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观察教案1浙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89617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观察教案1浙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观察教案1浙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观察教案1浙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观察教案1浙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观察教案1浙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观察教案1浙教版.docx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观察教案1浙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观察教案1浙教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观察教案1浙教版.docx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观察教案1浙教版

对环境的观察

(一)

主题

对环境的观察

(一)教案

教学内容

重点:

1.耳和听觉、鼻和嗅觉、视觉、舌和味觉及皮肤感觉等。

2.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3.耳的结构

4.耳和听觉

难点:

1.耳和听觉、鼻和嗅觉、视觉、舌和味觉及皮肤感觉等。

2.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3.耳的结构

4.耳和听觉

方法技巧:

1.知识点的归类总结

2.识图解题

3.实验题的答题关联性和完整性

1.两个同学为一组,其中一人闭上双眼,另一人拿出一个物体让他触摸,并请他说出所触摸物体的形状、大小、冷热、软硬以及粗糙还是光滑

2.请一位同学闭上双眼,另一位同学用两枝铅笔分别轻轻地点在他的手背、手臂、手指等处,观察哪一部份皮肤的感觉特别敏感

【知识点1】感觉世界:

1.人的感觉器官和感受器

(1)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传入神经中枢,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

(2)感受器一般是神经组织末梢的特殊结构,它是一种信息转换装置,但感受器只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不能形成感觉,感觉是在大脑中形成的。

(3)有些感受器带有附属结构,通常把它们叫作感觉器官。

人的主要感觉器官有听觉、嗅觉、视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等。

2.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内分布着多种感受器,可以感知外部环境的多种刺激,如触觉、热觉、冷觉、痛觉等。

(2)当皮肤受到针扎等损伤性刺激时,会产生痛觉。

痛觉对人体非常重要,在皮肤的诸多感受器中其对人体的保护作用最大。

(3)人的指尖的触觉最敏感,人的手背对冷热感觉最敏感。

3.鼻和嗅觉

(1)嗅觉的形成:

物体的香味进入鼻腔,嗅觉神经末梢接受香味的刺激后,通过嗅觉神经将此信息传到大脑,经过大脑分析从而形成嗅觉。

(2)嗅觉的特点:

①易疲劳;小孩子的嗅觉往往要比他们的父母灵敏得多。

②易适应;古语云: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嗅觉适应导致的。

③差异大;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④动物对不同物质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

4.舌和味觉

(1)味觉的形成:

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便溶于唾液中,刺激味觉细胞,使其产生信息,通过神经传到大脑,经大脑分析后就知道食物的味道了。

(2)舌具有味觉的功能,舌的表面有许多味蕾,其内有味觉感受器——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舌对苦味最敏感的区域是舌根,对甜味最敏感的区域是舌尖,对酸味最敏感的区域是舌两侧的中部,对咸味最敏感的区域是舌两侧的前部。

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作用的结果。

例1.下列关于感受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感受器是接受刺激并传递刺激的结构

B.感受器是一种信息转换装置

C.皮肤中存在各种感受器,能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

D.感受器是接受刺激并产生感觉的结构

【答案】B

例2.甲、乙、丙三个脸盆依次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

你把左手浸入甲盆、右手浸入丙盆,过一会儿同时放进乙盆,这时双手的感觉是。

【解析】冷觉是感受器感受低于皮肤温度的刺激;热觉是感受器感受高于皮肤温度的刺激。

左手先浸入甲盆热水,皮肤表面温度升高,然后伸入乙盆温水,由于温水温度低于皮肤表面温度,所以左手感觉到冷。

而右手先浸入丙盆冷水,皮肤表面温度降低,然后伸入乙盆温水,由于温水温度高于皮肤表面温度,所以右手感觉到热。

【答案】左手感觉到冷,右手感觉到热。

例3.常吃大蒜对健康有益。

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边的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这股气味。

这是因为()

A.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B.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C.不同的人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D.嗅觉细胞接收到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

【解析】从题中可知吃大蒜的人本身嗅觉器官功能正常,所以不存在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或接收到的信息无法传递等情况。

吃大蒜的人,由于对大蒜的“蒜”味产生了嗅觉中枢的适应现象,所以闻不到,而旁边的人对该气味没有产生嗅觉适应现象,所以能闻到。

【答案】B

【知识点2】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一)声音的发生条件: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条件

我们知道一些物体在振动时会发出声音,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那声音是怎么传到人的耳朵里的呢?

靠什么传播呢?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能在空气中传播。

声音能在固体中,液体中传播

(1)土电话证明: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2)花样游泳队员能听到岸上的音乐,说明液体能传播声音。

(三)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

1、往水中扔一块石头,水波在水面上一圈圈地扩散,形成水面波。

2、同理,当声源振动发声时,空气发生了疏密的变化,其实也是一圈圈地扩散,只是看不见而已。

水面波——向外扩散的圆形波纹,声音也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声波的用途:

超声波粉碎胆结石,声呐探测海底深度(利用声音的反射)。

(四)声音传播的快慢

1、受温度影响:

对于同一种物质,温度越高,传播越快。

对于空气来说,温度上升1℃,速度提高0.6m/s

2、受介质影响:

固体液体气体(由快到慢)

识记:

在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语言交谈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解析】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是错误的,因为要听到声音还必须要有传播介质。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是正确的。

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语言交谈是错误的,因为在月球上没有空气,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是错误的,因为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很多。

【答案】B

例2..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泡沫塑料球,球被多次弹开。

在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

C.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解析】这是一个把实验现象放大化的实验,主要是通过泡沫塑料球多次弹开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答案】C

例3.(2013杭州-13)手机通讯靠电磁波传送。

现将一只手机悬挂在密封的玻璃罩内,拨通手机发现手机发出铃声和闪烁的光;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发现铃声逐渐变弱直至消失而闪烁的光依然存在;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发现铃声逐渐变强并仍然有闪烁的光。

根据上述现象得到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声音、电磁波均不能在密封的容器中传播

B.声音不能在密封的容器中传播,而电磁波能在密封的容器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而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空气

D.声音、电磁波均需要空气才能传播

【解析】这是一个通过实验找出正确选项的题型。

声音的传播和电磁波的传播方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声波在考纲中没有明确给出)

【答案】C

例4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重敲一下,在长钢管的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两次声音,其道理是()

A.这是回声的原因

B.这是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在铁中快的原因

C.这是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在铁中慢的原因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解析】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重敲一下,在长钢管的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两次声音,这是因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在铁中慢的原因,所以第一次听到的是铁传来的声音,第二次听到的是空气传来的声音。

【答案】C

【知识点3】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1)耳的结构和功能

耳各部分结构(如图所示)

耳廓:

收集声波。

外耳道:

传导声波。

听小骨:

把声音放大后传到内耳。

咽鼓管:

保持鼓膜内外压力平衡,保护耳膜。

半规管和前庭:

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感受器。

耳蜗:

内有液体和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声音振动刺激。

(2)听觉的形成:

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振动→耳蜗→听神经→大脑。

(3)双耳效应:

根据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差,辨别声源的方向和位置。

2.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

①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音调与振动的快慢和频率有关。

振动越快,频率就越大,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②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用Hz表示,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Hz。

我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

一般人是听不到超声和次声的。

③频率大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B超检查就是利用超声波来检查人体内部各器官的情况的。

蝙蝠利用超声波定位。

(2)响度:

①响度是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

其大小与声源的振幅和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声源的振幅越大,人距离声源越近,声音的响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②通常用分贝(dB)作为单位来计算声音的大小。

(3)音色:

取决于发声体本身的特性,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3.噪声污染

根据噪声产生到引起听觉的过程:

声源振动发声-介质的传播-鼓膜振动,所以控制噪声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防止噪声产生:

一般采用控制噪声污染源的方法。

我国政府规定:

工厂、工地的噪声不超过85—90dB,居民居住区的噪声,白天不能超过50dB,夜间不能超过40dB。

(2)阻断噪声传播:

如高架路上安装隔音屏。

(3)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如打靶时戴上隔音耳麦,机械工人在耳朵里塞上一团棉花等。

例1.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过程中,下列部分出现故障不会使人失去听觉的是()

A.耳廓B.鼓膜C.听小骨D.听觉神经

【解析】声波在传递时,先由耳道传至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振动又引起听小骨振动,振动再冲击耳蜗上的许多细小神经,这就是听觉神经,再传入大脑引起听觉,因此使人失去听觉有两种可能性:

一是传导出现障碍,比如鼓膜、听小骨出现障碍;二是听觉神经出现障碍,不能把信号传给大脑。

【答案】A

例2.发生晕车、晕船等症状,其主要原因是()

A.由于睡眠不足引起

B.小脑调节平衡的能力弱

C.躯体感觉中枢受到过强的刺激

D.前庭和半规管受到过强或过长时间的刺激

【解析】人耳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内耳中的前庭和半规管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感受器。

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时间或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现象,例如晕车、晕船、晕机等。

【答案】D

例3.图中,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他在研究声音的()

A.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B.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C.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D.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解析】因为用的是同一根吸管,材料相同,所以排除B和D,又因为老师用同样的力吹,所以振幅一样,因此响度一样,排除A。

而长短的改变影响的是振动频率,最后导致音调不同,所以选择答案C。

【答案】C

例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鼓膜每秒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就越高,响度就越大

B.棒击鼓面越重,鼓膜振动振幅越大,音调越高,响度也越大

C.声源离我们越近,振动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大

D.声源离我们越远,振动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小

【答案】:

C

例5.(2013杭州-5).与声音传播速度有关的是

A.声音的音调B.声音的响度C.声音的频率D.传播声音的物质

【答案】D

例6.以下减弱噪声的方法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的是()

A.影剧院的墙面用吸音材料制成

B.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

D.高架道路两侧某些路段设有隔音屏

【答案】C

1.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的敏感性不同,对甜味最敏感的区域是()

A.舌根B.舌尖C.舌两侧D.舌的全部区域

2.人体皮肤感觉外界刺激的感觉神经末梢分布于()

A.角质层B.生发层C.真皮D.皮下组织

3.味蕾是一种()

A.化学感受器B.触觉感受器C.温觉感受器D.热觉感受器

4.公安部门通常使用警犬缉毒,这是利用狗的()

A.目光敏锐B.动作敏捷C.发达的味觉D.发达的嗅觉

5.要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手背,这是因为()

A.用手背比较卫生B.手背上的神经末梢最集中

C.用手背比较礼貌D.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

6.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失去了听觉和视觉,但她通过阅读盲文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她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

A.触觉B.味觉C.嗅觉D.心灵感应

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B.振动的物体一定能发声

C.在0℃时,不同的物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相同

D.刹车时产生的摩擦声是一种乐音

8.宇航员在月球上听不到彼此的说话声,这是因为()

A.月球表面布满灰尘B.月球上没有重力

C.月球上没有水D.月球上没有空气

9.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敲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A.钟声的回音B.大钟还在振动

C.大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10.下列现象中与声音的传播无关的是()。

A.人站在地面可听见高空飞行的飞机的轰鸣声

B.渔民利用电子发声器诱捕鱼群

C.通过长途电话可方便地与远方朋友交谈

D.用两个圆盒,一根细棉线制成的“土电话”可以传声

11.玻璃缸的水中有金鱼在自由游动,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到惊吓,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鱼缸—→空气—→水—→鱼B.空气—→水—→鱼

C.鱼缸—→水—→鱼D.水—→鱼

12.把一块石头投入水中,在距石头落水处不同距离的岸边的人,树上的鸟,水中的鱼同时听到声音,则距石头落水处最远的是()。

A.鱼B.鸟C.人D.一样远

13.下列几种声音中,由于气体振动而产生的是()

A.山溪流水的潺潺声B.收音机播出的军号声

C.清脆悦耳的竖笛声D.悠扬动听的二胡声

14.声音在下列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由快到慢的排列顺序是()

A.金属、水、空气B.水、金属、空气

C.空气、水、金属D.水、空气、金属

15.当我们坐着睡觉时,头部下垂后会立即醒来,那么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A.鼓室B.耳蜗C.听小骨D.前庭、半规管

16.以下减小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小的是()。

A.建筑工地上噪声大的工作要限时

B.市区里种草植树

C.戴上防噪声的耳塞

D.市区内汽车喇叭禁鸣

*17.我们能听到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但听不到蝴蝶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其原因是()

A.蝴蝶飞行时声音响度小

B.蝴蝶飞行时音色与蚊子不同

C.蝴蝶飞行时振动频率小于20赫兹

D.上述原因都有可能

18.调节电视的音量旋钮是在调节声音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

*19.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听声音的变化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因为()。

A.随着水位的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的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20.有经验的工人鉴别瓷瓶的好坏,只需轻轻用手指一弹,听声音即可判断。

他是根据声音的什么来判断的。

()

A.音量B.频率C.音色D.响度

21.离声源的距离变远,人听到声音的()

A.响度变小,音调变低B.响度不变,音调变低

C.响度变小,音调不变D.响度不变,音调不变

答案:

1.B2.C3.A4.D5.D6.A7.C8.D9.B10.C11.C12.A13.C

14.A15.D16.B

17.C解析:

蚊子飞行时翅膀振动频率大,所以音调高,人能听到,而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频率小,低于20赫兹,所以人听不到。

18.B

19.A解析:

随着水位的升高,水的振动频率增大,所以音调逐渐升高

20.C21.C

重、难、易错点总结:

1.

2.

3.

1.在“瞎子摸象”这个故事里,瞎子是用___________来感知象的形状的,这种感觉在__________中形成。

2.铁路巡道工把耳朵贴在铁轨上倾听,可以及早发现从远处驶来的火车,这是因为声音在__________中比在__________中传播得快。

*3.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三处建筑有非常奇妙的声音现象。

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__________造成的音响效果。

4.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中的鸟声,风声分别是__________体、__________体的振动发生的。

5.人说话、唱歌时发声是靠声带的__________;手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声音,这声音是琴弦________产生的;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____传播的。

*6.将电铃置于装有抽气机的钟罩内,若将空气逐渐抽去,则铃声__________,又将空气逐渐放回,则铃声__________,这个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人对着远处高山大喊一声可以听到美妙的回声,一个人对着距离自己1360米远的高山大喊一声,他要听到自己的回声需__________秒(此时的声速是340米/秒)。

*8.向海底发出的超声波经2.8秒收到回声,海水的传声速度是1500米/秒,该处海的深度是__________千米。

9.在装满水的长水管一头敲击一下,在水管的另一头能听到响声的次数是_________。

10.如图把振动的音叉移近—个用细绳吊着的很轻的塑料球,音叉并没有碰到球,球却发生了运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音叉的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传给__________。

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可以听到由音叉发出来的声音。

当把音叉放在真空的瓶子中,音叉仍然振动,但音叉所发出的声音却听不到了,原因是__________。

11.一名男低音歌唱家在引吭高歌,为他轻声伴唱的是一位女高音歌手,则音调高的是__________,响度大的是__________。

12.“闻其声而辨其人”,最主要的原因是每个人具有不同的_________。

13.音乐老师用钢琴弹奏了“C调”的四个音:

(甲)频率为288赫;(乙)频率为512赫;(丙)频率为320赫;(丁)频率为256赫,那么这四个音按音调由低到高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

14.下图是人耳结构图,根据图中编号及其所指部位回答问题:

(1)①是__________,⑦是__________,它们和鼓室共同构成__________。

(2)听觉形成过程中,声波引起[]__________振动,经[]__________传到内耳,再由[]__________将声振动转变为神经冲动,沿听神经传递给大脑。

(3)当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该迅速张口,其原因是使咽鼓管口张开,空气由[11]__________进入[13]__________,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以免震破[1]__________。

(4)某同学外出旅游时,因船体晃动,而产生恶心、呕吐等晕船现象,这是由于内耳的[]__________和前庭内感受_________的感受器受到强烈刺激,由[9]__________中的一支神经把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入大脑,而引起的一种反射现象。

15.如图所示,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会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于_______而产生的;显著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与上次相同的力拨动,能够听出声音的_______发生了变化(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1.触觉大脑

2.铁轨空气

3.反射

4.固气

5.振动振动空气

6.变小至消失又响起且逐渐变大声音的传播依赖于一定的媒介物

7.8

8.2.1

9.3次

10.振动空气塑料球真空不能传声

11.女歌手男歌唱家

12.音色

13.丁,甲,丙,乙

14.

(1)鼓膜,听小骨,中耳

(2)[1]鼓膜,[7]听小骨,[10]耳蜗(3)咽鼓管,鼓室鼓膜(4)[8]半规管,头部位置变动,听神经

15.物体振动音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