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一带之踩踏事故的反思.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1593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文一带之踩踏事故的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一文一带之踩踏事故的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一文一带之踩踏事故的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一文一带之踩踏事故的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一文一带之踩踏事故的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文一带之踩踏事故的反思.docx

《一文一带之踩踏事故的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文一带之踩踏事故的反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文一带之踩踏事故的反思.docx

一文一带之踩踏事故的反思

【一文一带】因果分析法示例

原因分析+背景分析+措施分析

踩踏事故的反思

汤嘉琛

近日,湖北老河口市薛集镇秦集小学发生一起校园踩踏事件,导致11名学生受伤,4名学生因抢救无效死亡。

校园踩踏事故,并不是一个新鲜名词。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学生在踩踏事故中受伤或死亡,频发的校园踩踏事故也因此被称为“教学楼里的矿难”。

  

面对一再发生的校园踩踏悲剧,我们的反思也容易陷入常见的“套路”。

人们比较容易想到两个方面的教训:

一个在“硬件”层面,比如校园建筑质量不够过硬,楼梯设计不科学等;另一个在“软件”层面,比如校园安全教育疏漏,校舍管理混乱等。

这些分析固然都很有道理,但我觉得,这些校园踩踏事故背后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学生们在踩踏事故中表现出的无秩序。

  校园踩踏事件之所以发生,直接原因在于,最需要秩序的时候出现了拥挤和推搡,而身在现场的人失去了等待的耐心和规则意识。

虽然官方调查称,事故源于值班老师没有按时打开宿舍楼的大门,但不难想象的是,即便大门像往常一样正常打开,很多学生可能仍会跑着涌出宿舍楼。

这种争先恐后,一部分源于孩子们顽皮的天性,另一个原因在于我们的教育一直都在给孩子灌输“争”的哲学。

  在很多国家,市民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的自律性很强,即便地震之后的疏散撤离也都秩序井然。

但在我们这里,拥挤似乎已成一种常态,从车站、码头到学校、商场,一切有人的地方,都可以成为我们盲目拥挤的场所。

曾经还有人在网上吐槽,抱怨中国乘客连坐飞机都要抢着挤进舱,似乎晚了就会没有座位一样。

这是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这种秩序意识的缺失,与我们接受的教育密切相关。

  在家里,我们从小就被父母教育要“力争上游”;在学校,我们的教育制度固化了“赢者通吃”的格局;在社会上,我们目之所及都是各种“唯恐人后”的场面。

在邮局的窗口,即使只有三五个人,也可以看到你争我抢的场面;在马路上,某些车辆频繁变线,其目的仅是为了提前一个车位的距离;红绿灯切换的当口,很多人“宁抢一秒,不停三分”;在地铁上,很多家长甚至怂恿孩子争抢座位……处处“争先”的教育,让我们的生活少了从容,也让秩序意识成了稀缺品。

  每一起踩踏事故,都是我们反思秩序意识的良好契机。

在追究校方的管理责任、追查校舍质量问题的同时,无论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也都应该检视一下自身的教育责任。

如果我们能够以身作则,给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榜样,自觉遵守秩序,学会等待,懂得礼让,诸如踩踏事故等不必要发生的悲剧,或许完全就能够避免。

(2013-02-28“ 燕赵都市网”)

【文法呈现】

一、文章展开图样——渐进展开式

1.频发的校园踩踏事故也因此被称为“教学楼里的矿难”。

2.面对一再发生的校园踩踏悲剧,我们的反思也容易陷入常见的“套路”。

人们比较容易想到两个方面的教训:

一个在“硬件”层面……另一个在“软件”层面……

3.校园踩踏事件之所以发生,直接原因在于,最需要秩序的时候出现了拥挤和推搡,而身在现场的人失去了等待的耐心和规则意识。

……

4.……秩序意识的缺失,与我们接受的教育密切相关。

5.……处处“争先”的教育,让我们的生活少了从容,也让秩序意识成了稀缺品。

6.每一起踩踏事故,都是我们反思秩序意识的良好契机。

……

二、写作思维揭示——因果分析法

1.引述现象。

2.一般原因分析。

3.直接原因分析。

4.另一个原因分析。

5.背景分析。

6.措施分析。

【模仿一练】

学生自杀的反思

1.频发的___________,让人为之___________。

2.面对一再发生的___________悲剧,我们的反思也容易陷入常见的“套路”。

人们比较容易想到两个方面的教训:

一个在____层面……另一个在____层面……这些分析固然都很有道理,但我觉得,这些中学生自杀悲剧背后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学生们在自杀中表现出的________的意识。

3.___________事件之所以发生,直接原因在于,最需要____的时候出现了________,而____失去了____意识。

4.生命意识的缺失,与我们接受的教育密切相关。

5.处处____的教育,让我们的生活少了从容,也让____意识成了稀缺品。

6.每一起____,都是我们反思____意识的良好契机。

【范式一例】

中小学生自杀的反思

1.近年来频频发生青少年自杀事件,而少年们自杀的原因有时候仅仅是一句批评,一个指责,一次考试失利。

一朵朵青春的生命之花就这样调零,怎能不令人感到惋惜?

怎不令人为之悲痛心伤?

2.面对一再发生的中小学生自杀悲剧,我们的反思也容易陷入常见的“套路”。

人们比较容易想到两个方面的教训:

一个在“压力”层面……另一个在“心理”层面……这些分析固然都很有道理,但我觉得,这些中学生自杀悲剧背后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学生们在自杀悲剧中表现出的缺乏珍爱生命的意识。

3.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之所以发生,直接原因在于,最需要反思生命价值的时候出现了偏差,而身在孩子身边的成人错失了引导的机会和关爱意识。

4.珍爱生命意识的缺失,与我们接受的教育密切相关。

5.处处“争先”的教育,让我们的生活少了从容,也让珍爱生命的意识成了稀缺品。

6.每一起中小学生自杀,都是我们反思生命教育的良好契机。

【名作一读】

我们精神健全吗?

美国·弗洛姆

生活在20世纪西方世界的人精神十分健全。

  这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观念了。

虽然事实上我们之中很多人患了或轻或重的心理疾病,但是,这并没有使我们怀疑我们精神健康的总的标准。

    

我们深信,只要介绍一些较好的心理卫生方法,我们就能进一步改善我们的精神健康状况。

对于个人的精神障碍症,我们则仅仅视之为个别事件。

也许,我们会感到惊讶,在本应是健全的文化中,怎么会发生这么多这类事情。

  我们有把握说,我们不是在自欺欺人吗?

许多住在精神病院的病人都确信,除了自己,人人都是疯子。

众多的严重神经症患者认为,自己的强迫性固定行为,或歇斯底里的发作,都是对多少有点不正常的环境作出的正常反应。

我们自己的情形又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以研究精神病的方式来看看事实吧。

过去一百年来,我们在西方世界创造了比人类历史上任何社会都多的物质财富。

但是,我们却以称之为“战争”的安排方式,杀戮了数百万人。

  除了小规模战争之外,在1870年、1914年以及1939年,都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

在这些战争中,每一个参战者都坚信,他是为自卫而战,为荣誉而战,再不然就是得到了上帝的支持。

而争战的对方,则常常被视作残酷的并且是丧失了理性的恶魔,是必须予以击败的对象,以便将世界从罪恶中拯救出来。

但是,不到几年工夫,在相互残杀事过境迁之后,昔日的敌人便成了我们的朋友,而昨天的朋友却成了我们的敌人。

    

我们又在一本正经地重新划分敌友了。

  在1955年的今天,我们又在准备一场大屠杀了。

如果这场屠杀实现的话,将超过人类历史上安排的任何一次杀戮。

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将被用作这一目的。

大家都怀着混杂着自信与惶恐的心情,指望各国的“政治家”能“成功地避免战争”。

如果他们能做到这一点,大家就会赞颂他们。

 不过,人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

正是这些政治家引起了战争。

通常的情况是:

不是他们有意制造战争,而是因为他们不能合理地处理人民委托给他们的事务。

  这些破坏性和偏执怀疑表明,我们的行为与过去三千年来文明人类的行径并无二致。

  按照维克多。

夏比莱的说法,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860年间,人类所签订的和平条约不少于八千个,每一纸和约都被认为能维持持久的和平,但每一纸条约的平均寿命才不过两年而已!

  我们的经济方向很难令人振奋。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种经济制度之中:

每一个特别好的收成常常意味着经济上的灾难;我们限制农业生产力,以便“稳定市场”,尽管世界上千千万万人所匮乏的急需品,正是我们所限制的东西。

目前,我们的经济制度运转良好,因为除了其它原因之外,我们每年花费了数以十亿计的美元来制造武器。

企业家们担心,我们停止生产武器的时间会到来;而那种认为国家不应生产武器、应该建造房屋,以及生产其它有用的东西的想法,却很容易招致危害自由、损伤个人创造力的罪名。

  我们的人民百分之九十都识字。

我们有广播、电视、电影,人人每天都有报纸可看。

但是,这些传播媒介并没有给我们介绍古往今来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和音乐,而是在广告的协同作用下,用缺乏真实感的低级趣味的东西、虐待狂的幻想,来充塞人们的心灵。

即便是没有充分文化修养的人偶然想娱乐一下,见到这些东西也会觉得难堪。

  尽管不论老少,每个人的心灵都中了这些毒,我们却高兴地注意到,银幕上没有“不道德”的东西。

如果有人主张,政府应该资助电影和广播节目的制作,以便产生一些启迪人们心灵的节目,大家必定以自由和理想主义的名义加以斥责。

我们已经将每日平均的工作时间减少到一百年前的一半左右。

我们现在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比我们的祖先敢于梦想的还要多。

但是,结果又怎样呢?

我们不知道怎样使用这新获得的自由时间;我们只是设法消磨这些节余下来的时间,打发掉一天之后,我们便感到心满意足了。

  我为什么还要继续描绘这幅人人都熟悉的图画呢?

如果一个人以这种方式生活,我们肯定会怀疑他神智是否健全;要是他又声称,自己没有什么毛病,言行也完全合乎常理,那么,我们诊断的正确性就更是毋庸置疑了。

  可是,社会就其整体而言并不十分健全这一观点,很多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家却拒绝接受。

他们认为,社会的精神健康难题只涉及某些个别的“不适应者”,而不涉及文化本身可能存在的未调节的问题。

本书正是要讨论这后一个问题,即不是研究个别的病理,而是研究常态的病理,尤其是当今西方社会的病理。

在讨论社会病理这个复杂概念之前,让我们先看看一些有关西方文化中的个别病理范围的资料,这些资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

西方各国精神病的发生情况是怎样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居然没有什么资料可查,真令人感到十分惊讶。

尽管在物质资源、就业情况、出生率和死亡率诸方面,我们都有比较确切的统计数字,但我们却没有有关心理疾病的充分资料。

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比如美国和瑞典,我们有它们的一些确实资料。

可是,这些资料也只是记载着精神病患者的入院情况,并无助于估计心理疾病的相对发生率。

涉及精神病护理及设备的改善情况,以及精神病发病率增加的程度的数据,也少得可怜。

美国所有医院的大半病床都用来安置精神病患者,在他们身上我们每年花费了十多亿美元。

这一事实并不能表明精神病增加了,只能说明护理加强了。

不过,其它数字却较好地说明了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症的发生情况。

如果上次战争中美国所有免征入伍的人员有17.7%是因为精神病的原因的话,那么,即使无法比较过去的以及其它国家的情况,这个事实也确实说明了心理障碍的高发比例。

  我们可得到的有关心理健康的粗略情况的比较资料,仅仅涉及自杀、杀人和酒精中毒。

豪无疑问,自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原因不能说只有一个。

但是,即使我们不马上讨论自杀问题,我们也可以有把握地作出这样一种假设:

一个国家的自杀率高,便表明这个国家的人民精神不够健康、稳定。

所有数据都清楚证明了,这种情况并不是物质贫乏的必然结果。

最贫穷的国家自杀率却最低;而在欧洲,日益增长的物质繁荣却带来了不断增加的自杀人数。

至于酒精中毒,毫无疑问,这也是精神和情绪不稳定的症状。

  杀人的动机大概不能像自杀动机一样表明病理问题。

虽然在杀人率高的国家自杀率低,但如果把这两者加在一起,我们就可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

如果我们把杀人和自杀都视作“破坏性行为”,那么,下面几个表便说明了这样的情况:

两者相加的比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35。

76与4。

24之间浮动。

这与弗洛伊德的假设发生了矛盾。

弗洛伊德设想,破坏性行为是比较恒定的,而这个设想是他的死亡本能理论的基础。

表上所列的比率说明,那种认为破坏性保持着不变的比率、破坏性只是在针对自身以及针对外在世界这两个方面有些不同的说法,是错误的。

  以下三个表是欧洲和北美几个最重要的国家自杀、杀人以及酒精中毒的统计数字。

(略)

  我们只要略看一下这些表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现象:

丹麦、瑞士、芬兰、瑞典和美国的自杀率以及与杀人率二者相加起来的比率最高,而西班牙、意大利、北爱尔兰及其爱尔兰共和国的自杀率和杀人率最低。

  有关酒精中毒的数字显示,这些自杀率高的国家(美国、瑞士、瑞典以及丹麦),酒精中毒率也高,不同的只是美国高居首位,法国从第六位跃到第二位。

  这些数字确实令人震惊,发人深省。

纵然我们会怀疑,单是自杀率高是否就足以表明一个国家的人精神不够健康,但自杀和酒精中毒的数字大体一致的事实似乎说明,我们在此抓住了精神不平衡的症状。

  于是,我们发现,最民主、最和平、最繁荣的欧洲国家,以及世界上最昌盛的美国,显示出了最严重的精神障碍症的症状。

  西方世界的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是舒适的物质生活,相对平均的财富分配,稳定的民主和持久的和平;但是,正是最接近这个目标的国家表现出了最严重的心理不平衡的症状!

  当然,这些数字本身并没有证明什么,但至少,它们是令人吃惊的。

  虽然我们对整个问题还未作详细讨论,但是这些资料却提出了一个问题:

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奋斗的目标,难道没有根本性的错误吗?

  这是否是因为中产阶级富裕的生活在满足了我们的物质需要之后给我们带来了极度的厌烦之感,而自杀及嗜酒则是逃避这种厌烦的病态方式呢?

这些数字是否有力地说明了这样的真理:

“人不单靠食物而生活?

  这些资料是否表明,现代文明没有满足人的内心需要?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些需要又是什么呢?

(严春有编著《精美思想读本》第362页)山东友谊出版社

面对一再发生的中学生自杀悲剧,我们的反思也容易陷入常见的“套路”。

人们比较容易想到两个方面的教训:

一个在“压力”层面,比如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竞争激烈等;另一个在“心理”层面,比如学生挫折教育疏漏,心理脆弱等。

这些分析固然都很有道理,但我觉得,这些中学生自杀悲剧背后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学生们在自杀事故中表现出的缺乏珍爱生命的意识。

儿童自杀反思录

2011.11.25《时代周报》

上月14日,安徽阜南一小学两名六年级女生在教室内服毒自杀,并留遗言称“怪数学老师”。

获救后孩子们表示,喝药的直接导火线是数学老师多次催要补课费,让自己觉得很没面子,“不想活了”。

一些家长则直指数学老师开设辅导班敛财,并在班里搞歧视。

    本月18日,洛阳市13岁的初中生玲玲跳楼身亡,调查显示与其班主任变相体罚有关。

玲玲的父亲于建伟称,女儿说作业写不完老师就让做100个“蹲起”,做不完第二天就增加到200个,再做不完就是400个。

玲玲被老师罚做800个,并遭其打骂后跳楼。

    有人说,全世界的幸福,都抵不过儿童的一滴眼泪。

十来岁正是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好年纪,可是近年接连传出孩子自杀,甚至是集体自杀的消息,深深刺痛了我们的心——到底是怎么了?

到底该如何关爱下一代?

成年人难以理解的理由

    记者搜集了10年来十岁左右孩子自杀的新闻,以下为不完全统计:

    2001年11月,新疆石河子4名初中女生因期中考试成绩排在年级后面,害怕家长责骂,一起服老鼠药自杀寻求解脱。

    2003年11月21日,广东省揭东县15岁中学生小强,因小事被老师罚课后打扫卫生5天。

25日小强消极完成任务后,将扫把碰了教室天花板上的风扇。

老师将此事反映给家长后,小强尸陈榕江码头。

    2004年4月6日,南京6岁女孩小洁因无钱上学自杀。

小洁的父亲是农民工,共有过8个孩子,除了小洁还有5个病逝。

“我要上学”是小洁最后的遗言。

    2004年6月,因为学生的成绩直接影响聘任考核,湖北省襄樊市谷城县一位班主任“上门做学生家长的工作”,让成绩差的学生不参加毕业考试,导致一名13岁男孩服毒自杀。

事发后,学校筹措10万元“私了”。

    2005年5月24日,11岁的江川少年晓城在自己家中服毒自杀。

晓城的父母从其同学那里了解到,事发前晓城犯了错,老师批评他,还打了他。

    2005年5月30日,新城子新兴中学一名15岁的女学生从15楼跳下身亡,原因是老师当学生面朗读她的情书。

    2006年9月1日,珠海市金湾区平沙一中新学期开学第一天,一名初三女生在床上自缢。

遗书中她写道:

“如果这次考试考不好,就去死。

果然,不出我所料,今次考试考得不好。

    2007年3月16日,常熟市12岁小学生俊逸被父母发现吊死在房间衣柜里。

俊逸在日记中提到学校作业量大、受到老师的惩罚、觉得内疚等字眼。

    2008年11月,汕头市9岁男孩小海因发烧不适,找父母要10元钱去看病,然而因家贫父母相互推诿,为谁去借钱发生激烈争吵。

次日,小海没去上课,他在房间里用红领巾在床梁上打了一个结,把下巴伸了进去……2009年5月4日,巫山巫峡小学六年级2班的4位小学生集体服老鼠药自杀,所幸抢救及时得以脱险。

据悉,其中一个孩子的父母迷恋打牌,输掉几万元,夫妻俩闹得不可开交,造成孩子心情不好。

另外三个孩子是其很要好的朋友,于是产生了集体自杀的念头。

    2010年2月2日,海口市一名12岁男孩用红领巾吊死在家中。

因为放学孩子还没完成作业,被老师留校,要求抄写名为《语文课课练》的教材,直到13点才放他回家。

午饭后,孩子几乎抄满一小楷本,仍没完成,因害怕到校后受批评,就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2010年5月19日,双辽市服先镇六年级女生亚楠在家中服农药自杀。

她生前在日记本上写了“遗书”:

“是老师她逼我的!

    2010年7月,陕西扶风县杏林镇5名小学六年级学生,相约到一古庙里喝农药自杀,幸被过路村民发现及时送医。

家长称,孩子是在学校挨了老师的殴打和羞辱,所以想不开。

教育局则否认。

    2011年5月30日,惠州一名12岁小学生从5楼跳下身亡。

调查结果显示:

孩子在笔记本上写了一篇“内容不雅”的故事在班内流传,班主任找其谈话教育并通知家长,其后孩子自杀。

    2011年6月15日,安蓝田县10岁的小学生小南由于没能按时完成作业,在家里喝下近半斤敌敌畏身亡。

小南有一个专门用来记录每日作业的笔记本,已经记满了11页。

    2011年9月19日,九江市庐山区三名10岁左右的女学生携手跳楼受重伤,跳楼原因是“死了就不用写作业了”。

    2011年10月9日,上海浦东新区一名11岁男孩从13楼坠下身亡。

邻居透露,孩子在外面参加补习班挺多,经常很晚回家。

    2011年10月5日,广东电白县三名小学生相约喝农药自杀,其中一名五年级学生不幸去世,另两名为亲兄妹的学生脱险。

令人唏嘘的是,死者生前是品学兼优的班长,她的父亲是南路小学的一名教师。

……

自杀源于令人心碎的痛苦

    作业写不完、挨了老师一巴掌、父母吵架了、甚至仅仅因为好奇,许多逼孩子走上绝路的理由在成年人看来匪夷所思。

人们往往认为,小孩子根本不理解死亡的含义。

    下面一则消息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与警醒:

据《欧洲时报》今年9月30日报道,精神病学家博里·西鲁尔尼克认为,儿童实际自杀人数可能比统计数字多,因为有些被视为事故的死亡案类似一种形式的自杀。

2009年,法国有37名5岁至14岁的少年儿童自杀。

西鲁尔尼克说,一系列事件的日积月累导致了自杀行动,这源于看不见的令人心碎的痛苦、不同性质的事件的汇聚。

可能是亲友的早亡、家长之间的纠纷、经常受虐待、家中缺乏安全环境、校园骚扰等。

孩子的绝望往往很难察觉。

孩子比成年人更贴近现实,很难说出自己的苦恼。

孩子若“孤独,无人分担痛苦,无法看清自己即将遭遇什么”,“一旦明白何为死亡时,就任由死神把自己抓了去”。

    他提醒说,孩子“在6岁到9岁期间”就开始明白什么是死亡了。

这时,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件就足以使孩子付诸行动。

譬如一句伤人的话、一个小小的失望、一个坏分数或一个同伴搬家,都可能引起异乎寻常的爆炸。

“这孩子可能会写封遗书,但最经常的情况是,他把身子过分探出窗外,或从行驶中的公交车里下来。

这时成年人就说是事故。

    相较于欧美比较宽松的教育环境,中国孩子承受的压力更大。

据《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9-2010)》提供的数据显示,10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持续减少,厌学、焦虑、敌对、敏感、抑郁、偏执等心理问题屡见不鲜。

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约9%的儿童对生活感到绝望,产生过自杀的念头;76.2%的儿童因考试或学业压力而心情不好;55.4%郁闷;54.2%烦躁;38.2%失眠;25.9%不想学习;24.5%感到自卑。

    与之相对的,是91.7%的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4.9%的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博士学位;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在前15名;76.4%的小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在90分以上。

如此高的期望和要求,对大多数儿童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很多儿童成了“失败者”,丧失了信心。

    一项调查显示,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在2005年提出“童年恐慌”的概念。

指的是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不能理解和承受,而产生的一种较强烈较持久的焦虑心态。

这种恐慌不仅严重扭曲儿童的学习动机和人格发展,还会使童年过早消失,让孩子感觉“末日来临”。

孙云晓说:

“在中国,成功总是用同一把标尺来衡量,‘一定要出人头地’成了共识,甚至连孩子自己都认为不能取得高学历将来有个好工作,就是对不起父母。

这实质上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

    2005年7月,宁夏银川市13岁的小学毕业生秀秀永远离开了人间。

在她留给父母的短短100多字的遗书里,“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帮您节约10万元”等字眼,深深地刺痛着人们的心。

秀秀之所以自杀,是因为她不知道不上重点中学未必没出息,其实10万元择校费父母也未必出不起。

但是没有人为她分析和引导,结果她陷入了不能承受的重压之下,最终导致自杀。

这就是童年恐慌的危害。

比压力更恐怖的杀手

    除了家庭,孩子每天接触最多的地方就是学校。

可悲的是,在一些老师眼里,学生根本就没有人格,他们可以随着心情,或者出于某种目的体罚、侮辱、歧视、漠视学生。

学生以死控诉之后,老师和校方首先想到的竟是推脱责任。

    阜南的两个女生喝药了,她们究竟和老师发生了怎样尖锐的矛盾?

从学生和家长的叙述里,我们了解了一些原委:

姜老师强势,性格暴躁,爱批评人,特别讨厌“差生”。

姜老师在外办培训班每个学生收600元补课费。

周周本来不想参加补课,但新学期报名时,姜老师多次以她暑假作业没完成为由拒绝她报名,后来家长答应参加老师的补习班后,周周才得以报名入学。

    基本可以认定,学生服毒和姜老师有直接关联,姜老师却满腹委屈:

“我究竟哪里得罪她们了?

”还自称这样做是“为学生好”。

正像评论所说,这种“好”让人很不屑,里面遮掩了她对学生的歧视。

教师粗暴的言行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她怎么会不知道?

学生们仇恨她,拒绝她探视,姜老师除了“难受”外没有一点愧疚和自责。

如果老师偶尔对学生粗暴一次,可以说是无意的,倘若羞辱学生是家常便饭,这样的教师不是在教书育人,是在为教育添乱,而是在培养暴戾卑怯、没有自尊、心理阴暗的学生。

    而洛阳中学生玲玲跳楼身亡之后,当事教师只是被行政警告。

在11月21日发布的公告中,市教育局先是表达了学校、教育局处理此事的积极严肃。

经调查,发现当日所有任课老师均未对玲玲有过批评及任何体罚行为,甚至还表扬过她。

而不再深入调查坠楼原因,是“尊重其父母意愿”。

紧接着,一系列措施要求各学校关注学生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