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练习第六单元第讲课时跟踪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1334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1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总复习练习第六单元第讲课时跟踪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练习第六单元第讲课时跟踪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练习第六单元第讲课时跟踪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练习第六单元第讲课时跟踪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练习第六单元第讲课时跟踪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总复习练习第六单元第讲课时跟踪练.docx

《高考地理总复习练习第六单元第讲课时跟踪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总复习练习第六单元第讲课时跟踪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总复习练习第六单元第讲课时跟踪练.docx

高考地理总复习练习第六单元第讲课时跟踪练

第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时跟踪练

一、选择题

(2017·湖北武汉模拟)科考队在大兴安岭考察时,发现当地的原始地貌为山前冲积扇前缘,土壤分为粗颗粒层和细颗粒层两种。

土壤类型主要为淋溶黑钙土。

但在背风坡海拔200米处(45°45′01″N,122°33′47″E)发现土壤变为栗钙土,并且该处地层的上部偏红,说明氧化铁(三氧化二铁)在该处富集。

据此回答1~2题。

1.若土壤温度与铁元素的富集能力成正比,则土壤变为栗钙土的条件应为(  )

A.高温多雨    B.低温多雨

C.高温少雨D.低温少雨

2.当地越靠近冲积扇的前缘方向,土层的变化情况为(  )

A.粗颗粒层变厚,细颗粒层变厚

B.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厚

C.粗颗粒层变厚,细颗粒层变薄

D.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薄

解析:

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栗钙土的上层往往富集氧化铁,而铁元素的富集能力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说明栗钙土形成的条件为高温状态,又由材料可知栗钙土分布在背风坡,说明该地降水较少,因此土壤变为栗钙土的条件应为高温少雨。

故答案选C项。

第2题,冲积扇是由于河流冲积而形成的沉积地貌。

由出山口到冲积扇的前缘,流速逐渐减缓,携带能力逐渐减弱,沉积颗粒逐渐减小,因此越靠近冲积扇的前缘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厚,故答案选B项。

答案:

1.C 2.B

(2017·江苏扬州模拟)滇西北等地的高山上,林线与雪线之间,有一个特殊的地带——高山流石滩。

它是由寒冻劈碎、热胀冷缩风化而成的大大小小的石块构成的。

那里没有葱郁的树木灌丛,放眼望去,好像一派无生命迹象的荒凉“石海”,但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各种美丽而独特的高山花卉在石缝间悄悄绽放,这些星星点点的花卉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带。

下图中的“花”为在遍地湿润的碎石块间茁壮醒目的一株1米多高的塔黄,叶片呈“垫伏”(匍匐贴近地面生长)状,结合图文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高山流石滩的形成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①流石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冰川堆积 ②流石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风力堆积 ③流石滩的形成与剧烈的昼夜温差和冻融作用有关 ④流石滩的形成与重力作用和较平坦地形有关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③④

4.“塔黄”花色艳丽,叶片“垫伏”于地面,是高山花卉的重要生存手段,下列描述“塔黄”与“流石滩”环境的相关性正确的是(  )

①花色艳丽能吸引有限的动物为其传播花粉 ②花色艳丽能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 ③叶片“垫伏”于地面,是为了适应强风及碎石松动的环境 ④叶片“垫伏”于地面,是为了更好吸收地面热量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第3题,材料中给出了构成流石滩的石块是由寒冻劈碎、热胀冷缩风化而成的大大小小的石块。

由此可分析,流石滩的形成与冰川沉积和风力沉积基本无关。

其形成与物理风化关系密切,如冻融作用形成破碎的石块,在重力作用下滑落到较平坦处堆积形成。

D正确。

第4题,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高山环境风力较大,气温低,地温也低,叶片贴地只是适应强风与碎石环境,A正确。

答案:

3.D 4.A

(2017·江苏东台模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

图1示意研究区范围,图2示意研究区2001-2010年间年NPP的变化。

据此完成5~7题。

5.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地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为:

常绿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田植被>落叶阔叶林>湿地。

由此推测,年NPP最大的地区是(  )

A.洞庭湖平原B.东南丘陵

C.山东丘陵D.华北平原

6.2001-2010年间,研究地区年NPP呈显著波动状态。

这种波动主要是因为(  )

A.植被类型的变化B.土壤肥力的变化

C.雾霾天数的变化D.水热状况的变化

7.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洞庭湖平原年NPP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  )

A.种植结构和技术变化B.城市化进程加快

C.退耕还湖D.围湖造田

解析:

第5题,洞庭湖平原以水稻种植为主,属于农田植被,东南丘陵地区自然带为常绿阔叶林,山东丘陵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华北平原以旱地为主,结合题目中的顺序,东南丘陵年NPP最大,故选B。

第6题,水热状况影响植被生长状况,从而影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弱,故水热状况变化会影响年NPP的波动。

一般短期内植被类型、土壤肥力等因素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我国东部属于季风区,主要是夏季风带来的降水,而季风气候具有非常大的不稳定性,故可能造成短期内的水热状况的变化。

第7题,2001-2010年间洞庭湖平原年NPP呈显著增加趋势,说明该地的农田面积减少,极有可能为种植结构的变化,A对。

而城市化进程、退耕还湖均会使NPP降低,围湖造田是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B、C、D错。

故选A。

答案:

5.B 6.D 7.A

(2017·河北衡水模拟)近年来,黄河水文情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中游地区尤为明显。

头道拐和龙门是黄河中游地区两座水文站,窟野河是其间一条支流。

读不同时期头道拐——龙门区间(简称头龙间)水沙变化表,完成8~9题。

年份

头道拐

龙门

水量/亿m3

沙量/亿t

水量/亿m3

沙量/亿t

2005

150.2

0.404

169.2

1.214

2006

174.9

0.635

199.6

1.8

2007

189.3

0.719

205.9

1.44

2008

164.1

0.476

177.6

0.584

2009

169.6

0.457

178.3

0.568

1970-1979均值

233.12

1.15

284.54

8.68

8.下列因素与近年来黄河中游水沙变化状况无关的是(  )

A.黄土高原毁林开荒

B.煤炭开采形成的巷道和采空区

C.退耕还林、封山禁牧

D.窟野河等支流河道中采砂取土

9.河道泥沙沉积量和流域的降水强度有一定的相关性,推测下图中最符合窟野河流域降水强度与黄河中游河道泥沙沉积量对应关系的是(  )

解析:

第8题,近年来头龙间来水来沙量明显比1970-1979年偏少。

A毁林开荒会导致地面径流增大,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增强,会导致来水来沙增多,故A项和来水来沙量减少无关;B煤炭开采形成的巷道和开采后形成的采空区,会严重破坏地表水、地下水的运动,甚至会破坏地下不透水层,使得地表水渗入地下或矿坑,因而会使地表径流减少;C当地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社会经济条件得到很大发展,大量劳动力开始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巩固了当地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的成果,水土流失得到缓解;D河道采砂取土,使得河道中出现规模不等的坑、洼、坎,洪水时由于填洼作用导致洪峰、洪量急剧衰减,挟沙能力下降。

第9题,要注意横纵坐标的含义,随着窟野河降水强度增大,挟带泥沙能力增强,则最终沉积在黄河河道的泥沙会随之增多,当降水强度继续增大时,会形成更大洪峰,对黄河河道的冲刷作用开始显现,故黄河河道泥沙沉积量会减小。

答案:

8.A 9.B

(2017·100所名校高考冲刺卷)陆地冰川的变化与海平面升降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图甲为欧洲三次不同冰期时冰川界线的分布位置,图乙为相应时期内我国南部沿海某地的海岸线位置示意图。

读图,完成10~11题。

10.在甲图所示的三次冰期界线中,与乙图所示的海岸线a、b、c依次对应的是(  )

A.①②③B.③①②

C.③②①D.①③②

11.乙图中的Q处在不同时期海岸线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该处(  )

A.抗海浪侵蚀能力很强

B.为海拔较高的陡崖处

C.位于泥沙淤积严重的河流入海口

D.内外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

解析:

第10题,图中①线出现的纬度最高,也就是温度较高,冰川覆盖的范围小,对应的应是b线;③线出现的纬度最低,也就是温度最低,冰川覆盖的范围最大,对应的是a线。

选B正确。

第11题,Q处是海拔较高的陡崖,在冰川影响大的时期与冰川影响小的时期,其冰川范围变化不大。

海岸抗侵蚀能力强、河口处的泥沙淤积、内外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都只是在海平面没有升降时,才有可能出现海岸线不变的情况,当海平面有升降变化时,就不可能维持海岸线的不变。

故选B正确。

答案:

10.B 11.B

二、综合题

12.(2017·华中师范大学附中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尔卡班巴(见下图)意为“神的山谷”,也有土著人称它为“青春谷”,是南美赤道国厄瓜多尔南部小镇,为世界著名的长寿之谷。

小镇处于安第斯山脉中段近大陆分水岭的山谷中,面临太平洋,海拔为1500米,终年气温18℃~24℃,湿度68%,无季候风。

小镇风景秀丽,常见清澈溪流,溪中富含镁、钙等营养元素。

当地居民以玉米、芋头、豆类、小米等为主食,肉食少;没有代步工具,没有机器劳动,老少脚力惊人,喜欢劳动,无金钱和竞争概念。

随着比尔卡班巴名声渐响,越来越多的外乡人移居或旅游于此,这里的房地产公司甚至打出“70万美金坐拥20英亩健康山林”的广告吸引客户。

(1)分析比尔卡班巴河谷平原的成因。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比尔卡班巴河曲发展变化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3)分析小镇比尔卡班巴形成“长寿之谷”美誉的原因。

解析:

(1)题,根据材料,比尔卡班巴河谷平原处于安第斯山脉中段近大陆分水岭的山谷中,大陆分水岭地区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抬升,形成高山峡谷;河谷上游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经河谷,堆积作用显著,形成河谷平原。

(2)题,河曲在一定意义上延长了河流,扩大了河谷水面,调节了沿线地区气候;同时,河曲的发展减缓水流速度,有利于泥沙沉积;河曲由于减缓流速,使得泥沙堆积增多,拓宽了河谷平原;泥沙堆积也使土壤肥力提高、土层更加深厚;河曲扩张,湿地面积增加,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第(3)题,通过材料可知,“长寿之谷”美誉源于当地的地势较高提供了较为舒适的气温湿度;清澈的溪流富含淡水矿物营养元素,有益于人体健康;居民食品搭配合理,有益于健康;该地位于赤道附近,长年昼夜长短相近,村民作息时间很规律;坚持长年健步出行和劳作,体格健康;环境优美,社会环境和谐宁静。

答案:

(1)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抬升,形成高山峡谷;河谷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在河谷堆积形成河谷平原。

(2)河曲扩大了河谷水面,调节了沿线地区气候;河曲的发展减缓水流速度,有利于泥沙沉积;河曲泥沙堆积拓宽了河谷平原;泥沙堆积使土壤肥力提高、土层更加深厚;河曲扩张,湿地面积增加,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3)原因:

海拔较高,温度、湿度适中,适宜居住;淡水矿物营养元素丰富,有益于人体健康;居民多食用低脂肪、粗纤维的健康食品,利于身体健康;赤道附近长年昼夜长短相近,村民作息时间很规律;长年健步出行和劳作,体格健康;环境优美,社会环境和谐宁静。

13.(2017·山东临沂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达加斯加岛,距离非洲大陆最近为386千米,南北长达1700千米,东西宽约600千米,为世界第四大岛屿。

2000多年前,人类首次从亚洲和非洲移居于此,目前该岛人口已超过2000万,年增长率为3%;经济以农业为主,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80%为特有物种。

如珍稀动物狐猴,已完成长达5500万年的进化历程。

狐猴以树叶、花、果实以及昆虫等为食,近年数量剧减,处于濒危状态。

(1)指出狐猴集中分布区自然景观的类型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分析马达加斯加岛生物物种丰富且极为独特的原因。

(3)推测马达加斯加岛狐猴数量剧减的原因。

解析:

(1)题,读图分析可知,该岛为非洲东南部的马达加斯加岛,从纬度位置可以判断,该岛常年受东南信风的影响,信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能够带来丰富的水汽;根据图示等高线可知,岛上的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能够阻挡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在岛屿的东侧多形成地形雨;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因此该地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发育了热带雨林景观。

(2)题,由材料分析可知,该岛“距离非洲大陆最近为386千米”,说明岛屿与大陆远离,地域相对孤立,容易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2000多年前,人类首次移居于此”“经济以农业为主”说明该地受人类影响时间短,受人类干扰少;该岛屿面积广大,地形复杂,岛屿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西部为热带草原气候,山地垂直变化明显,气候区域差异显著,生存环境多样。

第(3)题,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来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变化,生物的进化规律来分析,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活动对生物的栖息地和食物的破坏和影响来分析。

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多,人类活动使森林、草原面积减少,狐猴生存空间减小,栖息地受到破坏、食物减少;人类的生产活动造成环境污染,从而使得狐猴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再加上人类非法捕杀狐猴获利;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狐猴生存环境发生改变,适宜生存的空间逐渐减小;狐猴为该地的特有物种,生存进化能力较弱,对环境的变化适宜性较差。

答案:

(1)热带雨林。

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再加上沿岸暖流的增暖增湿,从而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景观。

(2)①岛屿长期与大陆远离,地域相对孤立,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②受人类影响时间短,干扰少;③岛屿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区域差异显著,生存环境多样。

(3)①人类活动使森林、草原面积减少,狐猴生存空间(栖息地)、食物减少;②(生产、生活造成)环境污染,(狐猴)生存环境受到破坏;③非法捕杀狐猴获利;④全球气候变化,(狐猴)生存环境改变;⑤(狐猴为特有物种),生存进化能力较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