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古诗文诗歌鉴赏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89320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古诗文诗歌鉴赏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苏轼古诗文诗歌鉴赏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苏轼古诗文诗歌鉴赏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苏轼古诗文诗歌鉴赏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苏轼古诗文诗歌鉴赏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轼古诗文诗歌鉴赏及答案.docx

《苏轼古诗文诗歌鉴赏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古诗文诗歌鉴赏及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轼古诗文诗歌鉴赏及答案.docx

苏轼古诗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董传①留别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②,强随举子踏槐花③。

嚢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④。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⑤新湿字如鸦⑥。

【注】①董传:

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

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即将赴汴京春试。

②瓠叶:

化用《诗经•小雅》“幡幡瓠叶,采之亨之”(“亨”同“烹”)的典故,言其宴席上菜肴粗陋、简约。

③踏槐花:

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正是举子应试的时间,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

④择婿车:

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

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

⑤诏黄:

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

⑥字如鸦:

诏书写的黑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本应写作“生涯裹粗缯大布”,词人颠倒词序增强了画面感,而且表示这种清贫是董传的生活常态。

B.颔联连用两个典故,说明董传志向远大,不甘心过这粗茶淡饭的贫苦日子,决心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

C.颈联中“寻春马”“择婿车”两个典故,暗含苏轼对董传的讽劝,希望他不要被京城的浮华迷乱了心智。

D.诗歌刻画了董传形象,他虽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不住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15.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

汩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

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曰:

‘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相视流泪。

”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菠”“诵赋祭吊”几个场面写出端午节的盛况。

B.词中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为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C.本词咏今叹古,“借古而启今”。

上片极力描摹端午诸种盛况,下片感怀屈原人生经历。

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

D.词中有景,景中寓境。

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15.一般认为,词中的“异客”是指屈原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郭纶①      

苏轼

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

路人但觉骢马瘦,不知铁槊大如椽。

因言西方久不战,截发愿作万骑先。

我当凭轼与寓目②,看君飞矢集蛮毡。

【注】①这是苏轼23岁时的作品。

郭纶本为河西弓箭手,屡有战功。

仁宗康定元年九月,西贼寇三川寨,郭纶固守,定川堡得不陷。

②寓目:

过目,观看。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提到郭纶本是河西勇士,如今却无人认识;这位昔日猛将只是在傍晚时分,闲坐渡口,看经过船只来打发时间。

B.颔联将郭纶今日所骑瘦马和他当年曾经使用过的长矛作对比,以此衬托出他往日之英勇和今日之落魄,形象生动。

C.颈联中郭纶自称边疆久无战事才沦落如此,表现了他对国家的极度失望;但他同时又说一旦有了战事,他仍愿冲锋陷阵。

D.尾联中“看君飞矢集蛮毡”一句是虚写,其中的“蛮毡”,借指来犯的贼寇;作者期待看到这位勇士的飞箭射向敌人阵。

1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宋]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

三分春色一分愁。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

佳人斜倚合江楼②,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释]①使君:

时任惠州知州詹范。

②合江楼:

作者被贬初至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

“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B.“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C.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D.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15.有诗评说,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

诗人的愁从何而来?

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

(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①,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①《庄子·知北游》云: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

”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短暂。

1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开篇描绘了恬美的环境:

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

引起下文的抒情议论,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深沉思考。

B.本词中“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三词,作者集中使用三个典故,使构成博喻,说明人生的虚无。

C.本词下阙作者悟出人生认识。

“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写实,写出作者放下名利浮云,归隐田园的惬意生活。

D.本词音节流美,音韵和谐。

尤其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两段排比,语言畅达,极有韵律。

15.“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什么意思?

从这两句来看,词人真的想归隐吗?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客兴  苏轼

草满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楼台。

天围故越侵云尽①,潮上孤城带月回。

客梦冷随枫叶断,愁心低逐雁行来。

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

[注]①越,古国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出了一派晚秋景象,却没有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之感。

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夜幕来临时天色吞噬云彩,潮打孤城的场景。

C.颈联“冷”字一语双关,既是写晚秋天气的凉冷,也是写作者漂泊心境的孤冷。

D.深秋傍晚,作者旅居在外的愁绪更加浓烈,无法排遣,只好寄托于南归的大雁。

E.“愁”是诗眼,作者借秋景抒“愁”,又以“愁”写“流年”,“愁”贯穿全诗。

15.本诗尾联在抒情方面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6分)

 

七、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坡全集·叶嘉传

叶嘉,闽人也。

其先处上谷。

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

至嘉,少植节操。

或劝之业武。

曰:

“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

”因而游见陆先生①,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

方汉帝嗜阅经史时,建安人为谒者侍上,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曰:

“吾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曰:

“臣邑人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颇负其名,有济世之才,虽羽知犹未详也。

”上惊,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

天子见之,曰:

“吾久饫②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

”因顾谓侍臣曰:

“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

”遂以言恐嘉曰:

“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

”嘉勃然吐气,曰:

“臣山薮③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

少选间,上鼓舌欣然,曰:

“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

《书》曰:

‘启乃心,沃朕心。

’嘉之谓也。

”于是封嘉为钜合侯,位尚书。

曰:

“尚书,朕喉舌之任也。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若谏。

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

上以不见嘉月余。

劳于万机,神④思困,颇思嘉。

因命召至,恩遇如故。

居一年,嘉告老,上曰:

“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

”遂得爵其子。

赞曰:

今叶氏散居天下,皆不喜城邑,惟乐山居。

氏于闽中者,盖嘉之苗裔也。

天下叶氏虽夥,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

嘉以布衣遇天子,爵彻侯,位八座,可谓荣矣。

然其正色苦谏,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盖有以取之。

(选自《东坡全集·叶嘉传》,有删改)

【注】①陆先生:

陆羽,唐朝人,著《茶经》,被后人称为“茶圣”。

②饫(yù):

饱食,这里引申为听闻。

③山薮:

深山密林。

④(nǐ):

疲困的样子。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嘉,少植节操植:

培养

B.或劝之业武业:

从事,以……为业

C.久味其言味:

体味

D.遂得爵其子爵:

爵位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上以不见嘉月余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B.①为著其行录传于时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①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①必槌提顿挫之乃可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嘉出身平民百姓,从布衣而成为被皇帝赏识的官员,这和他的品行有关。

B.苏轼为叶嘉作传,目的在于表达个人对高洁刚正、恬淡飘然的品格的追求。

C.苏轼塑造了一个面目较黑、禀性刚劲、令人清醒的人物形象。

D.苏轼通过对叶嘉一生的遭遇的叙述,劝诫人们应当功成身退。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因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阳赋(宋)苏轼

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①之诗。

以告东坡居士曰:

“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

夫是以乐而赋之,子以为何如?

居士笑曰:

“公子何自知秋阳哉?

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帏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矣。

何自知秋阳哉!

若予者,乃真知之。

方夏潦之淫也,云烝雨泄,雷电发越,江湖为一,后土冒没,舟行城郭,鱼龙入室。

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

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

耕于三吴,有田一廛。

禾已实而生②耳,稻方秀而泥蟠。

沟塍交通,墙壁颓穿。

面垢落曁之涂,目泣湿薪之烟。

釜甑其空,四邻悄然。

鹳鹤鸣于户庭,妇宵兴而永叹。

计有食其几何,矧③无衣于穷年。

忽釜星之杂出,又灯花之双悬。

清风西来,鼓钟其镗。

奴婢喜而告余,此雨止之祥也。

蚤作而占之,则长庚澹澹其不芒矣。

浴于旸谷④,升于扶桑。

曾未转盼,而倒景⑤飞于屋梁矣。

方是时也,如醉而醒,如喑而鸣。

如痿而起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

公子亦有此乐乎?

公子曰:

“善哉!

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居士曰:

“日行于天,南北异宜。

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

且今之温者昔人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

自今知之,可以无惑。

居不墐户,出不仰笠,暑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

”公子拊掌,一笑而作。

【注】①无言:

内容空洞。

②生:

发芽。

③矧:

也。

④旸谷:

传说中指日出的地方,亦作“汤谷”。

⑤倒景:

这里指彩虹。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宅于不土之里      宅:

住宅。

B.若予者            若:

像。

C.方夏潦之淫也      淫:

过度。

D.蚤作而占之        蚤:

通“早”,早晨。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雨止之祥也       昔人云:

将以有为也

B.乃真知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奴婢喜而告余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升于扶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贵族公子要写一篇歌颂秋阳的赋,苏轼听了他的构思后哈哈大笑,认为他出生在富贵之家,出入朝廷,养尊处优,缺乏真实感受,矫情为文,写不出好的作品。

B.本文以秋阳为题,却花很大篇幅叙述阴雨带给人的苦楚:

小船行走城郭,鱼龙游入房屋,霉菌长满用具等等。

抑扬结合,主旨是为了表达对贫困百姓生活的关注之情。

C.夏日阴雨连绵,洪水泛滥,人们在连日的阴雨中困难生活,以及天晴之后人们的欣喜,缘于苏轼的亲身经历,亦是他贬居生活的缩影。

D.文章模仿汉赋对话形式,表现了不同境遇的人对于秋阳的不同感触,行文流畅,不可遏制,文采出众。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且今之温者昔人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

(4分)

                                                                                    

(2)善哉!

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3分)

                                                                                   

九、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景仁墓志铭》

苏轼

公姓范氏,讳镇,字景仁。

四岁而孤,从二兄为学。

薛奎守蜀,公时年十八,奎与语奇之,还朝与公俱。

举进士,为礼部第一,释褐为新安主簿。

宰相庞籍言公有异材,恬于进取,特除直秘阁,擢起居舍人。

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或诬人阴私。

公独引大体,略细故。

时陈执中为相,公尝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

及执中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

公言:

“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执中当任其咎。

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

”识者韪之。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

嘉祐初得疾,中外危恐,不知所为。

公独奋曰:

“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

”即上疏曰:

“太祖舍其子而立太宗,此天下之大公也。

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以系天下心。

”章累上,不报,因阖门请罪。

执政谓公:

“上之不豫,大臣尝建此策矣,今间言已入,为之甚难。

”公复移书执政曰:

“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

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

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

”凡章十九上,待罪百余日,须发为白。

王安石为政,改常平为青苗法。

公上疏曰:

“常平之法,始于汉之盛时,视谷贵贱发敛,以便农末,不可改。

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

”疏三上,不报。

即上言:

“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

”疏五上,最后指言安石以喜怒赏罚事,曰:

“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

”安石大怒,自草制,极口诋公。

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

公上表谢,其略曰:

“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

公既退居,专以读书赋诗自娱。

客至,辄置酒尽欢。

或劝公称疾杜门,公曰:

“死生祸福,天也。

吾其如天何!

”轼得罪,下御史台狱,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字甚急。

公犹上书救轼不已。

元祐三年十二月薨,享年八十一。

(选自《苏东坡全集》卷六十一,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恬于进取恬:

淡泊

B.章累上,不报报:

回复

C.落翰林学士落:

在……之后,落后

D.或劝公称疾杜门杜:

关闭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范镇见解不俗的一组是(3分)

①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②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

③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④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

⑤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⑥死生祸福,天也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镇幼时从兄为学,年轻时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受到蜀地守官的赏识;举进士踏上仕途后,宰相庞公又很器重他,为他美言。

B.范镇看问题客观公允。

他认为宰相陈执中学识不高,不堪重任;却反对有人借家中私事弹劾陈执中,他的看法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

C.仁宗在位多年未确立继承人,范镇认为这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的紧要事情,先后十九次上书直陈己见,因此获罪,以至于须发都白了。

D.范镇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多次上书无效后,无奈退休家居;在家中他读书自娱,饮酒取乐,有人劝其谨慎行事,他却坦然处之。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

(5分)

(2)公上表谢,其略曰:

“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

(5分)

十、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诸葛亮论》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

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

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

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

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衮,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

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 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

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

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

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

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

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

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

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

何者?

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

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

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

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

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

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

此仁人君子大患也。

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

“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

”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

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

呜呼!

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选自《苏轼集》)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逞其奸            逞:

实现B.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

取信

C.曹、刘之不敌         敌:

实力相当D.宜其屡战而屡却哉             却:

后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B.言战不若曹操之能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乃始治兵振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以绝曹氏之手足                    作《师说》以贻之

7.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孔明“以诈力取天下”的一项是(  )

A.欲袭杀其孤                       B.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

C.孔明迁刘璋                       D.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

8.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这篇文章独辟蹊径,其独特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思。

第一段开宗明义地指出孔明失败的原因是“仁义诈力杂用”。

B.在第二段中,苏轼认为孔明口头上讲仁义,实际上却是使用诈力,而且他认为孔明和曹操的做法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C.第三段是说孔明既不能全信义,就应该用智谋,而且提到只有汤、武才能用“大义”,其他的人都不能用。

D.第四段总结全文,指出说空话是毫无实际价值的,而且举了两件事来说明孔明的想法和说法都是脱离实际的。

9.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

(4分)

译文:

                                                                             

(2)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3分)

译文:

                                                                         

(3)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

(3分)

译文:

                                                                         

 

一、

【答案】14.C15.①对董传生活贫困、久滞不仕的关切与同情。

“粗增大布裹生涯”、“囊空不办

寻春马”均言其清贫苦寒。

②对董传饱读诗书、乐观向上的非凡气度的肯定与赞许。

“腹有诗书气自华”言其不同寻常的精神风骨。

③对董传积极进取、金榜题名的鼓励与祝福。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鸡”是对董传给予的鼓励,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扬眉吐气。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项,“暗含苏轼对董传的讽劝,希望他不要被京城的浮华迷乱了心智”错。

这两句诗是苏轼鼓励董传的话,苏轼认为有钱没钱不是问题,考中才是硬道理,那时什么都会有。

故选C。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对于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