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关情况和建议.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9101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关情况和建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加快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关情况和建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加快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关情况和建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加快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关情况和建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加快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关情况和建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快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关情况和建议.doc

《加快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关情况和建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关情况和建议.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快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关情况和建议.doc

加快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关情况和建议

加快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关情况和建议

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是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十多年来,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和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我国成功实现了轻纺产业升级换代,机电产业和信息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

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供给趋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外延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要素成本优势初步凸显,产业发展空间逐步扩大。

中央高度重视推动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的梯度转移。

2010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引导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挥自身资源、劳动力等优势,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

当前,湖北经过多年积累和近年大规模投资建设,内生型和外向型叠加的双重优势更加凸显,具备加快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既顺应了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总体功能区战略的调整,也是推动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近年来,湖北省大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扩大开放的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创新招商模式,承接产业转移形势良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全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引进省外资金将超过1700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

湖北已经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累计已有8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湖北投资。

湖北正在成为国际资本、东部产业转移汇聚的热土。

(一)产业转移形式多样化

湖北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逐步形成四种基本模式。

一是成本降低型产业转移。

相比东部沿海地区,湖北在人力、土地等方面具备比较明显的成本优势,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我省承接的产业中,纺织服装、食品、机械电子等成本降低型项目占有较大比重。

从调查结果看,县域地区招商引资承接的产业多集中在这些领域。

二是资源利用型产业转移。

湖北水能资源丰富,磷矿、石膏、岩盐等储量居全国前列。

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吸引产业投资的重要因素。

我省依托矿产、农业等优势资源,承接了东部地区资源加工产业的转移,提高了产品的加工链和附加值。

大冶市引进的金属冶炼加工企业、应城引进的盐化工深加工企业、钟祥引进的磷化工深加工企业、通山引进的石材加工企业等,都属于资源利用型的产业转移,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得到挖掘。

三是市场拓展型产业转移。

内销型企业是我省承接产业转移企业的重要类型。

湖北地处内陆中心,九省通衢,有广阔的市场腹地,不仅具备承接沿海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条件,也具备吸引市场驱动型产业转移的优势。

我省近年发展迅速的食品工业、家电行业就属于这一类型。

四是聚集吸引型产业转移。

部分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围绕着产业链实现集群式发展,有力促进了相关骨干产业的快速壮大。

如仙桃市食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201家,集聚了台湾旺旺、燕京啤酒、广东真巧、安琪食品等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食品加工品牌企业13家,加工规模已接近100亿元,初步形成了从产品加工、原材料生产到机械制造、物流配送的完整产业链。

(二)产业转移发展集群化

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大型知名企业为龙头,产业转移逐步形成集群化发展的态势。

一是产业园区已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

目前,湖北省拥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15个,市县开发区90多个,建成了深圳工业园、台资工业园等多个园区,逐步形成了产业向园区集中的发展态势。

武汉经济开发区在2007—2009年期间,累计新引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4个,其中:

内资企业80个,港澳台商投资企业8个,外商投资企业36个,形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两大主导产业,并带动引进一大批汽车零部件和电子电器产品配套生产企业;黄石在近三年承接了320多个较大的产业转移项目,其中有100多个落户在以市内“一区三园”为主的各类工业园区,资金投入集中,聚集作用明显;荆门市在2008年与李宁集团携手成立李宁荆门工业园,吸引了一批中小型上下游产业配套企业入驻,创造了依托名牌和核心企业建立园区的承接产业转移模式。

二是大型知名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近几年来,通过引进大型知名企业落户,湖北各地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凸显。

以黄冈为例,近几年该市经济主要指标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地区政府瞄准行业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了一批大项目,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

2007年,黄冈市引进知名的伊利乳业,生产能力达到日产800吨超高温奶和250吨冷饮产品,成为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工艺设备最先进的现代化乳业生产基地,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7.5亿元,带动全市良种奶牛养殖达到10000多头,有力促进了该市养殖业的发展。

黄冈市红安县引进的娃哈哈公司,目前已上6期工程,拥有15条生产线,8个系列20多个品种。

投资20亿元的李时珍国际医药港项目正在建设中。

这些大项目的进入,有力地推动了黄冈的发展。

武汉经济开发区从1992年成立神龙公司以来,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汽车产业集群。

目前,武汉经济开发区已有神龙公司、东风本田、武汉中誉、东风电动、运盛特种车等7家整车生产企业,零部件企业达到160多家,累计投资总额超过600亿元。

日产、本田、法国PSA等世界三大汽车巨头聚集开发区,一大批汽车销售企业、配送中心进驻开发区,汽车服务业发展也步入快车道。

武汉经济开发区已成为国内汽车产业集中度高的区域之一。

(三)产业转移层次高级化

近几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企业转移趋势初显。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为湖北承接产业转移越来越重要的行业。

湖北科技、教育、人才优势明显,尤其是武汉东湖高新区被批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近三年,武汉东湖高新区共引进了产业转移项目38项,其中外资项目12项,过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个;内资项目26项,过1亿人民币项目18个。

先后引进了一批涉及激光、消费电子、集成电路、显示、环保、半导体照明、电气设备等领域的高科技制造企业,2010年,该区光电子信息产业实现总收入1145亿元,成为国际知名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光谷的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激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在50%左右。

二是服务业逐步成为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重点。

武汉市发挥特大城市的功能优势,加快承接服务业转移,逐步形成功能性服务业集聚区。

武汉市后台金融服务中心建设进展迅速,2009年底,已有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联等13家金融机构在武汉设立后台服务中心或签订建设协议,10多家金融机构有意在武汉设立部分后台服务中心。

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作为国家商务部重点支持项目,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市场转移和武汉市传统市场批发功能外迁,着力打造“中部最大”的国家一级专业商品批发市场,目前已有近3000个品牌商户开业,包括义乌小商品展馆在内的七大全国性商品展馆首次亮相,100多万种商品集中推出。

二、湖北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区域竞争压力大

随着国家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政策的出台和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推出,省域之间,尤其是周边省份之间在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大有招商抢资之势,纷纷出台优厚政策支持,积极吸引国际及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竞相赶超,态势逼人。

湖南省2008年出台《关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意见》,加大政策创新和财税支持力度,并以世界500强企业为承接重点,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特殊优惠措施,成效明显。

2010年1-7月,湖南省共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422个,其中外资项目250个,内资项目1172个。

当前,湖南省继续扩大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范围,并正在积极争取将湘南三市申报为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

河南省2009年出台《关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0年1-7月,河南省实际利用外资32.9亿美元,同比增长30.9%;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625.9亿元,同比增长27.9%;利用境内外资金合计1837亿元人民币,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27%。

安徽省皖江城市带2010年1月被国家批准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批海内外知名企业抢滩安徽。

2010年1-9月,安徽省实际利用外资38.9亿美元,同比增长17%。

其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5.2亿美元,增长21.7%;外商其他投资7383万美元;对外借款3亿美元。

安徽芜湖已有34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三个支柱产业,拥有奇瑞汽车、海螺建材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和产品。

合肥市连续5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一位,该市财政税收的50%和新增就业的70%来自转移企业的贡献。

湖北周边的中部省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对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形成截流之势。

由于地缘的关系,我国的对外开放呈梯度推进态势。

如果把沿海地区比作第一级台阶的话,中部地区的湖南、江西、安徽毗邻沿海省份,可以看作是第二级台阶,我们属于第三级台阶。

即使是相同的招商引资力度,效果也会不一样。

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是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来源地,在当前中部各省比拼招商优惠政策的激烈竞争下,如何在有限的转移企业资源中发挥比较优势,提供差异化的服务,错位竞争,以更多的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成为湖北省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二)产业配套能力滞后

我省的产业关联度还不高,在制造业内部、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基本处于自发和培育阶段,成熟且紧密的产业配套和企业协作尚未形成,还无法担当引进大企业的产业配套企业角色。

本地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不高,大多数产业产品零部件配套率低,很多核心零部件需从外地购进;不少园区项目之间协作关联度不高,生产性服务业跟不上,难以满足转移企业的配套要求。

产业滞后限制了产业转移的规模和层次,一些企业转移过来后,由于产业配套能力差也难于植根。

例如,荆门市年纺纱30万锭,纺织业比较发达,但李宁工业园生产所需面料及辅料仍需到外地采购;石化产业是荆门市的主导产业之一,而许多石化加工副产品都不能在本地进一步深加工。

物流成本偏高也是制约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加工贸易基地必须尽可能贴近国际市场,以降低生产运输成本,缩短流通时间,提高运营效率。

相对东部沿海等地,湖北省地处内陆地区中部,对于“两头在外”的制造业,在沿海及靠近港口地区设厂加工要比在内陆办厂节约10%以上物流成本。

另外,便捷通畅的通关物流体系也有待建立和完善,越来越多的加工贸易对时效要求越来越高,湖北在保障运输时效方面相比沿海等地有较大差距。

(三)资源环境压力大

 湖北拥有众多的未开发未污染的山水资源,万里长江流连湖北一千多公里,是著名的千湖之省,又是三峡库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所在地。

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承载着更为巨大的环境压力。

另外湖北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大、建设用地预留空间少,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土地供给缺口日益突出。

部分地区可用的建设预留地严重不足且逐年减少,甚至无地可用。

与此同时,个别项目存在圈地倾向,有些客商夸大项目投资,虚占或囤积土地,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如从事简单仓储业务的传统物流产业占用土地资源多的问题比较突出,需要及时提高项目引进的门槛。

随着湖北经济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扩大,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也更紧。

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如何实现市县发展与省域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统筹协调,成为新的挑战。

(四)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据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的《2010年湖北省投资环境蓝皮书》显示,在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市区中,湖北省的投资环境竞争力综合排名第11位,在中部落后于湖南,居全国中等水平。

在全国35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中,武汉市投资环境竞争力的综合排序为第13名。

近几年来,湖北的投资环境有所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