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处置方案.docx
《现场处置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场处置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场处置方案
第四章乙炔分厂
一、乙炔泄漏现场处置方案
1事故特性
1.1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乙炔为无色无味的易燃、有毒气体,在空气中爆炸极限2.3%-81%。
动火时小于等于0.2%,具有麻醉作用,高浓度吸入可引起窒息,空气中出现20%浓度时,就会出现缺氧症状。
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500mg/m3,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设备泄漏或操作不当引起泄漏,极易引起火灾和中毒。
若不能及时处置或处置不当,有造成爆炸的危险,严重时会波及到周边装置及人身安全。
1.2事故可能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置的名称
乙炔分厂乙炔气柜装置、发生装置、清净装置。
1.3事故可能发生的季节(时间)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对各设备、工艺管线的密封性要求较高,发生事故时容易造成着火爆炸。
1.4事前可能出现的征兆
设备、管线出现微量泄漏,乙炔浓度超标。
2应急组织及职责
2.1分厂应急组织形式及人员构成
组长:
马建国(副厂长)
副组长:
李鹏智(副厂长)刘强(副厂长)
成员:
闫娇(工艺员)梁锋(设备员)
杨永杰(安全员)宋利东(安全员)
李亚波(技术员)朱晓(技术员)
付长江(技术员)郭瑞芬(技术员)
白露超(技术员)各班班长
2.2应急组织机构、人员的具体职责
2.2.1应急组织机构职责
2.2.1.1及时控制事故的危险源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首要任务,只有及时控制住危险源,防止事故继续扩散,才能有效的进行救援。
2.2.1.2抢救受害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重要任务,在应急救援行动中及时、有效、有序地实施现场急救与安全转移伤员是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
2.2.1.3指导员工防护、组织员工撤离。
由于生产事故发生突然、扩散迅速,涉及面广、危害大,应及时指导和组织员工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自身防护,并向上风向迅速撤离,离开危险区或撤离到不受危害的区域,撤离过程中应积极组织员工自救和互救。
2.2.1.4做好现场清理,消除危害后果。
对事故外逸的有毒有害物质和能对人或环境继续造成危害的物质,应及时组织人员予以清除,消除危害后果,防止继续对人危害和对环境污染。
发生火灾应及时扑灭。
2.2.1.5协助配合事故调查,按发生事故“四不放过”的原则,提供事故报告和分厂处理意见,并制定今后防范措施。
2.2.2应急救援小组各成员职责
2.2.2.1组长:
分厂厂长是事故现场抢险总负责人,负责向上级救援组织汇报事故情况,并按事故大小启动分厂应急救援预案,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
2.2.2.2副组长:
协助厂长安排现场的抢险人员及人员调度,当厂长不在现场时,代替厂长行使职责。
2.2.2.3安全员:
负责事故发生工序的安全技术指导,协助分厂厂长安排现场救援人员及人员调度。
2.2.2.4工艺员:
负责事故发生工序的工艺技术指导,事故现场非工作人员的疏散及警戒线的管理。
2.2.2.5设备员:
负责事故发生工序的设备技术指导,联系医务人员,配合医务人员对伤员进行处理,以及药品领用等工作。
2.2.2.6各组技术员:
根据分厂厂长的安排,组织实施现场具体抢险救援工作。
2.2.2.7各班班长:
按照分厂厂长的指令,组织安排,积极参与事故抢险工作。
3应急处置
3.1现场应急处置程序
3.1.1最早发现者立即报告班长,同时采取一切办法切断事故源,紧急疏散人群,班长迅速向技术员报告,技术员向分厂厂长和公司调度报警。
3.1.2分厂厂长、当班调度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到现场,查明事故原因,迅速通知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同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救援抢险,控制事态的发展并建立警戒区。
3.1.3发生事故的工序应迅速查明事故发生源、泄漏部位和原因,以自救为主,采取处理措施。
不能控制和处理的,立即向当班调度员报告,并提出处理和抢修的具体措施。
3.1.4当班调度、分厂厂长到达事故现场后,会同发生事故单位查明事故原因、部位,波及范围能否控制,作出局部或全部停车决定。
3.1.5事故抢险领导小组成员到达事故现场后,根据事故状况和危害程度作出相应的应急决定,并命令各有关人员及时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3.1.6抢险、抢修人员到达现场后,根据事故抢险领导小组不达指令,迅速进行抢险抢修工作,控制事故以防事故扩大。
3.1.7当事故得到控制后,立即成立以下专业小组:
(1)抢修小组:
在乙炔分厂厂长领导下组织有关部门人员组成抢修小组,研究制定抢修方案,并立即组织抢修,尽快恢复生产。
(2)调查小组:
在相关领导及安全厂长领导下,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对事故进行调查,研究制定防范措施。
3.2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3.2.1乙炔泄露应急处理措施
3.2.1.1当岗位人员发现可燃气体报警仪报警时,应立即报告班长。
3.2.1.2班长通知岗位人员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3.2.1.3班长组织岗位人员穿戴好防护用品后检查漏点,并立即向本组技术员、分厂厂长和调度汇报。
3.2.1.4设立警戒,班长根据泄漏事故现场侦察和了解的情况,及时确定警戒范围,设立警戒标志,布置警戒人员,禁止无关人员和机动车辆出入泄漏事故现场,禁止出现明火。
3.2.1.5分厂救援小组组长向公司领导汇报乙炔泄漏情况,并立即组织救援人员赶赴现场,实施救援工作。
3.2.1.6漏点找到后,立即对泄漏点用消防水进行喷淋保护。
3.2.1.7班长安排岗位人员对泄漏点进行紧固处理。
3.2.1.8事故得到控制后,救援小组进行现场调查,分析乙炔泄漏原因,并落实防范措施。
3.2.2发生泄漏的应急处理措施
3.2.2.1泄漏处理注意事项
(1)进入现场的人员必须配备个人防护器具。
(2)泄漏应急处理人员,必须配备相应的个人保护器具。
(3)应急处理时严禁单独行动。
(4)选择有利的地形设置急救点,并做好自身及伤员的个体防护,防止发生继发性损害。
(5)应至少2-3人为一组组成急救小组,以便相互照应,所有的救援器材必须齐全完好。
3.2.2.2防护措施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予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特殊情况下佩带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
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必须有人监护。
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无关人员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以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情况下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3.2.2.3泄漏源的控制
(1)在事故抢险领导小组的指令下进行,对于管线或阀门的泄漏,可通过关闭有关阀门、停止作业等方法进行处理。
(2)容器发生泄漏后,应采用修补或堵塞裂口,制止化学品的进一步泄漏,对整个应急处理非常关键。
能否成功进行堵漏取决于几个因素:
接近泄漏点的危险程度,泄漏孔的尺寸,泄漏点处的实际或潜在的压力,泄漏物质的特性。
3.2.2.4泄漏物的处理方法
对现场泄漏气体要及时进行稀释处理,同时进行通风置换,使泄漏物得到安全可靠的处置,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
3.3补充说明
应急处理并不是按部就班按以上顺序进行,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同时进行。
二、电石大料仓着火应急处置方案
1事故特性
1.1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电石遇水发生激烈反应,生成乙炔,并放出热量,电石含量不同熔点也随之变化。
因电石中常含有砷化钙Ca3As2、磷化钙Ca3P2等杂质,与水作用时同时放出砷化氢AsH3、磷化氢PH3等有毒气体。
容易损害皮肤,引起皮肤瘙痒、炎症、“鸟眼”样溃疡、黑皮病。
皮肤灼伤表现为创面长期不愈及慢性溃疡型。
接触工人出现汗少、牙釉质损害、龋齿发病率增高。
本品遇湿易燃。
1.2事故可能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置的名称
乙炔分厂乙炔大料仓。
1.3事故可能发生的季节(时间)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对料仓含乙炔要求较高,必须用氮气置换合格,发生事故时容易造成着火爆炸。
1.4事前可能出现的征兆
氮气压力低,乙炔浓度超标、空气潮湿。
2应急组织及职责
2.1分厂应急组织形式及人员构成
组长:
马建国(副厂长)
副组长:
李鹏智(副厂长)刘强(副厂长)
成员:
闫娇(工艺员)梁锋(设备员)
杨永杰(安全员)宋利东(安全员)
李亚波(技术员)朱晓(技术员)
付长江(技术员)郭瑞芬(技术员)
白露超(技术员)各班班长
2.2应急组织机构、人员的具体职责
2.2.1应急组织机构职责
2.2.1.1及时控制事故的危险源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首要任务,只有及时控制住危险源,防止事故继续扩散才能有效的进行救援。
2.2.1.2抢救受害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重要任务,在应急救援行动中及时、有效、有序地实施现场急救与安全转移伤员是降低伤员率、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
2.2.1.3指导员工防护、组织员工撤离。
由于生产事故发生突然、扩散迅速,涉及面广、危害大,应及时指导和组织员工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自身防护,并向上风向迅速撤离,离开危险区或撤离到不受危害的区域,在撤离过程中应积极组织员工自救和互救工作。
2.2.1.4做好现场清理,消除危害后果。
对事故外逸的有毒有害物质和能对人或环境继续造成危害的物质,应及时组织人员予以清除,消除危害后果,防止对人的继续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发生火灾应及时扑灭。
2.2.1.5协助配合事故调查,按照发生事故“四不放过”的原则,提供事故报告和分厂处理意见,并制定今后防范措施。
2.2.2应急救援小组各成员职责
2.2.2.1组长:
分厂厂长是事故现场抢险总负责人,负责向上级救援组织汇报事故情况,并按事故大小启动分厂应急救援预案,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
2.2.2.2副组长:
协助厂长安排现场的抢险人员及人员调度,当厂长不在现场时,代替厂长行使职责。
2.2.2.3安全员:
负责事故发生工序的安全技术指导,协助分厂厂长安排现场救援人员及人员调度。
2.2.2.4工艺员:
负责事故发生工序的工艺技术指导,事故现场非工作人员的疏散及警戒线的管理。
2.2.2.5设备员:
负责事故发生工序的设备技术指导,联系医务人员,配合医务人员对伤员进行处理,以及药品领用等工作。
2.2.2.6各组技术员:
根据分厂厂长的安排,组织实施现场具体抢险救援。
2.2.2.7各班班长:
按照分厂厂长的指令,组织安排,积极参与事故抢险工作。
3应急处置
3.1现场应急处置程序
3.1.1最早发现者立即采取一切办法切断事故源,立即向班长汇报,班长向本组技术员、分厂厂长和公司调度报警。
3.1.2技术员、分厂厂长、当班调度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到现场,查明事故原因,迅速通知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同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救援抢险,控制事态的发展并建立警戒区。
3.1.3发生事故的工序应迅速查明事故发生源、泄漏部位和原因,以自救为主,采取处理措施。
不能控制和处理的,立即向当班调度员报告,并提出处理和抢修的具体措施。
3.1.4当班调度、分厂厂长到达事故现场后,会同发生事故单位查明事故原因、部位,根据事故波及范围能否控制,作出局部或全部停车决定。
3.1.5事故抢险领导小组成员到达事故现场后,根据事故状况和危害程度作出相应的应急决定,并命令各有关人员及时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3.1.6抢险、抢修人员到达现场后,根据事故抢险领导小组下达的指令迅速进行抢险抢修,控制事故以防事故扩大。
3.1.7当事故得到控制后,立即成立以下专业小组:
(1)抢修小组:
在乙炔分厂厂长领导下组织有关部门人员组成抢修小组,研究制定抢修方案,并立即组织抢修,尽快恢复生产。
(2)调查小组:
在相关领导及安全员领导下,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对事故进行调查,研究制定防范措施。
3.2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3.2.1电石大料仓着火应急处理措施:
3.2.1.1岗位人员发现大料仓着火,立即向当班班长汇报同时通知DCS将料仓氮气阀全开。
3.2.1.2当班班长立即通知DCS停止称重料斗与上发生楼的运输皮带运转,防止将火星带到发生四楼,同时告知电石库人员停止破碎电石。
3.2.1.3班长通知岗位人员穿戴好防护用品,带上消防设施赶赴现场。
3.2.1.4班长立即报告本组技术员、当班调度和分厂厂长。
3.2.1.5操作人员穿戴好防护用品后,赶到现场用干粉灭火器进行灭火,班长立即赶赴现场指挥,实施救援工作。
3.2.1.6当班调度和厂长赶到现场后,根据现场火势情况决定是否降流量或停车。
3.2.1.7分厂救援小组组长向公司领导汇报火势和灭火情况。
3.2.1.8事故得到控制后,救援小组进行现场调查,检查料仓受损情况,尽快恢复生产,并落实防范措施。
3.2.2应急处理措施
3.2.2.1注意事项
(1)进入现场的人员必须配备个人防护器具。
(2)泄漏应急处理人员,必须配备相应的个人保护器具。
(3)应急处理时严禁单独行动。
(4)选择有利的地形设置急救点,并做好自身及伤员的个体防护,防止发生继发性损害。
(5)应至少2-3人为一组组成急救小组,以便相互照应,所有的救援器材必须齐全完好。
3.2.2.2防护措施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火势较大时穿防火服。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
充氮气,用沙土,用灭火器。
灭火剂:
二氧化碳、干粉。
3.3补充说明
应急处理并不是按部就班按以上顺序进行,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同时进行。
三、发生器防爆膜爆破现场处置方案
1事故特性
1.1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发生器防爆膜爆破,其飞出的碎片及因其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可能对岗位及周边人员或附近设施造成伤害。
1.2事故可能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置的名称
乙炔分厂乙炔发生装置。
1.3事故可能发生的季节(时间)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事故易发生受季节影响较小,对各设备、管线的密封性要求较高,发生事故时容易造成着火爆炸。
1.4事前可能出现的征兆
氮气置换不合格,含氧超标,设备、管线出现微量泄漏,乙炔浓度超标。
2应急组织及职责
2.1分厂应急组织形式及人员构成
组长:
马建国(副厂长)
副组长:
李鹏智(副厂长)刘强(副厂长)
成员:
闫娇(工艺员)梁峰(设备员)
杨永杰(安全员)宋利东(安全员)
李亚波(技术员)朱晓(技术员)
付长江(技术员)郭瑞芬(技术员)
白露超(技术员)各班班长
2.2应急组织机构、人员的具体职责
2.2.1应急组织机构职责
2.2.1.1及时控制事故的危险源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首要任务,只有及时控制住危险源,防止事故继续扩散才能有效的进行救援。
2.2.1.2抢救受害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重要任务,在应急救援行动中及时、有效、有序地实施现场急救与安全转移伤员是降低伤员率、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
2.2.1.3指导员工防护、组织员工撤离。
由于生产事故发生突然、扩散迅速,涉及面广、危害大,应及时指导和组织员工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自身防护,并向上风向迅速撤离,离开危险区或撤离到不受危害的区域,在撤离过程中应积极组织员工自救和互救。
2.2.1.4做好现场清理,消除危害后果。
对事故外逸的有毒有害物质和能对人或环境继续造成危害的物质,应及时组织人员予以清除,消除危害后果,防止对人的继续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发生火灾应及时扑灭。
2.2.1.5协助配合事故调查,按照发生事故“四不放过”的原则,提供事故报告和分厂处理意见,并制定今后防范措施。
2.2.2应急救援小组各成员职责
2.2.2.1组长:
分厂厂长是事故现场抢险总负责人,负责向上级救援组织汇报事故情况,并按事故大小启动分厂应急救援预案,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
2.2.2.2副组长:
协助厂长安排现场的抢险人员及人员调度,当厂长不在现场时,代替厂长行使职责。
2.2.2.3安全员:
负责事故发生工序的安全技术指导,协助分厂厂长安排现场救援人员及人员调度。
2.2.2.4工艺员:
负责事故发生工序的工艺技术指导,事故现场非工作人员的疏散及警戒线的管理。
2.2.2.5设备员:
负责事故发生工序的设备技术指导,负责联系医务人员,配合医务人员对伤员进行处理,以及药品领用等工作。
2.2.2.6各组技术员:
根据分厂厂长的安排,组织实施现场具体抢险救援。
2.2.2.7各班班长:
按照分厂厂长的指令,组织安排,积极参与事故抢险工作。
3应急处置
3.1现场应急处置程序
3.1.1最早发现者立即采取一切办法切断事故源,紧急疏散人群,并向当班班长报告,当班班长立即向本组技术员、分厂厂长和公司调度报警。
3.1.2本组技术员、分厂厂长、当班调度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到现场,查明事故原因,迅速通知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同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救援抢险,控制事态的发展并建立警戒区。
3.1.3发生事故的工序应迅速查明事故发生源、爆破部位和原因,以自救为主,采取处理措施。
不能控制和处理的,立即向当班调度报告,并提出处理和抢修的具体措施。
3.1.4本组技术员、当班调度、分厂厂长到达事故现场后,会同发生事故单位查明事故原因、部位,波及范围能否控制,作出局部或全部停车决定。
3.1.5事故抢险领导小组成员到达事故现场后,根据事故状况和危害程度作出相应的应急决定,并命令各有关人员及时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3.1.6抢险、抢修人员到达现场后,根据事故抢险领导小组不达指令迅速进行抢险抢修工作,控制事故以防事故扩大。
3.1.7当事故得到控制后,立即成立以下专业小组:
(1)抢修小组:
在乙炔分厂厂长领导下组织有关部门人员组成抢修小组,研究制定抢修方案,并立即组织抢修,尽快恢复生产。
(2)调查小组:
在相关领导及安全员领导下,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对事故进行调查,研究制定防范措施。
3.2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3.2.1发生器防爆膜爆破应急处理措施
3.2.1.1当DCS岗位人员发现发生器防爆膜爆破时,全开通向储斗的氮气进口阀,向储斗内充氮气,停止向发生器输送电石,DCS主操立即报告班长。
3.2.1.2班长立即启动紧急停车预案,立即向技术员和调度汇报。
3.2.1.3DCS加料岗位人员停止给发生器加料,将可逆皮带开至远离事故发生器的地方。
3.2.1.4班长应立即指令发生操作工将事故发生器上清液、自来水阀关严,DCS操作工应立即将事故发生器自来水自控阀关闭。
3.2.1.5发生操作人员在关闭事故发生器各水阀后,应立即将事故发生器所属的正逆水封加满水,根据实际情况将其他发生器正逆水封加满水。
3.2.1.6当班班长立即组织人员去事故现场,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3.2.1.7清净操作人员在停车完后,将气柜进口大阀关闭,清净各塔加满水。
3.2.1.8事故控制处理后,救援小组组成调查组和抢修组,采取措施尽快恢复生产,并落实防范措施。
3.2.2应急处理措施
3.2.2.1注意事项
(1)进入现场的人员必须配备个人防护器具。
(2)泄漏应急处理人员,必须配备相应的个人保护器具。
(3)应急处理时严禁单独行动。
(4)选择有利的地形设置急救点,并做好自身及伤员的个体防护,防止发生继发性损害。
(5)应至少2-3人为一组组成急救小组,以便相互照应,所有的救援器材必须齐全完好。
3.2.2.2防护措施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火势较大时穿防火服。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
充氮气,灭火器灭火。
灭火剂:
二氧化碳、干粉。
3.3补充说明
应急处理并不是按部就班按以上顺序进行,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同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