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兽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1155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兽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兽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兽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兽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兽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兽医.docx

《中兽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兽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兽医.docx

中兽医

一、阴阳的概念、相互关系及其在兽医学上的应用。

阴阳的概念:

是代表事物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矛盾双方的概括。

识别阴阳的属性是以上下、明暗、大小、前后、动静等为准则。

阴阳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对立2、阴阳的互根3、阴阳的消长4、阴阳的转化

阴阳在中兽医学上的应用

1、在畜体组织结构方面:

机体部位上为阳,下为阴;脏为阴,腑为阳;经属阴,络属阳;血为阴,所为阳;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

2、在生理方面:

物质为阴,功能为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在病理方面:

阴阳失去平衡,导致疾病发生,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4、在药物方面:

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5、在病证防治方面:

阴阳为八纲的总纲,脉象的阴阳之分,数、洪、浮、大、滑为阳,迟、小沉、细、涩为阴。

二、五行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兽医学上的应用。

五行相互关系:

1、五行相生:

木→火→土→金→水→木。

2、五行相克:

木→土→水→火→金→木。

3、五行相乘:

木→土→水→火→金→木。

4、五行相侮:

木→金→火→水→土→木

五行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1、在生理方面:

按五行的属性以分别脏器的特性及相互联系,以生克制化的关系,说明脏腑器官相互滋生和制约的生理现象。

畜体就是依靠这种生克制化以维持相对的平衡协调,来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2、在病理方面:

用五行生克规律说明脏腑疾病的传变。

根据五行的生克关系,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克我及我克的关系,用这四行进行了联系。

五行配五脏以后,也从这样的四个方面来固定一个脏与其他四个脏的联系。

如以肝为例,生我者为肾,我生者为心,克我者为肺,我克者为脾。

在病理上,肝病传脾,称为“木克土”,肝火犯肺,称为“木火刑金”。

3、在疾病传变上:

在疾病的传变上,肝病传脾,称为“木乘土”,脾病传肝称为“土侮木”,肝脾也可同病(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传心(母病及子)、传肺(木侮金)、传肾(子病及母)等,都可用五行生克乘侮来解释。

4、在病证防治方面

①家畜五脏疾病的传变及五色的变化,对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推断有一定的意义。

根据五行学说,认为疾病是由于生克制化的关系失调引起,因此抑制其过亢,扶助其过衰,使其恢复健康而成为施治的关键。

另一方面,这一脏器的病变,又往往牵涉到其他脏器,还必须考虑到调整其他的脏器,控制其传变,以达到治疗目的②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扶土抑木、舒肝健脾。

③以五行相生而制定的疗法。

以五行相克而制定的疗法。

制化:

五行学说认为事物中有生有克,克中有生,生中有克,才能维持相对的平衡协调,这种生克的配合称为制化。

气机:

是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它的基本形式有升、降、出、入四种。

三、脏腑的功能相互关系及其在兽医学上的应用。

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及其相互联系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以及关系,也包括气、血、精、津液等。

五脏的功能是贮藏气、血、精、津液,而六腑是主管水谷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及排泄。

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

奇恒之腑,既有异于正常的五脏,又不同于一般的六腑,形似腑,而功能似脏,与脏腑关系极为密切。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为气与血的关系。

心主血,肺主气。

肺朝百脉:

心主之血脉必然朝会于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

2、心与脾:

心与脾的关系在于心血有赖于脾所传输的水谷精微的化生,脾的运化功能也有赖于心血的滋养,并在心神的统管下正常进行。

3、心与肝:

心与肝的关系表现在血液化生和运行。

心主血,肝藏血,二者配合对血液循环及血量调节起保护作用。

4、心与肾:

心与肾的关系在于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

5、脾与肺:

①益气与主气:

同为后天气血化生之源,肺主气脾主运化。

所谓“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②运化水湿: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6、肝与肺:

肝与肺的关系表现在气机升降方面。

7、肾与肺:

肾与肺的关系在于水液代谢与呼吸,肺主通调水道,肾主开阖;肺主吸气,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8、肝与脾:

①肝与脾的关系为疏泄和运化的关系②肝藏血,脾统血

9、肝与肾:

肝与肾的关系表现在精和血肾藏精,肝藏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肝肾二脏盛则同盛,衰则同衰,故有“肝肾同源”之说。

10、脾与肾:

①脾与肾的关系为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的关系。

②脾主运化,肾藏精,二者相互滋生促进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传化关系。

六腑而不藏,以通为用。

六腑以通畅为顺,所谓“腑病以通为补”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以藏为主,腑以通为用。

1、心与小肠:

心与小肠为一脏一腑的表里关系。

2、肺与大肠:

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肺气的肃降,而大肠传导通畅,肺气才能和利。

3、脾与胃:

①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②脾性本湿而喜燥,胃性本燥而喜润③二者一纳一化,一升一降,一湿一燥

4、肝与胆①肝与胆关系到胆汁正常排泄与贮藏。

②肝胆在病理上关系密切,在治疗上相互为用,肝胆同治。

5、肾与膀胱:

肾与膀胱的关系为二者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

心包络与三焦①心包络与三焦在经脉上存在表里关系。

②心包为心之使,三焦为元气之使③一内一外,互相配合

机体的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筋肉、皮毛,均有赖于脾的运化以及获取营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脾是脏中之母。

P25

当动物使役或运动时,若肝血供给充足,则可增加对疲劳的耐受力,否则便易于产生疲劳,故称肝为罴极之本。

P26

肾既是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又是机体热能的来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机体生命的根源)P28?

若脾气虚弱,脾失健运,水湿不能运化,聚为痰饮,则影响肺气的宣降,出现咳嗽、气喘等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P33

命门即生命的根本,“火”指功能。

命门之火又称元阳或肾阳(真阳),也藏于肾,是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又是机体热能的根源。

气化:

肾脏功能是通过肾阳蒸化作用完成,所以肾的这一功能称为“气化”。

胃接受水谷并进行初步消化的功能,称为“胃气”。

在呼吸方面,肺司呼吸,为气之主;肾主纳气,为气之根,故称“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四、气血津液的功能

(一)元气:

①元气发源于肾,包括元阴、元阳(肾阴、肾阳)之气,又称原气、真气、真元之气。

由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藏之于肾,又赖后天精气的滋养,才能不断发挥其作用。

②元气充足,脏腑旺盛,健康少病,先天不足或久病伤元气,则脏腑气衰

(二)宗气:

宗气是由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和从自然界吸入之气相结合的产物,形成于肺,聚集于胸中,有助于肺脏以行呼吸和贯穿心脉以行营血的作用。

(三)营气:

①营气是水谷精微所化生精气之一,运行于血脉中,是宗气贯入血脉里的营养之气,故称“营气”。

②营气进入血脉,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功用与血液基本相同,二者同行于脉中,关系密切,所以称为“营血”。

(四)卫气:

①卫气由水谷之气化生,是机体阳气的一部分,所以有“卫阳”之称。

②卫气运行脉外,敷布全身,在外有温养肌肉,润泽皮肤,滋养腠理,启闭汗孔,有保卫肌表、抵抗外邪的作用。

气、血和津液的关系:

①气血和津液的关系密切,不仅同出一源,而且相互化生,相互为用。

②津液生成、输布和排泄离不开气的作用,津液消耗,会使气血亏虚,而气血亏虚,也必然引起津液损耗。

血是一种含有营气的红色液体,通过气的推动,循着经脉运行周身,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血除有营养作用之外,还能运载气,所谓“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气机是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它的基本形式有升、降、出、入四种。

五、经络的概念及主要作用。

经络是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机体运行气血、调节功能的通路,形成联络脏腑、器官和全身组织的独特体系。

经:

路径,经络的主干,又称经脉。

络:

网络,经络的分支,又称络脉。

经络无处不至,把畜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冲脉与任、督脉同起于胞中,故称一源三岐。

奇经八脉是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8条经脉的总称。

奇经八脉从十二经脉分出,循行不同,别道奇行,因而称为“奇经”

冲脉:

总领一身气血的要冲,能调十二经气血,有“十二经之海”和“血海”之称

药物归经,按经选药

6、十二经脉的运行规律。

①前肢三阴经从胸部开始,运行于前肢内侧,终止于前肢末端;前肢三阳经从前肢末端开始;运行于前肢外侧,抵于头部;后肢三阳经从头部开始,经背部,运行于后肢外侧,终止于后肢末端;后肢三阴经从后肢末端开始,运行于后肢内侧。

②经腹达胸。

头为诸阳之会、胸为诸阴之会。

③督脉和任脉由太阴肺经的一分支相连,构成十四经脉循行道路

七、六淫的特性及致病特点。

1、风邪特性及致病特征①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始)②风性轻扬开泄③风善行数变④风性主动

2、寒邪特性及致病特征①寒性阴冷,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易致疼痛③寒性收引

3、暑邪特性及致病特征①暑性炎热,易致发热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③暑多挟湿,易困脾胃

4、湿邪特性及致病特征①湿郁气机,易损脾阳②湿性重浊,其性趋下③湿性粘滞,缠绵难退

5、燥邪特性及致病特征①燥性干燥,易伤津液②燥邪致病,缺乏津液为特征③燥胜则干

6、火邪特性及致病特征:

火与热同,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①火为热极,其性炎上,火为热象,且较热更甚②炎灼脉络,迫血妄行③火邪易伤津液

若寒邪侵犯机体,阳气受损,经脉受阻,可使气血凝结阻滞,不能通畅运行而引起疼痛,即所谓“不通则痛”。

P51

热蒸湿动,湿气较大,故动物体在感受暑邪的同时,还常兼感湿邪,故有“暑多挟湿”p51

燥邪为病,易伤机体的津液,出现津液亏虚的病变,如口鼻干燥,皮毛干枯,眼干不润,粪便干结,尿短少,口干欲饮,干咳无痰等,故称“燥胜则干”。

P52

八、望诊的要点(口、舌部分)。

望诊是有目的地观察病畜的神、色、形态及分泌物、排泄物的改变,获得有关病情的一种方法。

望诊包括望全身、望局部、察口色三个方面。

察口色的部位:

家畜种类不同,察口色部位也有所侧重

1属主要看唇、舌、卧蚕和排齿②主要看卧蚕(舌下肉阜,左名金关,右名玉户)、仰池(又称仰陷,舌下卧蚕周围陷窝)、舌底及颊部,而以舌底最重要③猪主要看舌

白苔:

主表证和寒证,临床最常见。

苔:

主热证和里证,淡黄色为微热,深黄为热重。

灰黑苔:

主热、寒湿或虚寒证,表示湿浊重,病情危重

舌形:

健康家畜舌形胖瘦适度,富于弹性,灵活自如。

舌淡白胖嫩,多属脾肾阳虚。

舌赤红肿胀,多属热毒亢盛。

舌淡白瘦薄,缺乏弹性,多为气血不足。

伸缩无力,气血俱虚。

舌体偏于一侧,多为风证。

卧蚕:

舌下肉阜,左名金关,右名玉户。

九、闻诊的要点(声音、气味)P72?

1、闻声音,包括叫声、呼吸音、咳嗽声、咀嚼及肠音等

2、嗅气味,包括口气、鼻气及脓、粪、尿、带的气味等

十、切诊的要点(常见的反脉有哪些)。

依靠手指的感觉,进行切、按、触、叩,从而获得辩证资料的一种诊察方法。

切诊包括切脉和触诊两部分

切脉的部位:

马切颌外动脉或颈总动脉。

牛切尾中动脉或颈总动脉猪、羊切股内动脉。

反脉:

反脉即“不及”与“太过”的反常脉象。

(1)浮脉与沉脉:

浮脉主表证,见于内伤久病、大失血等。

沉脉主里证,见于表邪初感。

若阳气虚陷,不能升举,故脉沉而无力。

(2)迟脉与数脉:

迟脉主寒证,迟而有力为寒实证,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浮迟为表寒,沉迟为里寒证。

数脉主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证。

(3)虚脉与实脉:

虚脉主病,主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实脉主病,主实证,如瘀血、狂燥、便结、高热等证。

(4)滑脉与涩脉:

滑脉主病,主痰湿、宿食和实热等到证,孕畜的滑脉,不属于病态。

涩脉主病,主精伤、血少,气滞血瘀。

(5)洪脉与细脉:

洪脉主病,主热盛;温热病在气分时,感染性疾病热盛期,内热充斥,脉来汹涌有余,故脉象洪大。

细脉主病,主虚证;常见于久病气血两虚、阴血亏虚及诸虚损劳伤,阴血亏空或气血两虚,不足于充其脉道,所以出现细脉。

(6)弦脉与濡脉:

弦脉主病,主风证、肝病、痛证和痰饮濡脉主病,主虚证、实证,常见于气血虚弱和消肿。

(7)促、结、代脉:

促脉主证:

阳盛实热,气滞血瘀。

结脉主证:

阴盛气结,寒痰瘀血。

代脉主证:

脏气衰败,痛证,跌打损伤。

反脉中最重要的是浮、沉、迟、数四种脉象,也称四大纲脉,是基础脉象。

三部三关各有三种指力的取法,称为“三部九候”

易脉即变异之脉象,脉形大小不等,快慢不一,节律全无,散乱无序的脉象,亦称“怪脉”或绝脉,是病势垂危时的脉象,可以帮助判断预后。

P78

十一、八纲辨证的内容有哪些(表里、寒热、虚实三对证候的特点)。

一、表里:

①表里是辨别疾病的病位及病位深浅的两个纲领。

病位浅属表,病在脏腑而病位深属里。

②表证和里证不能单从病位深浅划分,而应从证候特点及功能程度加以区别。

二、寒热:

①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②寒热可以概括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两种证候。

③寒证是感受寒邪或机体的机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证候,所谓“阴盛则寒”。

④热证是感受热邪或机体的机能活动亢盛所反映的证候,所谓“阳盛则热”。

三、虚实:

①虚证和实证是辨别畜体正气的强弱和病邪盛衰的两个纲领。

②虚证是指正气虚弱不足的证候,但邪气也不盛。

③实证是指邪气亢盛有余的证候,但正气也尚未衰弱。

在疾病过程中,特别是在病情危急阶段,可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的证候。

如寒证发展到末期,可能出现热的假象,热证在一定阶段,也可能出现寒的假象。

这种外部症状与疾病本质不一的假象即为寒热真假。

一般来说,寒证是感受寒邪或机体机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证候,即所谓“阳虚则外寒”;热证是感受热邪或机体机能活动亢盛所反映的证候,即所谓“阴虚则内热”。

P83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会出现现疾病本质不一致的某些表面现象,即过虚过实均会出现一些假象,这就叫做虚实真假。

十二、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辩证与六经辨证的主要内容。

脏腑:

①辩证脏腑辩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进行分析归纳,判断疾病病机、部位、性质和正邪盛衰状况进行的一种辩证方法。

②脏腑辩证的理论根据是按照脏腑的不同生理来推断病证,而用八纲来进一步分析脏腑的寒热虚实是掌握辩证的基本方法。

卫气营血辩证:

①卫气营血辩证,主要用于温病,其特点是伤阴、伤津与伤血。

②卫气营血是温热病四类证候的概括,又代表着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深浅不同的四个阶段。

③温病的治则:

在卫宜辛凉解表,在气宜清热生津,入营宜清营透热,入血宜凉血散血。

六经辩证:

①六经病证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

②三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三阴病以五脏病变为基础。

③三阳病多热多实,治疗重在祛邪;三阴病多寒多虚,治疗重在扶正。

痰迷心窍:

多由于气结湿生、湿聚为痰浊,阻遏心窍而致。

痰火扰心:

多由于气郁化火、煎熬津液成痰,痰火扰心神而致。

热动肝风:

邪热内盛,热极生风而致。

脾气下陷(中气下陷):

脾虚气机不升而致。

脾胃互相制约,病证互相转化,脾病多虚证,胃病多实证,故称“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P96

肾虚水泛:

久病失养,肾阳亏损、无法温化水液所致。

十三、中兽医学防治法则的一些主要概念

扶正与祛邪:

①扶正为使用补益正气的方药及加强护理的方法,以提高机体的抵御能力,祛除邪气,战胜疾病,恢复健康。

②“扶正以祛邪”适用于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证。

③“祛邪以复正”适用于邪盛为主要矛盾的病证。

治标与治本:

①“本”指疾病的的本质“标指疾病的现象。

②内因是本,外因是标,一定要掌握“治病必求其本”的根本原则。

③在疾病过程中,根据病情掌握“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④在病证标本兼见的情况下,采用“标本兼治”;或“标本兼顾”法。

同治与异治:

①同治与异治就是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②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因、病理以及发展阶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法。

③所谓“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由于病理相同或处于同一性质的病变阶段(证候相同),而采用相同的治法。

治病求本:

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本质,针对本质进行治疗。

P119

热因热用:

指用温热性药物治疗具有热象病证的方法。

通因通用:

指用通利的药物治疗通泄病证的方法。

寒因寒用:

指用寒凉性药物治疗具有寒象病证的方法。

塞因塞用:

指用补塞性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病证的方法。

反治又称从治,是顺疾病的症象而治,采用和疾病症状性质相似的药物和治法来治疗。

治常与治变:

治疗疾病有一般的法则,这就是“常”;但疾病的发生发展受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表现复杂,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变通,随证论治,这就是“变”。

十四、八法的主要内容与应用。

八法: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是中兽医药物治疗的是基本的方法。

八法并用

(一)汗下并用:

病邪在表用汗法,病邪在里用下法,如果既有表又有里,应先解其表,而后攻其里。

(二)温清并用:

温法和清法原为对抗性疗法,但对寒热错杂的病证,若单纯用一法,势必偏盛一方,使病情加重,故采用温清并用,使病情协调。

(三)攻补并用:

正虚邪实的病证,单纯补法,会使邪气更甚,若单纯用攻法,恐正气不支,造成虚脱,故宜攻补灵活运用。

(四)消补并用:

对于正气虚弱、复患积滞之病,必须缓治而不能急攻的,要把消导药和补养药结合起来使用。

十五、炮制的目的、方法及其意义。

炮制的目的:

①清除杂质及非药用部分②减少或消除药物毒性③增强药效或改变药效④便于制剂、服用和贮藏

炮制的方法:

①水制法:

水制法包括洗、漂、泡、润和水飞等②火制法:

火制法包括炒、焙、煨、煅、炙等③水火合制法:

水火合制法包括蒸、煮、淬等④其他制法:

包括制霜和发酵等

水飞法:

是利用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药,其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而分离获取细粉的方法。

淬:

将药物煅烧至红透,趁热迅速投入冷水、醋或其他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使之松脆的方法。

制霜:

药物经过去油支撑松散粉末或析出细小结晶的方法,目的是降低毒性,缓和药性,消除副作用,增强疗效。

P138

十六、中草药性能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及其意义。

中草药性能可从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几个方面来认识

四气指温、热、寒、凉四种药性。

其中寒凉和温热是指性质不同的两类药物。

寒性和凉性药属阴,温性和热性药属阳,凡能治疗热证的药物,大都属于寒性或凉性,多有清热、泻火、解毒和镇静的作用,如石膏、天花粉为寒性药,有退热解渴功能,而钩藤、菊花为凉性药,有镇静、定痛等功能。

凡能治疗寒证的药物,大都属于温性和热性,多具有温中、回阳、散寒的作用,如干姜、肉桂为热性药,临床上治疗厥冷、虚脱等证,麻黄、桂枝为温性药,适用于外感风寒、有发汗、解表、散寒功能。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可以通过味觉来辨别。

药味的不同,意味着各种药物所含的成分不同和药效的不同。

四气五味是论述药物性能的主要依据。

一个药物的性能是气和味的综合。

临床上,如果气和味相同的,往往作用也相似,而气和味不同的,作用也各有所不同。

升降沉浮

药物进入机体后能产生上升、下降、发热、泄利等作用,这种药物进入机体后的作用趋向是与疾病表现的趋向相对而言的,升浮的药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温里等作用,沉降的药有潜阳、降逆、收敛、渗湿、清热、泻下等作用,

这种升降沉浮的功能有助于调整紊乱的脏腑气机,使之归于平顺,或因势利导,祛邪外出。

祖国医学认为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证有特殊的治疗作用,而对其他的脏腑、经络则作用较小,或没有明显的作用。

把这些经验总结起来,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引经药:

各药都有归经,但有些药好似引经药,这些药物不但可以进入某经,而且可以作为其它药物的引经药,常用的引经药如下:

柴胡入肝经,桔梗入肺经,牛膝入肾经。

甘草入十二经

诸花皆升,旋复花独降,诸子皆降,牛蒡子独升:

一般来说,花、叶及质地轻松的药物,大多升浮,只有旋复花例外,旋复花是下降的。

子、实、矿石及质地重坠的药物,大多沉降,只有牛蒡子是升浮的。

十七、中草药配伍应用的范围及其重要性

七情1.单行:

用单味药治疗病情简单的疾病。

2.相须:

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3.相使:

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味药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可提高主药的疗效。

4.相畏:

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5.相杀:

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6.相恶:

两种药物合用,能相互牵制而使原有药效降低或丧失。

7.相反:

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石脂相遇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监炙煨莫相依。

妊娠禁用药

妊娠禁用药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

如性烈泻下的巴豆、芦荟、番泻叶;烈性逐水的大戟、芫花、甘遂、牵牛子;破血通经的干漆、三棱、莪术、水蛭、虻虫;通窍走窜的麝香、蟾酥、穿山甲、皂荚;剧毒的水银、砒石、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等。

十八、解表药的归类意义、适用范围及使用注意事项。

解表药应用时注意事项

1.辨明风热或风寒证,正确选用发散风寒药或发散风热药。

2.此类药或多或少都有发汗作用,炎热季节,容易出汗,用量宜轻,反之,严寒季节,用量可稍大。

3.对于体虚或气血不足的病畜(如重症腹泻、大出血或重病后的表证)宜慎用或配合补养药同用。

4.本类药大多数含有挥发油,不宜久煎。

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

这些药物味辛性温,适用于感受风寒的表证。

发散风热药:

这些药物性味辛凉,适用于感受风热而引起的表证。

一.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药)

麻黄:

发汗解表,平喘利尿。

桂枝:

发汗解肌,温经通阳。

荆芥:

发汗解表,祛风、止血。

防风:

祛风发表,胜湿解痉。

紫苏:

散寒气、清肺气、宽中气、下结气、安胎气。

生姜:

发表散寒,温中止呕,消炎解毒。

细辛:

发表散寒,温肺化痰,祛风止痛。

白芷:

祛风止痛、消肿排脓、通鼻窍。

辛夷(木笔花):

祛风寒、通鼻窍。

苍耳子:

解表除湿、祛风通窍。

二.辛凉解表药(发散风热药)

柴胡:

和解退热,疏肝理气,升举阳气。

葛根:

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升举阳气。

薄荷:

疏风退热、清利头目。

菊花: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桑叶:

疏风清热、清肝明目、凉血。

升麻:

疏风清热、解表透疹、升阳举陷。

蝉蜕:

疏风散热、明目退翳、定惊熄风。

牛蒡子:

疏风散热、利咽解毒

十九、清热药根据什么特点分类,试述清热各法的组织和适应证,并分析它们的同中有异之处。

应用清热药时应注意:

(1)根据里热证发病原因不一,病情发展阶段的不同以及体质状况的差异,分为许多种类型,临床表现有气分与血分的差异,又有实热和虚热的不同,还有局部和整体的区别,还要从各属脏腑,分别选用不同脏腑的清热药.

(2)分清气血虚实,从整个病情来决定主次先后。

有表证的宜先解表,或表里同治;因里热积滞而发热时,应先用泻药攻积滞,使热随泻而散;气分热兼有血分热的,宜气血两清。

(3)清热药多数性味苦寒,多用易伤阳气。

故对阳气不足,阴虚的患畜,宜慎用。

根据各类清热药的不同功用,可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凉血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暑药。

我国医学所说的热,不但指体温升高的热,而且也指一些没有发热的现象,如体温不高,但有热象,表现为口干,眼结膜赤红,大便干燥,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数等,都属热证,而有些发热并不一定是热证,如外感风寒的发热,只能用辛温解表药.

一.清热泻火药

石膏: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煅用外用生肌收口.知母: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

清泻三焦火、凉血解毒。

夏枯草:

清肝火、散郁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