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89295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docx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docx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备课参考

一、本节学习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了解现代汉语中病句产生的原因和病句的类型,学习如何修改病句,以及如何在语言运用中避免出现语病。

学习重点是明确造成病句的原因,并学会修改病句。

二、课堂活动指导

2.1 课本课堂活动

●求“医”问“药”

这个课堂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分析例句,学会诊断病句的方法,能够对病句的病因做出正确判断,以避免在语言表达中出现同样的毛病。

一、课堂活动步骤

(1)读病句,诊病情。

教师可以先从本节课的引子讲起,同时让学生搜集并点评其他的主持人在电视和广播节目中的病句。

可以先让学生凭语感判断错误,再总结出判断病句的正确方法。

也可以先把判断病句的步骤和方法告诉学生,然后再看哪些学生能正确得当地运用这些方法找出病句,哪些学生在分析时还存在问题。

(2)析病句,探病因。

教师要讲清楚单纯凭借语感来判断病句是不可靠的,要学会判断病句的一些方法。

这些广告语的病因主要集中在“搭配不当”和“成分残缺或成分赘余”两方面。

如果教师认为有必要对病句类型和病因作全面分析,可适当讲解本节“工具箱”的有关内容。

(3)巧留心,找病句。

课堂活动中选取的例句全都是近几年出现在电视、广播和报纸杂志上的广告。

教师可以建议每个学生在课前至少找一条有语病的广告语,分析病因,让大家都做一个有心人。

二、相关知识补充

(1)综合运用判断病句的方法。

用“紧缩法”和“类比法”判断病句有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要结合起来使用。

例如在判断本节活动中的例(8)一句是不是病句时,就是先用紧缩法排除句子主干的错误,再用类比法检查句子枝叶的错误。

(2)病句类型的其他一些表现。

课堂活动中讨论的几种常见语病中,“搭配不当”还包括关联词搭配不当,如“如果细心检查,才能避免错误”,其中就是关联词“如果”与“才”搭配不当。

“成分赘余”如果是同一个成分在句子中重复出现还比较容易发现,如第(7)句中连用了两个“好”造成语义重复。

但如果是句子中不同成分语义重复,则可能不容易看出来,比如“为了精简字数,我们只能略加删改一些”,这句话中的“一些”和“略加”也是成分赘余,应该删除其中一个。

2.2 补充课堂活动

●“猪、马、牛”的不同“待遇”

这个课堂活动主要是讨论什么样的句子才是不合格的句子,为什么语言中一些看起来不合语法的句子也可能逐渐被大家所接受。

(1)“很牛”、“很猪”和“很马”

请同学们先看这样一个小故事:

迈克到中国来学习汉语已经三年了。

他发现汉语中“猪、马、牛”等虽然都是家畜的名称,但是在使用上却好像很不一样。

比如人们常常说“很牛”,但却从来不说“很马、很猫、很鸭子”。

迈克很好奇,就搜集了一大堆动物词语去问他的好朋友、正在读高中的张强,想知道哪些动物词语能这样说,哪些不能。

张强告诉他:

“汉语里‘很牛’可以说,‘很猪’也是可以说的,这样的词还有不少呢。

”在旁边听他们说话的爷爷却突然插嘴说:

“什么叫‘很猪’啊?

怎么会有这种说法呢?

”“可是我们同学都这么说……”张强和爷爷争论了起来。

这下子迈克更糊涂了,到底谁说得对呢?

其实张强和爷爷说的都有根据。

本来汉语中程度副词“很”是不能修饰名词的,但随着语言的发展,这种用法也就出现了,并且越来越多。

(2)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

下面例子中有一些已经定型了,有一些是最近才产生的,还有一些则不能说。

请同学们判断一下:

其中哪些是符合语法的,也就是可以说的;哪些是有语病的,也就是不能说的。

很牛,很马,很猪,很猫,很熊,很鸭子,

很面,很铁,很铜,很木头,很桌子,

很现代,很古代,很个性,很共性,

很青春,很老年,很传统,很时尚,

很笨蛋,很天才,很另类,很同类。

语言中一种语句格式能否成为合格的格式,跟这种说法是否最终被大多数人接受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不妨从“猪、马、牛”的不同“待遇”说起。

因为牛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工具,牛的眼睛总是望向上方,牛强壮有力,勤勉能干,人类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牛,于是人们就把这种对牛的认识赋予了“牛”这个词。

这也就使得不但诸如“牛市(形容收益很高的股市)”、“牛人(形容本领强大、高深莫测的能人)”等生动形象的词语也在借用了牛的“向上、有力”的意义特征后产生出来,而且“牛”还逐渐具有了可以表示性质的功能,甚至可以像形容词一样受程度副词“很”的修饰。

“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说的人多了,“很牛”这种用法也就最终在语言中固定了下来。

汉语中类似的已经定型的说法还有“很铁、很面、很木头、很现代、很青春、很传统、很时尚、很个性、很天才、很另类、很男人”等。

同样的道理,还有其他一些名词也有可能继续进入这个格式,特别是青年人总是能够创造并使用一些新鲜的语句。

像“很猪”这样的说法,就是为了追求表达的形象性,用“猪”来代表“愚钝、蠢笨”或“体形胖”等意义而产生的。

应该承认,随着时代的发展,说“很猪”的人多了,也很可能会在语言中固定下来成为合格的格式。

汉语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熊、很笨蛋、很水、很中国、很西方、很阿Q”等。

而像“很马”这样的词组,一方面大概是由于不容易概括出“马”的特征以使得这个词具有表性质的功能,另一方面也由于目前还没有多少人这么说,所以至少在目前,“很马”还不是一个合格的说法。

包括“很猫、很鸭子、很铜、很桌子、很古代、很老年、很共性、很同类”等也是这样。

(3)从“不能说”到“能说”

不光“猪、马、牛”有着不同的待遇,类似的现象在动宾词组(动词+宾语)中也有表现。

再来看一看下面的这些说法是否有语病,如果有语病,请说明造成语病的原因;如果没有语病,请说明与其他常用格式的差别。

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产生。

养病    打扫卫生    恢复疲劳

登陆中国  约会女朋友   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改善生活水平

这些词组可以分成三组:

A组包括“养病、打扫卫生、恢复疲劳”。

这些“动词+宾语”的词组如果按照人们头脑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来理解其实是不合逻辑的。

因为从语义搭配来看,“病”是不能“养”的,“养”的应该是身体;“卫生”是不能“打扫”的,“打扫”的应该是脏乱的地方;“疲劳”也是不应该“恢复”的,“恢复”的应该是“不疲劳”。

这些说法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于语言之中的,而是由于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使用的人越来越多,现在也就约定俗成了。

B组包括“登陆中国、约会女朋友”。

这种“动宾+宾”的词组格式本来也是不合语法的,因为原来的支配式(动宾式)动词中已经有了被动词支配的成分,即“登+陆”、“约+会”,因此不能再加上另一个宾语。

这些用法往往是在报刊或其他媒体出于简洁经济或生动形象等需要首先使用的。

不过这种格式目前还没有最后定型,只是已经开始为大家所接受,不仅在书面语中而且在口语中,也有流行开来的趋势。

C组包括“改善生活水平、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这一组格式尽管也可能有个别人这么说,但毕竟没有被社会认可,也就是说是有语病的。

“改善生活水平”是动词和宾语不搭配,应将“改善”改为“提高”,或将“生活水平”改为“生活条件”。

“交换了广泛的意见”是语序不当,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4)再找找还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请同学们再找找曾经是病句而现在已被大家接受的句子格式,或者现在虽然有个别人说但仍然属于病句的格式。

试着分析一下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三、课后练习指导

3.1 “小试身手”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判断病句的类型。

参考答案:

第1句的病因是搭配不当。

“山川”是山岳和河流的总称,“一座座”只能修饰“山”,不能修饰“川”。

第2句的病因是结构混乱。

“真情”是可以说的,但是它的重叠形式“真真情情”却不能说,通过类比“爱心、真意”也都不能重叠为“爱爱心心、真真意意”,可见“真真情情”的说法是错误的。

第3句的病因是搭配不当。

通过紧缩可以看出“珠穆朗玛峰——是——山坡”属于主谓搭配不当,此外“山坡”也不能用“高”来修饰。

第4句和第5句都是不合逻辑。

第4句前后矛盾,既然是“不收”,怎么又能“只收”。

第5句也是前后矛盾。

“特别(适合)”的语义只能指向特定的物体或小范围的物体,而“任何(皮肤)”是具有泛指意义,所以“特别适合”和“任何皮肤”在语义上也是前后矛盾的。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判断病句的方法。

参考答案:

第1句,“谢谢”在口语中一般都是单说的,也可以加上宾语,但是很少有前面加副词“非常”来修饰的。

第2句,“祝愿”一般是带有两个宾语的,即“祝愿大家怎么样”,单说“祝愿大家”是不通的。

第3句,“犬牙交错”意思是“形容交界处参差不齐,像狗牙一样。

泛指局面错综复杂”,所以这个词语不能用来说明“比分”。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诊断病句,判断病句的类型。

参考答案:

1.可以用紧缩法检验。

把修饰成分去掉,变成“祖先——是——国家”,这在逻辑上说不通,因此这个句子是病句。

2.可以用类比法检验。

造几个类似的句子,例如“我们用的是筷子吃饭的”、“他们用的是卡车装走的”、“我用的是热水洗的”,这几个结构都不能说,从而可以判断“他们用的是秦腔演出的”也是一个不合语法的句子。

3.可以把类比法和紧缩法结合起来进行检验。

先用扩大化的紧缩法(参看本节“专题知识扩展”4.2 中相关内容)去掉句子中的一些修饰语使句子简化:

“他把……决定不……交代清楚就……”这个格式是否正确可以进一步用类比法进行检验:

例如“把门不关上就……”、“把话不说清楚就……”、“把车不修好就……”,这些格式都不说,因此可以认为这个句子是有语病的。

3.2 补充练习题目

一、指出下面的两个句子有什么毛病,并改正。

①全校师生请注意,你们进入校门,一律需要凭工作证和学生证。

②新当选的S国总统夫妇应邀来我国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工作访问。

二、判断下面的句子是不是病句,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①送本书你。

②我有看过这部电影。

③你走先。

三、请判断下面病句的病因,并改正。

①他的脸上是一张晴雨表,喜怒哀乐总是挂在表面上,让人一眼就可以看明白。

②在昨天的学习经验交流会上,李强介绍了三条学习方法,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③知识分子钻研业务、搞科研、写书,那时被看作是自留地而加以禁止、取消。

④形成新医学的过程,必须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这三种力量在同时发展。

四、下面一段话在语法、表意、用词上有多处毛病。

请指出哪些语句有毛病、错在何处,并改正。

某市开展了“打盗抢、扫黄毒、保安全”为内容的集中统一行动。

在行动中着眼于狠抓刑事犯罪嚣张气焰,解决当前治安突出问题,消除影响春节安全的不安定因素。

据统计,在3日和4日的两天集中统一行动中,全市投入参战力量41976人次,清查重点场所5894处;抓获现行违法犯罪人员近4名、其中通缉犯47名;缴获枪支1枝、海洛因1.7公斤、摩托车57辆等赃款赃物。

五、判断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

A.巴金的晚年,仍然文思敏捷,精力充沛,写了许多优秀的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

B.对于这种盲目投资、虚掷财物的行为,迄今在有些政府管理部门仍未得到制止。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不再是一个任意被帝国主义列强侮辱的国家了。

D.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革命战争年代就已经形成的干部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好传统。

六、下面是一则广告,有人对其中六处提出了修改意见。

把这些意见分成四组,请判断所提意见最恰当的一组。

这个工厂经工程技术人员精心研究设计,推出新产品彩色搪瓷浴缸,具有造型美观、瓷面光滑、色彩鲜艳、质量稳定、经久耐用等特点,适应中、高档宾馆、饭店及现代住宅理想、卫生洁具。

①“经久”改为“坚固”,②“洁具”改为“用具”,③“适应”改为“适宜作”,④“理想”前加“的”字,⑤“卫生”前加“的”字,⑥“新产品”后加破折号。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⑤⑥

3.3 补充练习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判断病句和修改病句。

参考答案:

①是表意不明。

“工作证”和“学生证”两者不可兼得,只要有其中之一就可进入校门,因此应将句中的“和”改为“或”。

②是不合逻辑。

因为总统可以重新当选,而总统夫人不可能新当选,应改为“新当选的S国总统偕夫人”。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判断病句的方法。

参考答案:

这三个句子都是受到方言语法的影响而产生的,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不存在这样的说法。

比如粤语中就有把双宾句中的间接宾语放在直接宾语的后面和把状语放在主要动词的后面这样的说法,而港台的电视节目中也经常会出现谓语动词前面加“有”这样的说法。

因此现在有一些人(主要是年轻人)受此影响,有时故意用这样的说法以显示自己很时尚。

但是由于大多数人还没有接受这样的说法,也就是说这些说法目前都还不能看作是规范的语法格式,应该算作病句。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判断病句和修改病句。

参考答案:

①是搭配不当。

“脸是晴雨表”才通,应将“脸上”的“上”去掉。

②是成分残缺。

“具有很大的启发性”没有主语,可以加上主语“这些经验”,或者将“介绍了”的“了”改为“的”,让“学习方法”作主语。

③毛病较多。

其中“知识分子钻研业务”与“搞科研、写书”语义重复,“自留地”与“加以禁止”搭配不当。

④是成分残缺。

句子的宾语缺少中心语,应在句子末尾加上“的过程”。

四、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判断语段中的病句,学会修改病句。

参考答案:

这段话有以下几项需要修改:

①把“狠抓”改为“狠杀”;②把“参战力量”改为“参战人员”(“参战力量”表意不明,“力量”与复合量词“人次”不搭配);③删去“近”;④删去“其中”(“其中”会造成自相矛盾。

抓获4名,其中怎么会有“通缉犯47名”);⑤删去“赃款”(枪支、海洛因、摩托车等为赃物,而不是赃款)。

五、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判断病句的方法。

正确选项是D。

A可以紧缩为“晚年——文思敏捷,精力充沛,写——作品”。

“晚年”是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不搭配。

应把“巴金的晚年”,改为“巴金在晚年……”。

B可以紧缩为“得到——制止”,这句话缺少主语。

“对于……,在……”都是介词词组作状语。

应该把“对于”或“在”去掉。

C中“任意被帝国主义列强侮辱”这个结构有语病,可以仿造一些类似的结构,如“任意被他打骂”、“随意被他侮辱”都是不说的,因此“任意被帝国主义列强侮辱”也是有语病的。

句子的毛病是语序不当,应将“任意”调到“侮辱”之前。

六、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判断语段中的病句。

正确选项是D。

③的修改为原句补足了动词“作”,而与句中“洁具”构成完整的动宾结构;⑤的修改,准确限定了中心词“洁具”;⑥的改动正确,“彩色搪瓷浴缸”是对“新产品”的补充解释。

四、专题知识扩展

4.1 语法结构

语言表达中产生病句与语法结构有密切的关系,除了一部分病句是属于逻辑错误之外,大多数病句都是语法结构上有毛病。

所以要分析病句,就要先了解语法结构。

语法结构主要涉及词组和句子。

一、词的组合与词组

词与词组合,或更准确地说是词类与词类组合,就构成词组。

一般说的语法结构也就是词组结构。

“词组”与“词”实际上是同质不同量的关系:

从聚合看,可以相互替换的词组与词是相同的,因为具有相同的句法功能;但从组合看,词组与词就不同,因为具有不同的成分数量。

例如“看小说”中的“小说”可以用“武侠小说”替换,如“看武侠小说”,“看”可以用“经常看”替换,如“经常看小说”。

替换前的成分是词,替换后的成分就是词组。

可见词“小说”与词组“武侠小说”,词“看”与词组“经常看”,它们的聚合关系相同,都可占据相同位置而不改变与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但它们的组合关系却不同,“经常看”和“武侠小说”,都包含了两个词,就有了词与词之间的组合关系,因而不是词而是词组。

两个词构成的词组称为“简单词组”,也就是只有一种结构关系的语法结构。

简单词组只有一种关系,但是简单词组的组成关系类型却并不单一。

比如“吃”是词,“饭”是词,所以“吃饭”是词组;又如“吃”是词,“的”是词,所以“吃的”也是词组。

但“吃饭”是实词加实词(动词+名词)的词组,“吃的”是实词加虚词(动词+助词)的词组。

汉语中前一种词组主要利用了语序的语法手段,是基本的词组,包括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定中偏正词组、状中偏正词组、动补词组、联合词组等;后一种词组主要利用了虚词的语法手段,是特殊的词组,主要包括介词词组、的字词组、数量词组等。

多于两个词构成的词组就是“复杂词组”,也就是内部有不止一种结构关系的语法结构。

表面上看,复杂词组是多个词成线性排列的,例如“北京大学/有/许多/外国/学生”共有五个词,受发音时间和发音器官限制,说话时是说完一个词再说一个词。

但实际上复杂词组中成分与成分的关系,却并不一定就是一个词与紧接着的下一个词相互组合的。

比如上面的这个语言片段,首先是“北京大学”与“有许多外国学生”组合成的主谓词组,因此“有”并不是先与“北京大学”组合,而是先与“许多外国学生”组合,即谓语是“有”与宾语“许多外国学生”组合成的动宾词组;同样宾语“许多外国学生”又是“许多”与“外国学生”组合成的定中偏正词组,“外国学生”还是定中偏正词组。

换句话说,这个复杂的词组包含“主谓(动宾[定中{定中}])”四种结构关系。

所有的复杂词组都具有这样多层次的构造关系。

二、说出来的话就是句子

汉语的词组具有了表达功能,即说出来,就成了句子。

句子与词组比较,有相同的一面,即同样需要有一定的结构形式和结构关系;但句子与词组又有不同的一面,即增加了句调的形式和语气的意义,是实际运用的语言工具。

因此句子又是最基本的表达单位。

既然句子的内部结构与词组(特别是主谓词组)一样,那么句子的结构形式就相当于某种词组,如句子“她考上大学了”是主谓词组的结构,句子“考上大学了”是动宾词组的结构。

但句子的外部作用又与词组(包括主谓词组)不一样,而是多了表达功能,如“她考上大学了。

”是陈述一件事;“她考上大学了(吗)?

”是提出一个疑问;“大学她考上了。

”就是“她考上大学了”这个主谓词组中宾语移至句首改变话题而形成的句子。

4.2 病句和判断病句

一个句子有毛病,往往是说它不合语法。

其实语法并不是专家或别的什么人定下来的,而是全社会的人约定俗成的语感。

把这种全社会认可的语感抽象出来,就是语法。

一、语感与语法

人们平常说话往往脱口而出,即使在某些特殊场合需要字斟句酌,也往往主要是在考虑表达的内容和挑选恰当的词语,一般都不会在说话以前先注意说出的话是否合乎某种规则。

那么是不是只要知道了词语的发音和意思就可以说出一句句的话呢?

当然不是这样。

就像下棋时棋子的走法可以千变万化,但还必须有一定的行棋规则一样,人们说话的时候也必须遵守一些公认的结构规则。

语言中这种组词造句的规则,就是语法。

可能有人会说,我从来不知道也没学过语法规则,怎么也能说出正确的话呢。

这是因为语法规则从本质上看是说本族语的人头脑中的一种共同语感,即强制性地要求说本族语的人都按照某种标准去说话:

你如果不这样说,别人就不能接受;别人如果不这样说,你也会马上感到别扭。

语法规则是一种直觉知识和约定习惯,语法规则作为客观存在的现象,既不是人为规定出来的,也不是发个通告就可以改变的。

当然语法规则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就不完全一样。

但这种改变也必须在社会交际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最终也要以全社会共同接受为前提,不是哪个人说了算的。

大多数人接受了的说法,才能在语言中固定下来,才成为语法。

语言中正确的语句格式就是符合说汉语的人的语感的语句格式,不正确的语句格式就是不符合说汉语的人的语感的语句格式,后者也就是“病句”。

虽然病句是根据语感确定的,但某个人的个体感性认识毕竟是不可靠的。

所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合语法,是不是病句,也需要了解已经概括和抽象出来的语法知识,要知道违反了什么样的规则的句子才是病句。

教科书中介绍了“类比”和“紧缩”两种检查语法错误的方法,运用这两种方法的时候,也需要跟相关的语法知识结合起来。

这样才不但可以增进对于语法的理解,而且能把死的语法知识变成活的语法知识。

二、“类比”和“紧缩”

语句中的错误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蔽。

明显的错误很容易发现;隐蔽的错误一下子不一定看得出来,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才能发现毛病在什么地方。

“类比”和“紧缩”就是判断病句的两种主要方法。

“类比”就是仿造原格式另造一些词组或句子。

运用类比法最主要是要注意仿造句子应力求跟原句格式相当。

这包括三方面:

一是词类相当。

例如要判断“不愉快的一件事”这个说法是不是正确,可以用类比法仿造三个句子:

“*不干净的一件衣服”,“*不结实的一辆自行车”,“*不正确的一种看法”,原句中“愉快”是形容词,“事”是名词,在仿造的句子里,“干净、结实、正确”是形容词,“衣服、车、看法”是名词。

二是保持原句结构。

“不愉快的一件事”是一个偏正结构,“不愉快”修饰“一件事”;仿造的三句也是偏正结构,结构关系和层次都和原句一样。

三是原句里重要的虚词要保留下来。

例如“不愉快的一件事”里的“不”和“的”,在仿造的句子里都没变动。

这三个标准都满足后,可以看出后三句显然不能说,可见“不愉快的一件事”这个格式也是有毛病的,正确的说法应是“一件不愉快的事”。

“紧缩”就是芟除比较复杂的句子里繁密的枝叶,显示出句子的主干和脉络。

虽然紧缩法是保留句子的主干,但是有的时候如果要保存句子的原意以便于理解,或保存句子的相关的重要成分以便于观察,就要运用到扩大化的紧缩法,即在保留句子主干的同时,保留句子的基本结构和重要成分。

比如“我一点儿也不怀疑他们有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决心”这句话中,由于否定副词“不”对于理解句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紧缩时最好不要把它也去掉,如果紧缩成“我——怀疑——”则与原句的意义就不符了。

运用紧缩法应该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保持原格式的基本结构不变。

比如“我一点儿也不怀疑他们有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决心”,原来是一个主谓结构,紧缩成“我——不怀疑——他们有决心”也是一个主谓结构,而且其中谓语部分(包括宾语)跟原句谓语基本结构也一致,如果紧缩成“我——不怀疑——他们”则与原句谓语部分(主要是宾语)的基本结构不一致了。

二是可以在删节处适当填补词语。

有时把句子的某一部分删去之后,全句的意义就显得不连贯了,为此就可以在删节的地方填补上一些词语。

比如上面一句紧缩成“我们——不怀疑——他们有决心”后,为了使全句显得自然,可以在“决心”之前补入“这种”或“这样的”,仍保持原句的意义和结构不变。

“类比”和“紧缩”是检查病句的两种有效方法,有时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碰到一个长句子,先用紧缩法把基本结构找出来,如果对于这个紧缩以后的格式是否正确不能判断,就可以用类比法来检查。

例如本课“小试身手”第三题中的第3句,就要先用扩大化的紧缩法找出句子的基本结构:

“他把……决定不……交代清楚就……”。

然后再用类比法检验这个格式是否正确。

可以发现:

否定词“不”只能放在“把”字前边,不能放在主要动词前边。

换句话说,“把”句里的主要动词不能用否定形式。

可见类比法不但能帮助鉴定句子的正误,如果善于运用,还能由此发现一些语法规律。

当然,并非所有的病句都能用“类比”和“紧缩”这两种方法来解决,而且运用这两种方法也有一定的限度。

例如有些固定的格式(成语、惯用语等熟语)就不能用类比法。

比如不能因为不能说“管它四七二十八”,就连“管它三七二十一”的正确性也怀疑了。

同样有些格式也不能随便紧缩,例如“这个人挺长的白胡子”如果把修饰语“挺长的”和“白”都紧缩掉,光剩下“这个人——胡子”,就简直不成话了。

五、参考文献链接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有删节)

要把我们的意思正确地表达出来,第一件事情是要讲逻辑。

一般人所说“这句话不通”,多半不是语法上有毛病,而是逻辑上有问题。

(这里说逻辑不一定严格地和逻辑学的范围相同,而是指一般人心目中的“道理”。

第一讲第一段里曾经说过,“语法不是逻辑”。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第一,就是我们在那一段里说明的,尽管一个句子的结构是正确的,要是事理上讲不过去,这句话还是不通。

那儿举的例子是“学习要有态度与方法之分”。

这句话在形式上跟“生物有动物与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