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波沈青锐周先文王盛明聂智楠方秋贞.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1212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波沈青锐周先文王盛明聂智楠方秋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施波沈青锐周先文王盛明聂智楠方秋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施波沈青锐周先文王盛明聂智楠方秋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施波沈青锐周先文王盛明聂智楠方秋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施波沈青锐周先文王盛明聂智楠方秋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施波沈青锐周先文王盛明聂智楠方秋贞.docx

《施波沈青锐周先文王盛明聂智楠方秋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波沈青锐周先文王盛明聂智楠方秋贞.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施波沈青锐周先文王盛明聂智楠方秋贞.docx

施波沈青锐周先文王盛明聂智楠方秋贞

2012年12月5日

2012-2013学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全员岗位培训

主编:

李小桃责编:

李小桃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生命,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陶行知

 

1、两次作业都已发布,请按要求在12月25日前完成。

2、提交上来的作业有不合格的请及时修改上交。

3、学情通报:

截止到12月5日,我们班317名学员中考试成绩合格的人数为187人,其中满分人数103人,不合格的130人,其中0分的11人,以下0分人数要抓紧时间完成作业

施波、沈青锐、周先文、王盛明、聂智楠、方秋贞、

徐晓春、邹欣、袁静峰、黄艳燕、许永胜

 

 

当前教育五大热点问题  

原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现任国家教育督导团副总督学钱一呈同志,曾应邀在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举办的教育督学报告会上就当前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看法。

本文谈到的五大教育热点问题系根据该报告录音整理。

   一、关于应试教育的问题

   多年来,应试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

对此,我们应当思考,应试教育的出现究竟是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出了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

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提素质教育,但学校教育还是围着高考转?

从深层次上分析,这是个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教育问题。

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二元化结构和竞争的加剧。

我国城市和农村及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还比较大。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很多家庭特别是农村的孩子都认为要有出路只有上大学,而且是上好的大学,上了好的大学就有好的工作、好的生活。

家长有这样的想法并没有错。

但能上大学特别是上好大学的毕竟是少数,这就带来了激烈的竞争。

为满足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这种期望,学校卷入其中,不得不以更多学生能考上大学和好大学作为奋斗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试教育也就不可避免了。

这种社会需要和现实是教育界无法抗拒的。

如果没有整个社会教育理念的革新,仅靠教育界自身是很难扭转这一局面的。

办高中不谈升学问题,这所高中对社会就没有吸引力。

现在我们不能回避谈这个事情,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我们目前把“应试”做到极端了。

   2.教育考试制度的弊端。

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为平民开辟了一条进入上层社会的道路,这套制度发明以后为世界各国所采用。

但它走到极端以后也带来了弊端,一个就是科举制度成了求功名的敲门砖。

一旦金榜题名,终生受益,功利性极强。

另一个弊端是出现了大量作弊现象。

这两种弊端给今天的学校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

现在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传统考试方法引向如何选拔人才,而不是应试能力的培养。

   3.传统文化的原因。

应试教育也反映出整个社会在人才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误区。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愿望强烈,这本无可厚非。

但关键在于何为龙?

何为凤?

究竟什么是人才?

目前对龙和风的理解太单一了,唯有考上大学才能成名、成龙、成风。

这是长时间以来形成的一个观念。

现在这种观念已经从高中阶段扩展到初中、小学、幼儿园,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都在沿着应试教育模式下人才观的轨迹和思路在成长。

我认识一个密西根大学的教授,他两个孩子,男孩做木匠、女孩做室内装饰,家长很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去学习和就业。

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身心欢愉地工作和生活,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而多少年来,在传统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孩子都是按照家长的意愿来塑造。

这种文化带来的后果是孩子只会考试,不会做独立的人。

此外,另一个客观原因是有待改进的分配制度,即教授工资就高、木匠工资就低的死工资制度,以及社会地位的巨大落差,这种状况也使得社会更看重高考的一考定终生的“威力”,考不上大学或好的大学将“贻误”孩子的一生,这不能不成为每个家长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

   4.人才使用的不计成本。

现在我们的社会用人不计成本,认为什么事情都是学历越高的人来做越好,这实质上是最可怕的误导。

现在一些单位招聘,一定要硕士以上,还要名牌大学的,所以就造成大家都去考名牌大学,盲目追求高学历。

在这方面中美的社会文化有很大差距。

美国的博士生未必好找工作,硕士生、本科生有时倒好找工作。

为什么?

因为有一个人才成本的定位问题。

定什么位?

定工资的位。

在美国用人有工资标准规定,用博士生要比用硕士和本科生贵,有些岗位并不需要博士生,企业就不愿意用博士生了。

要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教育界首先应该向社会宣传一种正确的人才培养观。

最近我看了一些文章,总说出现应试教育的原因是评价方法不对,我觉得这样的眼界还不够开阔。

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要从全社会的视野来进行改革。

高考总是存在的,问题是怎样做到扬长避短,要扬的是选拔之长,要避的是应试教育压抑人才成长之短。

   二、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问题

   教育界对减负问题讨论的比较多,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几个字比较难分析,怎样的负担才算是过重的?

我的看法是:

   一是要合理确定初中和小学的教育目标。

什么是小学的培养目标?

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两条底线:

一是人格的培养。

二是学习的兴趣。

现在往往是过早地把很多知识性内容压到小学教育中。

这样一来,一是会让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是学校教育最可怕的后果。

二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考虑得很少。

作为一个社会人,学生首先应该养成良好的品格,这些品格不是他自己认识到的,而是学校通过各种活动及各种教育形式让他感受到的。

现在课程排得那么满,学校没有时间安排活动,学生也没有脑力“空间”自己去体会和思考。

所以,现在小学和初中迫切需要对课程以及培养塑造小学和初中生健全人格的问题统一进行研究,以利于对培养目标有正确的定位。

   二是要把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品行放在首位。

美国对培养小学和初中生有一句话我比较赞成,就是首先应该培养的是一个合格的公民。

要设置合格学生的标准,首先应着眼于培养一个合格公民。

在美国有公民课,讲选举,它告诉学生,第一长大后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二长大后如何去选举,应该遵守哪些选举上的规定。

说大一点,这就是一种民主意识的培养。

所以,小学和初中主要是把做人的最基本东西打扎实,未成年人的品行和能力培养要靠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去实现,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实现,而不是仅仅靠课堂里的学习来完成。

希望上海能定一个标准,严格规定多少时间是讲学科知识,多少时间是开展各类社会活动。

什么阶段应该做什么事情都应该确立一个科学的目标,而不是只满足知识的灌输。

   三、关于我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的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的重心太高,教育部从幼儿园一直管理到博士后,这么大跨度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没有办法做好基础教育工作的。

所以,基础教育主要是学校的行政管理重心应往下放,也就是说,应该让校长、教师和社区来发挥作用,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参与学校的管理,并且要切实加强并支持社区和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上海的基础教育发展到今天,如何发挥家长和社区对教育的参与作用已显得非常重要。

上海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已经提高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办学校还仅仅依靠上级行政就比较难了。

社区的文化不一样,社区居民对教育的要求也不一样,我们应当在更好地了解家长需求后,努力把学生培养好。

与此同时,家长和社区也可以支持、帮助学校做很多事情。

甚至遇到经济困难的时候也可以通过社区和家长委员会来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对决定学校发展的问题,除了学校要依照政府的规章制度来办事,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来做决定。

    四、关于英才教育的问题

   目前,在强调教育均衡化和教育公平的时候,不应该忽视英才教育的问题。

特别是上海基础教育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理应走在前面并作一些突破性的探索实践。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不重视和加快精英人才的培养,我们国家很多事情就办不成。

 传统教育是老师说的话学生不能反对;上级说的话下级不能反对;父亲说的话儿子不能反对。

如果都按这个模式下去,那我们就不能超越前人了。

在我任人事司司长的时候说过,对科学家的要求和对校长、书记的要求是不同的。

对校长书记的要求是能够统筹协调,识大局,顾大体;对科学家的要求是执着,要有一旦认定了以后就永不放弃的精神,没有这种执着,人云亦云随风摆,永远出不了成果。

   英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着眼于国家的利益、国家的长远目标。

在培养英才的同时,要注意那些不是英才的人,使他们达到合格的标准,但英才教育绝不能只满足合格的教育。

上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已走在全国前列,上海有这个必要也有这个条件,走出一条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发展之路,加快英才教育的实践之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英才的培养和发展决定着一个城市、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和前途。

教师的义务是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适量英才教育规模的需要。

   五、关于构建多层次、多立交的教育体系的问题

   美国的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多立交的教育体系。

打一个比方,美国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就像美国高速公路的立交桥一样,需要了就上去跑一段,不需要了也可以随时下来。

美国的高等教育有私立的、公立的,社区学院等也很多,这样学生的选择面就比较广。

在美国,有些学校不要求人学考试,学生入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一张证书或学一些新的知识。

一个人的职业、岗位都是变化的,他需要不断学新的东西,所以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体系中有一块是学校做的,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可以很方便地再回学校受教育。

这样的终身教育体系有助于避免一考定终身的情况。

这种体系的优势很多,而且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一种强有力的支撑。

上海完全有基础和条件,在开辟和构建多层次、多立交的教育体系上作先行的探索与实践。

   基础教育也是这样的情况。

有公办的、民办的,可以提供多种选择。

只要社会有需求,我们就不要用一种模式来套。

现在中国的择校现象很严重,但都进好的公立学校也不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的基础教育能否从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出发,研究和制定更好的政策和办法,多开辟一些教育资源渠道,让社会和家长都能得到他们想得到的教育。

有些人可能多花点钱上好的民办学校,有些人可能少花一些钱上一般公立学校,优秀的学生可以少花钱凭才干上好的公立学校。

这样教育的选择性、服务面就大了,既有利于社会的缓和,也有利于教育需求的缓和。

   教育理念上的问题不是讲一次话、发几个文件就能解决的。

可以这么说,教育的改革应该与社会经济的改革同步,教育的改革绝不能离开整个社会和经济的改革和进步。

希望上海在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也率先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特别是教育理念、制度和机制的现代化。

 

如何处理运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答: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定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同时在《课标解读》中也强调“应当淡化对运算的熟练程度的要求,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准确地得到运算结果,比运算的熟练程度更重要。

应当重视学生是否理解了运算的道理,是否能准确地得出运算的结果,而不是单纯地看运算的速度。

”这一目标的提出就要求教师在数的运算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于学生运算技能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理解算例、掌握算法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在教学中要注重将算理与算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学习数的运算的过程就是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数的运算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之间都有内在联系,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性。

每个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的引入与建立,都要经过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

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数的运算”内容时都要经过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学生把这些应用到实际中去,还要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

因此,数的运算的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关注结果、关注方法更要关注得到结果、得到方法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就是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

那么如何处理运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呢?

通过学习我明白:

(一)借助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处理好运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更多的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创设生动有趣的童话情境,不仅能够很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够借助童话情境帮助他们理解算例、掌握算法。

(二)借助直观模型,处理好运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不少老师或者不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计算的过程,或者当学生刚刚探索出方法后,就立即引导学生学习竖式,在学生对竖式运算的每个环节没有真正理解的情况下就开始追求计算方法。

这就很可能造成学生在没有真正理解道理的情况下,只能靠记忆法则来习得方法和技能。

这显然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史老师这节课恰恰是为学生真正地、扎扎实实地经历理解的过程提供了鲜活而典型的案例。

在教学中教师要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有机会经历,有机会感受,有机会理解,有机会创造。

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学生活动经验的目标,它背后深远的意义还需要广大教师在自己的实践中开动脑筋,深入挖掘,潜心感悟。

(三)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处理好运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在理解了他们的关系后我们又如何进行教学呢?

我认为:

1、处理好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关系。

这个理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教师可以通过现实情境、直观的图、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帮助学生去理解。

2、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

算法多样化,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可能这个学生适合这样的方法,那个学生喜欢另一种方法,但是它们背后的道理是一样的,老师要想办法通过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去理解这个道理,使学生能够更有效的进行数学学习。

3、处理好技能训练与思维训练的关系。

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机械的、做题量的积累,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注重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发展思维。

4、注重计算与日常生活以及解决问题的联系。

学习加减乘除的计算,最终要为解决问题服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实际价值。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教师,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运算教学的部分我一定会以此为鉴,深入研究运算定律及算理,让孩子轻松愉快的学习计算。

我的教学杂谈

发布者:

赖承华    发布时间:

2012-11-3018:

57:

38

         我一直思考自己“教学中的真问题”,我想既然是我们研究组内的活动,就该抛出真问题,进行真探讨。

我把教学的环节不完全归纳为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测试这样几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我所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作业和批改,就是我今天的教学问题:

如何让学生的作业订正更有效。

在平时工作中我们许多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一道题在平时练习时做过了,错误的同学也进行了订正,但到考试时,这些学生仍有错误。

分析其中的原因有多种,我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平时学生作业订正效果不佳,有些学生可能是在老师讲评时,并没有真正听懂,又碍于脸面,不愿去问老师和同学,就只记住了题目的答案,因此订正时,题目做得既快又对,但一到考试就又不会了。

所以我们老师不能被这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在改进自身教学的同时,得改善学生作业订正的方式,体现出作业订正的有效性。

说起作业,我们来看一下:

在我们数学教学中,主要的作业有两块,一是课上练习(包括随堂练习和课堂作业),一块是课后作业(回家作业),数学老师一般对回家作业能做到全批全改,及时让学生进行订正。

但课上随堂练习的批改和订正就不怎么乐观了。

作业上的漏洞,往往就是课堂听讲及课上练习的漏洞所在,怎样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课堂练习的正确率?

我也曾做过尝试,比如让学生分学习小组,由组长利用课下时间对组员进行检查,督促改错,但学生之间的这种检查时间一长,就流于形式了,效果不佳。

即使回家作业中的全批全改,效果同样不十分理想,不仅教师作业批改时间比较浪费,学生收益也没有最大化。

所以一定要采取些更有效的措施。

 

在进行了相关学习和亲身实践之后,自己归纳出一些方法。

一、针对课堂随堂练习的处理。

针对课堂中的随堂练习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及时的改正,在教学和联系中要留给学生改正作业的时间和机会。

因为在课堂上的随堂练习往往是在新授课之后的紧跟练习比较多,这时候学生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牢固的掌握,学生作业中存在这样那样的差错是在所难免的。

所以当学生做错的时候,一定要留时间让他订正,以加强正确结果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正刺激,让学生体会和发现自己的错误,能及时改正。

对于学生存在的较大面积的错误则要进行,集体性的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理一理解题思路,顺一顺因果关系。

二、针对一般学生独立完成的课堂、课后作业。

此处所指的学生作业是指如:

配套的《数学作业本》、《数学同步练习》等课后巩固性作业。

我采用的方法是:

开展学生自我反思式的作业订正。

具体做法是:

1、让学生划出做错的地方。

这样的要求一般学生都能做到,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自己找到错误的问题所在,只有找到问题才会对问题有重要的认识。

这点在我们的科技中是常用的。

比如:

火箭发射前发现有故障,技术人员会花非常长的时间把火箭一点点拆开,一点点寻找问题的所在。

这样的过程往往要经历很长时间,但是每次找到问题解决问题之后,对于这项技术来说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进步。

学生的作业同样也是如此,只有自己明白错在哪才有办法对问题进行整改。

 

2、让学生找出做错的直接原因。

要做到这一点比较难。

我也曾经尝试过,让学生自己写写自己这道题目为什么做错了,学生写上来的往往是“我自己太粗心了”。

出现这种现象要么说明该生没有认真面对错误,敷衍了事;要么是该生真的不明其理,拿粗心来应对。

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时候,要求学生结合图意填写比例,有一个学生只写了一个3:

4,就上交了作业,在订正时的询问中她分析原因她也无从下手,只说太粗心了。

其实这样的错误说明她还不理解什么是“比例”。

(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这是课本的定义)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应当加以指点。

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我们教师就该训练学生自己分析原因的本领。

在课堂练习(学生上黑板时)时结合具体情况讲解、甚至还要组织讨论,使他们能正确分析导致做错的直接原因。

当学生订正后交作业时,教师必须认真检查其分析是否正确,多次练习后才能达到要求。

 

3、要求学生针对做错的直接原因,指出应如何弥补。

这一点也要教会学生。

能找到错误、能发现问题,不会改、不会弥补这还是不行的。

针对问题、针对错误的原因,应在学习方法上如何去补救,学生通常不清楚。

有的时候学生会改正题目,但是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他还是会发生错误,这就说明上一次的改正对于学生来说意义并不大,或者说只是做了一次量的练习,而没有质的突破。

所以指出应如何弥补非常重要。

在学生订正作业时,最好也能指出“我是如何弥补缺陷的”。

这是订正工作中的一个难点。

只有做好了,学生才可能具备自我纠正的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发现:

学生的做法有时候常是“我要认真听课”“下次我要仔细计算”之类的回答,我觉得这样也行。

遇到这样的回答,我常常是说:

“你看这就是重要的,上到这你更要仔细听,才能会做。

”时间长了学生就开始会听课了。

对于学生而言这40分钟他就知道如何分配时间了,我们不是常说好的同学只要听五分钟他就懂了,后进的怎么听也不懂,我想问题就是“这个怎样听课”。

会听的同学学习目标很清楚,知道哪些是重点的、哪些是可能做练习的等效率就高了。

 

4、把做错的题目记在本子上。

隔一段时间复习一下(按遗忘规律来处理复习时间)。

这种做法目前也非常流行,我的做法是结合上面的系列过程让学生做。

开学初发给学生一本专门的本子——集错本。

先让学生把错题抄写下来,然后订正好,并分析一下错误的原因和可以采用什么样的办法改进。

时间长了,学生的积累也就多了,不光是起到了集错的功效还能让学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进学习方法。

 

结束句:

作业是对一天、一段时间学习的检测结果,错题是这段时间学习的漏洞所在,及时订正,及时反思,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好处。

 

 

熊长根、余建平、张玄荣、罗卫华、罗淑萍、何海燕、

张炜、谢晓慧、高春莲、汪强、徐玲玲、刘卉

向以上学员学习

 

小学数学研修日志

发布者:

罗卫华发布时间:

2012-10-2914:

30:

12

 

小学数学研修日志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我觉得作为一个好老师,首先要爱孩子们,包容孩子们的童心,用孩子的心和孩子们相处。

或许在工作中也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我会努力去爱我的学生们。

我对有效课堂教学有了科学的定位思考,对如何有效教学形成了独特的见解。

1、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

为此,在教学中,构建数感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

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

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

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

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换角,今年新课程全员培训又到了,怎样创新培训模式,才能使民族地区乡村小学教师进一步理解掌握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才能够均衡地、高质量地实施新课程笔者总结反思这几年来新课程的培训方式,探索出一种新的培训模式——换角培训。

即参训教师角色换成小学生,培训者角色换成小学教师,培训过程相当于小学课堂教学过程。

通过换角培训,参训教师体验并感悟新理念新方法的每个细节及其作用,品尝和理解新课程理念,使他们在培训后得到较大的收获和提高。

3、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

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虽然在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离我们所追求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集体备课、研修活动培养了教师理解和把握教材的能力,唤醒了教师推进新课程的意识,小学数学研修组正在逐渐由“经验型”向“反思型”和“研究型”群体发展。

在我们看来,课改与教研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下学期,我们还要把教后记只注重对具体实践结果的粗浅回顾,提高到对实践本身的深入反思,使“研”更有深度;同时有效地利用数学教师的博客,与同行交流思想,为学生提供服务。

为了孩子们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