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第1部分 第2单元 第3讲 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9534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6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第1部分 第2单元 第3讲 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第1部分 第2单元 第3讲 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第1部分 第2单元 第3讲 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第1部分 第2单元 第3讲 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第1部分 第2单元 第3讲 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第1部分 第2单元 第3讲 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docx

《高考历史一轮第1部分 第2单元 第3讲 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第1部分 第2单元 第3讲 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第1部分 第2单元 第3讲 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docx

高考历史一轮第1部分第2单元第3讲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

第二单元 魏晋、隋唐、宋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时空坐标·单元概览]

[阶段特征] 东汉灭亡后,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220-589年)的大动荡;隋唐(581-907年)和宋元(960-1368年)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进入全面繁荣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时空坐标]

[整体感知]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2)隋唐时期,形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3)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1)魏晋南北朝时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北方农耕经济在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逐步恢复发展。

(2)隋唐时期,随着新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推广应用,农业发展达到新高度;手工业方面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3)宋代是商业大发展时期,在城市里突破了市、坊界限,农村形成大量草市。

宋元时期,海路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1)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存”的局面;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深刻影响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方向。

(2)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

(3)宋元时期,儒学处于转型时期,出现理学和心学;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使用取得突破性进展;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第3讲 魏晋至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完善

考点1

魏晋、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

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

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1)内容

①三省:

指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六部: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

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3)局限:

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教材补遗]唐朝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的变迁

唐前期:

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

三省议政场所叫政事堂。

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唐玄宗后:

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

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使职差遣体制逐渐定型,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

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削弱

1.背景

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

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三、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含义:

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

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

门第出身。

(4)弊端:

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

(1)形成:

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

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

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④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

[教材补遗]门阀士族的衰落

南北朝后期,门阀士族已经显出衰落的迹象,至隋唐时期,终于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1)门阀士族衰落最重要的原因在经济方面

①南北朝后期至隋唐时期,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聚族而居走向分户析产,士族经济不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稳定,从根本上动摇士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

②门阀的盛衰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唐朝中叶,土地买卖界限松弛,均田制崩溃,不能保证士族继续占有大量土地和荫客、部曲等劳动人手,士族因此失去了往日的经济地位和特权,其社会、政治地位也必然随之衰落下去。

(2)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平民之间的差距。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空间内普及,学术的中心由家族转向社会,这使得士族渐渐丧失了以往的文化优势,社会政治地位也逐渐下降,最终导致士族的衰落。

(3)隋唐时期用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将选人、用人大权收归中央,剥夺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举的政治特权。

(4)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使士族失去了在礼法门风上的优势。

一方面,寒庶地主中也出现了很多“名节风教”之人;另一方面,一些士族门风日趋败坏,士庶区别日趋泯灭,动摇了士族赖以生存的等级特权。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1.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1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史料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

晚年又用中书。

(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

东晋则侍中始优。

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

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

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

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根据史料,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

(1)史料中三个限制:

“中枢机构的演变”,三个限定时期,即汉、魏晋、唐。

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侍从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

(2)史料中的关键信息:

“汉武帝重用内朝尚书”反映出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

魏晋官制变动反映这一时期出现了三省,唐代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相权分割,加强了皇权。

演变:

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唐代时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

►探究2 由血缘门第到考试选拔——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史料一 曹丕即位后,对选官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为此后南北各朝所沿用。

……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尚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选出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在世家大族势力的影响下,形势很快就发生了变化。

豪门贵族担任中正官,评定人物、选官用人只重门第,不重人才……到了晋朝,终于形成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最终成为门阀士族垄断选举的工具。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史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

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根据史料一,归纳九品中正制存在的弊端。

(2)根据史料二,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

(1)史料一中两个省略号把史料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反映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第二、三个层次分别指出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选官权等方面存在弊端,隐性信息是九品中正制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史料二反映隋唐时期,科举制创立并日趋完善,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促进社会阶层之间的良性流动,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

史料二从选举官员公开考试、择优取士、“平民政治”、促进社会的良性流动等方面体现了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1)弊端:

依据门第高低选官,不能选拔真正的人才;世家大族把持选官权,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成为士族垄断政治的工具。

(2)内涵:

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宗法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良性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参政。

[素养3—历史解释]

1.唐代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官制

唐代三省六部的运作模式

(1)相权三分,互相牵制,加强君权。

中书省拟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之间互相制衡,从而分散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君权。

(2)职权分明,分工合作,行政效率高。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三省之间既能互相牵制,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3)节制君权,减少施政失误。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4)三省六部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建立制约机制,有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成熟。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1)选拔标准:

由家世门第、财产等逐渐发展为学识、才能。

(2)选拔方式:

由血缘、推荐、地方品评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拔形式: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客观。

(4)选官基础:

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5)主要启示:

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素养4—唯物史观]

辩证看待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

影响

社会整合功能

否定特权制度,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内核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化

推动文化发展

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崇尚人文、教育的社会风气

巩固国家统一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适应了“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推动世界文明

选才方式在唐朝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被西方国家吸收并改造成为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消极

影响

重才

轻品

选拔人才有时过于重视才学标准,忽视品德,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官本位思想

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社会的发育;科举文化所孕育而成的官场文化,至今仍有消极影响

禁锢

思想

强化儒家的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抑制了科技进步和新知识、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1.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

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

这一历程反映了(  )

A.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B.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

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C [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与材料的内容体现门下省的演变历程不符,故A项错误;门下省成为审核机构,不是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门下”由皇帝的侍从机关演变为负责审核的机构,说明丞相的决策权被削弱,故C项正确;宰相退出权力中心与史实不符,门下省的演变历程仅反映了宰相的权力削弱,故D项错误。

]

2.(2018·安徽江南十校一模)贞观年间有个铁的规定:

“任何官员向皇帝奏事,必须史官相随在旁,不管发表什么言论都记录在案;如果要弹劾某官员,必须对着皇帝的仪仗朗读弹劾内容,并对此负责”。

此材料可以表明唐朝(  )

A.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

B.官员奏事、弹劾的渠道受阻

C.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史官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

A [根据材料“任何官员向皇帝奏事,必须史官相随在旁,不管发表什么言论都记录在案;如果要弹劾某官员,必须对着皇帝的仪仗朗读弹劾内容,并对此负责”可知,这种政治言论的实时负责制充分体现着古代中国的高超政治智慧,故A项正确。

]

3.(2019·重庆模拟)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至宋代,政府取消谱官,家谱皆由私家编修。

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世袭政治的瓦解B.理学思想的传播

C.选官制度的变革D.商品经济的发展

C [战国至秦汉时期,世袭政治即已瓦解,故A项错误;理学强调伦理道德,重建伦理纲常,这与家谱由官修变为私修无关,故B项错误;隋唐以前,选官制度推行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因而官府定有谱局以考门第,隋唐至宋推行按才学选官的科举制,不再按门第选官,因而没必要再设谱官,故C项正确;材料中由官修变为私修,体现家谱重要性的降低,这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

]

4.(2018·上饶二模)下表为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注:

门荫,指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

其反映了(  )

唐德宗

公元779—

804年

唐宪宗

公元805—

820年

唐文宗

公元826—

840年

唐宣宗

公元846—

859年

门荫入仕者

10人

4人

3人

1人

进士入仕者

13人

17人

19人

20人

A.科举制度影响政治结构

B.宰相执政能力显著提高

C.分散相权适应统治需要

D.官吏选拔渐趋公平透明

A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代宰相出身中门荫入仕者趋减,进士入仕者递增,说明科举制度影响政治结构,故A项正确。

]

考点2

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君主专制的加强

1.宋代

(1)宋代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代

(1)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2)元末,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

(1)措施

①军事:

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

①积极: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

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2.元朝:

行省制度

(1)目的:

为了对幅员空前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统治。

(2)内容

①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②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

③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

重大民政事务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须呈报枢密院。

(3)影响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易错辨析] 唐代中书省、宋代中书省、元代的中书省与行中书省

唐代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宋代的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具有参与决策和执行的职责;元代的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而元代的行中书省则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简称行省或省。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1.北宋官制示意图

2.历代地方行政管理机制的变与不变

朝代

行政机制

秦、西汉

郡—县

东汉

州—郡—县

唐代

道—州—县

宋代

路—州—县

元代

省—路—府或州—县

说明 县是最稳定的一级行政区,州的地位呈现由高到低的演进,二级、三级行政设置是古代行政区划的主体。

3.元朝的行省制度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1 宋元君主专制的加强

史料一 (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宋史》

史料二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仪,造都邑,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

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

体统既立,其次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

——[明]宋濂《元史》

(1)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时代”这句话的正确性。

(2)根据上述史料,说明宋元时期君主削弱相权的方式。

(1)史料一反映宋代通过设置中书禁中、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的方式,削弱了相权。

(2)史料二说明在元代的中央官制中,中书省总揽政务,枢密院掌兵权,御史台掌监察与官吏的升降,此外还有寺、监、卫、府等中央机构,反映了元代也采取限制相权的举措。

(1)宋代通过增设官职、分化事权的方式削弱相权,特别是将宰相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分割,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方式:

①分割相权。

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②加强监督。

设置御史台等机构,加强对宰相等官吏的监督与约束。

►探究2 宋元时期地方行政体制的变革

史料一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

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

通判……建隆四年(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

……职掌倅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

史料二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

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明]宋濂《元史·百官志》

(1)根据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宋、元在管理地方和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方面的特点有何不同。

(2)根据上述史料,指出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呈现什么趋势。

谈谈你的认识。

(1)史料一说明宋代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但受通判监督,二者相互牵制,重要公文必须知州与通判联署才有效。

(2)史料二说明元朝在地方上设立行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负责地方政治、经济、军事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1)宋代采用分化事权、相互监督的方式,加强监察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元代创新地方行政制度,适当划分行政区域,设置行中书省,属于中央的派出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2)趋势: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认识:

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地方完全失去独立性,绝对服从中央,不利于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素养3—历史解释]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

(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

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受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

(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

(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素养4—唯物史观]

辩证看待行省制的特点

(1)具有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主辅结合,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

(3)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解决了地方势力过大的积弊,有利于中央集权。

(4)行省的划分以犬牙交错为原则,打破了自然疆界,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1.宋代以前,历朝监察制度都是谏官对君主言谏,御史对百官纠弹。

唐代谏官分属中书、门下两省管理,宋代则谏院独立,谏官言谏失误,不加谴责,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百官。

这一变化(  )

A.加强谏官独立监察的权力

B.加强了君主对百官的控制

C.提高了各级政府的工作效率

D.有效地清除官僚系统的腐败

B [A项表述与题目中“历朝监察制度都是谏官对君主言谏,御史对百官纠弹”不相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御史对百官纠弹”和“谏官言谏对象扩大到宰相等百官”得出监察主要针对百官,而且不断扩大到丞相,体现了皇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牵涉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问题,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中“清除”太过绝对,故D项错误。

]

2.(2018·泰安一模)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有些是文职出身,有些是武职出身。

下表统计了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

由此反映出北宋(  )

时间

出身 

宋太

宋太

宋真

宋仁

宋英

宋神

宋哲

宋徽

宋钦

武职出

身正职

(人)

3

6

6

7

0

0

0

0

0

文职出

身正职

(人)

2

1

6

22

5

7

5

10

5

A.边境战乱日趋减少B.实行了重文轻武的国策

C.科举取士日渐盛行D.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深远

B [北宋时期边境战乱并未出现减少的趋势,故A项错误;北宋从宋太祖时期就派文臣到地方做地方长官,采取的治国策略就是重文轻武,所以表格中武职逐渐减少而文职逐渐增多,故B项正确;表格中文武职人数的变化,并不能说明科举取士日渐盛行,故C项错误;文职增多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理学思想的影响,故D项错误。

]

3.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

这一演变反映了宋代(  )

A.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B.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

C.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D.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

A [据“中书、枢密院……二府制度”“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相权与皇权的问题,未涉及中央集权削弱的问题,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行政效能提升,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

]

4.(2018·梅州一模)元代以前常“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而元代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

这表明元代(  )

A.以山川地理环境来划分行政区域

B.以消除割据可能性划分行政区域

C.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划分行政区域

D.以文化认同作为行政区划的依据

B [材料中讲到了元代以前常采取的是“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的按照山川地理环境划分行政区域的办法,而元代采取的是“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是为了限制地方势力壮大,防止割据,以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

2014—2018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点

卷别 

魏晋至宋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全国卷Ⅰ

2018·唐朝藩镇割据的基本情况反映的社会现象;2017·唐朝的统一战争的历史叙述;2016·宋代重史传统,修史对政治的影响;2014·君主专制强化,秦汉以后“君权神授”的表现

全国卷Ⅱ

2018·武则天变革三省六部制的目的;2016·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科举制的影响;2014·秦朝法律规定到西晋时的变化

全国卷Ⅲ

2018·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的变化体现的社会阶层的流动现状

1.从考查内容看:

魏晋至宋元政治制度的演进是高考重点,命题既可直接考查主干知识,又可暗合主流价值观和当今社会热点问题。

如地方行政变迁;宋代君主重史实际上就是新研究成果引入高考的例证。

2.从考查题型看:

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都有考查,且非选择题多是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