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第三十一章 财务报表列报doc.docx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第三十一章 财务报表列报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第三十一章 财务报表列报doc.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第三十一章财务报表列报doc
第三十一章财务报表列报
第一节财务报表列报概述
财务报表是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结果和综合性描述。
会计准则中对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过程中所采用的各项会计政策被企业实际应用后将有助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应用会计准则实现发展战略,需要通过一套完整的结构化的报表体系,科学地进行列报。
投资者等报表使用者通过全面阅读和综合分析财务报表,可以了解和掌握企业过去和当前的状况,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作出相关决策。
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四表一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下同)变动表以及附注。
列报,是指交易和事项在报表中的列示和在附注中的披露。
在财务报表的列报中,“列示”通常反映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中的信息,“披露”通常反映附注中的信息。
《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以下简称财务报表列报准则)规范了财务报表的列报。
财务报表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1)按财务报表编报期间的不同,可以分为中期财务报表和年度财务报表。
中期财务报表是以短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包括月报、季报和半年报等。
中期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其中,中期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应当是完整报表,其格式和内容应当与年度财务报表相一致。
与年度财务报表相比,中期财务报表中的附注披露可适当简略。
中期财务报告的有关内容参见第三十三章“中期财务报告”。
(2)按财务报表编报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
个别财务报表是由企业在自身会计核算基础上对账簿记录进行加工而编制的财务报表,它主要用以反映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合并财务报表是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为会计主体,根据母公司和所属子公司的财务报表,由母公司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集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
合并财务报表的有关内容参见第三十四章“合并财务报表”。
本章着重讲解了财务报表的组成、财务报表列报的基本要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列示和附注的披露内容、结构及其编制方法等问题。
第二节财务报表列报的基本要求
一、依据各项会计准则确认和计量的结果编制财务报表
企业应当根据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遵循各项具体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并在此基础上编制财务报表。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对这一情况做出声明,只有遵循了企业会计准则的所有规定时,财务报表才应当被称为“遵循了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不应以在附注中披露代替对交易和事项的确认和计量,也就是说,企业如果采用不恰当的会计政策,不得通过在附注中披露等其他形式予以更正,企业应当对交易和事项进行正确的确认和计量。
二、列报基础
持续经营是会计的基本前提,是会计确认、计量及编制财务报表的基础。
企业会计准则规范的是持续经营条件下企业对所发生交易和事项确认、计量及报表列报;相反,如果企业出现了非持续经营,应当采用其他基础编制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列报准则的规定是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的。
在编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应当对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进行评价,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市场经营风险、企业目前或长期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弹性以及企业管理层改变经营政策的意向等。
评价后对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产生严重怀疑的,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重要的不确定因素。
非持续经营是企业在极端情况下出现的一种情况,非持续经营往往取决于企业所处的环境以及企业管理部门的判断。
一般而言,企业如果存在以下情况之一,则通常表明其处于非持续经营状态:
(1)企业已在当期进行清算或停止营业;
(2)企业已经正式决定在下一个会计期间进行清算或停止营业;(3)企业已确定在当期或下一个会计期间没有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案而将被迫进行清算或停止营业。
企业处于非持续经营状态时,应当采用其他基础编制财务报表,比如破产企业的资产采用可变现净值计量、负债按照其预计的结算金额计量等。
由于企业在持续经营和非持续经营环境下采用的会计计量基础不同,产生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不同,因此在附注中披露非持续经营信息对报表使用者而言非常重要。
在非持续经营情况下,企业应当在附注中声明财务报表未以持续经营为基础列报,披露未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的原因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
三、重要性和项目列报
财务报表是通过对大量的交易或其他事项进行处理而生成的,这些交易或其他事项按其性质或功能汇总归类而形成财务报表中的项目。
关于项目在财务报表中是单独列报还是合并列报,应当依据重要性原则来判断。
总的原则是,如果某项目单个看不具有重要性,则可将其与其他项目合并列报;如具有重要性,则应当单独列报。
具体而言,应当遵循以下几点:
(一)性质或功能不同的项目,一般应当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但是不具有重要性的项目可以合并列报。
比如存货和固定资产在性质上和功能上都有本质差别,必须分别在资产负债表上单独列报。
(二)性质或功能类似的项目,一般可以合并列报,但是对其具有重要性的类别应该单独列报。
比如原材料、在产品等项目在性质上类似,均通过生产过程形成企业的产品存货,因此可以合并列报,合并之后的类别统称为“存货”在资产负债表上列报。
(三)项目单独列报的原则不仅适用于报表,还适用于附注。
某些重要项目不仅应在报表中列示,还应当在附注中作详细披露。
某些项目的重要性程度不足以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或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单独列示,但是可能对附注而言却具有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在附注中单独披露。
(四)无论是财务报表列报准则规定的单独列报项目,还是其他具体会计准则规定单独列报的项目,企业都应当予以单独列报。
重要性是判断项目是否单独列报的重要标准。
企业会计准则首次对“重要性”概念进行了定义,即如果财务报表某项目的省略或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作出经济决策的,则该项目就具有重要性。
企业在进行重要性判断时,应当根据所处环境,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予以判断:
一方面,应当考虑该项目的性质是否属于企业日常活动、是否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较大影响等因素;另二方面,判断项目金额大小的重要性,应当通过单项金额占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营业收入总额、净利润等直接相关项目金额的比重加以确定。
四、列报的一致性
可比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一项重要质量要求,目的是使同一企业不同期间和同一期间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相互可比。
为此,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应当在各个会计期间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这一要求不仅只针对财务报表中的项目名称,还包括财务报表项目的分类、排列顺序等方面。
当会计准则要求改变,或企业经营业务的性质发生重大变化后、变更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时,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是可以改变的。
五、财务报表项目金额间的相互抵销
财务报表项目应当以总额列报,资产和负债、收入和费用不能相互抵销,即不得以净额列报,但企业会计准则另有规定的除外。
这是因为,如果相互抵销,所提供的信息就不完整,信息的可比性大为降低,难以在同一企业不同期间以及同一期间不同企业的财务报表之间实现相互可比,报表使用者难以据以做出判断。
比如,企业欠客户的应付款不得与其他客户欠本企业的应收款相抵销,如果相互抵销就掩盖了交易的实质。
再如,收入和费用反映了企业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是企业经营成果的两个方面,为了更好地反映经济交易的实质、考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及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收入和费用不得相互抵销。
以下两种情况不属于抵销:
(1)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实质上意味着资产的价值确实发生了减损,资产项目应当按扣除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列示,这样才反映了资产当时的真实价值,并不属于上面所述的抵销。
(2)非日常活动并非企业主要的业务,且具有偶然性,从重要性来讲,非日常活动产生的损益以收入和费用抵销后的净额列示,对公允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不大,抵销后反而更能有利于报表使用者的理解。
因此,非日常活动产生的损益应当以同一交易形成的收入扣减费用后的净额列示,并不属于抵销,例如非流动资产处置形成的利得和损失,应按处置收入扣除该资产的账面金额和相关销售费用后的余额列示。
六、比较信息的列报
企业在列报当期财务报表时,至少应当提供所有列报项目上一可比会计期间的比较数据,以及与理解当期财务报表相关的说明,目的是向报表使用者提供对比数据,提高信息在会计期间的可比性,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发展趋势,提高报表使用者的封断与决策能力。
在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确需发生变更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对上期比较数据按照当期的列报要求进行调整,并在附注中披露调整的原因和性质,以及调整的各项目金额。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对上期比较数据进行调整是不切实可行的,则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不能调整的原因。
七、财务报表表首的列报要求
财务报表一般分为表首、正表两部分,其中,在表首部分企业应当概括地说明下列基本信息:
(1)编报企业的名称,如企业名称在所属当期发生了变更的,还应明确标明;
(2)资产负债表应当列示资产负债表日,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应当列示涵盖的会计期间;(3)企业应当以人民币货币列报,并标明金额单位,如人民币元、人民币万元等;(4)财务报表是合并财务报表的,应当予以标明。
八、报告期间
企业至少应当编制年度财务报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在编制年度财务报表时,可能存在年度财务报表涵盖的期间短于一年的情况,比如企业在年度中间(如3月1日)开始设立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披露年度财务报表的实际涵盖期间及其短于一年的原因,并应当说明由此引起财务报表项目与比较数据不具可比性这一事实。
第三节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负债表概述
(一)资产负债表的定义和作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
例如,公历每年12月31日的财务状况,它反映的就是该日的情况。
资产负债表主要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方面的信息,即某一特定日期关于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及其相互关系。
资产负债表的作用包括:
第一,可以提供某一日期资产的总额及其结构,表明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及其分布情况,使用者可以一目了然地从资产负债表上了解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的资产总量及其结构;第二,可以提供某一日期的负债总额及其结构,表明企业未来需要用多少资产或劳务清偿债务以及清偿时间;第三,可以反映所有者所拥有的权益,据以判断资本保值、增值的情况以及对负债的保障程度。
(二)资产负债表列报总体要求
1.分类别列报
资产负债表列报,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应如实反映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所拥有的资源、所承担的负债以及所有者所拥有的权益。
因此,资产负债表应当按照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大类别分类列报。
2.资产和负债按流动性列报
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流动性分别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列示。
流动性,通常按资产的变现或耗用时间长短或者负债的偿还时间长短来确定。
按照财务报表列报准则的规定,应先列报流动性强的资产或负债,再列报流动性弱的资产或负债。
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企业由于在经营内容上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导致其资产和负债的构成项目也与一般工商企业有所不同,具有特殊性,金融企业的有些资产或负债无法严格区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按照流动性列示能够提供可靠且更相关信息,因此金融企业可以大体按照流动性顺序列示资产和负债。
3.列报相关的合计、总计项目
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类至少应当列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合计项目;负债类至少应当列示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以及负债的合计项目;所有者权益类应当列示所有者权益的合计项目。
资产负债表遵循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恒等式,把企业在特定时日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和与之相对应的企业所承担的债务及偿债以后属于所有者的权益充分反映出来。
因此,资产负债表应当分别列示资产总计项目和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和的总计项目,并且这二者的金额应当相等。
(三)资产的列报
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反映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应当按照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大类别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在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类别下进一步按性质分项列示。
1.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划分
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应当分别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列报,因此区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十分重要。
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归类为流动资产:
(1)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
这主要包括存货、应收账款等资产。
需要指出的是,变现一般针对应收账款等而言,指将资产变为现金;出售一般针对产品等存货而言;耗用一般指将存货(如原材料)转变成另一种形态(如产成品)。
(2)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
这主要是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划分的交易性金融资产。
(3)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变现。
(4)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2.正常营业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判断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时所称的一个正常营业周期,是指企业从购买用于加工的资产起至实现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期间。
正常营业周期通常短于一年,在一年内有几个营业周期。
但是,也存在正常营业周期长于一年的情况,如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用于出售的房地产开发产品,造船企业制造的用于出售的大型船只等,从购买原材料进入生产,到制造出产品出售并收回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过程,往往超过一年,在这种情况下,与生产循环相关的产成品、应收账款、原材料尽管是超过一年才变现、出售或耗用,仍应作为流动资产列示。
当正常营业周期不能确定时,应当以一年(12个月)作为正常营业周期。
(四)负债的列报
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反映在某一特定日期企业所承担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负债应当按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列示,在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类别下再进一步按性质分项列示。
1.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的划分
流动负债的判断标准与流动资产的判断标准相类似。
负债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归类为流动负债:
(1)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
(2)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
(3)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到期应予以清偿。
(4)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流动负债,如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等,属于企业正常营业周期中使用的营运资金的一部分。
尽管这些经营性项目有时在资产负债表日后超过一年才到期清偿,但是它们仍应划分为流动负债。
2.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对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划分的影响
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的划分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对企业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的判断。
如果混淆了负债的类别,将歪曲企业的实际偿债能力,误导报表使用者的决策。
对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对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划分的影响,需要特别加以考虑。
(1)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到期的负债
对于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到期的负债,企业预计能够自主地将清偿义务展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的,应当归类为非流动负债;不能自主地将清偿义务展期的,即使在资产负债表日后、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前签订了重新安排清偿计划协议,从资产负债表日来看,此项负债仍应当归类为流动负债。
(2)违约长期债务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或之前违反了长期借款协议,导致贷款人可随时要求清偿的负债,应当归类为流动负债。
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债务清偿的主动权并不在企业,企业只能被动地无条件归还贷款,而且该事实在资产负债表日即已存在,所以该负债应当作为流动负债列报。
但是,如果贷款人在资产负债表日或之前同意提供在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的宽限期,企业能够在此期限内改正违约行为,且贷款人不能要求随时清偿时,在资产负债表日的此项负债并不符合流动负债的判断标准,应当归类为非流动负债。
(五)所有者权益的列报
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类一般按照净资产的不同来源和特定用途进行分类,应当按照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项目分项列示。
二、一般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列报格式和列报方法
(一)一般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列报格式
1.账户式的资产负债表列报格式
资产负债表正表的列报格式一般有两种:
报告式资产负债表和账户式资产负债表。
报告式资产负债表是上下结构,上半部列示资产,下半部列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具体排列形式又有两种:
一是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原理排列;二是按“资产一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原理排列。
账户式资产负债表是左右结构,左边列示资产,右边列示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根据财务报表列报准则的规定,资产负债表采用账户式的格式,即左侧列报资产方,一般按资产的流动性大小排列;右侧列报负债方和所有者权益方,一般按要求清偿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
账户式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各项目的合计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合计,即资产负债表左方和右方平衡。
因此,通过账户式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内在关系,即“资产=负债十所有者权益”。
2.列示资产负债表的比较信息
根据财务报表列报准则的规定,企业需要提供比较资产负债表,以便报表使用者通过比较不同时点资产负债表的数据,掌握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及发展趋势。
所以,资产负债表还就各项目再分为“年初余额”和“期末余额”两栏分别填列。
资产负债表的具体格式参见《<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应用指南》。
(二)一般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列报方法
1.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栏的填列方法
本表“期末余额”栏内各项数字,一般应根据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
:
(1)根据总账科目的余额填列。
“交易性金融资产”、“工程物资”、“固定资产清理”、“递延所得税资产”、“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专项应付款”、“预计负债”、“递延所得税负债”、“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库存股”、“盈余公积”等项目应根据有关总账科目的余额填列。
有些项目则应根据几个总账科目的余额计算填列。
如“货币资金”项目,应根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三个总账科目余额的合计数填列。
“其他流动负债”项目,应根据有关科目的期末余额分析填列。
(2)根据明细账科目余额计算填列。
“开发支出”项目,应根据“研发支出”科目中所属的“资本化支出”明细科目期末余额填列;“应付账款”项目,应根据“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两个科目所属的相关明细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合计数填列;“预收款项”项目,应根据“预收账款”和“应收账款”科目所属各明细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合计数填列;“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项目,应根据有关非流动资产或负债项目的明细科目余额分析填列;“未分配利润”项目,应根据“利润分配”科目中所属的“未分配利润”明细科目期末余额填列。
(3)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账科目余额分析计算填列。
“长期借款”项目,应根据“长期借款”总账科目余额扣除“长期借款”科目所属的明细科目中将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到期且企业不能自主地将清偿义务展期的长期借款后的金额计算填列;“长期待摊费用”项目,应根据“长期待摊费用”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将于一年内(含一年)摊销的数额后的金额填列;“其他非流动资产”项目,应根据有关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将于一年内(含一年)到期偿还数后的金额填列。
(4)根据有关科目余额减去其备抵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在建工程”、“商誉”项目,应根据相关科目的期末余额填列,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还应扣减相应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油气资产”项目,应根据相关科目的期末余额扣减相应的累计折旧(摊销、折耗)填列,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还应扣减相应的减值准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上述资产,应根据相关科目的的期末余额填列;“长期应收款”项目,应根据“长期应收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相应的“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和“坏帐准备”科目所属相关明细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长期应付款”项目,应根据“长期应付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相应的“未实现融资费用”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5)综合运用上述填列方法分析填列。
主要包括:
“应收票据”、“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项目,应根据相关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坏帐准备”科目中有关坏帐准备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应收账款”项目,应根据“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科目所属各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合计数,减去“坏帐准备”科目中有关应收账款计提的坏帐准备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预付款项”项目,应根据“预付账款”和“应付账款”科目所属各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合计数,减去“坏帐准备”科目中有关预付款项计提的坏帐准备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存货”项目,应根据“材料采购”、“原材料”、“发出商品”、“库存商品”、“周转材料”、“委托加工物资”、“生产成本”、“受托代销商品”等科目期末余额合计,减去“受托代销商品款”、“存货跌价准备”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核算,以及库存商品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或售价核算的企业,还应按加或减材料成本差异、商品进销差价后的金额填列。
2.资产负债表“年初余额”栏的填列方法
本表的“年初余额”栏通常根据上年末有关项目的期末余额填列,且与上年末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栏一致。
企业在首次执行新准则时,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对首次执行新准则当年的“年初余额”栏及相关项目进行调整;以后期间,如果企业发生了会计政策变更、前期差错更正,应当对“年初余额”栏中的有关项目进行相应调整。
此外,如果企业上年度资产负债表规定的项目名称和内容与本年度不一致,应当对上年年末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的名称和数字按照本年度的规定进行调整,填入“年初余额”栏。
3.资产负债表可以生成的经济指标
本表所反映的期初、期末数据,通过计算可以生成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
这些指标对于了解掌握企业的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报表使用者作出相关决策。
比如,利用流动资产合计和流动负债合计可以计算生成流动比率,利用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合计可以计算生成速动比率,利用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可以计算生成资产负债率,利用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总额计算出产权比率等,反映企业短期和长期偿还能力。
再如,资产负债表的期初、期末数据可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的变动趋势,利用期初、期末固定资产总额可以计算分析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扩张程度;利用期初、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可以计算分析资本保值增值率等。
三、金融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列报格式和列报方法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列报格式和列报方法
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列报格式
政策性银行、信托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典当公司应当执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格式和附注规定,如有特别需要,可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调整和补充。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具体格式参见《<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应用指南》。
2.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列报方法
除下列项目以外的其他项目,比照一般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列报方法处理:
(1)“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项目,应根据“库存现金”、“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科目的期末余额合计填列。
(2)“存放同业款项”、“贵金属”、“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拆出资金”、“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