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害虫的识别与防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9452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2.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果蔬害虫的识别与防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果蔬害虫的识别与防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果蔬害虫的识别与防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果蔬害虫的识别与防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果蔬害虫的识别与防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果蔬害虫的识别与防治.docx

《果蔬害虫的识别与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果蔬害虫的识别与防治.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果蔬害虫的识别与防治.docx

果蔬害虫的识别与防治

果蔬害虫的识别与防治

非洲菊茶黄螨

非洲菊受茶黄螨危害时主要有以下症状:

①嫩芽僵硬、略收缩、展开缓慢;②嫩叶缩小、变厚发硬、表面显得粗糙,叶背有油腻状浅黄褐色泽;③花苔抽发缓慢、短小、部分花瓣似失水收缩,致使花朵残缺不全;④整株长势差,尤其幼嫩部分生长不畅,类似病毒病症状。

   为害非洲菊的茶黄螨属于侧多食跗线螨,虫体很小、肉眼看不见,常用5—10倍放大镜也难于观察,在40—100倍立体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

成螨和若螨群集幼嫩部位及生长点周围,刺吸植物汁液。

其世代周期短,18—20℃温度条件下约7—10天便可发生一个世代,而28—30℃、相对湿度80%—90%条件下仅需4—5天,繁殖速度很快。

温室内相对湿度较高,冬季温暖,极有利于茶黄螨发生危害。

不会识别危害特征,延误防治,常会造成较严重损失。

   温室大棚内种植非洲菊要注意搞好棚内清洁,清除虫源。

栽培基质可用福尔马林消毒或蒸气高温处理。

幼苗培育期尤其要注意工具清洗和防止人为传入害螨。

一旦发现有上述类似症状时,应及时用立体显微镜检查。

一定要抓紧在发生螨害的早期喷药防治。

供选用的药剂有:

克螨特(73%乳油)2000—3000倍;阿维菌素(1·8%乳油)4000倍;螨长治(20%乳油)3000—4000倍;也可选用高锰(30%乳油)5000倍或施飞特(10%可湿性粉)2000倍同时兼治茶黄螨、白粉虱和蚜虫。

要注意用药浓度不要过高,喷药时集中喷匀幼嫩部位和生长点,每隔10天左右喷一次,连续喷3次左右。

茶叶斑蛾

茶叶斑蛾又称茶斑蛾。

国内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自治区),国外分布于日本、印度、斯里兰卡。

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7~20毫米,翅展56~66毫米。

头、胸部黑色,带着蓝色光泽。

腹部第一、二节蓝黑色,自第三节起背面黄色,腹面黑色。

触角双栉状。

翅蓝黑色,前翅有黄白色斑3块,基部一列连成宽带状;后翅有黄白斑2列,中部黄白色斑呈带状,甚宽。

   卵椭圆形,初为乳黄色,后变灰褐色。

   幼虫成长是体长20~30毫米,黄褐色,中部较两端肥大,各体节满布疣状突起,上簇生短毛。

中、后胸各有疣突5对,腹部第一至第八节各有3对,第九届有2对,体背常有不定形褐色斑纹。

   蛹黄褐色,茧长椭圆形,淡赭灰色,丝质,半壁贴于叶片中央,叶缘对折向上稍卷。

   2、习性及规律茶叶斑蛾在浙江、安徽、江西等省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茶树树干基部或落叶下及土缝中越冬。

次年开春后继续上树危害。

越冬幼虫在4月份开始化蛹,用在5月中旬开始羽化,第一代幼虫在6月上中旬开始为害茶叶,第二代幼虫在浙江杭州8月下旬开始发生,在江西修水10月中旬开始出现。

   蛹大多在早晨或黄昏羽化。

成虫飞翔能力强,昼夜均能活动,有趋光性。

卵散产或成堆产于茶树枝干、叶片上。

   初孵幼虫常十至数十头群集在叶背,2龄后逐渐分散,行动迟缓,稍受惊动及分泌出透明汁液(无毒),有的坠落地面。

幼虫大多在茶树中、下部成老叶上取食,但晚间及清晨常爬至叶面活动。

   茶叶斑蛾以幼虫咀食茶树成、老叶。

低龄幼虫取食下表皮及叶肉,留下上表皮,被害叶呈现不规则形的黄色枯斑。

3龄后蚕食全叶,常留下叶柄,也有食至半叶及转叶危害。

大发生时可将茶树食成光秃,影响茶叶产量及茶树树势。

   幼虫老熟后,爬至茶树中、下部老叶上吐丝时叶片略向正面卷曲,做成薄茧,化蛹其中。

   各虫态历期,在江西修水,第一代卵期5~12天,平均7.7天;第二代4~13天,平均6.9天。

第一代幼虫期18~18天,平均22.5天;第二代(越冬)160~218天,平均182天。

第一代蛹期12~31天,平均17.8天;第二代15~23天,平均20.1天。

成虫寿命2~9天,平均5.8天(第一代)和6.5天(第二代)。

   影响茶叶斑蛾种群数量的关键因子是茶叶斑蛾颗粒体病毒。

病毒常在5、6月间流行,对以至越冬后的冲量十分明显,可导致全年发生量下降。

   3、预测预报用力期预测法来预测田间防治适期。

可利用茶叶斑蛾成虫的趋光性,在发蛾期点灯诱集成虫,每天记录诱到的成虫数,数量最多的这段时间即为发蛾高峰期;或者从田间采集茶叶斑蛾蛹茧,室内观察蛹的羽化进度,掌握蛹的羽化高峰期和盛末期,按下式计算田间防治适期。

   防治适期=发蛾高峰期(蛹羽化高峰期)+成虫产卵前期(1~2天)+卵历期+5~7天

   防治适期=蛹羽化盛末期+成虫产卵前期+卵历期

   4、防治措施

   

(1)清园措施冬季结合茶园管理,清楚茶丛下落叶,杀灭越冬幼虫。

   

(2)点灯诱杀发蛾期田间点灯,可以诱杀大批成虫,减轻田间发生量。

   (3)生物防治平时收集由颗粒体病毒致死的虫尸,每667平方米用颗粒体病毒的包涵体3000亿个左右,即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4)农药防治防治适期选择在幼虫低龄期。

施药方式以低容量侧位喷洒为佳。

农药可选用80%敌敌畏(每667平方米用药50~70毫升)、25%喹硫磷(每667平方米用药25~30毫升)、50%辛硫磷(每667平方米用药50毫升),菊酯类农药也有较理想的防治效果。

褐边绿刺蛾

学名Latoiaconsocia(Walker)鳞翅目,刺蛾科。

异名ParasaconsociaWalker。

别名青刺蛾、褐缘绿刺蛾、四点刺蛾、曲纹绿刺蛾、洋辣子。

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西从甘肃折入四川。

寄主茶树、桑、油桐、核桃、苹果、梨、柑桔、桃、李、樱桃、山楂、枣、柿等。

为害特点低龄幼虫取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下上表皮,致叶片呈不规则黄色斑块,大龄幼虫

食叶成平直的缺刻。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6mm,翅展38—40mm。

触角棕色,雄彬齿状,雌丝状。

头、胸、背绿色,胸背中央有1棕色纵线,腹部灰黄色。

前翅绿色,基部有暗褐色大斑,外缘

为灰黄色宽带,带上散有暗褐色小点和细横线,带内缘内侧有暗褐色波状细线。

后翅灰黄色。

卵扁椭圆形,长1.5mm,黄白色。

幼虫体长25—28mm,头小,体短粗,初龄黄色,稍大黄绿至绿色,前胸盾上有l对黑斑,中胸至第8腹节各有4个瘤状突起,上生黄色刺毛束,第1腹节背面的毛瘤各有3—6根红色刺毛;腹末有4个毛瘤丛生蓝黑刺毛,呈球状;背线绿色,两侧有深蓝色点。

蛹长13mm,椭圆形,黄褐色。

茧长16mm,椭圆形,暗褐色酷似树皮。

生活习性北方年生1代,河南和长江下游2代,江西3代,均以前蛹于茧内越冬,结茧场所于干基浅土层或枝干上。

1代区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中旬一7月中旬为成虫发生期,幼虫发生期6月下旬一9月,8月为害最重,8月下旬一9月下旬陆续老熟且多入土结茧越冬。

2代区4月下旬开始化蛹,越冬代成虫5月中旬始见,第l代幼虫6—7月发生,第l代成虫8月中下旬出现;第2代幼虫8月下旬一10月中旬发生。

10月上旬陆续老熟于枝干上或入土结茧越冬。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卵数十粒呈块作鱼鳞状排列,多产于叶背主脉附近,每雌产卵150余粒,卵期7天左右。

幼虫共8龄,少数9龄,1—3龄群集,4龄后渐分散。

天敌有紫姬蜂和寄生蝇。

防治方法

(1)秋冬季摘虫茧,放入纱笼,网孔以刺娥成虫不能逃出为准,保护和引放寄生蜂。

(2)幼虫群集为害期人工捕杀,捕杀时注意幼虫毒毛。

(3)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4)幼虫发生期施药防治,参见茶卷叶蛾。

折带黄毒蛾

学名Artaxaflava(Bremer)鳞翅目,毒蛾科。

异名Euproctisflava(Bremer)。

别名黄毒蛾、柿黄毒蛾、杉皮毒蛾。

分布华北、东北、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贵州。

 寄主茶、苹果、槟沙果、海棠、梨、山楂、樱桃、桃、李、梅、柿、枇杷、石榴、栗、榛、蔷薇等林果及药用植物。

为害特点幼虫食芽、叶,将叶吃成缺刻或孔洞,严重的把叶片吃光,并啃食枝条的皮。

形态特征成虫雌体长15—18mm,翅展35—42mm,雄略小,体黄色或浅橙黄色。

触角栉齿状,雄较雌发达;复眼黑色;下唇须橙黄色。

前翅黄色,中部具棕褐色宽横带l条,从前缘外斜至中室后缘折角内斜止于后缘,形成折带,故称折带黄毒蛾。

带两侧为浅黄色线镶边,翅顶区具棕褐色圆点2个,位于近外缘顶角处及中部偏前。

后翅无斑纹,基部色浅,外缘

淡色深。

缘毛浅黄色。

卵半圆形或扁圆形,直径0.5一0.6mm,黄色,数十粒至数百粒成块,排列为2—4层,卵块长椭圆形,并覆有黄色茸毛。

幼虫体长30一40mm,头黑褐色,上具细毛。

体黄色或橙黄色,胸部和第5一10腹节背面两侧各具黑色纵带1条,其胸部前宽后窄,前胸下侧与腹线相接,5一10腹节则前窄后宽,至第8腹节两线相接合于背面。

臀板黑色,第8节至腹末背面为黑色。

第l、2腹节背面具长椭圆形黑斑,毛瘤长在黑斑上。

各体节上毛瘤暗黄色或暗黄褐色,其中l、2、8腹节背面毛瘤大而黑色,毛瘤上有黄褐色或浅黑褐色长毛。

腹线为l条黑色纵带。

胸足褐色,具光泽。

腹足发达,淡黑色,疏生淡褐色毛。

背线橙黄色,较细,但在中、后胸节处较宽,中断于体背黑斑上。

气门下线淡橙黄色,气门黑褐色近圆形。

腹足、臀足趾钩单序纵行,趾钩39—40个。

蛹长12一18mm,黄褐色,臀棘长,末端有钩。

茧长25—30mm,椭圆形,灰褐色。

生活习性年生2代,以3—4龄幼虫在树洞或树干基部缝隙、杂草、落叶等杂物下结网群集越冬,翌春上树为害芽叶。

老熟幼虫5月底结茧化蛹,蛹期约15天。

6月中下旬越冬代成虫出现,并交尾产卵,卵期14天左右。

第l代幼虫7月初孵化,为害到8月底老熟化蛹,蛹期约10天。

第l代成虫9月发生后交配产卵,9月下旬出现第2代幼虫,为害到秋末,以3—4龄幼虫越冬。

幼虫孵化后多群集叶背为害,并吐丝网群居枝上,老龄时多至树干基部、各种缝隙吐丝群集,多于早晨及黄昏取食。

成虫昼伏夜出,卵多产在叶背,每雌产卵600一700粒。

该虫寄生性天敌有寄生蝇等20多种。

防治方法

(1)冬季清除落叶、杂草,刮除粗树皮,杀灭越冬幼虫。

(2)及时摘除卵块,捕杀群集幼虫。

(3)低龄幼虫为害期药剂防治参考茶毒蛾。

云尺蠖

学名BuzurathibetariaOberthur鳞翅目,尺蠖蛾科。

别名桐尺蠖,大尺蠖。

俗称卡步虫、寸子虫等。

分布在西南茶区。

寄主茶树、油茶、油桐、刺槐、梨、杨梅、大豆、玉米等60多种植物。

为害特点幼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叶片全被吃光,余留主脉,严重影响茶叶生产。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8—23mm,翅展70mm左右,雄蛾略小。

头顶白色,颜面黄色,复眼灰褐色,触角黑色,雌蛾丝状,雄蛾短栉齿状。

体白色,被有少许黄褐色鳞毛。

翅白色,前翅外横线和内横线为黑色波状纹,亚外缘线区、中线区、亚基线区鳞毛黄褐色,翅基肩角处具2个黑点,前缘中部有一黑色肾状纹,中央灰白色。

后翅仅外横线黑色,亚外缘线区鳞毛黄褐色,翅中部具一黑色环状纹,中央灰白色,后缘中部生一黑斑。

雌虫腹部有黑色环纹6圈,雄为7圈,腹未有黄色毛丛。

卵绿色,球形。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45—65mm。

初孵幼虫黑色,背线灰白色,长大后体色多变。

头顶中央有似三角形的黑褐色下陷斑纹,两侧呈牛角状突出。

前胸背面两侧各有角状突起1个。

腹面黑色,腹部第八节背面无微突。

蛹长21—25mm,黑褐色。

生活习性贵州年生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

翌年4—5月下旬成虫羽化后产卵,一代幼虫于5月上旬始发,7月中旬成虫羽化产卵,7月下旬二代幼虫开始发生。

卵期11—15天,幼虫期38天,蛹期10天。

成虫有趋光性。

雌雄蛾羽化后在茶蓬蓬面或树干基部交配,上午9时露水稍干后产卵,卵喜产在高大乔木皮层或墙缝里,个别产在茶丛内枯叶上,每雌产卵1300一1600粒,卵块上具黄色毛状物。

幼虫能吐丝下垂,借风力吹散,低龄时多聚集在茶丛蓬面上.取食叶片表皮,有的咬成小孔洞。

3龄后开始为害叶缘成缺刻,4龄后早晨或傍晚大量取食,老熟后在茶树下土中化蛹。

主要天敌有茧蜂、蝽象、白僵菌、鸟类等。

防治方法

(1)深翻灭蛹。

方法参见茶尺蠖。

(2)人工防治①在发生严重的茶园于各代蛹期进行人工挖蛹。

⑧根据成虫多栖息于高大树木或建筑物上及受惊后有落地假死习性,在各代成虫期于清晨进行人工扑打,也是防治该尺蠖的重要措施;②卵多集中产在高大树木的树皮缝隙间,可在成虫盛发期后,人工刮除卵块。

(3)掌握在孵化盛末期对茶园附近高大树木及其周围的茶丛进行喷药防治,药剂种类参考茶尺蠖,但浓度须适当提高。

(4)灯光诱蛾于成虫发生盛期每晚点灯诱杀成虫。

(5)提倡施用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每km2用多角体2500亿,对水140L,于第一代幼虫1—2龄高峰期喷雾(相当于1.4×108多角体/ml),当代幼虫死亡率80%,持效3年以上。

油桐尺蠖

学名BuzurasuppressariaGuenee鳞翅目,尺蠖蛾科。

别名大尺蠖、量尺虫、油桐尺蛾、柴棍虫、卡步虫等。

分布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省。

寄主茶、油桐、小核桃、柿、杨梅、梨、漆树等。

为害特点幼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严重的把叶片吃光,致上部枝梢枯死,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24—25mm,翅展67—76mm。

触角丝状。

体翅灰白色,密布灰黑色小点。

翅基线、中横线和亚外缘线系不规则的黄褐色波状横纹,翅外缘波浪状,具黄褐色缘毛。

足黄白色。

腹部末端具黄色茸毛。

雄蛾体长19—23mm,翅展50—61mm。

触角羽毛状,黄褐色。

翅基线、亚外缘线灰黑色,腹末尖细。

其他特征同雌蛾。

卵长0.7一0.8mm,椭圆形,蓝绿色,孵化前变黑色。

常数百至千余粒聚集成堆,上覆黄色茸毛。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56—65mm。

初孵幼虫长2mm,灰褐色,背线、气门线白色。

体色随环境变化,有深褐、灰绿、青绿色。

头密布棕色颗粒状小点,头顶中央凹陷,两侧具角状突起。

前胸背面生突起2个,腹面灰绿色,别于云尺蠖。

腹部第八节背面微突,胸腹部各节均具颗粒状小点,气门紫红色。

蛹长19—27mm,圆锥形。

头顶有一对黑褐色小突起,翅芽达第四腹节后缘。

臀棘明显,基部膨大,凹凸不平,端部针状。

 生活习性安徽、湖南年生2代,广东3—4代。

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4月成虫羽化产卵。

一代成虫发生期与早春气温关系很大,温度高始蛾期早。

湖南长沙一代成虫寿命6.5天,二代5天;卵期一代15.4天,二代9天;幼虫期一代33.6天,二代35.1天;蛹期一代36天,越冬蛹期195天。

广东荚德成虫寿命3—6天,卵期8一17天,幼虫期23—54天,非越冬蛹14天左右。

成虫多在晚上羽化,白天栖息在茶园周围高大树木的主干上或建筑物的墙壁上,受惊后落地假死不动或做短距离飞行,有趋光性。

成虫羽化后当夜即交尾,翌日晚上开始产卵,卵多产在茶园周围高大树木主干的缝隙中或茶丛枝叶间。

每雌产卵2000余粒,最多3700余粒,分3—4次产完。

卵孵化率98%以上。

幼虫孵化后向树木上部爬行,后吐丝下垂,借风飘荡分散。

幼虫共6—7龄。

喜在傍晚或清晨取食,低龄幼虫仅取食嫩叶和成叶的上表皮或叶肉,使叶片呈红褐色焦斑,3龄后从叶尖或叶缘向内咬食成缺刻,4龄后食量大增,每头老熟幼虫每天食量达60一70cm2的叶面积。

3龄后幼虫畏强光,中午阳光强时常躲在茶丛枝叶间。

老熟后入土3—5cm在距根基30cm半径内筑土室化蛹。

天敌有黑卵蜂、寄生蝇等。

 防治方法

(1)深翻灭蛹。

方法参见茶尺蠖。

(2)人工防治①在发生严重的茶园于各代蛹期进行人工挖蛹。

⑧根据成虫多栖息于高大树木或建筑物上及受惊后有落地假死习性,在各代成虫期于清晨进行人工扑打,也是防治该尺蠖的重要措施;②卵多集中产在高大树木的树皮缝隙间,可在成虫盛发期后,人工刮除卵块。

(3)掌握在孵化盛末期对茶园附近高大树木及其周围的茶丛进行喷药防治,药剂种类参考茶尺蠖,但浓度须适当提高。

(4)灯光诱蛾于成虫发生盛期每晚点灯诱杀成虫。

(5)提倡施用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每km2用多角体2500亿,对水140L,于第一代幼虫1—2龄高峰期喷雾(相当于1.4×108多角体/ml),当代幼虫死亡率80%,持效3年以上。

椰圆蚧

学名AspidiotusdestructorSignoret同翅目,盾蚧科。

异名TemnaspidiotusdestructorSignore。

别名椰圆盾蚧、黄薄椰圆蚧、木瓜蚧、恶性圆蚧、黄薄轮心蚧。

分布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江西、广

东、广西、四川、云南。

寄主茶、山茶、椰子、柑桔、香蕉、芒果、荔枝、木瓜、葡萄等27种植物。

 为害特点该蚧虫群栖于叶背或枝梢上,叶片正面亦有雄虫和若虫固着刺吸汁液,致叶面出现黄斑,造成叶片早落,新梢生长停滞或枯死,树势衰弱。

形态特征雌介壳圆形或近圆形,直径1.8mm,无色至白色,薄近透明。

壳点黄白色居中或略偏。

雄介壳近椭圆形,质地和颜色同雌,稍小。

雌成虫长1.1mm,倒梨形,鲜黄色,介壳与虫体易分离。

雄成虫橙黄色,复眼黑褐色,翅半透明,腹末有针状交配器。

卵长0.1mm,椭圆形,黄绿色。

若虫淡黄绿色至黄色,椰圆形,较扁,眼褐色,触角1对,足3对,腹末生1尾毛。

生活习性贵州年生2代,浙江、江苏、湖南3代,福建4代,热带7—12代,均以受精后的雌成虫越冬。

贵州一代若虫于4月中下旬开始孵化,5月上旬进入盛孵期,雄虫于5月下旬一6月下旬化蛹,6月中旬一7月上旬羽化。

第二代若虫于7月中旬开始孵化,8月上旬进入盛孵期,雄虫于9月上中旬化蛹,10月上中旬羽化。

浙江各代孵化盛期:

4月底至5月初,7月中下旬,9月底至10月初。

闽南冬季有雌成虫、雄蛹及l龄若虫同在,第l代卵1月下旬前后孵化,第2代若虫5月间出现。

初孵若虫分散转移至各部固着为害。

每雌产卵100多粒。

天敌主要有双目刻眼瓢虫。

防治方法

(1)严防有蚧壳虫苗木运到新茶区。

(2)受害重茶园应进行台刈更新,台刘后加强管理,防止残存的长白蚧蔓延。

(3)预测长白蚧卵孵盛期方法可采用玻管预测法,即用玻管在室内测定孵化虫数最多的日期,再向后推3—4天,即是防治适期。

二是用镜检预测法,即镜检长白蚧雌虫产卵率达84%,再向后推加该代卵的平均历期,即是孵化盛期。

三是相关预测法,根据3月和4月均温的高低,预测其盛孵末期,调查百叶有虫150一250头时,即达到防治指标。

防治重点应该放在若虫孵化较整齐的1—2代。

(4)在若虫盛孵末期及时喷洒50%马拉硫磷乳油8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25%爱卡士乳油、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第三代可用10—15倍松脂合剂或原油乳剂25倍液防治。

也可在秋冬季喷洒0.5。

石硫合剂。

喷药质量对防效影响很大,强调均匀周到。

星天牛

学名Anop10phorachinensis(Forster)鞘翅目,天牛科。

别名白星天牛、银星天牛、桔根天牛、花牯牛、盘根虫等。

寄主茶、大豆、柑桔、无花果、枇杷、苹果、梨、樱桃、杏、桃、李、核桃等。

 为害特点成虫啃食枝条嫩皮,食叶成缺刻;幼虫蛀食树干和主根,于皮下蛀食数月后蛀入木质部,并向外蛀1通气排粪孔,推出部分粪屑,削弱树势,于皮下蛀食环绕树干后常

使整株枯死。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9—39mm,漆黑有光泽。

触角丝状11节,第3—11各节基半部有淡蓝色毛环。

前胸背板中央有3个瘤突,侧刺突粗壮。

鞘翅基部密布颗粒,翅表面有排列不规则的白毛斑20余个。

小盾片和足跗节淡青色。

卵长椭圆形,长5—6mm,初乳白后黄褐色。

幼虫体长45—67mm,淡黄白色。

头黄褐色,上颚黑色;前胸背板前方左右各具l黄褐色飞鸟形斑纹,后方有1黄褐色“凸”字形大斑略隆起;胸足退化;中胸腹面、后胸和1—7腹节背、腹面均有长圆形步泡突。

蛹长30mm,初乳白后黑褐色。

生活习性南方年生1代,北方2年l代,均以幼虫于隧道内越冬。

翌春在隧道内做蛹室化蛹,蛹期18—45天。

4月下旬至8月为羽化期,5—6月为盛期。

羽化后经数日才咬羽化孔出树,成虫白天活动,交配后10—15天开始产卵。

卵产在主干上,以距地面3—6cm内较多,产卵前先咬破树皮呈“L”或“上”形伤口达木质部,产1粒卵于伤口皮下,表面隆起且湿润有泡沫,5—8月为产卵期,6月最盛。

每雌可产卵70余粒,卵期9—15天。

孵化后蛀入皮下,多于干基部、根颈处迂回蛀食,粪屑积于隧道内,数月后方蛀入木质部,并向外蛀1通气排粪孔,排出粪屑堆积干基部,隧道内亦充满粪屑,幼虫为害至11一12月陆续越冬。

2年l代者第3年春化蛹。

防治方法

(1)捕杀成虫,刺杀卵和初孵幼虫。

(2)毒杀幼虫可用80%敌敌畏乳油10—50倍液涂抹产卵痕,毒杀初龄幼虫;高龄幼虫可用细铁丝钩从通气排粪孔钩出粪屑,然后塞入l一2个80%敌敌畏乳油或40%乐果乳油10—50倍液浸过的药棉球或注入80%敌敌畏乳油500一600倍液、塞入磷化铝片半片,施药后用湿泥封口,有较好效果。

(3)把树干距地面1m范围内涂白,阻止成虫产卵有一定效果。

(4)试用注干法。

具体做法参见桑树害虫一桑天牛。

(可用YBZ—B型树干注射机,注入长效内吸注干剂,也可用直径4—5mm钢钉在距地面50—80cm处斜向45度打孔,孔深3—4cm,然后再用橡皮头滴管或兽用注射器注入注干剂。

用药量计算暂借用林木计算法,即先量树干胸径,然后换算或查出直径,每cm直径注入药量0.5ml,直径10cm以上桑树,应通过试验适当加大药量。

这种方法除防治天牛有效外,还可兼治其他蛀干害虫和介壳虫、蚜虫等。

小绿叶蝉

学名Empoascaflavescens(Fab.)同翅目,叶蝉科。

别名茶叶蝉、桃小浮尘子、桃小叶蝉、桃小绿叶蝉等。

异名E.pirisugaMatsu.分布除西藏、新疆、青海未见报道外,广布全国各地。

 寄主茶、桑、桃、杏、李、樱桃、梅、杨梅、葡萄、苹果、槟沙果、梨、山楂、柑桔、豆类、棉花、烟、禾谷类、甘蔗、芝麻、花生、向日葵、薯类等。

为害特点成虫、若虫吸芽、叶和枝梢的汁液,被害叶初期叶面出现黄白色斑点,渐扩成片,严重时全叶苍白早落。

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参见棉花害虫一小绿叶蝉。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3—3.7mm,淡黄绿至绿色,复服灰褐至深褐色,无单眼,触角刚毛状,末端黑色。

前胸背板、小盾片浅鲜绿色,常具白色斑点。

前翅半透明,略呈革质,淡黄白色,周缘具淡绿色细边。

后翅透明膜质,各足胫节端部以下淡青绿色,爪褐色;跗节3节;后足跳跃式。

腹部背板色较腹板深,末端淡青绿色。

头背面略短,向前突,喙微褐,基部绿色。

卵长椭圆形,略弯曲,长径0.6mm,短径0.15mm,乳白色。

若虫体长2.5—3.5mm,与成虫相似。

生活习性年生4—6代,以成虫在落叶、杂草或低矮绿色植物中越冬。

翌春桃、李、杏发芽后出蛰,飞到树上刺吸汁液,经取食后交尾产卵,卵多产在新梢或叶片主脉里。

卵期5—20天;若虫期10一20天,非越冬成虫寿命30天;完成1个世代40一50天。

因发生期不整齐致世代重叠。

6月虫口数量增加,8—9月最多且为害重。

秋后以末代成虫越冬。

成、若虫喜白天活动,在叶背刺吸汁液或栖息。

成虫善跳,可借风力扩散,旬均温15—25℃适其生长发育,28℃以上及连阴雨天气虫口密度下降。

防治方法

(1)成虫出蛰前及时刮除翘皮,清除落叶及杂草,减少越冬虫源。

(2)掌握在越冬代成虫迁入茶园后,各代若虫孵化盛期及时喷洒40%杀扑磷乳油1500倍液或35%赛丹乳油2000—3000倍液、25%辛·甲·氰乳油2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4000倍液、1.8%农家乐乳剂(阿维菌素B1)3000一4000倍液、20%叶蝉散(灭扑威)乳油800倍液、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0%害扑威乳油4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2.5%敌杀死或2.5%功夫乳油、50%抗蚜威超微可湿性粉剂3000一4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