学生、明亮的校舍,她沉浸在教书育人的幸福生活中。

④可是,这种幸福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国内就发生了严重的动乱,各种政治派别风起云涌,人们互相攻击、谩骂,最后导致了武装暴乱。

这种动乱的局面,也彻底地改变了苏姗平静的生活。

学校停课了,教师们也各奔东西。

大街上,枪炮声一天紧似一天……

⑤为了躲避战火,苏姗随着逃难的人群,带着自己唯一的一样东西——一块小黑板,长途跋涉,最后,逃到了叙利亚与土耳其相接壤的边境。

她看到逃难人群中的儿童,心想,如果不是动乱,这些孩子们正在教室里读书,享受幸福。

可是,现实使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布满了阴云和惆怅。

想到这里,苏姗将带出来的那块小黑板挂在土墙上,用粉笔写下一行字:

我们的学校开学了!

然后,她将孩子们带到小黑板前的空地上坐下。

⑥她站在黑板前,看着眼前一双双天真无邪地眼睛,深情地说:

“孩子们,我们的这所特殊学校开学了!

无论我们国家发生了什么,我们都不应该放弃学习,只有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才能更好地建设好我们美丽的祖国和家乡。

”说到祖国、说到家乡,苏姗的嗓音哽咽起来,眼睛里噙满了晶莹的泪水,她看到,孩子们的眼睛里也噙满了泪水,有的人还轻轻地抽泣起来。

⑦苏姗抑制住心中的悲伤,在黑板上写下了“和平”、“友爱”、“幸福”几个词。

然后,她对着孩子们说道:

“今天我们开始上第一课,大家跟着我一起念:

和平、友爱、幸福!

⑧孩子们仰起头,脸上露出憧憬地神情,随着苏姗一起朗读起来。

那人间最美的读书声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传出很远、很远……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17.苏姗在逃难中,为何所带的唯一一样东西是一块小黑板?

你从中看到了什...

么?

18.读画线句,说说苏珊为什么要将“和平”、“友爱”、“幸福”这几个词语作为第一课的内容?

19.文章第③~④节从记叙顺序的角度来看,属于什么顺序?

起什么作用?

20.文章以“那人间最美的读书声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传出很远、很远……”这句话作结尾有何作用?

【答案】16.苏珊给叙利亚动乱中逃难的孩子们上课。

17.她是一名教师,她把她的职业和自己的生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块小黑板就是她用另一种方式战斗的武器,她要用它给战乱中的孩子传授知识,传递情感。

从中让我们看到了她对事业的无限热爱,进一步看到了她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怀念和憧憬。

18.这几个词,表达了苏珊对和平、友爱、幸福生活向往,也启迪孩子们为追求这们的生活而努力学习。

19.插叙。

补充交待了苏珊曾经拥有的幸福生活,与战争带来的灾难成对比,丰富了文章的情节,为下文苏珊向往和平幸福的生活作铺垫。

20.点题,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2)表明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声音代表着新一代对未来的心声,给人们以希望与鼓舞,表达了作者对孩子充满了希望(3)意蕴深远,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解析】

16.试题分析:

通读全文,根据主要苏珊的活动,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开端、过程、结局),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试题分析:

苏姗在逃难中,唯一所带的东西是小黑板,说明小黑板对她很重要,结合文意可知她是老师,黑板是她的阵地,借此传授知识,给学生以美好的憧憬,可看出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试题分析:

理解文章词语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语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要特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试题分析: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插叙的作用有三:

一是,在叙事时运用插叙,可使所写的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更鲜明、更深刻。

二是,运用插叙,可以起到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三是,加上插叙,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

考点:

分析记叙的顺序。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结尾句的作用,结构方面的作用:

1.总结上文2.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3.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内容方面的作用:

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

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此题用“最美的读书声”表明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声音代表着新一代对未来的心声,给人们以希望与鼓舞,表达了作者对孩子充满了希望,省略号表示意蕴深远,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

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三、写作

21.同学们来到一个新的学校已有一段时日了。

请以“感受初一的       (幸福、孤独、成功……)”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答案】感受初一的精彩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

今天的我们已不再是在草地上玩耍的小朋友;今天的我们已不再是在大声朗读“床前明月光”的小学生;今天的我们已经告别了童年,走向青春。

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我们来到了米脂三中,走进了初一生活。

  开学已经几天了,对新的环境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面对初一生活也有许多感受。

  上初一了,第一感觉就是新鲜。

三中的校园干净整洁;老师讲课是那样富有活力,讲课的方法又是那么的独特。

这一切与小学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使我感到新鲜、有趣。

  上初一了,第二感觉便是紧张。

在中学,尤其是优秀的中学,学习的竞争相当激烈,从而也会有一定的压力,课程也多了,稍不留神成绩就会落在后面,所以丝毫不能放松,要时时都处在学习状态。

  不过老师也说过了∶“新的学期,新的起点,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只要你认真学。

以前的成绩不代表什么,现在才是最主要的。

”这此我要对自己说一声∶“加油!

你能行,你是最棒的。

  上初一后,我的第一课就是有关理想的。

在开学典礼上,老师也说过理想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是啊,没有理想的人将一事无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想当文学家,让人们听到社会角落里的弱小声音;有的想当音乐家,让中国的声音响彻五湖四海;有的想当旅行家,游遍五湖四海……我的理想就是考一个好大学,不让父母在为我操心,当然我也知道,理想要通过行动才能实现。

初中这三年,我会给未来打下基础,朝目一步步逼近。

...

  告别朝夕相处的六年小学,我们怀着激动和新奇的心情,迈进了三中这座知识殿堂,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

走在人生的岔路口,你是什么感觉?

是憧憬,快乐,还是茫然,失落?

  进入了新的学校,就是一个新的起点,当然同学也是新的,所以我们首先就是交朋友,和同学之间多沟通,就会越来越融入集体。

  我们踌躇满志来到三中,希望展现自己的风采。

而三中的人都很出色,所以以前出色的你不在尖拔,你头上冠军的光环也暗了下来,但不要灰心。

在小学也许你是佼佼者,是班级的花朵,老师的宠儿,在一片关爱赞扬中学习,但不要因为过去的成绩好而沾沾自喜。

也许你们现在表现一般,入学成绩比较低,但不要就此盲目的断定自己不行而甘居下游。

过去证明不了什么,新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都会困住前进的脚部步。

新的起跑线上我们要重新打创自己。

这些话是郭老师给我们说过的。

  这就是我这段时间的感悟,我将努力学习,为自己再创辉煌。

加油!

【解析】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试题,初次见到该作文,一定会大跌眼镜,这是一个太普通的作文题目了,从小学就写过很多次,但我们转化一下思路,越是一个看似平常的作文题目,能写出新意难度非常大,也非常难能可贵。

《感受初一的》这个题目告诉我们几个写作信息:

一个是必须写初一生活,也就是校园生活,还要写事,还暗含应该写积极向上的事件,不能写负能量的事情,写作时,要注意到以上几点。

本文适合使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加以少量抒情、议论文字,记叙部分应详细描写,否则就有文不对题之感。

写作文时,可以加适当的创新形式,比如加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题记,也可以使用几个小标题,串联起初中生活的一件事,使文章层次清晰,也很好。

点睛:

写好半命题作文,最重要的是拟好题目。

我们应对题目认真审度,理解每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如果拟题过大,往往难以下笔。

要在短小的篇幅中,写深写透一个主题,写起来不易把握,更不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想使文章有深刻的立意,最好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写,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主题深刻。

如选取生活中你最为心动的一个场景、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最受感动的一个细节,用自我独特的情感体验,去表现最动人的情感,这样的文章更容易得高分。

因此补题要避免雷同,要从小处切入,才能写得具体,写得生动。

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场景,抓住几个真实的、震撼人心的镜头,注意细节取胜,挖掘出深刻的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