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部分导学案.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部分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部分导学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部分导学案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古代诗文的阅读,所选课文,除最后一课以五首古代诗歌组元外,其余四课为古代游记或名胜记。
《小石潭记》中,柳宗元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对小石潭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僻地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岳阳楼记》也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小境界,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醉翁亭记》作者自己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乎以宽和仁爱之心,“乐民之乐”。
而袁宏道纵情山水,陶醉于郊野春朝的美景,既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又有对官场的厌倦,是作者个性的张扬和抒发。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能将散文译成现代汉语。
、掌握文言文中“记”的文体特点。
、把握文章景与情的依存关系,体会课文构思的精妙,领悟文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注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品味不同文章的语言特色,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并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多读文言诗文,开阔视野,更深地感受锦绣河山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加深对祖国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诵读古诗文。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学习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难点:
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教学设想
文言诗文的教学,须先疏通文字,再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或侧重朗读背诵,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或侧重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还要让学生了解作者概况、时代背景和文言词语、句式等方面的知识,以达到能阅读浅易文言诗文的目的。
课时安排
《小石潭记》课时,《岳阳楼记》课时,《醉翁亭记》课时,《满井游记》课时,
《诗五首》课时,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时,检测及讲评课时,合计:
课时
小石潭记导学案
柳宗元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掌握一般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用法。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的方法。
.反复朗读,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
导入
了解作品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有水、石、树、竹、鱼、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他心中抑郁、愤懑,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
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幽深冷寂的环境又使他陷入忧伤、悲凉之中。
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佁()然俶()尔翕()忽差()互寂寥()悄怆()幽邃()参差()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初步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选自一书,作者是朝著名的文学家。
他倡导古文运动,与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
、一词多义
()环:
如鸣佩环()清:
水尤清冽
四面竹树环合其境过清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明灭可见
不可知其源不可久居
()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
()游:
皆若空游无所依同游者:
吴武陵
、翻译下列句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第段文字依次写出了、和潭中气氛。
精讲点拨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课后延伸
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苦悲凉的心情。
.学会欣赏山水之美,陶冶美好的情操。
.学习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导入
《小石潭记》这篇游记篇幅短小,全文只有个字,却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学习这篇课文,应把握好如下三点:
.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组织材料。
.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根据课文填空
、小石潭的全貌:
、游鱼和潭水的特点
、写游鱼动态的句子:
、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
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文章的点睛之笔是:
、文章正面写石潭特征的语句是.
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合作探究
、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章前面写“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后文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总结
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
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我的收获:
《岳阳楼记》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致背诵全文。
、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能够流利的翻译全文。
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
学习难点:
积累并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达到自己能独立翻译全文。
学法指导:
听老师范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注音,注意划分句子的节奏.
知识链接
一、岳阳楼介绍: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
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二、走进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自幼苦学,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
岁中进士,为官敢于直谏,曾负责西北边防,屡立战功,后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提出革新朝政建议,触动保守派利益,遭到贬谪。
死后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
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的诗文代表文学创作的进步方向,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再读课文,把不能解释的词语画上符号;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自学的疑点。
(扫清障碍,小组内一对一检查)
、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晖()涯()楫()薄暮冥冥()旷()
嗟()樯()谪守()属予作文()浩浩汤汤()()若夫霪雨霏霏()()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潇湘()()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点的词。
()、政通人和 ()、锦鳞游泳
()、居庙堂之高()、先天下之忧而忧
()、越明年()、薄暮冥冥
()、属予作文以记之()、微斯人吾谁与归
()、静影沉璧()、予观夫巴陵胜状
()、增其旧制()、登斯楼也
()、前人之述备矣()、浊浪排空
()、薄暮冥冥、()、春和景明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是进亦忧,退亦忧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合作探究
通过自己的实力和小组成员的智慧,解决下列重点字词,以致能独立翻译全文。
(先独立完成,后合作讨论)
、通假字:
百废具兴:
通,解释: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解释:
、一词多义:
国: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国恒亡()③则有去国怀乡()或:
①而或长烟一空()②或异二者之为()
居:
①居庙堂之高() ②面山而居()③居十日()通:
①才通人() ②政通人和()③不能通其意()
以: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不以物喜()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④所以动心忍性()
、古今异义:
①气象万千:
古义:
今义:
②微斯人:
古义:
今义:
、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
后:
当堂训练:
(翻译下列句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
课后作业、疏通文意,把全文翻译在作业本上。
、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以致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的写法。
。
学习难点;学习古代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精神,处世、处事要胸襟开阔。
。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品味,体会文章的特色。
。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一、复习巩固(你已经背诵课文了吗?
,看谁最棒,按要求填空)
予观夫(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气象万千。
若夫,,,;,;,;,。
登斯楼也,则有,,,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
,,,,,!
登斯楼也,则有,,,其喜洋洋者矣。
二、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小组集体的智慧,展示本小组的智慧)
、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
、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用原句作答)
、课文第三、四段两幅画面各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提问:
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三、拓展延伸
阅读杜甫的诗《登岳阳楼》,比较这首诗与《岳阳楼记》在写景和抒情上的异同。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
①吴楚句:
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②乾坤:
指日、月。
③戎马句:
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④凭轩:
靠着窗户。
四、当堂训练
.按要求默写诗句。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
()《岳阳楼记》中抒发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
”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范仲淹所说的,的旷达胸襟。
()前天,王某在人民公园看到这样一副对联: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不禁想起范仲淹的:
“,。
”
.说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含义。
()而或长烟一空古义:
;今义:
()连月不开古义:
;今义:
.从第题默写的名句中任选一句,列举一个事例加以具体阐述。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上文中的意思。
()连月不开()()薄暮冥冥()
()长烟一空()()把酒临风()
课堂小结:
我的收获:
《醉翁亭记》导学案
欧阳修
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并能准确默写全文。
、感受优美的语言,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简介作者: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
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一、朗读指导:
()、本文共用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表示陈述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
示例:
.环滁皆山也
我找到的句子有:
)表示肯定语气,多用于介绍人名,可译为“某某是……(谁)
示例.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我找到的句子有:
)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
示例.在乎山水之间也
()本文还用了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
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二、理解文意:
、重点词义解释:
、归纳总结:
①.古今异义词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
今义: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古义:
今义:
颓然乎其间者:
古义:
今义:
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
今义:
②、一词多义:
乐:
①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第一个乐),(第二个乐)
②山水之乐:
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归:
①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②云归而岩穴暝:
谓:
①太守自谓也:
②太守谓谁:
也:
①环滁皆山也:
②山之僧智仙也:
③在乎山水之间也:
秀:
①蔚然而深秀者:
②佳木秀而繁阴:
临: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②临溪而渔:
而:
①而年又最高:
②日出而林霏开:
③朝而往:
④溪深而鱼肥:
⑤而不知人之乐:
③.词类活用
山行六七里: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名之者谁:
自号曰醉翁也: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
后乐
④.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
②判断句“……者……也”:
古汉语的判断句式之一。
“者”起舒缓语气作用,有复指作用,引出谓语,“者”也可省略不用;“也”用在谓语后面加强语气,帮助判断。
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研读课文一段。
.找出描写醉翁亭环境的句子
.找出醉翁亭得名的原因
.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
.再读课文,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
研读课文二段。
、找出描写朝暮之美的句子
、找出描写四季变化之美的句子.
、再读课文体会描写景色之语言美。
研读课文三段。
.从文中划分层次用几个字概括层意(提示:
文段描绘了滁人、宾客和太守游琅琊的四幅图景,分别是、、、。
)
.再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研读课文四段:
感受文中的几种乐趣。
从文中找出与乐相关的内容
.探究:
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文中写出了哪些“乐”?
.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
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再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主旨之美。
五、讨论交流
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
六、延伸拓展:
人生价值观探讨
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江湖,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
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屡遭嫉恨,被贬官滁州。
《醉翁亭记》就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
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岳阳楼记》则表现范仲淹的人生追求。
他忧时伤世,脱俗超凡,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天下所忧,乐天下所乐。
讨论:
.对以上几种人生态度你有何评价?
你更欣赏哪种人生态度?
.欧阳修、范仲淹的生活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七、课后总结:
(学习本文我的收获有)
八.《醉翁亭记》达标检测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蔚然阴翳
伛偻宴酣之乐
觥筹交错鸣声上下
、翻译句子
()翼然临于泉上
()醉翁之意不在酒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填空。
()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千古名句(破题句)是,。
()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
()最能体现滁人欢乐情状的句子是,。
()表明太守宴是就地取材的句子是,,,,。
()描写众宾客欢乐的景象的句子是,,,。
()全文的主旨句是。
()写游人归后的情景的句子是,。
()点出作者姓名,收束全文的句子是?
。
《满井游记》导学案
袁宏道
【学习目标】
、熟练朗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文言文自学能力。
、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知识链接】
、袁宏道(~),明朝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
有《袁中郎集》。
、游记,散文的一种。
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
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一、自学预习:
熟练朗读课文,对照文下注释翻译课文,然后完成以下问题。
、解释词语。
东风时作作:
土膏微润膏: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于时:
波色:
乍: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新开:
匣:
娟然如拭娟然: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茗、罍、蹇:
作则飞沙走砾飞:
走:
、翻译句子。
①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
③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
二、合作探究
问题一:
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问题二:
第一段描写了何时何地何景?
问题三:
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问题四:
找出第二段中与第一段相呼应的景致与情致。
问题五:
从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中可看出作者游览满井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问题六:
找出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我的收获
、《诗五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前三首诗。
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
.背诵诗歌。
导学
(一)《饮酒》(其五)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年(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全诗有两个层次:
开头四句为一层。
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
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
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自学
、思考下列问题: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
.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
.“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指什么?
、品评名句:
()“而无车马喧”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行路难》(其一)
导学: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自学
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什么?
.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首诗,需要牢记的是: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品评名句
、古诗背诵
教(学)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
.背诵诗歌。
导学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青年时代曾漫游吴、越、齐、鲁等地。
三十五岁到长安求仕,寓居十年,不得志。
及安禄山陷长安,诗人逃至凤翔,退见肃宗,官左拾遗,因直言极谏,改华州司功参军。
不久,弃官人蜀。
严武再任四川节度使时,表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后携家出蜀,漂泊于湘鄂一带,病死途中。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八月。
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
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
自学
.掌握重点文言词。
()虚词。
俄顷:
向:
安:
呜呼:
()实词(活用)
向昏黑:
风雨:
.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
“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
下面“飞”“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